介紹青海景區的導游詞
翻開世界地圖,在亞歐大陸的中南部,一塊棕褐色彩的高地尤為引人注目,那就是高亢海拔,遼闊面積,年輕歷史和獨特位置與一體的,具有“世界屋脊”之稱的青藏高原,相信每一位中國人對此都耳熟能詳,但對于青藏高原的門戶——西寧,卻都不甚了解吧!
中國漢字講究同音異形,琪的同性異形字之一就是神奇,奇特的“奇”,那今天呢,我就用五個“奇”,帶您走入歡樂夏都——西寧。西寧第一奇就奇在“氣候奇特復雜”。西寧是青海省省會,寓意“西陲安寧”,位于青藏高原的東北部,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城市之一,也是青藏高原的門戶,“右通海藏,左引甘涼”,雖然是平地升天的第一步,但它的海拔已經達到2250米,比東岳泰山頂峰還高出600多米。西寧屬大陸性高原半干旱氣候,年平均日照為1939.7小時,年平均氣溫7.6攝氏度,最高氣溫34.6攝氏度,最低氣溫—18.9攝氏度。也正是由于高海拔,西寧夏季日平均氣溫只有15——17度左右,素有“西寧無夏日”之稱,相對于內地火爐般的盛夏,這里的確是天然的避暑勝地,為此,西寧市特意打出“中國夏都”品牌。
特別是近年來,隨著全球氣候的變暖,西寧的夏日更加迷人“夏都”的旅游品牌早已深入人心,旅游者更是絡繹不絕。。此外,由于西寧西北部有祁連山,日月山等天然屏障,冬季冷空氣很難入侵,一月平均氣溫約—10度,加之,暖氣普及率相當高,使得滴水成冰的日子也成了暖冬。用“夏無炎暑,冬無酷寒,陽光燦爛,碧空如洗”來形容西寧的氣候在合適不過了。西寧的氣候不僅奇特,而且復雜。
其實,西寧并不是人們想象中高寒缺氧,人煙稀少,常年冰封的不毛之地,它確實有亙古連綿的冰山雪峰,但它也有蔥蔥郁郁的森林,深切低下的炎熱河谷和溫泉,加之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和絢麗多次的民俗風情,使得西寧成為青藏高原上一顆璀璨的明珠!如果說西寧第一期歸功于自然的鬼斧神工,那西寧第二奇就非人類奇跡莫屬。
由于自然,歷史,區位等因素,青藏高原的面積雖占全國總面積的25%,然而人口卻僅占全國總人口的1%,青藏高原因此也一度被世界認為是“最不適宜人類居住的地方之一”,然而,素有“中國最安靜城市”之稱的西寧市卻最先打破緘默,成為青藏高原上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人口破百萬的城市。西寧作為古絲綢之路青海道的重要樞紐,商業交往頻繁,古羌人在此游牧生息的同時吸收了漢族先進生產技術,開始定居農耕,并逐漸形成了以日月山為界的青海東部農業區,加之,較青藏高原腹地更為優越的自然和氣候條件,使得西寧市人口密度居整個青藏高原之首,20_末西寧市7665平方千米的土地卻擁有222.87萬人口,被聯合國稱為“世界屋脊上的奇跡”,在這222.87萬人口中,西寧將“和諧,包容,多元”演繹的淋漓盡致,這里聚居的漢,藏,回,蒙,撒拉,滿,土等37個少數民族和諧共生,這里被世代信奉的藏傳佛教,漢傳佛教,天主教,道教交匯繁榮,形成一道獨特的文化景象。
初到西寧,給人的印象是新興城市,其實不然,他是青藏高原上最最古老的城市,有著2100多年的歷史,古稱“‘西平亭”,是漢后將軍趙充國屯田的地方,南涼的都城唐蕃古道的咽喉,絲綢南路的要道,西海的鎖鑰,青藏高原通往中原的門戶,河湟文化的發源地之一……歷史上的西寧是一個人口和民族不斷變遷的地區,而今日的西寧仍然是一個典型的移民城市,漫步西寧街頭,每一個異鄉客都能聽到熟悉的鄉音,這里接納了無數的移民者和五湖四海的創業者,20_年末,移民人口達到100多萬之多,這別樣的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并存的風情,在其他省份并不多見。
西寧第三奇,必屬天路。地勢險峻,高山連綿的地勢造成青藏高原地區的交通極其不便,解放前,青藏高原地區流傳著這么一段順口溜“正三月,雪封山,四五六,泥沒足,正好走,十冬臘,皮開拆”,極言其交通困。新中國成立后,為了發展青藏高原地區經濟,加強民族團結,鞏固西北邊疆,在解放軍和廣大民工的共同努力下,一條條公路通上了“世界屋脊”,青藏公路是世界上首例在高寒凍土區全部鋪設黑色等級路面的公路,被譽為“世界屋脊上的蘇伊士運河”,它像一條紐帶連接著西寧和拉薩并于祖國西北相通,在青海西寧經日月山,格爾木,越過昆侖山,橫跨青南高原,經唐古拉山口進入西藏直達拉薩,全長2122公里,全線大多在海拔4000米以上,唐古拉山口更是高達海拔5220米,在青藏鐵路為通車以前,曾擔負著80%的進藏物質和90%一閃的出藏物質的運輸工作,被譽為西藏的生命線。
