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假期讀書心得500字
暑假有幸參加了__省農村小學班主任培訓,在學習的過程中,__省很多學校的優秀班主任介紹了自己的經驗,我也學習到了很多有關班主任工作的知識。其中有老師介紹了《班主任兵法》一書,于是利用假期的時間進行了仔細閱讀。
孫子兵法說:“攻城為下,攻心為上”。這是一條至高無上的原則,也是一切兵法的核心思想,我認為這也是一切學生工作的核心思想。平常,我們碰到學生做錯了事,可能抓到辦公室就是一頓批評;我們想讓學生好好學習,就是加以強力;我們總是按自身的解去要求學生,規定學生必須要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學生總是很容易反抗,有些是表面反抗,更多的是默默的反抗(這在高年級更加明顯),如果我們采取強硬的手段,即使學生最后就范了,心里也不服氣,此會造成學生的心靈扭曲,從長遠看,對學生良好人格的形成與健康發展不利,而班主任兵法對我們處這些問題給出了很好的借鑒。
《班主任兵法3—震撼教育36計》主要提出了一個概念,即震撼教育。震撼教育作為一種教育活動,與普通教育方式不同的是,它突出體現了“震撼”的作用,對于受教育者來說,它如醍醐灌頂,直指人心。在平常的教育中,我們總是苦惱與學生的“左耳進,右耳出”,這樣的教育并不能起到很好的作用,所以我們作為教育者,要有一些出其不意的言行,通過節奏或是強度的“變化”來吸引學生的注意,撞擊他們的心靈。
書中針對實施震撼教育提出了四種策略,即極致行為策略、相反預期策略、自然懲罰策略和高峰體驗策略,并且根據這四種策略提出了兵法36計,通過這些實際案例的學習,我對班主任工作有了更深的體會。
首先,教育也是一種藝術,是人與人心靈的溝通,必須用心去研究。因此,作為一名教師,首先應該愛學生。對待學生,無論他是品學兼優的好學生還是個令人頭疼的學生,均應一視同仁,愛得公正,愛得讓學生信服。教師只有用愛心對待沒一位學生,才能收獲學生的愛。愛就是要寬容,面對天真可愛的孩子偶爾的小缺點,得寬容處且寬容。
其次,教師要善于觀察,挖掘每一位學生的優點,并且利用機會去激發孩子的潛能,提高學生的自信心,從而讓學生往積極健康的方向發展,當然,對于學生的缺點和錯誤,也不能忽視,但是不能只是一味的批評,而是要讓學生自己反思,認識自己的錯誤,從而產生心靈的震撼。最后,作為班主任,最重要的還有一個是班級活動。在以往的教學中,很多老師把班會課并沒有認真的把它當一堂課去上,只是強調一下學生個方面的紀律要求,但作為一名優秀的班主任,他們善于抓住機會,利用生活中的實際事例,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班級活動,讓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去體驗和感悟。
總之,作為一名小學教師,需要正確處與學生的關系,蹲下來看學生,不是一味的嚴厲訓斥學生,要懂得關注學生的需求,了解學生的心靈,尊重學生的愿望與尊嚴。當然,在兵法三十六計不是固定不變的,在我們平常的教育中,我們無法生搬硬套,而是應該觸類旁通、隨機應變,我相信,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也會創造屬于自己的三十六計。
不同職業對服飾、外貌的要求不同。“為人師表”的育人職業特點,對教師外貌形象的總體要求是大方、潔、自信、穩重。以下是教師外貌形象之大忌:濃妝艷抹、發型怪異;奇裝異服、珠光寶氣;不修邊幅、衣冠不;畏首畏尾、垂頭喪氣;輕浮易動、神經兮兮。作為教師,一定要在日常生活中杜絕這些不符合教師職業特征的形象。
走上三尺講臺,教書育人;走下三尺講臺,為人師表。教師的形象是教師人格與價值的象征,是教師智慧與才能的升華!一個優秀教師完美地樹立必然是其為了教育事業而求真、求善、求美的結果。
小學語文教師,教學的目標就是讓學生學會運用語言文字,打好聽、說、讀、寫的基本功。而閱讀教學則是聽、說、讀、寫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搞好閱讀教學,達到葉圣陶先生說的“教是為了用不著教”的目的,使學生自身的能力得到全面發展,是現在小學語文教育的根本目的。
