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與超越讀后感
在《自卑與超越》里,阿德勒以平易輕松的筆調,描寫了自卑感的形象、對個人行為的影響,以及個人如何克服自卑感,將其轉變為對優越地位的追求,以獲取光輝燦爛的成就。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自卑與超越讀后感6篇,以供大家參考!
自卑與超越讀后感(精選篇1)
這兩天在讀奧地利著名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所著的《自卑與超越》,快讀完了,感觸頗深,引人深思,怕邊讀邊忘,速速記下,日后勉之!
我們一生都走在自我追求路上,有人成功有人失敗,尤其那些被自己定義為失敗者的人們,皆是在這個追逐的過程中沒有得到良好的自我修繕。
我們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是問題“兒童”,我自己也不例外,我已經在逐漸地了解到自身從原生家庭中產生的諸多問題,延伸到后來的校園生涯,再延伸到社會,接著又延伸到婚姻……有了這種漸漸深入的自我了解,可謂是細思極恐!我渴望自我修繕,在自我修繕的過程中重新找到生命的意義和存在的價值。想想在這之前我是多么的幼稚,拿婚姻舉例,我不斷試圖改變丈夫來適應我自己,并認為這樣我的生活才會不那么糟糕,我的失落,我的傷心,我一切不好的情緒都與那個讓我不滿意的丈夫脫不了干系。事實證明這是錯誤的,在沒有得到自我修繕的前提下,可能我的觀點都是有誤的,無論我怎樣從外界改變生活也不會走向正軌,就算我換一位丈夫,或者不婚,我想生活也依然不會讓我滿意。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的溝通和合作都是雙向的,只有自身是健康的,那反饋回來的才有可能是正確的。反之將是一個惡性循環。
想要改變身邊人、改變生活,首先要改變的是自己,想要改變自己就要認識自我,個人認為“認識自我”是人生塔樓的基石,它會影響人對事物的看法和判斷,影響整個人生道路的方向,它會指引我們走向救贖或是滅亡。
自卑與超越讀后感(精選篇2)
最初知道《自卑與超越》這本書是因為一篇公眾號文章,文章作者在文中推薦大家去看。當時我看到這個書名,特別好奇,對于一個深知自己有自卑情結的人需要如何超越呢?于是,我翻開了這厚厚的200多頁。
整體看下來,給我的感覺就是:這本書的內容不復雜,但是思想還是到了一定的高度,認真讀下來,心胸會變得豁然開朗起來,不會再糾結于一點不放。這于我的確是有幫助的。
但要說超越,我也說不上來。因為整本書并沒有什么體系可言,它包含了很多方面,比較松散。我在讀每一個方面的時候會將書中的理論往自己或身邊的人身上套,似乎如書中所說,似乎又不完全是這樣。
比如說童年記憶,我想來想去也想不到很多有分析意義的童年記憶。或許有部分人童年記憶深刻,很有參考意義,可是對于記憶沒那么深刻的人又該如何解析呢?
