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文學名著讀后感
《威尼斯商人》從表面看起來似乎是一個很簡單的故事,不像《哈姆雷特》那么富有深意,一個簡單的故事,一個“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結尾,一部略有諷刺意義的喜劇。但如果仔細挖掘,我們似乎能從這個易懂的劇本里找到幾條思路。
安東尼奧是一位威尼斯商人,他欠下許多債務的朋友巴薩尼奧由于渴望與鮑西亞結婚,想與他借錢,安東尼奧愿助朋友一臂之力,只可惜他投資在海上的錢財仍未收回,他只好與當地的一位吝嗇且對他懷有仇恨的'富翁夏洛克簽訂契約,若不能及時還錢,則夏洛克可以割下安東尼奧的一磅肉作為補償。巴薩尼奧是一位體面文雅的紳士,他成功地博得了鮑西亞的喜愛,但安東尼奧卻通過消息得知自己的船遭受了襲擊,無法及時還錢,眼看夏洛克的計謀就要成功,鮑西亞便扮成法官,巧妙地利用契約,保住了安東尼奧的性命。在故事的結尾,確切的消息傳來,安東尼奧的船只成功到港,有情人也終成眷屬,只有貪婪的夏洛克一無所有。
大家一定都會覺得安東尼奧是一個十足的好人。是的,他愿意為了自己的朋友,以生命為代價去簽訂契約;而當所有人都認為安東尼奧性命難保之時,他卻對巴薩尼奧沒有一點埋怨。我們可以從中看到安東尼奧的為人——一個重義輕財、慷慨無私的人。“不要因為我為了你的緣故遭到這種結局而悲傷,因為命運對我已經特別照顧了:他往往讓一個不幸的人在家產蕩盡以后繼續活下去,用它凹陷的眼睛和滿是皺紋的額角去接受貧困的暮年;這一種拖延時日的刑罰,他已經把我豁免了。”若是換成現在,誰會說出這些?
巴薩尼奧和安東尼奧一樣重視其中的友情,他不止一次地去阻止安東尼奧用生命去幫助他,語氣是那么誠懇。同樣,巴薩尼奧與鮑西亞的愛情也是值得贊許的,求婚的人絡繹不絕,但他們無不例外地都只看到了表象,他們只關注人的外貌、錢財,只有巴薩尼奧關注到了一個人真正的內心。金色的匣子里裝了骷髏,無論人們如何追求金錢,短暫的生命過后,這些全都會變成烏有。銀色的匣子里裝了傻瓜的畫像,許多人一直在追求高不可及的夢想,尋求簡單的滿足,這樣的人,他們只配擁有這樣的結果。而鉛做的匣子,許多人認為它庸俗,但注重內涵的人是不會在意這些的,只有這樣的人才能拋棄虛空的外表,獲得內心的實質。
“一件善事也正像這支蠟燭一樣,在這罪惡的世界上發出廣大的光輝?!保墙鹱涌倳l光的,內心善良的人不一定腰纏萬貫,卻能讓所有人對他發出由衷的敬佩。“善”是這部劇本最大的主題,在這部劇本中,美麗與丑陋,偉大與渺小,高貴與卑賤,都那么強烈的展現了出來。
外國文學名著讀后感篇2
在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可以感受到了強烈的“美丑對比”。書中的人物和事件,即使源于現實生活,也被大大夸張和強化了,構成了一幅幅絢麗而奇異的畫面,形成尖銳的、甚至是難以置信的善與惡、美與丑的對比。波希米亞少女愛斯美拉達是巴黎流浪人的寵兒,靠街頭賣藝為生。她天真純潔,富于同情心,樂于救助人。因為不忍心看見一個無辜者被處死,她接受詩人甘果瓦做自己名義上的丈夫,以保全他的生命;看見卡西莫多在烈日下受鞭刑,只有她會同情憐憫,把水送到因口渴而呼喊的敲鐘人的唇邊。這樣一個心地高貴的女孩,竟被教會、法庭誣蔑為“女巫”、“殺人犯”,并被判處絞刑。作者把這個人物塑造成美與善的化身,讓她心靈的美與外在的美完全統一,以引起讀者對她的無限同情,從而產生對封建教會及王權的強烈憤恨。
至于副主教克洛德和敲鐘人卡西莫多,這是兩個完全相反的形象??寺宓卤砻嫔?,過著清苦禁欲的修行生活,而內心卻渴求淫樂,對世俗的享受充滿妒羨。自私、陰險、。而加西莫多,這個駝背、獨眼、又聾又跛的畸形人,從小受到世人的歧視與欺凌。在愛斯美拉達那里,他第一次體驗到人心的溫暖,這個外表粗俗野蠻的怪人,從此便將自己全部的生命和熱情寄托在愛斯美拉達的身上,可以為她,可以為了她的幸福犧牲自己的`一切。
