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與超越》的讀書心得名著書評
之前書單的時候,偶然看到一本名為《自卑與超越》的書,于是我便順手將其加入“我的書單”里,而今總算閱讀完畢了。每天我都會利用一點瑣碎的時間,在手機上翻閱著這本引發我好奇之心的書。
與此同時,我最近正在寫一篇虛擬故事,故事的內容也與自卑相關。談及“自卑”一詞,我想,大多數人或多或少都擁有一顆自卑心,我也不例外。
那么,你是否在某個時候,因為自卑,日胡思亂想過呢?你是否也在某個瞬間,因為自卑,羞于與他人說話?
凡此種種,不一而足。
因為自卑,我們總表露出許多的“不敢”。
不敢在與他人交談的過程中自然地對視著,也不敢在老師提問問題時踴躍舉手回答,更不敢勇敢地做最真實的自己,抑或總認為自己低人一等……。當然,這里的“不敢”并非指“敢”恣意妄為的對立面,也不是說一個人敢胡作非為就是不自卑的表現。恰恰相反的是,一個人越是為非作歹,不滿的心態越是在他們心里作祟著。而那些不滿,多半源于自卑。
書中也說到,有嚴重“自卑情結”的人,不一定都表現得安靜、順從、內斂,與世無爭。自卑情結的表現形式是多種多樣的。
此可見,一個看似天不怕地不怕的人,也許他的心里正潛藏著不為人知的自卑情結。
然而,想要跨過自卑這道坎,宛如攀巖一座陡峭的山峰,但是,當我們到達了山頂之后,放眼一看,將會是一覽縱山小。
每天都能多一些正能量,少一些負能量,對我們克服自卑心也會有些許幫助。雖然我們無法將這樣的心一并清除掉,但我們可以從此多一份警惕,不讓其一直干擾著我們的生活,學習,工作……。
很多時候,自卑往往是在負面情緒的影響下產生,自卑情結與負面情緒結合在一起,而后所帶來的將是不可預想的結果。
其實,在我看來,一旦我們發現自己有自卑心,最主要的辦法就是能直面它,而不是采取逃避的方式解決。因為,愈是逃避,就愈難以克服;所以我們應該正視它。
除此之外,我們也不應該把有自卑心的人當成異類來對待,畢竟有些自卑心的出現卻是合乎情的。誰都想做得很好,誰都想成為一個很棒的人,當別人比自己棋高一首的時候,或者自己沒有任何優勢可言,我們往往會自卑起來。
既然如此,在看到自己不足的一面,能擇其善者而從之的話,從而循序漸進,日后也可能會有意想不到的進步。
拋開“自卑”談“優越”,倘若一個人自信過度,他將會迷失自我,甚至認為個世界的中心就是自己。
我曾讀過木心先生的一本書,里面有一句話是:
“沒有自我的人的自我感覺都特別良好。”
因此,除了直面自己的自卑感,亦不要讓自己持有過分的優越感。
《自卑與超越》這本書,總地來說,是一本實用類書籍,書中從頭到尾都在敘述自卑產生的原因以及告訴人們如何幫助人們(尤其是兒童)克服自卑情緒的方法。
在作者看來,生命的意義就是:自我的提升;與社會的合作;兩性關系的和諧,即:職業;社交和兩性。這三個方面只要有一個方面出問題了,那我們就很難認定他是一名成功人士,他也很難感覺到幸福。
三項中有兩項都是明顯關于和他人合作的項目可以看出來,生命的意義其實是對社會的貢獻,甚至自我提升一項都是要和他人合作我們才能真正地取得成功。
人類只有在社會中才能夠稱之為人,此來看,這個觀點并不有失偏頗。
接下來便是自卑感和優越感的問題了,其實這都是源于童年時期家長或者教師對于孩子的態度所導致的',家長過于溺愛,孩子就容易成長為一個優越感大于一般程度的人,就容易驕橫跋扈,控制欲會強于一般人,對于自己想要的東西會用一切手手段來達到目的,這也就是很多熊孩子之所以產生的原因。
而要是從小缺少父母的關注,或者父母過于強勢,孩子就會往自卑的方向發展,其特點就是猶豫不決,難以擔任領導職務。過于自卑的人和過于自負的人對于社會來說,都不是特別好的存在。
接下來作者還論述了青春期孩子出現的叛逆現象的原因和如何預防犯罪的原因。青春期孩子的身體趨于成熟,第二性特征日趨明顯,大部分兒童對于自己的未來還沒有規劃好,會出現對于未來的焦慮,除此之外還有成年之后想要獨立的愿望。兩種情感混雜在一起就出現了焦慮,因而會出現攻擊性強,情緒不穩定的情況。
因此一切的一切在書中都認為是在童年時期形成的,人類的童年對人類的人格塑造要比任何一個時期都要有效果。
說了這么多,個人認為本書的最基礎的知識便是你的經歷不是你之所以成為現在的你的原因,通過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并進行底層價值觀方面的改進,失控的行為會恢復到正軌。也就是說:
反思日常生活適當的加以修正有助于我們過上幸福的生活或許叫正常的生活?