書中還列舉了很多被慣壞的孩子的例子,我也想到了親戚家不愿讀書不愿出門的孩子。父母的嬌慣和放縱,學校老師的忽視,使得孩子的社會興趣和合作精神極度缺乏,從而變得不那么正常。當然,一個人的人格形成,并不僅僅只有這些,阿德勒還列舉了青春期的影響,社會環境的影響等。
由于年代久遠,阿德勒的一些思想與現代的思想必定存在差異,但是把這本書當成現代某些雞湯文的集錦是萬萬不可取的。就拿他提出的男女在婚姻中需合作,互助互愛的觀點來說,這在現代也是不過時的。
其實總體看來,阿德勒是想把自卑當作一個核心,然后用設法去補償,但書中提到自卑的地方并不多,對一些個體的分析也不是那么嚴謹。不過整本書的思想達到了一定的高度,很多觀點都具有啟發性,方法論也總是積極向上的,應當算得上是一本好書。
自卑與超越讀后感(精選篇3)
花了三天時間看完了阿德勒《自卑與超越》。這是一本簡單易讀的心理學書籍,剛開始讀的時候,是被標題吸引,想看看是一本怎樣的勵志書籍,不知道會不會晦澀難懂自己讀不完,讀起來易懂輕松,還有很多案例,讓我一直有趣味讀下去。
書中說一個人的性格在六歲前就形成,家庭中父母兄弟姐妹對于個體性格特征影響的重要性。書中強調合作性的重要性,一個人具有合作的能力,就能愛護別人,關心別人同樣自己在社會生活中才具有生活的意義。書中講到一些人具有性格缺陷:外貌特征具有缺陷被忽視的人和外貌優秀被溺愛的人。兩者都是在成長過程中忽視或者過度關心而失去合作能力,無法與社會溝通生活的人。
摘抄書中印象深刻的句子如下:
所有真正生命意義的真正標志:可以與他人分享,且得到絕大多數人認可。但凡人們認為具有“生命意義”的人或事,都具有此共性。
經驗并非成功或者失敗之母,我們的生活經驗對我們沒有太大用處,起決定作用的是我們賦予經驗的認知和意義。
只有渴望將自己融入社會整體而不是只關注自己的孩子,才能成功學會如何補償自己的缺憾。只是想逃避困難的人,必然會落后于他人。
自卑情結是指一個人在意識到他要面對一個他無法解決的問題時,表現出的無所適從。
只有夫妻二人都將對方的幸福看得比自己的幸福更重要的時候時,雙方才有可能產生真正的合作,才會給予對方真正的愛。
生命的意義在于樂于關注他人,渴望成為社會大家庭一員,夢想著為人類和社會貢獻自己的力量。
6歲以前性格基本形成。
自卑與超越讀后感(精選篇4)
好久,沒有靜心讀書。當《自卑與超越》這本書跳入我的眼,竟感到有一種莫名的力量涌起。阿德勒通俗地從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寫起,尊重個體心理學觀點,向讀者闡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義。
曾經,我以為老爸重男輕女,因為自己是女孩而自卑;曾經,看到同窗被高等學府錄取而自卑;曾經,因為自己出生在鄉村而自卑;曾經,因為自己身材矮小而自卑。
盡管我外在樂觀,但骨子里的自卑,一直困擾著我……
在不斷的成長過程中,有些自卑能被我正確認識、正確對待了。比如,我能成為老爸老有所養的依靠,比如,我通過努力每天都在超越昨天的自己,比如,我因為有了在農村的生活經歷而更加珍惜生活,比如,當我看到身體有缺陷的生命。
阿德勒告訴我們:每個人都要正確認識自卑,用適當的方式超越自卑。每每找到一處自卑的根源,你就會有一次超越。
當你為自己的不優秀而自卑時,你就會開始有了努力的斗志。在努力的過程中,你首先會把讓你產生自卑的人或事當做你的奮斗目標,在追求這個目標蛻變的過程中,必然經歷無限痛苦與折磨,就像世界上壽命最長的鳥——老鷹。它一生的年齡可達七十歲。當老鷹活到四十歲時,爪子開始老化,無法有效地抓住獵物,它的啄變得又長又彎,羽毛長得又濃又厚,它必須做出困難卻重要的決定!
