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傅雷家書的讀書筆記
慢慢地看完此書,我的內心有種說不出的感動。書信中,父親對兒子的那種關愛、叮嚀和無止境的牽掛,讓我很動情!
讓我最為感動的一幕,是傅雷身患疾病時,還堅持帶病寫信給兒子。一字一句,都凝聚了父親對兒子深厚的愛。
也是在《傅雷家書》中,我讀懂了父親的自尊。有很多封信中,傅雷以父親的身份為傅聰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并且為兒子解決一些困難。也許在傅雷的眼中,作為父親能夠幫得到兒子的忙,是一件很有意義且開心的事情。可傅雷有困難時,需要兒子的幫助時,他的內心開始糾結了。當他帶著一絲不安的情緒寄出那封家書,說需要兒子寄些所需食品回來時,傅雷的自尊心,很受打擊。我想:這不僅僅是傅雷的自尊心受到打擊,更是身為父親的打擊。他也許會想過總有一天會需要子女的幫助,只是那天真的到來時,讓傅雷的心,感到一種前所未有的挫敗!而我,在短短的一瞬間,明白了父親的尊嚴,原來看似高大威猛的父親尊嚴其實脆弱無比。身為兒女,我們時時刻刻依賴著父母,當我們父母有難時,我們要及早及時地為他們解決才對。這不僅是我們身為子女應盡的責任與義務,也不僅是我們對父母的一種遲來的愛與報答,更是,對父母僅有的自尊的維護!
一封一封的家書,被我一頁頁地翻閱下去,顯得靈動。當家書讀完后,卻劈頭迎來一封遺書。霎那間,我驚訝地說不出話來。
讀傅雷家書的讀書筆記篇2
每一封家書都是文化遺產,《傅雷家書》更不用說了。家書,顧名思義,是指家人、親人之間往來的書信。大約在文字產生后,家書就出現了,可以說是源遠流長。隨著文字語言的逐漸豐富,紙張的發明,家書逐漸流行起來,一直到今天,家書都是維系親情紐帶之一。
一封封書信,在表達濃濃親情的字里行間,映照出美好的人際關系、高尚的生活準則、優良的行為操守與道德傳統,拳拳的愛國熱情。這些內容,都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組成部分。以《傅雷家書》來說,傅雷所寫下的近百封家書,
傅雷家書除了教人們立身行事,還洋溢著濃濃的親情,字里行間透露的親情令人感動。我不禁想到我的父母,他們雖不是偉人,不像傅雷那么出名,也不能說出讓人立身處事的大道理,但他們事事為我著想,不管做任何事,都會先為我考慮,為我打算。傅雷家書中有著許許多多做人處世的大道理,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然而,父母日常的教誨又何嘗不是立身行事的準則呢?我的父母不像傅雷那樣講道理,然而他們總是為我好。
讀了《傅雷家書》后,我學會了許多做人的大道理,還感受到了親情的偉大。
讀傅雷家書的讀書筆記篇3
父愛總是難以琢磨,而《傅雷家書》中展現了傅雷作為父親,對兒子的深切愛意。即使是旁觀者,仍能感受到——跨過千里萬里,父子之間的濃濃關心,在書信中傳遞。一位父親,把愛,把一切,藏在一封封家書中,用心烘焙。
如潺潺清溪,藏愛山澗中,父愛令人感動。
為愛撐起一只長篙,去跨過山河大海。你聽,那是傅聰的琴聲。如此成就,免不了傅雷對他的教育及引導,讓傅聰發揚自己的優點。你聽,那是莫扎特的琴聲,如此天賜,免不了他父親的熏陶,放棄了宮廷樂師的榮耀,只為成就兒子的夢想。你聽,那是肖邦的琴聲,如此高峰,免不了父親對他的教導,及時發現音樂才華并毫不猶豫地支持,讓他成為音樂天才,演繹一曲心靈的樂曲,獻給付出的愛。
父愛就是如此恢弘,從不說出口,但一定要用行動去證明。
如舒卷的白云,藏愛在蒼穹,父愛促人猛醒。
