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歌德談話錄》讀書心得感慨
書籍《歌德談話錄》讀書心得感慨精選篇1
《歌德談話錄》是一本讓人受益無窮的好書。在書中,可以了解精彩的論述和對白,還可以聽到歌德對許多著名詩人,作家的評價,以及他對許多科目的獨特見解。正是愛克曼給世人記錄下了這位偉大人物的一言一行。
愛克曼忠實的記錄了歌德晚年的一些有關哲學,美學,文藝,理論與創作實踐的重要談話。歌德那些閃耀著智慧與學理之光的話語,雖說并非句句都是真理,但能給我們以精神的啟迪,解放,洗禮和提升。
歌德的人道眼光是與他的藝術眼光緊密結合在一起的。當他強調文藝的崇高目的時,是想讓人們充分注意到文學藝術對豐富,凈化,提升人的精神,智慧的重要意義。
歌德不僅用世界眼光把握文化的開放,而且用世界眼光預示世界地理文明的發展。就在1827年,他發下了三大誓愿:一,開鑿巴拿多運河,打通從大西洋到太平洋的最近航道;二,把歐洲的多瑙河與菜茵河連接起來;三,開通蘇伊士運河,大大縮短從西歐到印度河的航程。他說:“我想經歷這三大事件,所以為了它們值得再活幾個五十年。
他關心青年一代,對他們的創造給予忠告。他不支持暴力革命,認為是“為了得到一些好的東西,而以毀滅同等數量的好東西為代價”。在這本書里,充分體現歌德的偉大思想和人性光輝。從而告訴我們一種精神。
通過閱讀這本書,給我帶來一場心靈的盛宴,靈魂的洗禮。在了解歌德的生活,思想的同時,有所感悟。我想,認真讀過《歌德談話錄》的朋友,都會感到有一束精神的光照進里腦海里。
書籍《歌德談話錄》讀書心得感慨精選篇2
伴隨著頭痛,我看完了朱光潛先生翻譯的《歌德談話錄》。最喜歡看朱老先生的后記,看他對歌德的整體評價。
我對這本書的熱愛是從后記開始的。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歌德所生活的年代,歌德身邊偉大的思想家朋友,還有歌德博覽群書,對政治、文藝、科學等廣泛的了解。
看歌德的談話錄,仿佛他就在我面前,我們對話,微笑,聊著一些深刻而美好的事情。也恍惚覺得自己就是他,有著英雄主義情節,現實主義思想。熱愛積極、樂觀、富有生命力的強壯的事物,不喜歡沉郁、腐朽、軟弱的一切。
我不是在歌頌歌德,像宗白華先生那樣不停地謳歌他、贊美他。我只是在思考,反觀自己的想法,有多少與他相似,與他一樣。
歌德的學習精神:“歌德對當時歐洲文藝動態是經常密切注視的,一部值得注意的剛出版的新書他往往立即閱讀,有時還沒有出版他就托人借得原稿來閱讀,例如杜蒙的《回憶錄》和英國功利主義開山祖邊沁的著作就是這樣到達他手里的。他不僅多次高度評價和他同年輩的席勒、法國詩人貝朗瑞、英國詩人拜倫和小說家司各特以及意大利詩人曼佐尼,而且還注意到年輩較晚的法國作家梅里美、司湯達、巴爾扎克和雨果,以及德國青年詩人海涅和普拉頓之間的論爭。這里還沒有談到他同樣關心的哲學、科學、建筑、繪畫、音樂等方面;也沒有談到他對印度、波斯和中國這些東方國家文藝的向往。”(p276)歌德對與知識獲取并不拘泥于一個專業、一種方向,而是廣泛地、包容地、虛心地去學習各種知識。他對社會思潮、對新近發生的事物、思想總是非常感興趣。