這種推向極端的美丑對照,絕對的崇高與邪惡的對立,使小說具有一種震撼人心的力量,能卷走我們全部的思想情感。這也許正是浪漫派小說的魅力所在。
在《巴黎圣母院》中,作者以極大的同情心描寫了巴黎最下層的人民、流浪者和乞丐。他們舉止粗野,卻擁有遠遠勝過那個所謂有教養、文明的世界里的人的美德?;ブ褠?,正直勇敢和舍己為人的美德。小說中巴黎流浪人為救出愛斯梅拉達攻打圣母院的場面,悲壯、激烈、慷慨、驚心動魄。
作為浪漫主義文學的里程碑,這部小說最明顯的標志之一,是雨果把善惡美丑做了鮮明的對比。
但這種對照卻不是按傳統的方式不美與善,丑與惡分別集中在兩類不同的人物身上,或是根本回避丑怪的一面,而是讓他們互相交錯:外表美好的,其內心未必善良;外表丑陋的,其內心未必不美,未必不善。
巴黎圣母院,威嚴赫赫,以其不朽的智慧,在它存在迄今八百多年中,默默注視著滾滾河水、,曾經是多少人間悲劇、人間喜劇的見證!在雨果的這部小說中,它仿佛有了生命的氣息,庇護愛斯美臘達,證實克洛德的罪行,悲嘆眾路好漢嘗試打擊黑暗統治而英勇獻身的壯舉,驚贊卡席莫多這“渺不足道的微粒塵芥”把一切首都,愚昧迷信、野蠻統治猖獗的那個社會之中,發揮其橫掃一切的威力?!栋屠枋ツ冈骸纷鳛橐徊坷寺髁x代表作,正是由于作者力求符合自然原貌,刻畫中世紀的法國社會真實生活,以卓越的手法和浪漫的形式,依據動人的情節發展,凝聚、精煉在這部名著中而呈現出它們的生動面貌和豐富蘊涵,贏得了繼《艾那尼》之后浪漫主義打破古典主義死板的又一勝利。這是一部憤怒而悲壯的命運交響曲。
外國文學名著讀后感篇3
《紅與黑》是19世紀歐洲批評現實主義的奠基著作。小說環繞主人公于連自己奮斗的閱歷與終究失利,尤其是他的兩次愛情的描繪,廣泛地展示了“19世紀初30年間壓在法國公民頭上的歷屆政府所帶來的社會風氣”,激烈地打擊了復辟王朝時期貴族的反抗,教會的漆黑和資產階層新貴的卑鄙庸俗,自私自利。因而小說雖以于連的愛情日子作為主線,但畢竟不是愛情小說,而是一部“政治小說”。
司湯達是長于從愛情中反映嚴重社會問題的文學大師。于連的兩次愛情都與年代風云嚴密相連,這是其時階層比賽的一種體現形式,他對德雷納爾夫人后來的確也產生了實在的豪情,但開端是出于小市民對權貴的報復心思。因而,于連第一次占有德雷納爾夫人的手的時分,他感到的并不是愛情的美好,而是拿破侖式的野心的成功,是“狂歡”和“高興”,是報復心思的滿足。
如果說于連對德雷納爾夫人的追求還有某些真誠情感的話,那么于連對瑪蒂爾德小姐的愛情則純屬政治上的比賽,瑪蒂爾德既有貴族少女的傲慢、固執的氣質,又受到法國大革命的深刻影響。她以為,如果再有一次大革命,操縱社會的必定是像于連這樣富于奮發向上的布衣青年。同于連結成夫妻,既富于浪漫氣息,又找到了有力的靠山。而于連則以為與瑪蒂爾德小姐成婚能夠爬上高位,平步青云,因而不吝去騙取她的愛情。
可是,于連的兩次愛情終究仍是失利了。這是由于在復辟時期,封建勢力向市民階層猖獗反撲。于連不是統治階層圈子里的人,那個階層決不會忍受于連那樣的人實現其宏愿。
《紅與黑》在典型環境典型性情的塑造、勻稱的藝術構造和白描方法的運用上都有突出的成果,而司湯達所以被評論家稱為“現代小說之父”則是由于他在《紅與黑》中體現了杰出的心思描繪天才?,F實主義作家都側重細節的實在,但司湯達與巴爾扎克不一樣,他側重描繪的不是客觀環境,而是人物心里活動的詳盡和傳神,作者常常三言兩語就把人物行動、周圍環境交代曩昔,而對其心里的活動則洋洋灑灑,不吝翰墨,愛情心思描繪更是絲絲入扣,扣人心弦。作者在于連得知德雷納爾夫人寫揭露信到槍殺她這段情節上僅用了三頁,而與瑪蒂爾德的愛情卻花了上百頁的篇幅詳盡描繪。德雷納爾夫人墮入情網時的那種高興、苦楚、悔過而又不甘拋棄美好的雜亂心思的展示,也令人拍案叫絕。