從此,高原人民結束了“茶貴如銀,鹽貴似金”的苦難生活,滿懷希望的稱贊這條公路是通往首都北京的“金橋”,是走向社會主義的“幸福大道”。如果你熱愛公路漫游,那么可以讓西南方的果洛,玉樹那漫無邊際的草原來迎接你。他們想脫韁的野馬無拘無束,又像波浪翻滾的大海,覆蓋所有生命,愛從高處俯瞰草原的鷹和巖羊,喜歡在開闊平地上急速奔跑的藏羚羊和黃羊,遷徙時魚貫而入的藏野驢,匆匆穿行其間的狼……遠處炊煙裊裊,牧歌回蕩,人世間的一切奇跡都在這里發生。隨著社會主義經濟的高速發展,青藏高原結束了沒有鐵路的歷史,青藏鐵路東起西寧,西至拉薩,全長1956千米,所經大部分地區在海拔3000米左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線路最長的高原鐵路,其技術之復雜,施工難度之大在世界鐵路史上實屬罕見。
它的建成也創造了多項世界鐵路建筑的新記錄:穿越海拔4000米以上的地段達960千米,穿過連續多年的凍土帶達550千米,海拔最高的唐古拉站是世界海拔最高的鐵路車站,海拔4905米火車隧道是世界海拔最高的凍土隧道,全長1866米的昆侖山隧道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隧道。曾經紅極一時的歌曲《天路》,大家一定不陌生,那是對青藏鐵路的真實描述,“那是一條神奇的天路喲,帶我們走進人間天堂……”青藏鐵路自高原貫穿而過,它不僅改變了沿途人民的生活,也讓更多的人了解這片土地。青藏鐵路沿線有一大批地貌景觀,人文景觀和民風民俗等優質旅游資源,沿著這條世界頂級旅游風景線,你可以在列車上欣賞美麗的青海湖,由中國死海之稱的察爾汗鹽湖,以及博大的昆侖雄姿,雪山,高海拔草原,丹霞地貌和貧瘠的戈壁沙灘……多變的地貌特征會讓你著迷。
最近,有檔名為“花兒與少年”的綜藝節目很是紅火,其實西寧也有花兒,這是一種發源于青海,流行于青,甘,寧,新的山歌,被譽為“西北之魂”,這也是西寧第四奇。原汁原味,帶有濃厚鄉土氣息的花兒不僅深受當地群眾的喜歡,還是群眾單調生活的調劑品,青年男女相愛的“紅娘”,作為記性編唱的山歌型情歌,花兒歷來就有“三禁”之說,一是村子里不能唱,二是親屬間不能唱,三是親戚間不能唱。
花兒熱情奔放,直抒胸臆,曲調高亢悠揚,句式不等,語言詼諧生動,大膽“比”“興”。青海又被譽為花兒和故鄉和海洋,作為大眾喜聞樂見的民間口頭文化形式,春暖花開之際,勞動人民無論是田間耕作,山野放牧,還有路途趕車,只要有閑暇時間,就會依山傍水,敞開歌喉,“不唱花兒心不甘”,可以說“勞者能其歌,饑者能其事”,人人都有一副“唱花兒,漫少年”的好嗓子,尤其是在一年一度的花兒會,大家穿戴一新,偕老扶幼,帶著對大自然的憧憬和對美好生活的渴望,從四面八方相聚而來,男女老少隨心所欲,自由發揮,將心中的情感一泄而出,此時,人人都是歌手,人人都是觀眾,你方唱罷我來接,
于是,山在唱,水在吟,漫山遍野,花香四溢,歌聲飛揚,花兒會成了青海各族人民的狂歡節。
西寧第五奇,奇在獨一無二的城市魅力。作為青海省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科技,交通和通訊中心,在近幾年的快速發展過程中,西寧獲得了不少城市殊榮,樹立起獨特的城市名片。西寧先后獲得“世界旅游名城,全球避暑名城,中國十大避暑城市,中國十大安靜城市,中國十大最美麗城市,中國十大最向往的旅游目的地,中國優秀旅游城市,中國休閑城市,中國特色魅力城市200強,全國園林綠化先進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全國雙擁模范城市”等城市榮譽。如果你覺得這些所謂的榮耀都不足為奇的話,那“中國最幸福的城市”這個殊榮會不會讓您眼前一亮呢?沒錯,您沒有聽錯,西寧曾被評為“全國最幸福的城市”,沒有之一!