就像富蘭克林一樣,富蘭克林的童年也是非常不受重視的,他的父親于經濟原因不讓他上大學,在哥哥的印刷工棚上班還不受待見(老板老給他找一些麻煩),而且年輕時候的富蘭克林言辭犀利,經常侮辱他的對手,因此也給他帶來了許多麻煩。
在這可以看出來,富蘭克林這種言辭犀利,不顧一切都要激怒對手的行為方式,很可能和他小時候在家庭中的經歷有關,于缺少關注(其實這樣有失偏頗,在他匿名在報紙上發表的時候,他的文章倍受當時各大家的稱贊,不過這也是他去工作去的事了,富蘭克林也許是用這種方式來獲取關注,不過這也側面印證了富蘭克林激怒對手也可能是想引起別人的注意。),他的言辭犀利,差點丟失了性命。
不過有一些年歲的時候,富蘭克林給自己制訂了《13美德檢視本》(我這么叫),就是上面有十三種好習慣的本子,每天對比自己的行為,最后,富蘭克林成為了美國的開國元勛,美國憲法的制定人之一以及一百美金上的老爺爺。
我認為富蘭克林就是一個童年的不幸經歷走向卓越的一個人,我猜測,富蘭克林童年時期的過于自負也是一種自卑的表現,因而說他完成了超越自卑的過程。
我們有很多人,于童年時期家庭的原因,導致了性格上或多或少有些不如意,不過這并不構成你要如此對待你下一代的,我們無法控制他人,只能專注于自己。
因而,走向超越的方法就是貢獻他人,通過構建良好的兩性關系,社會關系以及自我提升,身邊的人會給予你更多的支持和鼓勵,因為多一個敵人不去多一個朋友啦,我推測多數人都是這么想的。
《自卑與超越》的三條主線:社交、職業、、婚姻,也正是每個人的一生當中所無法脫離的三個圈子。阿德勒說人類生活在“意義”的領域中。這種意義因人而異。兒童從小就受到了來自家庭的影響,學校的影響,他們所接受的教育使他們產生了不同的價值觀,這種價值觀繼而決定了他們對社會、對職業和婚姻的態度。
在《生活的意義》這一章中,阿德勒提到三種孩子:一、因先天因素或疾病而造成缺陷的兒童;二、被驕縱慣壞的兒童;三、被忽視的兒童。這三種孩子會賦錯誤的意義于生活。他們所形成的錯誤觀念也會隨著他們的成長逐漸滲透到社交、職業和婚姻中。在與社會接觸的過程中,這樣的孩子會更容易犯罪;在對待職業方面,他們或許會將收入看做唯一的目的,或者總是找不到一份令自己滿意的工作;另外在婚姻上,他們會因夫妻間無法做到真正的平等而無法擁有美滿的家庭。
從中,我們可以看見對生活的意義的正確解是多么重要,它會影響人的一生。我們怎樣使心靈擁有正確的思想,并使我們的肉體去正確地執行呢?書中,阿德勒多次提到“興趣”與“合作”。人類總習慣于把過多的興趣放在自己身上。現代的教育也證實了這點,人們太注重個人的成功,太強調我們能從生活中獲得什么,而不是我們能付出什么。在家庭教育中,母親會對孩子說:“乖乖地把飯吃完,你就可以出去玩。”而不是“乖乖地把飯吃完,其他小朋友就可以和你一起玩了。”在學校的教育中,教師會對學生說:“現在努力學習,將來你就可以考上大學,以后就能找一份好工作。”而不是說:“現在努力學習,將來社會有用得到你的地方,你就可以以此來實現你的人生價值。”我們的教育培養的是以自我為中心的人。
現在夫妻的離婚率是越來越高了,不否認,其中,有的夫妻在一起的確是個錯誤,但,更多的是,夫妻或夫妻的一方發現自己并沒從這樁婚姻中得到自己想要的(金錢、歸屬感、共同的語言等),于是就決定了離婚。這些都可以說是我們把太多的興趣放在了自己身上,我們太在乎自己,而忽視了別人。把更多的興趣放在別人身上,但同時又不迷失自己,這與阿德勒所說的生活的意義就是奉獻是一致的。
另外,“合作”,學會合作是人生的必修課。人類的能力是有限的。社交中的合作,可緩解生活壓力;工作中的合作,可使社會進步;婚姻上的合作,使人類得以繼續繁衍。這里,我尤其認識到了婚姻上合作的重要性。現代人的戀愛結婚自有點讓人擔心,越來越多的單親家庭更讓人憂慮。失敗的合作導致失敗的婚姻,失敗的婚姻有可能導致問題孩子的出現,問題孩子的出現便會給社會帶來不幸。而有著良好合作關系的夫妻可以克服婚姻生活中的種種摩擦,合作的結果是意見一致,并創造出美好幸福的家庭。我目睹過父母間的種種不和,每場爭吵最終以提出“離婚”來結束,但之后,一方的退讓或雙方的商洽和互諒總可以是他們和好如初。我把它歸功于合作。之后,我查過他們的星座,雙子的父親和摩羯的母親并不適合,,我這一舉動似乎有點可笑。但是不管怎樣,合作的力量似乎打破了這種玄幻的說法,因為我父母的婚姻關系已經快三十年了。我相信,良好的合作是社交,工作和婚姻成功不可缺少的秘訣之一。