歌德的“天才論”:“他教導青年,一般不強調天才而強調勤學苦練。”(p279)歌德固然是像康德一樣,覺得一個人的天賦很重要,認為靈性是成就藝術家、詩人、哲學家的最重要的東西之一。但是他也強調勤學苦練。我想,他所強調的勤學苦練與一個人要有靈性(人本身是天才)并不矛盾。即便有天賦和靈性,但如果缺乏必要的訓練,也不會成為真正的天才的。這是一個內因與外因的關系。天才不等于才能。朱先生說人僅憑天才不可成就大事,要成就大事需要靠集體,這樣的觀點或許是受毛主席的影響吧。這樣的影響在書中的很多方面都有體現。
歌德的文藝觀:“不要說現實生活沒有詩意。詩人的本領,正在于他有足夠的智慧,能從慣見的平凡事物中見出引人入勝的一個側面。”(p287)這需要靈感,只有天才才可如此敏感。同時也許沉淀,經歷,只有足夠的經驗也才能做到這樣。這是歌德基本的文藝觀。他還認為:詩人和藝術家應具有偉大的、健全的人格和魄力;藝術不但要反映客觀現實,而且要反映作者的主觀世界或內心生活,這二者還必須融會統一起來,成為“優美的、生氣灌注的整體”;文藝所表現的應該限于健全的、光明的、對人類有益的東西;想創作偉大的作品,首先要有偉大的人格。
文章里面有很多真知灼句,在此不再詳述。縱觀整本書,我最喜歡的一句話是:一個人只要能把一件事說得很清楚,他也就能把許多事都說得清楚。
而這本書所帶給后人的啟示是:要廣交益友;要多讀經典;要博學眾采;要砥礪人格。
書籍《歌德談話錄》讀書心得感慨精選篇3
真正的詩人生來了解世界,要表現它根本用不著許多的經驗,用不著見多識廣。
談到拜倫,歌德同樣也說,世界對于他像是透明的,他通過預感就能表現世界。聯想的有效范圍總是有限,只有當題材與作家的天賦相適應才起作用。在天賦與預感的關系這點上,我們看法一致,都認為聯想之作用范圍大小,隨作家天賦高低的不同而變化。
有天才的人看見別人干什么總相信自己也能干;其實才不是這樣,最終將后悔浪費了精力。
H先生對歌德的評價:我從來沒見過一個人這么和藹可親,卻不減天生的高貴。他永遠偉大,不管他如何舉止謙和,如何降貴紆尊。
天才不能自生自長,自我隔離,而應拜在大師門下學藝,在大師調教下真正有出息。最近幾天我讀了一封莫扎特的信,信中對一位寄樂譜給他的男爵說了如下的話:‘我不得不罵你們這些半吊子作曲家,因為通常你們都有兩個問題:要么你們沒有自己的思想,于是就抄別人的來用;要么你們有自己的思想,卻不知道如何表現。’不是一語道破了么?莫扎特有關音樂的至理名言,不適用于所有的藝術門類嗎?
天才自然并非遺傳,但卻需要有一個適當的身體基礎。
一個人光有天才尚不足以通達世事,還必須地位顯赫,有機會觀看時代的賭徒出牌,并親身參與結果將有輸有贏的賭博。
書籍《歌德談話錄》讀書心得感慨精選篇4
歌德說:我的作品并不受一般人的歡迎,但是如果為博得群眾喜歡而寫作的話就大錯特錯了,我的作品并不是為了群眾寫的,只是專為那些追求好作品,并理解這種傾向的少數人寫的。
我常常想,歌德所說的一般人是哪幫人,是不懂欣賞只會把馬鈴薯裝在銀盤上的粗鄙之人,是索取自然各種材料覺得理所應當的人,還是內心空洞不懂思慮只會嘲笑別人的人?人類在面對未知的,看見自己周圍各種不同的對象時,都會暴露犯錯的危險,人類觀察著他們與自己的關系。這是理所當然的,因為人類的命運與那些對象是否喜歡或討厭自己,引誘或叛離自己,對自己有益或有害,有著相當重要的關系,所以人類學會觀察,學會犯錯,我們的錯,有時由上帝操縱,有時由惡魔操縱,從而重疊了無數的錯誤。歌德在《浮士德Ⅰ》里面說過,我們內心里住了兩個靈魂,這兩個靈魂都想離開對方,一個燃燒著激烈的愛欲,另一個則盡可能地遁離塵世。沒錯,每個人都活在矛盾之中,想要逃離塵世避開所有繁雜瑣屑,可是又放不下許許多多讓人或悲或喜的眷戀。有人喜歡平淡一生,有人就覺得轟轟烈烈才對得起來這世上走的一遭。不管怎么樣,歌德說,只有靠努力不懈才能拯救我們。沒錯,就算庸庸碌碌,也是要盡力而為的,在我看來,不努力,會連基本的生活都過不好,生活生活,吃飽穿暖是生,而活,就要看個人努力程度了,過得好,不僅讓自己還要讓周邊的人過得好,才是幸福。