然而,不可否認的事實是:20_年青海省GDP總值為2103億元,遠遠落后于全國大部分省份!很多人不解,閉塞落后的西北邊陲靠什么成為全國最幸福?但幸福一直都不是一個只靠經濟來衡量一切的生硬的指數,不是嗎?這里的人民呼吸的每一口空氣都是潔凈清新的,陽光燦爛,碧空如洗,永遠不必擔憂厚重的霧霾和PM2.5,這里的孩子飲用的每一滴水都來自最純潔的三江源頭,他們甚至不知PX為何物。雄偉遼闊的自然哺育了淳樸善良的青海人民,而青海人民時時刻刻都對自然保存這一顆敬仰與謙卑的心,他們轉湖,轉山,感恩自然的饋贈;他們分季轉場,保護草場草皮的再生長;他們拒絕有毒工廠,保護了眾多雪山,湖泊,森林和稀有動物;他們虔誠衷一信奉宗教和神明,心明幾凈,感恩眾生;他們選擇休閑豁達的生活態度,偕老持幼,其樂融融;他們頭頂藍天,腳踏清泉,站在離天堂最近的地方,不忘凈化心靈!
有人說,如果拉薩是人們精神的人間圣地,香格里拉是人們夢想中的世外桃源,那么西寧就是人,神,自然在源頭交匯的一片凈土。當然,我說的再好,也不如大家身臨其境的去體會,在接下來的西寧兩日游中,將帶領大家走入西寧的每一條古巷,每一宗廟宇,切身感受歡樂夏都的最幸福!
介紹青海景區的導游詞篇2
各位游客,女士們、先生們:
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中國西部秘境阿拉善盟最西端的額濟納旗。
“額濟納”系西夏黨項語,意為“黑水”(即今額濟納河);蒙古語稱“亦集乃”,元代曾在此地設亦集乃路。額濟納旗旗名,源于額濟納河河名。額濟納旗面積114606平方公里,比江蘇省和浙江省都大1萬多平方公里,接近臺灣、海南、寧夏三省區面積之和,是中國旗縣(市、區)中面積最大者,但人口只有1.8萬人,又是人口最少的縣級行政區和不折不扣的“駱駝之鄉”與“胡楊勝境”。
哦,忘了給大家作自我介紹了,我叫格日樂。格日樂,蒙古語意為“光、光明、光亮”。大家就直呼其名,叫我格日樂或小格吧。今天旅行社派我帶大家去游覽胡楊林與胡楊王景觀區,我給大家先介紹一下與此有關的知識。
額濟納胡楊林區是居延綠洲的`主體,沿額濟納河兩岸分布,2003年被國家林業局核準建立額濟納胡楊林國家森林公園,2004年又被國家環保部門批準建立“七道橋胡楊林國家自然保護區”。
胡楊,又稱胡桐、異葉楊。楊柳科落葉大喬木,西北及內蒙古荒漠地區、鹽堿地重要的造林樹種。胡楊為稀有珍貴樹種,是內蒙古保護樹種之一,一般樹高8-15米。材質輕松、紋理不直,通直少節,耐濕抗腐性強,可做家具、民用建筑、橋梁、門窗、橋樁、電桿、枕木、礦柱等用。用大徑胡楊作獨木舟,經久耐用。樹干、枝、根均可提取胡楊堿,供食用,或作為制造肥皂、羅布麻脫膠、制革脫脂及其他工業原料。嫩枝樹葉是駝、羊優質飼料,也是荒漠地區燃料的主要來源。胡楊喜光,非常適應大陸性荒漠氣候,抗風沙能力強,耐寒冷,也耐酷熱和干旱,在年降雨量60毫米、年蒸發量為2000毫米以上的荒漠地區也能正常生長。喜光濕,耐鹽堿,能在含鹽量0.7%以下的鹽堿土中,與梭梭和檉柳混生。當土壤可溶鹽總量在2%之內,仍可正常生長,2%-5%時,生長將受到抑制。胡楊最高可達20多米,胸徑可達1.3米以上。一般雄樹高大,雌樹較矮小。樹皮灰褐色。小枝細,葉形多變異,深綠色。4-5月開花,7-8月果熟,蒴果出種率非常低。內蒙古近年來采用嫁接育苗取得了較大成效,即利用速生的新疆楊作接穗,利用抗逆性強的胡楊作砧木。胡楊葉秋季金黃,經霜則變紅,耐旱、耐寒暑、長壽。民間夸張地說:“胡楊胡楊三千年:活著不死一千年,死了不倒又千年,倒了不朽還千年”。
胡楊王,生長于阿拉善盟額濟納河西岸的亞布面村。是一株雄性樹,樹高23米,徑粗2.6米,樹齡400年以上。這株高大胡楊除1株主干外,還有2株粗大分枝,1株徑粗1.3米,1株1.01米,形成了一個壯觀奪目的龐大傘形樹冠,是目前天然散生古老胡楊中的魁首,當地人都稱其為“胡楊王”。
胡楊林和胡楊王為阿拉善盟重要的旅游景觀。每逢“金秋胡楊節”,游人云集額濟納,騎駝漫游胡楊林,阿拉善旅游愈紅火。現在時值金秋十月,正是阿拉善金秋胡楊節隆重開幕后的第二天,是胡楊景觀最美、大家能看得最開心、玩得最盡興的時節。大家能有幸捕捉這大好機遇,真是天賜之福喲。祝大家額濟納之旅功德圓滿!
