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雷特讀書心得筆記
于是打開知網搜索相關文獻,發現分析哈姆萊特性格的論文不少,看樣子不是我一個人有這樣的想法。與其拾人牙慧,還不如自己去尋找。帶著這樣的疑問,今早再次咀嚼了作品的關鍵部分。還真是有所收獲。
先還是簡單介紹一下故事情節:丹麥王子哈姆萊特的父親被叔叔所毒害,母親在父親死后兩個月改嫁叔叔——現任的丹麥國王克勞狄斯。父親死后變成鬼魂回來告訴兒子真相,哈姆萊特決定復仇。于是裝瘋賣傻,犧牲自己的愛情,導演話劇《捕鼠機》,讓克勞狄斯露出馬腳。克勞狄斯想送哈姆萊特去英國不成,設計連環毒計。最后國王、王后包括哈姆萊特全都死掉。
故事內容并不復雜,關鍵是男主角哈姆萊特的做法讓人捉摸不透。他身上所表現的憂郁,以及答應父親要復仇,卻遲遲未見行動的猶豫,是必須要好好研究的問題。
那么,我們的哈姆萊特王子,為何這般憂郁和延宕呢?
其實哈姆萊特剛剛出場的時候,他身上已經被愁云籠罩了。只不過,這個時候的憂郁來自于父親死去,母親改嫁。尤其是在哈姆萊特心中,父親是如此深愛著母親,可母親呢,兩個月不到就投入他人的懷抱。這讓哈姆萊特開始對人世間的一切產生懷疑,甚至厭世。然而,更讓人難以接受的是:殺害自己父親的竟是自己的親叔叔。這更加加深了哈姆萊特對周遭一切的厭惡,人世間的一切原來如此可鄙,可憎。也讓開始哈姆萊特產生的強烈的復仇愿望。只是與常人不同的是:哈姆萊特將給父親的復仇,拔高到“負起重乾坤的責任”。也就是說,他挑戰的不只是克勞狄斯一個人,而是以此為代表的所有惡勢力。
“這是一個顛倒混亂的時代,唉,倒霉的我卻要負起在重乾坤的責任!”
接下來哈姆萊特所做的便是裝瘋賣傻。可是讀者要是看過作品,你會發現其實在哈姆萊特裝瘋的過程中,并不是所有的語言都是瘋言瘋語。
他說:但愿我也能夠向我的生命告別。
他說:倘不是因為我有了噩夢,那么即使把握關在一個果殼里,我也會把自己當做一個擁有無限空間的君王的。
他說:一所很大的牢獄,里面有許多監房囚室;丹麥是一間最壞的囚室。
他還說:人類不能使我發生興趣,女人也不能使我發生興趣。
當然,他也意識到:鬼神都在鞭策我復仇,我這做兒子的卻像一個下流女人似的,只會用空言發發牢騷。呸!呸!行動起來吧,我的腦筋!
這些語言看來,他的思想是不斷發生變化的。好像得了人格分裂癥。一個聲音告訴他要復仇,而另一個聲音卻在跟他說,這個世界太黑暗,早死早脫生。這樣的矛盾,在以下這段話中表現的最為明顯:
生存還是毀滅, 這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是默默忍受命運的暴虐的毒箭,還是挺身反抗人世的無涯的苦難, 在奮斗中掃清那一切,這兩種行為,哪一種更高貴? 死了,睡去了, 什么都完了;要是在這一種睡眠之中,我們心頭的創痛,以及其他無數血肉之軀所不能避免的打擊,都可以從此消失, 那正是我們求之不得的結局。死了, 睡去了;睡了也許還會做夢。嗯,阻礙就在這兒:在那死的睡眠里,究竟將要做些什么夢,那不能不使我們躊躇顧慮。
生與死的矛盾,在這段心里獨白中,哈姆萊特做了詳細的說明。生,就得忍受命運的毒箭;死,便可以結束周遭的一切。可是,死后呢,死后誰都不知道會怎樣,也許還要繼續遭受一樣的痛苦。這樣來說,死也并不是解脫了。出于這一考慮,哈姆萊特雖然想要結束自己的生命,可是卻并沒有付出行動。
那么,哈姆萊特到底有沒有機會殺死國王呢?
