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與超越讀后感心得體會
最重要的是,文不扣題。在書中我的確看到了阿德勒對于【自卑】成因的各種解讀,但【超越】我并沒有get到。或許是我理解力不強,只能說這本書與我的預期相差太多。
整本書下來,阿德勒一直在強調合作他人和奉獻他人的重要性。似乎唯有做到這兩點才能解決自卑帶來的問題。可我卻覺得他對于自卑并不是那么的了解。
他童年時期因為身體不健康也曾內心自卑過,后來經過自己的努力他成功的克服并在自己的領域取得了不菲的成績。當然,那些曾經諷刺挖苦過他的人算是他前進的動力。
對此,我只能說,他,并不曾經歷過自卑。真正自卑的.人,是不會因為他人過分的言語和行為而奮發圖強的,相反,他們會認同這樣的觀點,即使這些觀點與實際情況不符,但自卑的人會無底線的全盤接受并且還深以為然。
自卑的人是無法和人合作的嗎?是不愿意對他人奉獻的嗎?并不是的。越是自卑的人越是想盡辦法融入社會融入自己所處的團體,他們渴望成為其中的一員,但結果往往不太盡如人意。
為什么?因為周圍的人并沒有那么多的耐心和寬容。很多時候,自卑的人并不是能力有所欠缺,舉個例子,如果一個自卑人在某方面的能力為10,讀后感.因為自卑的心理他往往發揮出來的只有2,落在他人眼里這就是無能的體現,他無法得到認可和信任,再加上他會毫不猶豫的相信別人對于他的不客觀的評價,就這樣循環往復最終成了死循環。
不能否認的是,凡是與神經官能癥扯上關系的人都與童年不太愉快的經歷有關。心理學發展至今,還是有大部分停留在對結果成因的分析,很少有人會去做預防工作。而對于急于擺脫過去傷痛的人來說,渴望的并不是我為什么得病,而是我應該如何自我治療。畢竟神經官能癥與身體上的疾病很不同,各種醫學手段只能作為輔助,真正的關節在于患者自身的覺醒。
自卑與超越讀后感心得體會篇2
《自卑與超越》是這么告訴我們的:"只對賺錢有興趣的人必定會和合作之道背離,而只追求他自己的利益。如果‘賺錢’是他的唯一目標,而其社會興趣又付之闕如,那么他就沒有不能用搶劫或者欺詐來獲得錢財的理由。即使情況不是這么極端,他賺錢的目標中還包含有少量的社會興趣,那么他雖然已經腰纏萬貫,他所作所為對于別人仍然毫無益處。"阿德勒認為,人需要有從屬感和社會興趣,作為團體的一份子,愿為人類幸福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這才是正確"生活意義"的共同尺度。
在這個斑駁陸離的時代,成功學大行其道,大部分人必定聽過這方面的雞湯,那么"別人的故事"是否值得學習并且具有可復制性呢?以上海金融圈為例,(本文來自于范-文-先-生-網)西裝革履行走在陸家嘴的某個大廈中,化著精致的妝容,從事著上億的投資項目,談論的都是國內外宏觀基本面的經濟形勢和行業圖景,這樣聽起來不錯的工作環境大概是眾多經管類專業學生向往的生活。但是,一些研究生一踏入這些金融機構,卻發現事實好像不是那么美好。除了一些中后臺的工作可能不需要加班,那些令人神往的券商、投行變成了一座座圍城,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進去。工作內容單一,加班到89點算比較早的下班時間,沒有人給你規定準確的休息時間,但是你需要完成每天每周的工作任務。羨慕新財富榜單前三的證券分析師,年收入成百上千萬,那么得認清20h的作息時間,羨慕阿里巴巴程序員薪資水平高,福利待遇優厚,那么得服從半夜三點半下班回家的加班制度。所以,薪資待遇真的只是就業的一方面因素,但絕對不是最重要的因素,每一個人都應該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崗位。
自卑與超越讀后感心得體會篇3
嗯,我自卑過,也將一直自卑下去,仿佛一種習慣,沒有他,反而不知道去哪里。
我知道我自卑已經很久了,但是真正的去了解自己的狀況,還是從讀了阿爾弗雷德的《自卑與超越》開始的。怎么講呢,很多學心理的不是想弄清楚整個人類的心理狀況是怎樣的,也不是想糾結于感覺知覺記憶這些實驗內容,而是想解決自己的問題。
書中講,人自卑的一個因素是生理缺陷。我想我是有的。小時候,我比較好強,認為別人有的,我也應該擁有,但是別人都長得很高,而我不是。身高的問題困擾了我很久很久,以至于我覺得大學特別滑稽的是全模擬隊個頭1米92的大懋和我一個宿舍。這樣的心理路程你們不懂,為了上課能和他們一樣快,我簡直就是在跑。究其原因,自卑來自比較,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比較的標準又都來自于社會的共識,所以啦,有社會就有自卑。雖然文中講的是個體心理學,但是怎么能逃脫社會的污。
社會這個污妖王產生了太多的壞水。比如貧窮,曾今有一年春節,家里都買不起取暖的煤炭了。那時候感覺無助到極點,自卑到骨子,也發奮的去努力,只為改變。所以說,自卑也是人們超越的一種動力來源。有人會說,你因自卑而做的努力是為了追趕,而不是超越。我想說的是,我們所想要超越的是曾經不堪的自己。每個人的發展,都需要原始積累,有人有錢,有人有知識,有人有一些意想不到的資源,對于沒有傘的孩子,只能是努力奔跑。