介紹青海景區的導游詞篇3
歡迎大家來到青海,我是你們的導游。今天我為大家介紹青海境內一些著名好玩的景點——青海湖。
青海湖,是我國第一大內陸湖泊,也是我國最大的咸水湖。它浩瀚縹緲,波瀾壯闊,是大自然賜與青海高原的一面巨大的寶鏡。
青海湖,古代稱為"西海",又稱"鮮水"或"鮮海"。藏語叫做"錯溫波",意思是"青色的湖";蒙古語稱它為"庫庫諾爾",即"藍色的海洋"。由于青海湖一帶早先屬于卑禾族的牧地,所以又叫"卑禾羌海",漢代也有人稱它為"仙海"。從北魏起才更名為"青海"。
青海湖面積達4456平方公里,環湖周長360多公里,比著名的太湖大一倍還要多。湖面東西長,南北窄,略呈橢圓形。乍看上去,象一片肥大的白楊樹葉。青海湖水平均深約19米多,最大水深為28米,蓄水量達1050億立方米,湖面海拔為3260米,比兩個東岳泰山還要高。由于這里地勢高,氣候十分涼爽。即使是烈日炎炎的盛夏,日平均氣溫也只有15℃左中,是理想的避暑消夏的勝地。
青海湖地處青海高原的東北部,這里地域遼闊,草原廣袤,河流眾多,水草豐美,環境幽靜。湖的四周被四座巍巍高山所環抱:北面是崇宏壯麗的大通山,東面是巍峨雄偉的日月山,南面是逶迤綿綿的青海南山,西面是崢嶸嵯峨的橡皮山。這四座大山海拔都在3600米至5000米之間。舉目環顧,猶如四幅高高的天然屏障,將青海湖緊緊環抱其中。從山下到湖畔,則是廣袤平坦、蒼茫無際的千里草原,而煙波浩淼、碧波連天的青海湖,就象是一盞巨大的翡翠玉盤平嵌在高山、草原之間,構成了一幅山、湖、草原相映成趣的壯美風光和綺麗景色。
青海湖的不同的季節里,景色迥然不同。夏秋季節,當四周巍巍的群山和西岸遼闊的草原披上綠裝的時候,青海湖畔山青水秀,天高氣爽,景色十分綺麗。遼闊起伏的千里草原就象是鋪上一層厚厚的綠色的絨毯,那五彩繽紛的野花,把綠色的絨毯點綴的如錦似緞,數不盡的牛羊和膘肥體壯的驄馬猶如五彩斑駁的珍珠灑滿草原;湖畔大片整齊如畫的農田麥浪翻滾,菜花泛金,芳香四溢;那碧波萬頃,水天一色的青海湖,好似一泓玻璃瓊漿在輕輕蕩漾。而寒冷的冬季,當寒流到來的時候,四周群山和草原變得一片枯黃,有時還要披上一層厚厚的銀裝。每年11月份,青海湖便開始結冰,浩瀚碧澄的湖面,冰封玉砌,銀裝素裹,就象一面巨大的寶鏡,在陽光下熠熠閃亮,終日放射著奪目的光輝。
青海湖以盛產湟魚而聞名,魚類資源十分豐富。很值得提及的是,這里產的冰魚較為著名。每到冰季,青海湖冰封后,人們在冰面鉆孔捕魚,水下的魚兒,在陽光或燈光的誘惑下便自動跳出冰孔,捕而烹食味道鮮美。
青海湖中的海心山和鳥島都是游覽勝地。海心山又稱龍駒島,面積約1平方公里。島上巖石嶙峋,景色旖旎,自古以產龍駒而聞名。著名的鳥島位于青海湖西部,在流注湖內的第一大河布哈河附近,它的面積只有0.5平方公里,春夏季節卻棲息著10萬多只候鳥。為了保護島上的鳥類資源,這里還設有專門機構,負責鳥類研究和保護工作。
青海湖岸邊有遼闊的天然牧場,有肥沃的大片良田,有豐富的礦產資源。這里冬季多雪,夏秋多雨,水源充足,雨量充沛,對發展畜牧業和農業有著良好的條件。早在遙遠的古代,這里就是馬、牛、羊等牲畜的重要產地。青海湖一帶所產的馬在春秋戰國時代就很出名,當時被稱為"秦馬"。古代名著《詩經》曾描寫過"秦馬"的雄壯和善馳。以后,隋唐時代,這里產的馬經過與"烏孫馬"、"血汗馬"改良,發展成為獨具特色的良馬。它不僅以神駿善馳而馳名,而且以能征慣戰而著稱。
青海湖周圍地勢平坦,土地肥沃,農業生產也有著廣闊的前景。當地人民在優先發展牧業的同時,還有計劃地開墾飼草飼料基地,辦起了國營農場,發展以油料、飼料為主的農作物生產,并且在昔日荒涼的寂寞的草原,相繼建起了倒淌河等一批新興城鎮,接著還辦起了一批工廠、礦山,其中有煤、建材、機械修理、皮毛加工、民族用品等。
介紹青海景區的導游詞篇4
大自然的偉大奇觀坎布拉,位于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尖扎縣境內。那里風景如畫、山水相依。
去年暑假,爸爸帶我來這里游玩。我們從東入口進,坐著觀光車上山來到了第一站:靈山圣水觀景臺。在這里我大吃一驚,眼前的坎布拉湖又大又美,湖面呈現出翠綠色,峽谷還有巨大的水霧,水霧上方有美麗的七色彩虹。水霧從哪里來?原來在湖的下方有一座大壩,從大壩出水孔噴涌而出的水流,從高處落下,激起很多水珠,在陽光的照射下變成了彩虹。
第二站是拉毛崗觀景臺。這個觀景臺是景區的最高處,海拔足足有三千多米,站在這里,仿佛伸手就能摘下一朵白云。這里還能看見富有藏族文化特點風馬旗,眼底的湖面宛如一條玉帶,變得更加清晰,更加美麗。
然后,我們又乘車到了第三站。從這里,我們要沿步道步行下山。一路上看見了不同形狀的石林,它們象形態各異的動物,石林上疊疊的巖層仿佛是打開歷史的鑰匙,這就是丹霞地貌。下山的路上,還有很多我從未見過的樹木花草,有著濃厚的原始森林氣息。
到了坐船的地方,我們看見了當地的小吃:烤土豆。我吃了一口,哇!太好吃了!它外焦里嫩,吃了一個,還想再要一個。坐上游艇,向湖對岸駛去,游艇尾部掀起的浪花很大,就像一條大魚在水里自由自在地暢游。我們走到船頂,張開雙臂,就像準備飛向藍天的小鳥。
坎布拉國家森林公園不愧是青藏高原的一顆明珠,是我流連忘返,永遠向往的地方。
介紹青海景區的導游詞篇5
各位旅客朋友們:
大家好!