人的一生要讀很多東西,大到名著,小到商品說明、句段。一個人的語文閱讀能力的高低決定了他對這些知識的解,也決定了他如何去運用這些他接觸的知識。一句話,沒有好的解和運用,能力也就是一紙空文。這種能力的培養要依靠教師在課堂中的教學,而教學就是要讓學生以教材為主、課外閱讀為輔、有效地教會學生閱讀的方法,學會怎樣去讀書,掌握自能閱讀的本領。說到閱讀教材,它有豐富多彩的內容,是學生擴展視野、獲得知識、培養能力的信息資源,是增長知識的寶庫,為學生的能力形成提供了充足的營養。這正是葉圣陶先生說的“語文教學無非是一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舉一反三”。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要求我們培養的一代新人不僅要掌握豐富的知識,而且還要有獨立探索知識、運用知識的能力。能力與知識的密切聯系迫使我們的教學既要重能力也要重知識。而根據語言學習具有廣泛性的特點可知,發展學生的語言非基本任務,著重訓練學生解語言和運用語文的閱讀能力的
培養是閱讀教學的核心。這種以字、詞、句、段、篇基本功訓練和聽、說、讀、寫基本功訓練的閱讀能力的培養與其他諸多能力的培養,如思維能力、認識能力、自學能力、辦事能力等等構成了語文教師教學的內容。
老師,是我們學習道路的指導者,一直為學生們傳道解惑。致教師讀書心得一:最近的空余時間,都是在讀《致教師》這本書,書名很吸引人,內容都是解答一線教師工作、生活中的困惑,通過一個教育是事業,而教師是職業。我們從事的是教師這一職業,擔負的卻是教育的責任。師與生之間,維系在一起的是愛,因而愛也就成為了教育永恒的主題。“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不留痕跡的愛,我希望自己能夠達到這個境界。
莎士比亞曾說: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生活里沒有書籍,就像沒有陽光;智慧里沒有書籍,就像鳥兒沒有翅膀。我們要做一名出色的教師就要順應時代的發展通過各種的渠道來充實自己,而讀書是最好的方法之一。
作者王曉春說,許多人教了很多年書,卻沒有找到當老師的感覺,他們要么把自己看成“當官的”“管人的”。要么把自己看成家長,要么就是把自己當成技術工人和教書匠,雖然這些角色在一定程度上也都是需要的,但他們不應成為主旋律。作為青年教師的我貌似也沒有認真考慮過這個問題,王曉春老師的思想讓我一度開始思考,給自己一個正確的定位。
一、不做“腦力勞動中的體力勞動者”
王曉春老師指出,多數的教師工作主要靠的是拼體力而不是動腦筋,這種工作方式對人的心靈是一種磨損,其體力則往往會透支。因為教師本來不應該主要靠體力來工作,教師并沒有體力勞動者的體力,這不是在發揮自己的強項,而是在拼命使用自己的弱項。
新一代的教師,應該身體健康,精神愉悅,生活豐富多彩,而不應是一副慘兮兮需要他人同情的模樣,總之我們從一開始就要避免成為“腦力勞動者中的體力勞動者”,但是要邁小步不要張揚。作者認為,一個優秀教師暈倒在講臺前,無論上級怎么表揚他,我們都不要學他,我們可以敬佩他的精神但不需要學他那樣的活法。
二、新型教師應該努力的方向
多數教師提高業績的主要手段之一是靠向外部爭取資源,尤其是爭奪學生的時間,比如搶占體音美課,搶自習,多留家庭作業等。青年教師應側重向內部挖掘潛力,以少做無用功,提高效率,爭取業績。
教師甲以犧牲孩子的優點為代價提高分數,教師乙卻是主要靠發揚孩子優點的辦法提高孩子的分數,兩位老師都是現實主義者,都希望提高孩子的分數。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看,顯然教師乙的方法優于教師甲。這就告訴我們,完全可以在不放棄教育想的前提下抓分數,我們也完全可以在抓分數的同時把考試的負面作用降到最低,這樣應試教育的負面作用就會一點點被蠶食。
三、讀書要有“學漁”的心態
讀書主要不是看作者的結論和招數,而是揣摩作者的思路,看看人家是怎樣提出問題的,怎樣展開思路的,怎樣驗證自己的想法的,怎樣質疑自己的想法的,學習人家的思維方式,提高自己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了這種能力,即使遇到問題一時不知道怎么辦,你也知道通過什么路子去尋找辦法。現在很多教師最致命的弱點不是遇事沒有辦法,而是不知道怎么想辦法,于是只好伸手向別人討招數。人家要是不給他“拿來就能用的辦法”,他就說人家論脫離實際。要想當先生,先要當學生,如果一個人處于學生地位時,總是一副“買魚”的學習態度,它處于教師地位時一定是個“賣魚”的,找不到授人以漁的感覺。可見我們的學習模式決定著我們的教學念。要改革我們的教學,先要改造我們的學習,學會讀書。
王曉春老師的這本書給我們的建議貼近教育教學實踐,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書。