凡仕臣之家,由儉入奢易,由奢返儉難。曾國藩告誡兒子,在平淡家常中又不失真知良言盡,自己力量做去,便是第一等人;梁啟超可謂是一名偉大的父親,以獨特的愛教導孩子成為國家棟梁,告誡他們,唯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傅雷對兒子的諄諄教誨,表現在傅聰失意給予鼓勵,正確引導;得意時予以鞭策,挫其鋒芒。如此,踏著奮飛的腳步,去尋找那灑落的愛。
感情是純真的,沒有半點虛偽,用不著半點裝腔做勢,這質樸的就是愛。
如自由翱翔的鷗鳥,藏愛大海中,父愛引人遐思。
讓愛插上翅膀,飛向心田,巴爾扎克不聽父親的教誨,可最后發現讀書的重要,成為了大作家;達爾文的興趣和愛好,不被老達爾文認可,可隨著時間推遲,老達爾文認可了他;伏爾泰小時便有異于常人的天資,他的父親一直支持他,并在自身的條件下創造了一個偉人。眼前的風景一閃而過,但良好的父愛總能抓住教育的契機。
愛有的時候不需要山盟海誓的承諾,但一定需要細致入微的關懷;愛有時候不需要雄飛雌從的追隨,但一定需要相濡以沫的支持。這也許就是父愛與他愛的區別。不是嗎?傅雷對兒子愛不在于紙上話家常,而是考慮怎么把愛放在紙上。
如山的背影,生命的支點
讀傅雷家書的讀書筆記篇4
傅雷與兒子的書信往來過程是十分高興的,雖然他自己工作很繁忙(翻譯家,文藝批評家,著作等身;還有很多社會職務,是上海市政協委員),但從未覺得寫信是一份耗時的差事。
我跟你是永遠談不完的,正如一個人對自己的獨白是終身不會完的。
我高興的是我有多了一個朋友;兒子變了朋友,世界上有什么事可以和這種幸福相比的!
我跟你的討論與爭辯,常常就是我跟自己的討論與爭辯。父子之間能有這種境界,也是人生莫大的幸福。
世界上最高的最純潔的歡樂,莫過于欣賞藝術,更莫過于欣賞自己的孩子的手和心傳達出來的藝術!
傅雷寫信不僅是言教,同時也是身教。他經常以自我批判來教育身在千里之外留學歐洲的兒子。
許多事你們一時覺得我看得不對,日子久了,現實卻給你證明我并沒大錯。
你過去承認我“在高山上看事情”,也許我是近視眼,看出來的形勢都不準確。但至少你得用你不近視的眼睛,來檢查我看到的是否不準確。果然不準確的話,你當然不用,也不該聽我的。
等到有一天,我發覺你處處比我看得清楚,我第一個會佩服你,非但不來和你“纏夾二”亂提意見,而且還要遇事來請教你呢!
盡管我埋葬了自己的過去,卻始終埋葬不了自己的錯誤。
可憐過了四十五歲,父性才真正覺醒!
我做父親的一向低估了你,你把我的錯誤用你的才具與苦功給點破了,我真高興,我真驕傲,能夠有這么一個兒子把我錯誤的估計全部推翻!
有一次,兒子的來信給郵局弄丟了,傅雷誤解了兒子,顯示出了內心的不高興:
轉往蘇聯學習一節,你從來沒和我們談過。老實說,我是很有自卑感的,因為這反映你對我還是不放心。大概我對你從小的不得當,不合理的教育,后果還沒有完全消失。
但傅雷的出發點還是讓兒子心領了的。
孩子,以后隨時來信把苦悶告訴我,我相信還能憑一些經驗安慰你呢。爸爸受的痛苦不能為兒女減除一些危險,那末爸爸的痛苦也是白受了。
父母的缺點與壞脾氣應該不斷的作為孩子的戒鑒,不然的話,人的性格就沒有改善的指望了。家里囑咐你的話就多聽一些,在外就不必只受別人批評。
一個人的發泄是要求心里健康,不是使自己越來越苦悶。
人一輩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唯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或者要有極高的修養,方能廓然無累,真正的解脫。只要高潮不過分使你緊張,低潮不過分使你頹廢,就好了。
對自己父母,不用怕“自吹自捧”的嫌疑,只要用時分析一下弱點,把別人沒說出而自己感覺到的短處也一齊告訴我們。
傅雷甚至這樣勸兒子勤于寫家信,真是太可愛的父親啊:
想到你們倆的忙碌,不忍心要求多動筆,但除了在外演出,平時你們該反過來想一想:假定我們也住在倫敦,難道每兩星期不得上你們家吃一頓飯,你們也得花費一二小時陪我們談談話嗎?