所以,在這一場中,雖然有機會殺,卻不殺,只是因為不想讓他痛痛快快的死去。換而言之,如果這時他不在禱告,哈姆萊特是要動手的。
這正好照應了下一場的誤殺。
雖然后文,在丹麥原野遇見福丁波拉斯率部隊進軍波蘭的時候,哈姆萊特心里的復仇念頭再一次被激勵:相形之下,我將何地自容呢?啊!從這一刻起,讓我摒除一切疑慮妄念,把流血的思想充滿在我的腦際。
可是最后決定殺死國王,卻是因為母親的去世和自己的中毒。那一劍刺的太過突然,不是想的報仇的樣子。
所以,朋友們,讀完個故事,我從沒有覺得哈姆萊特是個英雄。他想得太多,缺乏實際行動能力。雖然不可否認,他是一個有一定血性,又善良,有思想的人,可是卻不是想的復仇人選,這是他性格所導致的悲劇。因此,最后得結局只能死去。
至于,莎士比亞為何要創造出這樣一個人物形象,今天沒有時間研究了,明天繼續。
這是一本令我受益匪淺的、悲傷的、令我深思的書,它讓我懂得了凡事必須三思而后行,對人要和氣。
這本書講述了哈姆萊特復仇的故事。首先,老國王的鬼魂現身,說出了真相。是新國王把哈姆萊特的父親也就是老國王殺死的。第二幕講述的就是哈姆萊特將計就計,醞釀復仇。他采用的辦法就是裝瘋賣傻,試圖騙過所有的人,結果,發現波洛涅斯在偷聽他說話時,誤殺了波洛涅斯。第四幕講的是波洛涅斯的兒子雷歐提斯回國報仇,新國王企圖借雷歐提斯的手來殺死哈姆萊特。第五幕就是哈姆萊特與雷歐提斯比劍時,王后、新國王、哈姆萊特、雷歐提斯都死了,四具尸體,一幕慘劇!!
書中印象令我最深的莫過于主人公哈姆萊特,他是一個既勇敢又軟弱的人,既想為父報仇,又猶豫不決,也是一個既謹慎又急躁的人,他通過裝瘋賣傻,來哄騙國王,使國王起了疑心!他的急躁體現在誤殺了波洛涅斯,不僅破壞了他與奧菲利婭之間的感情,而且也傷害了他與雷歐提斯之間的友情!憑空讓自己多了一個仇人,這顯然不利于自己復仇,他也非常善良,對下屬和朋友都有著尊敬和愛戴。
我最喜歡書中哈姆萊特這個人物,我喜歡他的謹慎與機智!他并沒有完全聽信那鬼魂的話,他并不像雷歐提斯那么莽撞!他的機智體現在了最后國王請他喝下那杯酒,酒里有毒,他卻委婉謝絕,給自己保住了性命!王后發現了此事中有蹊蹺,自己喝下,命歸黃泉!他對任何事都非常機智、聰明!他竟然想到了裝瘋賣傻來哄騙國王,這不是一般人能想到的辦法,而又有很大的風險!這些優點都令我十分敬佩、感慨萬千!我想對他說不要那么急躁,導致誤殺了波洛涅斯,不利于自己復仇!
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在生活中要學會隨機應變,接納每一個人的批評,可是千萬不能丟失自己的觀點、主見與判斷!凡事都要有屬于自己的主見和觀點,很可能,老師、大人們也有不對的地方,不要害怕批評,要勇敢指出!不能因大人的種種批評而喪失自己的主見和觀點!留心避免與人家爭吵,可如果爭端已起,就應該隨機應變,讓對方知道自己不是隨隨便便可以侮辱的!讓對方知道自己的厲害!還有凡事三思而后行,都要經過完善的考慮與思考!不能信口開河!不要急躁、莽撞!
這本書讓我感受到了做人不能莽撞,特別是在現在這個社會,必須要機智與謹慎,一丁點兒小小的疏忽都有可能釀成大禍!害人害己!這個道把我從原來的魯莽變得機智又謹慎,學會了三思而后行!讓我改頭換面、煥然一新,似乎變了一個人!