讀《紅與黑》是一段過分漫長的進程,由于時間已給了作家和著作最忘我而又公平的評判,我的閱覽情緒自不能像對暢銷書那樣肆無忌憚,又不能像對言情小說那樣模棱兩可。我是在用心靈去與那個年代攀談,要點也放在歷史以外的探求和考慮。
外國文學名著讀后感篇4
我讀了笛福的《魯濱遜漂流記》。我深深地被這本書所吸引,它讓我體會到了魯濱遜那驚人的毅力和百折不撓的精神。
魯賓遜是本書的主人公。在一次航海中,魯賓遜所乘的船在一個荒島附近觸礁,船上的水手和乘客全被淹死了,僅有魯濱遜一個人幸運地活了下來。海浪把他卷上了沙灘。在克服了最初的悲觀與絕望之后,他憑借自我頑強的毅力,與大自然展開了英勇卓絕的斗爭。
他依靠自我的雙手和智慧,利用槍支和簡單的工具,自力更生,自食其力地過起了荒涼的野島生活。經過不懈的努力,他不僅僅有了自我的住所和家具,還有牧場、種植園,甚至還養了寵物。在如此艱難的狀況下,能過上這樣的生活,是很不容易的,這完全是他憑借自我的毅力和智慧創造的奇跡。
魯賓遜是一個善于幫忙別人的人,他從一幫食人族手中救下一個俘虜,那天是星期五,所以就給他取名叫“星期五”。從那以后,“星期五”就成為他忠實的伙伴和仆人。魯賓遜還教他學會了說英語。不久,他又從食人族手中救出了幾個俘虜,和他們一齊勞動,共同生活。之后,一艘英國船只經過荒島,魯賓遜幫忙船長制服了叛亂的水手,乘船離開荒島,回到英國,過上了幸福的生活。魯賓遜從落難荒島到回到英國,這段時間竟長達二十多年。
看完這本書,使我深受感動。一個人身陷絕境,竟能這樣對生活充滿信心,勇敢地應對生活,創造生活,實在是難能可貴的。使我認識到,人不論何時何地,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難,都不能被困難嚇倒,要勇敢地應對困難,克服困難,始終持續一種用心向上、從容樂觀的心態,去應對和挑戰厄運。僅有這樣,才能像魯賓遜那樣,永遠是一個勝利。
外國文學名著讀后感篇5
讀完《悲慘世界》,我在思考――“書中真是一個只有悲慘的世界嗎?”
當冉阿讓走出圍困他十九年那黑暗的監獄后,他過得并不快樂。大家懷疑他,厭惡他,酒館不讓進,旅店老板亦趕他出來。長途跋涉的他,腹空乏力,卻無處可去,幸好遇見慈祥的米里艾主教。善良的主教不僅給予他食物,還給他提供了舒適的客房,甚至在其偷了銀碟子準備逃跑時原諒他,并贈與一對貴重的銀燭臺――“你再也不是壞人了,請用這些銀碟子做個正正經經的人。”我終于相信,人是可以改變人的,正如主教以寬大、仁慈深深感化了冉阿讓,給了他無限的希望,使他徹底悔悟,開始新的生活。樂于助人,見義勇為得到人民的愛戴,搖身一變成了受人尊敬的市長。
還有可憐的女工――芳汀,為了自謀生活,將自己的女兒寄養在了惡棍德拿第家中。德納第夫婦以各種理由向她索要著女兒生活必須的“費用”。這個在苦難中打滾的母親啊,善良而單純,為了自己的女兒,不惜賣掉最寶貴的頭發和牙齒,最后連生命也獻給了她。
說到善惡,主教、芳汀以及后來的冉阿讓,他們都是善良的人??v然這個世界存在各種各樣的悲慘,可他們卻依然為這個世界點綴了一份溫暖!
在面對貧窮潦倒、世態炎涼時,有的人會向德納第一樣,他們自私、貪婪、卑鄙,在遇到利益的誘惑時,會欺騙甚至迫害他人。這樣的人并不鮮見,他們為達到目的不擇手段,如汪精衛為了保全自己,不惜向日本人屈膝,背叛了民族;郴州市委書記為了自己的貪心,放棄了集體的利益;還有美國為了石油,對伊拉克悍然發動戰爭……但可喜的是,現實之中,還有另一種人。他們擁有的是光明正大,無己無私,善良的心。就像洪戰輝,他可以稱得上是“愛的使者”,背父求醫,帶妹讀書……他不求回報,他甚至在自己困難的時候去資助別人,他就是中華民族美德的繼承者,我們的社會就需要這樣的人!
《悲慘世界》不僅以細膩的文筆鋪敘了在資本主義社會最低階層的人們的生活寫照,也對愛、善與惡進行了描繪。我不禁感慨故事的結尾——
“冉阿讓真的死了嗎?”
“不,他已經用生命豎立起了人們心中屬于善良的豐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