歷經一個十分痛苦的蛻變過程——一百五十天漫長的磨煉。如果老鷹不進行蛻變,只是一味自卑,不超越自我,不超越自卑,就不會有后來神鷹一般的三十年歲月!鳥類都能如此,偉大的人類應該更勇敢!“人生就像激流,不遇著暗礁,難以激起美麗的波浪!”只有經歷蛻變,才能展現更優秀的自己。
自卑可以有,超越自卑必須有!能夠超越自卑的你,會讓優秀成為一種習慣。
自卑與超越讀后感(精選篇5)
這本書所提出的一些觀點我認為很有趣,作者和我的想法有所不同因此開闊了我的視野。
我最開始對作者所提到的合作的重要性嗤之以鼻。后來我了解到,這里的合作,是比較廣義的。我對此的理解是,比如我現在點了一份外賣,那其中至少牽扯了我、送外賣人員、廚師、程序員等人的合作。因此也可以說,在社會中扮演好自己的職責,就是合作。
后來作者提到了自卑情結與優越感的概念。我認同人類的不少目標,其本質就是追尋優越感。根據我個人的經驗,優越感不足或缺失的時候,就會開始自卑,開始懷疑。書中提到,我們需要了解到人采取的方法(原文其實是選用某種病癥,但我不是很認可)與優越感目標的關聯。作者隨后提出,方法無可厚非,需要改變的是目標。目標改變后,心靈的習慣和態度也會隨之改變。他不必再用他舊有的習慣和態度,適于他的新目標的態度會取代它們。
作者很強調一個人在社會中,要奉獻,要合作,這令我感到自己是個極其格格不入的人,讀這樣的文字,讓我覺得特別扯淡。后來我覺得作者漸漸自圓其說了,不過我還是覺得與我的觀念有沖突,只不過是知道了作者的思路。
他有提到個人的目標與社會的目標,當兩者不一致時,就會有不良影響;比如當事人變得狹隘,走向反社會道路等。我覺得這個是挺真實的',與社會主流不一致,確實會活的艱難。目標不與大眾一致,也會很累。
作者還提到了早期記憶對人后期的影響,舉了一些例子,有些看著還挺觸動的,好像有所感,但又不知怎么表達。
我比較認可作者的一點是,家庭之中的關系要平等。我想做到這一點的中國家庭很少吧?當然啊,這一點的實現,聽上去很理想化,也著實讓人羨慕。
讀完這本書還是花了很多天,導致對一些內容有所遺忘,難以進行整體的理解。這也是本挖煤的個人閱讀理解能力不足的體現,以后還需繼續努力。
自卑與超越讀后感(精選篇6)
“當一個人遇到他無法解決的問題卻深信自己能夠解決時,就會表現出自卑情結。”——阿德勒《自卑與超越》
忘了是哪兒聽到的,自己卻深有體會的一句話:
“一個自卑的人,必定也是一個自戀的人。”
初時聽到這句話是嗤之以鼻的,我在很多方面都不如別人,怎么會是自戀的人呢?但是,不斷地思考之后,卻發現這就實情。正如阿德勒在他的《自卑與超越》一書中所說的。“當一個人遇到他無法解決的問題卻深信自己能夠解決時,就會表現出自卑情結。”
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多事情是自己無法解決的,但為了讓自己“爭口氣”,不想讓自己顯得很沒有價值,于是強行要求自己去做,卻發現自己做不來。接著,便會羨慕,甚至嫉妒那些會做的人。久而久之,便開始對自己失去信心,卻又一而再,再而三地強行要求自己去完成本不能完成之事。
如果用一句通俗的話來說,會產生自卑,大概就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了。
大概也是因為“我無法解決,卻相信自己能夠解決”這樣的一個信念,才會有“自卑的人,必定是自戀,甚至是自大的人”這樣的說法吧。
生活在這世界上,有很多事情是我們自己本身無法完成的。我們要學會的,就是去接受自己“無法完成”這樣的一個事實。一旦接受了這樣的一個事實,那么很多內心沖突就會緩解下來,現實和理想之間的差距也會縮小。我們也就會去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且在這樣的一個過程中,去獲得自身的存在感、價值感等。
當你去接受了這樣的一個事實,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就是懂得了“自卑”所賦予你自身的涵義,那個時候,才能實現真正的“超越”,而且這種超越,絕對像開了掛一樣,讓你“扶搖直上九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