今年暑假,我在家里陸陸續續讀了19本書。大體可以分為三大類:古代經典作品及相關闡述的書籍、語文教學方面的書籍、怡情消遣的書籍。
閱讀古代經典作品書籍,不僅可以讓我知道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了解中國古代先賢們的思想和智慧,而且讓我體會它們對我們現代人的為人處世、治學治國的意義和價值。而專家和學者對古代經典作品的精妙解讀或闡述,無不體現出他們深厚的國學底蘊和人生閱歷,也為我去解讀經典作品提供了一些方法和思路。閱讀語文教學方面的書籍,不僅可以讓我感受到前輩、名師對語文教育的無限熱情、責任和自信,對學生真誠、無私、偉大的愛,也可以讓我領略到他們因為有深厚的文化素養、道德學養和社會閱歷而對教育能夠作出自己獨特、性的判斷,對文本作出自己與眾不同的解讀,對課堂教學的駕輕就熟,而且讓我意識到自己在語文教學上的不足及努力進取的方向。而閱讀怡情消遣的書籍,則可以讓我放松神經,獲得許多知識和樂趣。
朱熹老先生的《四書章句集注》(《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作為儒家經典作品,可以聯系自身,聯系社會,常讀常新,可以讓我感受到經典作品的永恒價值。
南懷瑾先生的《孟子旁通》一書對《孟子》的解讀很精彩。作為國內外深有影響的國學大師,南懷瑾自信灑脫,面對年輕人,采用通俗易懂和幽默風趣的語言,引經據典,觸類旁通,解讀孟子的為人、為學、政治主張以及給予現代人讀書、做人、做事的啟發。
辜鴻銘先生的《中國人的精神》一書能夠讓我看到近代史上一位哲人對中華民族文化的認同和自信,對中國人的精神的辨證認識和分析。他廣博的知識、嚴密的邏輯、通曉的事、流暢的語言和深邃的思想在書中一覽無遺。
駱玉明教授的《<世說新語>精讀》一書在融通《世說新語》全書和廣泛采納前賢見解的基礎上,通過13個專題考察魏晉時代的社會結構與政治變遷、思想演進、文人心態及藝術趣味等情況。讓我印象深刻和佩服的是,本書結構嚴謹完,駱老師對文本解讀非常細致深入,尤其是對人物風流的闡述很詳盡深刻,獨具特色。而《老莊隨談》一書,駱老師以冷靜的智慧和詩性的筆觸描摹出老莊的精彩境界和人生,文字十分簡練、流暢,可讀性很強。
劉強先生的《一種風流吾最愛——<世說新語>今讀?人物篇》一書對人物的描述很生動,對人物的評價很精準,文字的表達很流暢幽默,可讀性也很強。
黃玉峰老師的《教學生活得像個“人”:我的大語文教學》一書是對“大語文教學”的解和寶貴的實踐經驗。我能夠感受到他的“大愛”、“大智”、“大氣”。我被他的“大語文”教學觀以及執著進取、勤于筆耕、獨立思考、真誠待學生的精神品質深深打動。
陳日亮老師的《如是我讀——語文教學文本解讀個案》一書讓我最欣賞和佩服的是他的以心契心、以文解文、以言傳言的“三以”讀法以及對文本深入、仔細、嚴謹的挖掘和充滿個性的解讀。
這幾天看了一本關于家教方面的書,里面一個個真實的案例吸引了我。今天把看到的和大家一起分享。
1、教會孩子尊重自己的老師
一些孩子在學校受到老師的批評,回去后會跟家長說自己的老師不好,而有些家長也對老師千挑骨頭萬挑刺的。其實,這樣的做法對孩子的學習非常不利,尊重老師首先是一種品質,其次是孩子往往會因尊重老師而努力學習,對于這些父母都應有一個充分的認識,同時把握好分寸。父母在孩子面前不起負面作用,不說孩子的老師這不行那不行,要對孩子說:他們之所以能成為自己的老師,一定具有老師的資格,有許許多多值得學生學習的東西,它包括知識,人格。歷朝歷代的領袖人物都尊重老師,我們普通百姓更應該尊重老師。要知道,家長如果在孩子面前說哪個老師不好,那么孩子就不會再聽這個老師的課了,因此教育孩子尊重老師,其實就是幫助孩子自己。
2、學會對孩子放手
曾幾何時,為人父母后,我生活的全部中就是孩子,為了他我可以犧牲很多很多,對他更是百依百順,著重于孩子智力培養和身體健康,卻忽視了孩子們的心感受。并且有時教育孩子的方法過于偏激,方式簡單粗暴。對于孩子出現的問題和家庭教育中的困惑,我總是和同事親朋好友念叨而不主動和孩子主動交流。李開復老師在培養孩子能力自主選擇方法提出幾點很值得思考:
①要教孩子自己想辦法的習慣
②選擇權給孩子,讓孩子成為自己的主人
③培養孩子的負責心
④要信任孩子
⑤不要太多規矩限制孩子的自
僅僅幾點,告訴我們不要過多插手孩子的事事情,剝奪孩子自己的選擇權。覺的自己為孩子安排的路就是通向成功最直的路,孩子只要服從就行。不要什么事情都說“不”,給孩子一個機會。
有一句是這樣說的:“偉人后面必定有一位偉大母親”,希望天下每一位母親都能重視自己孩子,教育問題,特別是德育教育,為了孩子、為了自己、“愛”就要受得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