青海吐蕃墓葬群屬唐代早期大型吐蕃墓葬群,也是我國首次發現的吐蕃墓葬。分布在長約7千米的熱水、扎瑪日、沙爾塘、斜歪4個自然村。1982—1986年,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此進行發掘與清理,大部分已被盜掘,1986年公布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墓葬均有封堆,分梯形和圓形兩種;以夯土或堆以礫石后再復蓋夯土,夯層間鋪有沙柳枝條,夯土下方均筑平面為等腰梯形的石墻,邊緣砌有土坯或泥球,并在其外側涂以紅色石粉;墓室為砌石,由墓道、中室、左右側室和后室組成;封土堆前有規模巨大的祭祀坑、木車、木牘、玻璃器皿和金銀器具。絲織品上有佛像、飛馬及各種不重復圖案130余種;部分文物及圖案具有較濃郁的中亞風格特點。
大小墓葬共計200余座,其中一座,座落在一座自然山丘之上。墓冢背靠熱水大山,面臨察汗烏蘇何,高出地面約30多米,遠望猶如城闕一般雄偉壯觀。墓葬墓高11米,東西長55米,南北寬37米,墓堆下還有3層用泥石混合夯成的石砌圍墻,高1米、寬3米。墓冢從上而下,每隔1米左右,便有一層排列整齊橫穿冢丘的穿木,計有9層之多,一律為粗細一般的柏木。這種封土堆構筑形式和風格,為我國以往考古發掘中所僅見。墓南有陪葬坑和陪葬遺跡。
經考古發掘,出土文物有皮靴,金飾品、木碗、木碟、木鳥獸、陶罐、古藏文木牘、彩檜木片等。尤其出土了一批絢麗多彩的絲綢織品,其絲綢質料良好,圖案清晰,色彩鮮明,是不可多得的稀世珍品。絲綢品種有綿、綾、絹、刺繡等。圖案中有珍禽異獸、花草樹木、車馬人物狩獵、西域人圖像、織綿襪等為我國首次發現。
經有關方面專家研究認定,墓主人是唐代早期吐蕃貴族。當時還處于奴隸制社會階段。這一吐蕃墓葬群的發掘,對研究吐蕃文明史,研究中西文化交流以及藏族族源的探討均有重要價值,因而引起了學術界的關注,被文化部列為我國1983年六大重要發現之一。近幾年的考古發掘又有新的成果,成為1996年全國十大重大考古發現之一,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介紹青海景區的導游詞篇6
各位游客朋友們:
你們好!歡迎來到大美青海,歡樂夏都――西寧市。我是你們接下來的西寧兩日游中的導游___,你們可以叫我小__。
翻開世界地圖,在亞歐大陸的中南部,一塊棕褐色彩的高地尤為引人注目,那就是高亢海拔,遼闊面積,年輕歷史和獨特位置與一體的,具有“世界屋脊”之稱的青藏高原,相信每一位中國人對此都耳熟能詳,但對于青藏高原的門戶---西寧,卻都不甚了解吧!中國漢字講究同音異形,琪的同性異形字之一就是神奇,奇特的“奇”,那今天呢,我就用五個“奇”,帶您走入歡樂夏都--西寧。 西寧第一奇就奇在“氣候奇特復雜”.西寧是青海省省會,寓意“西陲安寧”,位于青藏高原的東北部,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城市之一,也是青藏高原的門戶,“右通海藏,左引甘涼”,雖然是平地升天的第一步,但它的海拔已經達到2250米,比東岳泰山頂峰還高出600多米。西寧屬大陸性高原半干旱氣候,年平均日照為1939.7小時,年平均氣溫7.6攝氏度,最高氣溫34.6攝氏度,最低氣溫-18.9攝氏度。也正是由于高海拔,西寧夏季日平均氣溫只有15--17度左右,素有“西寧無夏日”之稱,相對于內地火爐般的盛夏,這里的確是天然的避暑勝地,為此,西寧市特意打出“中國夏都”品牌。特別是近年來,隨著全球氣候的變暖,西寧的夏日更加迷人“夏都”的旅游品牌早已深入人心,旅游者更是絡繹不絕。。此外,由于西寧西北部有祁連山,日月山等天然屏障,冬季冷空氣很難入侵,一月平均氣溫約-10度,加之,暖氣普及率相當高,使得滴水成冰的日子也成了暖冬。用“夏無炎暑,冬無酷寒,陽光燦爛,碧空如洗”來形容西寧的氣候在合適不過了。西寧的氣候不僅奇特,而且復雜。