相信掌握“將更多的興趣停留在他人身上”和“學會合作”這兩個技巧的人類會更好地發展。
人或多或少地都有自卑情結。因為世上沒有完人,與他人相比,都會存在著這樣那樣的弱點和不足。有自卑情結并不可怕,關鍵是一個人如何看待它。有的人知道自己存在的不足和缺陷,會性地樹立切合實際的目標,信心百倍的努力奮斗,想法設法地提高自己的能力,克服不足,使自己變得更加強大,不斷地完善自我,取得人生的更大輝煌。有的人卻杞人憂天,自認倒霉,沉浸在對環境、對社會、對他人的抱怨中,封閉隔離自己,最后萎靡不振,走向灰暗的人生結局。
當我們面對自卑時,該如何超越呢?該書作者奧地利的個體心學創始人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給出了答案。那就是人是社會的人,既然是社會的人,那就必須放到社會中去解決這些問題。給這種自卑賦予現實意義,并且把這種意義,建立在對他人有價值,對社會發展進步有益處中。在付諸行動中加強與他人合作配合,為了這個意義共同努力奮斗。這樣,你才能超越自身的自卑情結,使得你的人生才有價值和意義。
作者總結了制約人生的三大問題:第一,我們生活在地球上,就必須適應地球環境,在地球的適應中生存。第二,我們與他人共同生活在同一個社會中,我們必須學會與他人相處。第三,人類有兩種性別,男女關系的和諧發展是人類延續、發展的基礎和前提。所以,一個人如果可以將其人生意義定義為為他人和社會謀取利益,那他做任何事情都會先考慮他人。對他人對社會就不會冷漠,會更加感興趣。這樣,對職業、社會和婚姻中遇到的問題都會很好地處好。并能夠克服自卑,超越自我,戰勝各種精神疾病,使人生光彩奪目。
當下技術的不斷發展,社會分工越來越細,僅憑一個人單打獨斗很難勝任一項工作的完成。這就需要團隊相互信任,相互配合,處處為他人著想,在幫助他人的過程中,完成任務,實現自身的價值。
在婚姻家庭中也是如此。男女之間要地位平等,相互忠誠、相互信賴,要有責任感。要讓對方感覺到自己是最有價值的,是被需要的,是最好的伴侶和朋友。這種感覺,需要你要實際行動去證明。如果一個人只考慮自己如何獲得幸福和快樂,而不愿意受約束于婚姻,更不愿意去為對方考慮。這樣的婚姻終將會葬送在自己手中。
我們感知到的事物從來不是事物本身的樣子,都是用我們的認知經驗和標準,經過大腦思維的過濾處后作出的一種解釋,它不是一種客觀事實,而是我們的一種主觀判斷。而這種主觀判斷都是人們賦予一定的現實意義來感受出來的。其實我們的感受是我們自己對現實的一種解釋。我們感知的不是世界本身,而是我們主觀解釋后的世界。因此,人們對事物的看法比事物本身更重要。要想使自己活得快樂,就要永遠用快樂的眼光看待這個世界。不管世界和他人如何對待你。因為我們無法改變我們所處的社會和環境,也無法改變他人對我們的看法和評價,能改變的只有自己對該事件的看法。
在閱讀這本書之前,我就開始思索著自己內心是否有著這種自卑的存在,而已怎么能從自卑中變成超越自我。然而,在所有失敗者——神經患者、精神患者、罪犯、酗酒者、問題少年、自殺者、墮落者、娼妓——之所以失敗,就是因為他們缺乏從屬感和社會興趣。
他們在處職業、友誼和性等問題時,都不相信這些問題可以用合作的方式加以解決。他們賦予生活的意義,是一種屬于個人的意義:他們認為,沒有哪個人能從完成其目標中獲得利益,他們的興趣也只停留于自己身上。他們爭取的目標是一種虛假的優越感,他們的成果也只有對其自身才有意義。
謀殺者在手中握有一瓶毒藥時,可能會體會到一種權力之感,但是,很明顯地,他只能使自己相信自己的重要性,對別人而言,擁有一瓶毒藥并不能抬高他的身價。事實上,屬于私人的意義是是完全沒有意義的,意義只有在和他人交往時,才有存在的可能。
無論怎樣,自卑心總會存在有每個人心中,而那些表現出自信的人,只是較好的處了自我內心自卑這一心問題,所以,在此書中,我漸漸懂得了如何去更好的處自卑問題,但愿在往日能更好的使自己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