是啊,不向前奔跑,哪還有退路。有時候,最簡單的不去自卑的方法就是不去比較,有人選擇避開眾人,兩耳不聞式的讀書、封閉自己的交際圈,尋求短暫的平靜,但這就像毒癮,一次一次的將你吞噬,有人從人根本的心理上去解決,超脫自然,別人所謂的出世吧!我有時候選擇阿Q精神勝利法,哄哄自己的內心,讓他安靜,有時候直面現實-------我雖然個頭矮,可我身上的擔子重啊。磨練的就是一種心境,這種時候,最可怕的不是程度有多深,而是觸底沒?大家都知道否極泰來。幸好,在這種心境的騰挪輾轉的時候,我看到了自己內心的自卑根源,我開始學著去解決他。
自卑與超越讀后感心得體會篇4
最近,讀了一本書,《自卑和超越》頗有感觸。本書闡明了人生道路和人生意義的通俗性讀物。但通俗中包含著極深的哲理和巨大的學術價值。在《自卑與超越》中,作者提出的觀點是: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為沒有一個人對其現時的地位感到滿意;對優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的通性。然而,并不是人人都能超越自卑、關鍵在于正確對待職業、社會,在于正確理解生活。那些自幼就有器官缺陷或被嬌縱、被忽視的兒童,以后在生活中容易走上錯誤的道路;家長和教師應培養他們對別人、對社會的興趣,使他們真正認識“奉獻乃是生活的真正意義”。這樣,他們就能夠從自卑走向超越。
自卑,顧名思義,主體自己瞧不起自己,它是一種消極的情感體驗。在心理學上,自卑屬于性格的一種缺陷,表現為對自己的能力和品質評價過低。自卑和自滿正好是兩種完全相反的心理品質,卻都是年青人常有的心理表現。 自卑的前提是自尊,當人的自尊需要得不到滿足,又不能恰如其分、實事求是地分析自己時,就容易產生自卑心理。一個人形成自卑心理后,往往從懷疑自己的能力到不能表現自己的能力,從怯于與人交往到孤獨地自我封閉。本來經過努力可以達到的目標,也會認為“我不行”而放棄追求。他們看不到人生的光華和希望,領略不到生活的樂趣,也不敢去憧憬那美好的明天。
雖然,我們無法成為一個沒有缺點的“完人”,但可以變成一個身心健全的人。防止自卑心理的產生,有了自卑也應當正確對待。這樣我們才能健康、更好地發展。
這本書讓我努力從自卑中走出來,讓我知道了改變的方向,下一步就是邁出艱難的一步改變自己。我要從自卑中走出來并且要超越自己,實現自己的價值。
其實,在平凡的世界之中,你會發現你并不平凡,其實你會發現你可以成功,相信自己,才能超越未來,終有一天你會有屬于自己的一片藍天!
自卑與超越讀后感心得體會篇5
本書第一章《生活的意義》是全書的綱領,也是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的理論核心。提出了人們生活中的三大問題:職業、社會(既與他人的關系)和性(既為愛情和婚姻)。每個人都要面對這三大問題,而由此作出的反應表現出他對生活意義的最深層的感受。他分析了人們各種錯誤“生活意義”的共同尺度:缺乏從屬感和社會興趣,過度關注自我,和正確“生活意義”的共同尺度:有從屬感和社會興趣,作為團體的一份子,愿為人類幸福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這一觀點,本書編譯極為欣賞,他在代序中寫到:在一個物欲橫流、精神匱乏的年代里,阿德勒的心理學猶如浸入沙漠的一縷甘泉,讓人重新體味到人生活的意義和價值絕不僅僅是金錢、物質和泛濫的私欲,它還有更廣闊的,也更令人神往的精神園地。阿德勒在書中認為“自卑感”在生活中時刻都有可能產生,象先天的生理缺陷、人在面對現實社會產生的不完滿、不得志、比別人差時的情緒。他認為有這種情感是很正常的,并不是病態的,關鍵是如何對待這種自卑。是利用自卑來逃避現實還是克服并超越自卑,由此而形成截然不同的生活風格。
如果敢于正視自卑,會激發人的創造性力量,成為奮發向上的巨大動力。在達到新的境界后,又會發現新的自卑,于是向新的優越目標前進。這樣,在自卑與優越的距離不斷接近而又拉開的過程中,人便不斷地完善自己,這一過程永無止境。由此,阿德勒認為,全部人類文化的動力都建立在自卑感之上。這一觀點與弗洛依德認為性本能是人類進步的動力是相左的。
阿德勒還提出了“生活風格”這一重要概念,它是指一個人的生活目標,對自己和世界的看法以及他實現生活目標的方式。人在他的思維、情感、行動中處處體現著他獨特的生活風格。“生活風格”是阿德勒治療心理疾病患者的一把利器,他通過對病者生活風格的分析,(主要有三種途徑),幫助病者找出產生這種錯誤生活風格的根源,讓他去正視、了解它,并讓病者作出新的生活選擇,形成正確的生活風格。
自卑與超越讀后感心得體會篇6
最近看到了《自卑與超越》的中間部分,是講關于自卑者的心理以及如何援助,反觀現在遇到的幾個特殊兒童以及自卑兒童的現狀,我發現非常具有指導意義。
在身體器官或者智力有缺陷的兒童中,我們往往會陷入教育難題,怎么去幫助這些兒童克服其先天缺陷帶來的心理障礙,走向不一樣的狀態?