做真實的自己,擇一顆不凡的心。——題記
兒時,每每碰到兩樣或幾樣讓人舍卻不下的東西,我們都會伸出手指在他們之間來回點道:“點兵點將點到誰……”手指停留在哪里,它就會被我榮幸地選中。也不知道這是從誰人嘴里聽來的口訣,最后我有了選擇恐懼癥一般,總讓“上帝”來安排我的“命運”。
當哈姆雷特沉浸在喪父之痛中,曾一度發問:“生存或毀滅,這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是奮起,還是墮落。因為悲痛和郁悶,在他眼里,一切高潔的花卉全都枯死了,倒是雜草卻在那里瘋長。露臺那一夜之后,仇恨的火焰終于燃燒在哈莫雷特的胸間。他選擇了復仇,深愛他的和他深愛的奧菲莉婭死去,固執的波洛涅斯悲慘地死去,哈姆雷特或許會有片刻的不安,但為了他的復仇大業——在我看來不免有些殘忍的復仇大業——無論如何這就是他的選擇,摒棄了生存選擇毀滅,視宮廷皇室為無物,這就是他選擇的路,是偉大卻令后人嘆息的王子的決絕。莎士比亞不屬于一個時代而屬于全世紀,他的戲劇就象燦爛星空中的北斗,為人們指引著方向。哈姆雷特并不是一個客觀的過時的角色,而是我們每個人自己。
從小太內向,“乖得像個女孩”,街坊面前我常常一言不發。“真是不夠勇敢啊!”怯懦或勇敢,在成長的道路上不斷成為我的選擇題,退縮,望著本該屬于自己的機會遠去,懊悔,對自己說,生活本該更精彩,于是努力選擇堅持與勇敢。六歲開始選擇學琴和書法,漫長的學習意味著遠離了許多的游樂,煩躁過、哭過、想放棄過。可終于堅持著,當感覺那朵孕育已久的花骨朵慢慢綻放,人是幸福的。長大些許,老爸帶我去游泳池練習。老爸希望我放手去干,水已淹沒我的下巴,慶幸自己沒有無助地撲騰,大口吞水。在老爸的指導下漸漸游動,翻轉于浪間。在學會一項新技能時的驚喜著實讓我振奮,但我更欣慰于自己在面對挑戰時的沉著與勇敢。這一次,我需要果斷而正確的選擇并履行,我做到了。
人的一生中總是會面臨很多選擇,當我們要做出選擇時就意味著要放棄,而放棄總是那么不舍,不論是美食、新衣、刺激魔幻的電腦畫面。但放棄才能有更寶貴的所得,也許是更大的所得,至少是期望中的收獲。舍得舍得,不舍何來得?當我“點兵點將”而獲得自己內心中真正想要的那一件東西,隨之而來的是滿心歡愉,舍去的不快早已化作煙塵。“點兵點將”,也許我應該學會的是用一種自信去面對選擇的能力,這一種生存的本能。
人生中的選擇盡管多,可它是有限的!如果想令自己的人生充實、快樂,那么就應該好好地把握每一次選擇。盡管人生譬如朝露,盡管要嘆去日苦多,但積極的選擇自己的命運,無疑是攀上人生高峰的一條捷徑,是戰勝自己的一種信念。每一個抉擇都不會容易。在一個除了目標,再也沒有任何尺度可以衡量其善惡的世界里,勇敢地作出抉擇,然后坦然地接受自己的命運……這就是哈姆雷特永恒的魅力之所在吧?
是什么樣的人就有什么樣的選擇,抑或選擇仰望天空,抑或選擇腳踏實地,但無論是什么選擇,我們都要讓它成為我們的驕傲。我要做真實的自己,擇一顆不凡的心,讓我成為自己的希望,自己的驕傲……
創作于1600~1601年的劇本《哈姆雷特》被推崇了幾個世紀。就是到現在,依然感覺他震撼人心。而這一切不是情節的因素,也不僅僅是出色的文學手法,而是它所體現出來的問題。它描寫的是一種極其原始的悲劇,人的悲劇。
劇本主要寫了丹麥王子哈姆雷特在外地讀書時突然接到父親的死訊,回國奔喪不久后,叔父登基,并與哈姆雷特母親結婚,他對此充滿疑惑和不滿。不久后,父親的鬼魂出現,告訴哈姆雷特自己是被新國王害死,并要求哈姆雷特給他報仇,哈姆雷特通過裝瘋賣傻,證實了叔父謀害老哈姆雷特的事實,他對這一事實充滿憤怒和不滿,開始了對叔父復仇計劃,在這次復仇中,他害死了很多罪有應得的人,卻也害死了無辜的人和失去愛的人。
在想與現實之間,他陷入了深深的矛盾中,他的人生觀發生了改變,他的性格也變得復雜和多疑,同時又有滿腔仇恨不能發泄。“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問題”常常困撓著他,令他痛苦不已。