讀傅雷家書的讀書筆記篇5
《傅雷家書》是我國文學藝術翻譯家傅雷及其夫人寫給其子傅聰和傅敏的家信摘編。該書是一本優秀的青年思想修養讀物,是素質教育的經典范本,是充滿著父愛的教子名篇。傅雷夫婦嘔心瀝血的培養兩個孩子,教育他們先做人,后“成”家,培養孩子的獨立思考,因此傅雷夫婦成為了中國的典范父母。
在這本書中我們不難體會到傅雷對兒子深深的愛。無論是在談及藝術,對待情感還是待人處事,無不體現著傅雷對兒子的愛意。有人說“父愛如山”傅雷正是如此。他以自己的經歷告誡傅聰:“對終身伴侶的要求,正如對人生一切的要求一樣不能太苛。”細心叮囑傅聰:“謙虛是很重要的,要學習非謙虛不可,謙虛才是聰明人。”反復勉勵傅聰:“不為勝利沖昏了頭腦是堅強的最好的證據。”傅雷曾還對兒子深深的懺悔,說自己對待兒時的傅聰太過于嚴厲,為此傅雷主動提出要成為兒子知己,為的是與兒子的關系更加親密。
傅雷也常常教導兒子要時刻努力,加強自我的管理,不可迷茫的度過一生。“人一輩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沉浮,唯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傅雷時時刻刻都讓我們體會到“諄諄人世語,悠悠父子情”。身為人父,為的就是能夠讓自己的子女龍飛鳳舞。
“在公共團體中,趕任務而妨礙正常學習是免不了的,這一點我早料到。一切只有你自己用堅定的意志和立場,向領導婉轉而有力的去爭取。否則出國的準備又能做到多少呢?--特別是樂力方面,我一直放心不下。從今以后,處處都要靠你個人的毅力、信念與意志——實踐的意志。”
千叮嚀萬囑咐,父母心放不住。面對已經接觸社會生活的傅聰,傅雷用自己走過的經驗,提醒兒子少走怨路,多踏捷徑。這同樣也是天下父母的想法。作為青春期的我們,應該放下叛逆的心情,用學習來回報父母的恩情,聽從父母的教訓,理解父母的苦心。這不僅是為了父母好,也是為了自己好,為了自己以后的生活更加輕松、更加快樂。
讀傅雷家書的讀書筆記篇6
傅雷在給傅聰的信里這樣說:“長篇累牘的給你寫信,不是空嘮叨,不是莫名其妙的說長道短,而是有好幾種作用的。
第一,我的確把你當做一個討論藝術,討論音樂的對手;
第二,極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讓我做父親的得些新鮮養料,同時也能夠間接傳布給別的青年;
第三,借通信訓練你的——不但是文筆,而尤其是你的思想;
第四,我想時時刻刻,隨處給你做個警鐘,做面‘忠實的鏡子’,不論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細節方面,在藝術修養方面,在演奏姿態方面。”貫穿全部家書的情意,是要兒子知道國家的榮辱,藝術的尊嚴,能夠用嚴肅的態度對待一切,做一個“德藝俱備、人格卓越的藝術家。”家書中父母的諄諄教誨,孩子與父母的真誠交流,親情溢于字里行間,給天下父母子女強烈的感染啟迪。
傅雷和傅聰的家書給了我許多啟示。我們很多家長忽視了同孩子的朋友關聯,養了十幾年,卻沒有真正地享受過為人父母的樂趣,他們正因迫切地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對待孩子的心態扭曲了,各種揠苗助長的措施出籠了。有些家長盲目模仿傅雷“棒槌底下出孝子”的做法,可他們想過沒有,他們有傅雷那種身教重于言傳的品質嗎?光學傅雷一個“打”字,打得出一個好結果嗎?于是孩子嘗到了辱罵、拳頭的味道,嘗到壓力和恐懼下學習的苦頭,孩子的金色童年因此黯然失色。傅雷悟通了,他的晚年雖然由于政治戶外的原因飽受折磨,但在這一點上他是幸福的,正因他和兒子成了最知心的朋友。
此刻,很多家長也爭相效仿傅雷的教子方式,因此,這就成了親子教育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