在與這樣有較為嚴重的自卑情緒的兒童接觸中我們會發現他們會有以下幾個特點:
1、社會感覺能力較低。常常不能很好的感覺到別人想表達的意思,比如聽講困難,注意力不集中,遲鈍等。
2、合作能力較低。在群體中與同伴合作會出現問題。比如,很少融入同伴合作,或者在小組合作任務中不知道該如何完成,甚至會走神,很容易游離于小組與任務之外。
3、常常對他人的行為非常敏感。
我們往往很想把他們從對先天缺陷的陰霾里撈出來,想用學習轉移他們的注意力,想給他們補課,但是我們發現,補課無用。他們根本不把注意力放在這里。有時候,我們嚇嚇他們,他們便動一動,不管他們便不動,我們很奇怪他們的注意力與精力都放在哪里,去吃喝玩樂?可是哪一個方面他們可能都不是班里最突出的學生。
自卑與超越讀后感心得體會篇7
《自卑與超越》這本書在我讀大一的時候,老師曾向我們推薦,我嘗試閱讀了很多次,但卻由于其文字枯澀難懂而逐漸失去了閱讀的興趣。通過線上聆聽該書的解讀,我愈發冷靜的開始思考自己的生活本質,自己的成長歷程。
每個人心里都有著或多或少的自卑情結,難以啟齒。這些自卑的心理存在我們的生活中,體現在每個言行舉止里。也許這會變成一種苦難壓垮和摧毀一個人,也許這也會成為一種升華和造就。關鍵之處就在于個體如何對待自卑情結,尋求超越的方法,合理化自己的自卑情結。
這本書是阿德勒所著,他曾追隨弗洛伊德,但二者在理論上的分歧卻十分明顯,縱使他們一并被劃入經典精神分析流派。精神分析流派強調于人成長的背景,兒童時期的創傷容易導致性格的缺陷。在自卑的時候,我們會感到無助,沒有安全感,無法準確的認識自己。這種.種都可倒推回我們潛藏于內心深處的記憶。只有清晰的認識了自己,理解到自卑的根本原因所在,才能夠超越自卑。
日常生活中,自卑的體現往往可見于為人處世之際,拼命尋求優越感,合作能力很差,無法與他人和諧共進。超越自卑,就需要改變,重新認識世界,解讀問題,與社會連結,努力創造自己的價值,建立信心才會給自己帶來安全感,從而建立自卑的屏障,超越自卑。
自卑與超越讀后感心得體會篇8
自卑情結是指一個人在意識到他要面對一個他無法解決的問題時,表現出的無所適從。我們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為我們都想讓自己更優秀,讓自己過更好的生活。
自卑感的補償是優越感。人人都在追求屬于自己獨有的一種優越感。它取決于人們賦予生命的意義,這種意義不單單是浮于表面,而是體現在一個人的生活態度和生活模式上,它像一個獨特的生命基調貫穿人的一生。
我們時常會說,我感到自卑,但是好像沒有仔細去思考過自卑來自于哪里,怎么表現,如何克服,怎樣補償,什么程度的解決才是真正的消除自卑感。
我的感受,自卑更多的是一種情緒,落實到行為表現就是畏懼和逃避。很多時候不明白自己為什么會有某種下意識的反應,在看書的時候才恍然大悟。
《自卑與超越》書中說,當一個人失去自信,認為不可能通過腳踏實地的努力克服自卑的時候,他將走向一個反面,就是沉醉于一種優越感中,強迫自己認為自己有優越感。這樣不但不利于自卑的克服,反而使自卑感不斷增加。看到此處才第一次認識到,我的幻想來自何處。
原來幻想來自于,我不愿意承認自己不行,我要在自己構建的世界中,接著做自己的中心,做一個永遠不會失敗的成功者;或者我不能通過一步步的努力獲得改變,或者這種改變實在太慢,我渴望盡快的脫離某種不喜歡不舒服的情緒,只能在自己幻想的美好中得到一時的安慰。而脫離了實際生活的幻想,卻一點點偷走我面對現實的勇氣,這份不能實現的超現實的優越感,讓我愈發的自卑和難過。
我總是在幻想和現實巨大的差距中撕扯,卻從來沒有想過為什么會這樣?看到書中的解釋才明白,原來自卑情結早已深入我心,卻用另一種表現方式表達出來。那些我不愿意承認的卑微,深深的埋在我高傲的姿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