其實,西寧并不是人們想象中高寒缺氧,人煙稀少,常年冰封的不毛之地,它確實有亙古連綿的冰山雪峰,但它也有蔥蔥郁郁的森林,深切低下的炎熱河谷和溫泉,加之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和絢麗多次的民俗風情,使得西寧成為青藏高原上一顆璀璨的明珠! 如果說西寧第一期歸功于自然的鬼斧神工,那西寧第二奇就非人類奇跡莫屬。由于自然,歷史,區位等因素,青藏高原的面積雖占全國總面積的25%,然而人口卻僅占全國總人口的1%,青藏高原因此也一度被世界認為是“最不適宜人類居住的地方之一”,然而,素有“中國最安靜城市”之稱的西寧市卻最先打破緘默,成為青藏高原上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人口破百萬的城市。西寧作為古絲綢之路青海道的重要樞紐,商業交往頻繁,古羌人在此游牧生息的同時吸收了漢族先進生產技術,開始定居農耕,并逐漸形成了以日月山為界的青海東部農業區,加之,較青藏高原腹地更為優越的自然和氣候條件,使得西寧市人口密度居整個青藏高原之首,2013末西寧市7665平方千米的土地卻擁有222.87萬人口,被聯合國稱為“世界屋脊上的奇跡”,在這222.87萬人口中,西寧將“和諧,包容,多元”演繹的淋漓盡致,這里聚居的漢,藏,回,蒙,撒拉,滿,土等37個少數民族和諧共生,這里被世代信奉的藏傳佛教,漢傳佛教,伊斯蘭教,天主教,道教交匯繁榮,形成一道獨特的文化景象。初到西寧,給人的印象是新興城市,其實不然,他是青藏高原上最最古老的城市,有著2100多年的歷史,古稱“‘西平亭”,是漢后將軍趙充國屯田的地方,南涼的都城唐蕃古道的咽喉,絲綢南路的要道, 西海的鎖鑰,青藏高原通往中原的門戶,河湟文化的發源地之一......歷史上的西寧是一個人口和民族不斷變遷的地區,而今日的西寧仍然是一個典型的移民城市,漫步西寧街頭,每一個異鄉客都能聽到熟悉的鄉音,這里接納了無數的移民者和五湖四海的創業者,2013年末,移民人口達到100多萬之多,這別樣的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并存的風情,在其他省份并不多見。
西寧第三奇,必屬天路。地勢險峻,高山連綿的地勢造成青藏高原地區的交通極其不便,解放前,青藏高原地區流傳著這么一段順口溜“正三月,雪封山,四五六,泥沒足,七__,正好走,十冬臘,皮開拆”,極言其交通困。新中國成立后,為了發展青藏高原地區經濟,加強民族團結,鞏固西北邊疆,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廣大民工的共同努力下,一條條公路通上了“世界屋脊”,青藏公路是世界上首例在高寒凍土區全部鋪設黑色等級路面的公路,被譽為“世界屋脊上的蘇伊士運河”,它像一條紐帶連接著西寧和拉薩并于祖國西北相通,在青海西寧經日月山,格爾木,越過昆侖山,橫跨青南高原,經唐古拉山口進入西藏直達拉薩,全長2122公里,全線大多在海拔4000米以上,唐古拉山口更是高達海拔5220米,在青藏鐵路為通車以前,曾擔負著80%的進藏物質和90%y一閃的出藏物質的運輸工作,被譽為西藏的生命線。從此,高原人民結束了“茶貴如銀,鹽貴似金”的苦難生活,滿懷希望的稱贊這條公路是通往首都北京的“金橋”,是走向社會主義的“幸福大道”。如果你熱愛公路漫游,那么可以讓西南方的果洛,玉樹那漫無邊際的草原來迎接你。他們想脫韁的野馬無拘無束,又像波浪翻滾的大海,覆蓋所有生命,愛從高處俯瞰草原的鷹和巖羊,喜歡在開闊平地上急速奔跑的藏羚羊和黃羊,遷徙時魚貫而入的藏野驢,匆匆穿行其間的狼.......遠處炊煙裊裊,牧歌回蕩,人世間的一切奇跡都在這里發生。隨著社會主義經濟的高速發展,青藏高原結束了沒有鐵路的歷史,青藏鐵路東起西寧,西至拉薩,全長1956千米,所經大部分地區在海拔3000米左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線路最長的高原鐵路,其技術之復雜,施工難度之大在世界鐵路史上實屬罕見。