這個故事,從鬼魂、裝瘋賣傻、失去愛情、試探國王、誤殺大臣、被流放,到最后的決斗,故事曲折,激動人心。“生存還是毀滅,這是個問題”這句哈姆雷特感嘆的話,從中可以看出哈姆雷特內心痛苦的掙扎。明明心里是善良的,不想這樣,但是無奈被命運控制著,被仇恨蒙蔽著,母親改嫁與父親弟弟,和父親的死亡,給哈姆雷特很大打擊,讓他心里留下了陰影,最后愛情的葬送,在這如此的大悲劇中,還有這小悲劇,他無助,可憐。
在父親死的這一段時間里,哈姆雷特因為現實的殘酷,改變了許多,在磨煉的過程中他通過親身的經歷和自己的思考來提升自己。他變得堅定,他要通過自己的奮斗改變命運。但最后,他還是為了正義犧牲,他死得偉大,令人惋惜。
在現實生活中也是如此。相信大家都聽說過馬云,一個億萬富翁,大家討論起他,可能都是投去羨慕的眼光,可是他是經歷多少奮斗,才改變命運的,沒有多少人愿意去了解。馬云做過搬運工,蹬過三輪車給書社送書,他曾經兩次高考失利,但是都沒有放棄,還一心想著準備第三次高考,通過不懈努力。終于他成功了。一次偶然的機會,他接觸到了互聯網,他立馬發現這是一個商機,開始了艱辛的創業之路。1996年,32歲的馬云艱難的推廣自己的中國黃頁,在很多沒有互聯網的城市,馬云一律被稱為“騙子”,但馬云仍然像瘋子一樣不屈不撓出門跟人侃互聯網,說服客戶。業務就這樣艱難地開展了起來。1996年營業額不可思議地做到了700萬!在后來,他扛過重重的商業危機,迎來了輝煌的人生。他的一生都在奮斗,都在與命運做斗爭,他成功了。
有句話說:“一千個讀者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在我的心中,哈姆雷特的命運很悲慘,但他卻很勇敢得奮起反抗,他的英雄形象深深地刻在我心上。是的,在命運面前,我們要勇往直前,無論遇到什么困難與挫折,都要頑強地作斗爭,在逆境中,迎難而上,想盡一切辦法走上成功之路。
“一千個讀者當中有一千個哈姆萊特”,我就是其中之一。《哈姆萊特》以劇本的形式,向我們講述了一個丹麥王子為父親復仇的故事。這本書打動我的不僅僅是一個精妙的故事,更多的是那些令人深思的哲學問題、情感深邃的詩歌、以及哈姆萊特和奧菲利亞那若有若無、虛幻縹緲的愛情。
他,本該是一個幸福的王子。他有著過人的才質,至高的性,純真的愛情。然而,一次與鬼魂的對話,讓他發現了父親的私絕非意外,而母親與叔父喜結連更讓哈姆萊特十分痛心。就這樣,現實的憂郁、內心的悲憤把他逼上一條為父報仇的道路。
在我心中,哈姆萊特是一個堅毅的、勇敢的、充滿智慧的勇士。他在得知真相起,就下定決心為父親報仇。面對日漸黑暗的現實,他沒有選擇逃避,義無反顧地堅持自己的信念。他精心安排了一場話劇,讓心里有鬼的叔父暴露內心的惶恐,試探事情的真相。他耿直正義,重用霍拉旭這樣無名無利的大臣為自己的行動鋪路。對于母親喪失節操的錯誤他毫不避諱,努力勸說母親對自己的良心進行懺悔。
而最令我感動的是,他為了完成自己的志愿——為父親報仇,毅然決然放下了愛情。我相信,哈姆萊特是愛奧菲利亞的。“你可以疑心星星是火把;你可以疑心太陽會轉移;你可以疑心真是謊話;可是我的愛永遠沒有改變……”為了完成使命,他假裝變成了一個瘋子。奧菲利亞質問他是否愛他,他說那是曾經,并且述說著人間的丑惡與令人失望的現實。最終也沒有做出正面回答。他得知墓下埋的是奧菲利亞,他情緒激動奮不顧身跳下墓中要求為奧菲利亞陪葬。“四萬個兄弟的愛合起來,還低不過我對她的愛”,簡簡單單的一句,讓我感慨萬分。在我心中,哈姆萊特是忠于愛情、執著勇敢的青年男子。
這本書還令我著迷的是其精妙絕倫的詩歌語句,包含哲學氣息,引人深思。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在跨越千年的今天,仍然是一個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物欲橫流的社會里,人們的思想變得松弛昏懶,目的心日益強烈,生活做事不簡簡單單憑著喜歡熱愛而一味地追求,追求一些美麗易碎的幻影,生命的重量也無需多言。而我們死后,睡著了,又會做一些怎樣的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