它的建成也創造了多項世界鐵路建筑的新記錄:穿越海拔4000米以上的地段達960千米,穿過連續多年的凍土帶達550千米,海拔最高的唐古拉站是世界海拔最高的鐵路車站,海拔4905米火車隧道是世界海拔最高的凍土隧道,全長1866米的昆侖山隧道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隧道。曾經紅極一時的歌曲《天路》,大家一定不陌生,那是對青藏鐵路的真實描述,“那是一條神奇的天路喲,帶我們走進人間天堂.......”,青藏鐵路自高原貫穿而過,它不僅改變了沿途人民的生活,也讓更多的人了解這片土地。青藏鐵路沿線有一大批地貌景觀,人文景觀和民風民俗等優質旅游資源,沿著這條世界頂級旅游風景線,你可以在列車上欣賞美麗的青海湖,由中國死海之稱的察爾汗鹽湖,以及博大的昆侖雄姿,雪山,高海拔草原,丹霞地貌和貧瘠的戈壁沙灘.......多變的地貌特征會讓你著迷。
最近,有檔名為“花兒與少年”的綜藝節目很是紅火,其實西寧也有花兒,這是一種發源于青海,流行于青,甘,寧,新的`山歌,被譽為“西北之魂”,這也是西寧第四奇。原汁原味,帶有濃厚鄉土氣息的花兒不僅深受當地群眾的喜歡,還是群眾單調生活的調劑品,青年男女相愛的“紅娘”,作為記性編唱的山歌型情歌,花兒歷來就有“三禁”之說,一是村子里不能唱,二是親屬間不能唱,三是親戚間不能唱。花兒熱情奔放,直抒胸臆,曲調高亢悠揚,句式不等,語言詼諧生動,大膽“比”“興”。青海又被譽為花兒和故鄉和海洋,作為大眾喜聞樂見的民間口頭文化形式,春暖花開之際,勞動人民無論是田間耕作,山野放牧,還有路途趕車,只要有閑暇時間,就會依山傍水,敞開歌喉,“不唱花兒心不甘”,可以說“勞者能其歌,饑者能其事”,人人都有一副“唱花兒,漫少年”的好嗓子,尤其是在一年一度的花兒會,大家穿戴一新,偕老扶幼,帶著對大自然的憧憬和對美好生活的渴望,從四面八方相聚而來,男女老少隨心所欲,自由發揮,將心中的情感一泄而出,此時,人人都是歌手,人人都是觀眾,你方唱罷我來接,于是,山在唱,水在吟,漫山遍野,花香四溢,歌聲飛揚,花兒會成了青海各族人民的狂歡節。
西寧第五奇,奇在獨一無二的城市魅力。作為青海省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科技,交通和通訊中心,在近幾年的快速發展過程中,西寧獲得了不少城市殊榮,樹立起獨特的城市名片。西寧先后獲得“世界旅游名城,全球避暑名城,中國十大避暑城市,中國十大安靜城市,中國十大最美麗城市,中國十大最向往的旅游目的地,中國優秀旅游城市,中國休閑城市,中國特色魅力城市200強,全國園林綠化先進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全國雙擁模范城市”等城市榮譽。如果你覺得這些所謂的榮耀都不足為奇的話,那“中國最幸福的城市”這個殊榮會不會讓您眼前一亮呢?沒錯,您沒有聽錯,西寧曾被評為“全國最幸福的城市”,沒有之一!然而,不可否認的事實是:2013年青海省GDP總值為2103億元,遠遠落后于全國大部分省份!很多人不解,閉塞落后的西北邊陲靠什么成為全國最幸福?但幸福一直都不是一個只靠經濟來衡量一切的生硬的指數,不是嗎?這里的人民呼吸的每一口空氣都是潔凈清新的,陽光燦爛,碧空如洗,永遠不必擔憂厚重的霧霾和PM2.5,這里的孩子飲用的每一滴水都來自最純潔的三江源頭,他們甚至不知PX為何物。雄偉遼闊的自然哺育了淳樸善良的青海人民,而青海人民時時刻刻都對自然保存這一顆敬仰與謙卑的心,他們轉湖,轉山,感恩自然的饋贈;;他們分季轉場,保護草場草皮的再生長;他們拒絕有毒工廠,保護了眾多雪山,湖泊,森林和稀有動物;他們虔誠衷一信奉宗教和神明,心明幾凈,感恩眾生;他們選擇休閑豁達的生活態度,偕老持幼,其樂融融;他們頭頂藍天,腳踏清泉,站在離天堂最近的地方,不忘凈化心靈!
有人說,如果拉薩是人們精神的人間圣地,香格里拉是人們夢想中的世外桃源,那么西寧就是人,神,自然在源頭交匯的一片凈土。當然,我說的再好,也不如大家身臨其境的去體會,在接下來的西寧兩日游中,___將帶領大家走入西寧的每一條古巷,每一宗廟宇,切身感受歡樂夏都的最幸福!
介紹青海景區的導游詞篇7
親愛的游客朋友,大家好,我是一位實習小導游,我叫,大家可以叫我小馬。請大家多多關照,并希望各位玩兒的愉快!今天我就帶著大家去美麗的青海湖。
青海湖位于青海省,距西寧市151公里處,又叫151基地,也是三江源的源頭,是一個既遙遠又美麗的地方。
大家來看!我們已經來到了向往已久的青海湖畔,青海湖湖天一色,一望無際,太陽照在湖面上,湖面上就波光粼粼,晶瑩剔透,一艘艘快艇飛快地滑過湖面,遠處的雪山,白云清晰的展現在人們的眼前。
快看!那可愛的小湟魚正在活蹦亂跳地嬉戲呢!湟魚魚類資源十分豐富,很值得提及的是,這里產的冰魚較為著名。每到冰季,青海湖冰封后,人們在冰面鉆孔捕魚,水下的魚兒在陽光或燈光的誘惑下便自動跳出冰孔,捕而烹食味道鮮美。
相傳啊,古時候大海里的老龍王有四個兒子,為了讓兒子們學好治海的本領,他把還分封給兒子們管理。東海分給大兒子,南海分給二兒子,北海分給三兒子,小兒子呢?老龍王沒有分給他,只是對他說:“我的海都分完了,你要是勇敢的龍的子孫,就自己造一個海吧!”聽了父親的話,小兒子架起云頭,到處尋找造海的地方。他先是沿著東海飛,看見那里已經有兩個湖:洪澤湖和太湖,于是他又往內地飛,又看見了兩個大湖:鄱陽湖和洞庭湖,他飛來飛去找不到一處造海的地方,只得又飛回老龍王身邊。老龍王勸他往遠處飛,小兒子也不甘心就這樣半途而廢,于是,他又飛呀飛,最后飛到了大西北這塊廣闊的土地。他來到這里,大顯神通,匯集了108條河水,造出了一個西海來。因為這個海是和東、南、北各海相抗衡的,所以面積非常大。這個海就是現今的青海湖!
“噢!原來是這樣啊!”大家都開始竊竊私語。
各位游客朋友,今天的青海湖一日游就快結束了,大家玩兒的開心嗎?我想是一定的啦!明天,還有更美的風景在等著我們。希望各位養精蓄銳,我們明天再見!
介紹青海景區的導游詞篇8
各位游客朋友們,離開了倒淌河,離開了文成公主的傳說。我們前方將要到達的是我們美麗富饒的青海湖。青海湖古稱"西海",藏語稱為"錯溫布",蒙古語稱為"庫庫若爾"。
對于青海湖的形成原因,現代地質學研究表明,大約在兩千多萬年以前,如今的青藏高原是一片大海大海。后來,由于大陸板塊擠壓,地殼運動,海底漸漸向上隆起,逐漸形成了如今的青藏高原。而青海湖則是在地殼隆起過程中,斷層陷落而形成的。
接下來呢,大家請看我們的正前方,那平嵌在皚皚的雪山和茫茫的草原之間,熠熠發光的寶鏡,就是青海湖了。青海湖面積4400多平方公里,東西長106公里,南北寬63公里,湖水平均深度19米,湖面海拔3260多米,是我國最大的內陸咸水湖。
如今,青海湖已經成為青海省四大旅游區之一,初步形成了以觀光為主,娛樂,休閑,度假為一體的環湖旅游帶。
我們現在所在的就是青海湖的湖濱地區。此處地勢平坦開闊,水源充足,氣候溫和,是理想的避暑勝地。不僅如此,這里還是青海省重要的牧業基地,豐美的牧草,肥沃的土地,養育著這里成群的牛羊。每到夏秋季節,遼闊的草原像披上了一層碧綠的絨毯,各種野花五彩繽紛,將綠色絨毯點綴得如錦似緞。四周大片整齊的農田麥浪翻滾,油菜花一片金黃,散發出沁人肺腑的芬芳。湖面上碧波萬傾,白色海鷗追逐著魚帆在空中翱翔,牧民的帳篷星羅棋布,日出日落的景色更是充滿著詩情畫意,使人心曠神怡。
青海湖四面環山,它的東面是我們剛剛走過的日月山,西面是崢嶸嵯峨的橡皮山,南面是逶迤綿延的青海南山,北面是壯麗的大通山。山水相輝映,構成了一副美麗動人的畫卷。
青海湖的魅力不僅在于它的碧草連天,輕波萬里,。它還有一些獨特的自然現象,如文開湖,武開湖。所謂文開湖,就是指一種表現得比較安靜的湖水解凍現象,而武開湖則表現得有如萬馬奔騰。聽我這么說,大家是不是很想去見識一下呢昨天我從有關媒介那得到消息,說是過幾天很可能會出現文開湖這一獨特的景觀。大家如果有興趣的話,不如在這多呆一兩天,親身去感受一下大自然的神秘莫測。
好,各位游客朋友們,今天我們的青海湖之旅就告一段落了,接下來我們將要參觀的地方是被稱為"鳥的天堂"的鳥島。現在大家暫且休息,我們稍后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