有時候,幸福可以很狹隘,小家的幸福溫暖一心,大家的溫暖,卻是可以溫暖一生的。歌德在《箴言與省察》里說,可以將自己生命的終點與出發點相結合的人,是最幸福的人類。人類志節高尚,慈悲又善良,人類的最大功績是盡可能不受外界支配,并盡可能的支配外界。而這個世界在我們面前,就像大型的采石場在建筑師面前。建筑師的本領就在利用這些偶然形成的自然大石塊,盡可能符合經濟與完成目標的條件,小心謹慎的完成自己心目中理想的模樣。所以在我們周遭的一切,都是材料,在我們內心深處,都有一股創造美好事物的創造力,就是這股永不停息的創造力,讓我們感到無比幸福,無比偉大。
偉大和卑微沒有明顯的界限,所謂偉大的人,只是表示他的體積較大罷了。歌德說這話我并不明白,體積大是什么意思,多大的體積才能夠稱作偉大。他說,偉大人所擁有的優點和缺點,和那些卑微的人并沒有什么兩樣,區別在于,他們能夠承受的容量大罷了。我恍然大悟,人類就像海,雖然擁有各種不同名字,結果卻只不過是鹽水,那怎么從這樣的平凡大世中變得突出偉大呢,那就要擁有比普通人更大氣的度量了,可以容的下所有成敗,榮辱,所有喜怒哀樂,所有成與不成。人世間的一切都可以忍耐,只是好日子不能接踵而來。
人類身上總有一些習慣。人們憑借著這個習慣,在高興的時候提高自己的興致,憂郁時借它來鼓勵自己。就像悲傷時聽音樂,開心時欣賞美。但是這些習慣的對象,必須是非常優秀的或高品味的。如若悲傷時聽粗鄙的悲歌,快樂時洶涌的酗酒,這只會讓人更加貧乏,至此變得不明事理,不懂真正想要的到底是什么。此時人們反省自己肉體上與道德上的行為時,會發現自己生病了。他們會與社會與家庭命運相違,變得焦慮,痛苦,找不到方向。很多時候都是事與愿違,但是不可原諒的命運在拍打豐碩的谷束時,雜亂的只有稻草,谷粒根本不曾感覺到一絲的雜亂。谷粒會在脫谷的機器中,高興的跳來跳去,不管將來會被送到制粉廠或倉庫,它根本一點也不在乎。這就是說,遇到抗爭不了的命運時,順從總比反抗來的幸福,前提是你有足夠安逸的資本,如果你內里空空蕩蕩一無是處,那也只能是隨波逐流,從來不是隨遇而安。有料的人,走到哪都是吃得開的。
人類自導自演自己的一生,對于各種年節也應該有一定的應對之道。兒童是實在論者,他們認為自己就像蘋果梨子一樣實在存在著。青年由于內心熱情澎湃,方才第一次感覺到自己的存在,擁有自己的意識,青年由此轉變為觀念論者,但是思想程度深一點的就有足夠的理由成為懷疑論者,因此他們運用智慧,在行動之前和行動之時思考,避免著讓錯誤的選擇造成終身的后悔。最后,是老年,他們往往成為神秘主義的告白者,他們知道大多數事情不是一蹴而就,也許不合理的事情成功了,合理的事情反而失敗了。太多的幸福與不幸都是不可預期的,有時候差別大的讓人崩潰。老者們都會淡定的看人們發生的一切,寬宏大量,因為他們知道這些荒唐都是自己年輕時都經歷過的,別人犯的錯誤,都是自己曾經犯下的錯誤。或許,每個人都逃不了從懵懂到疑惑,從疑惑到堅定,從堅定到懷疑,再從懷疑到沉著的過程。沉著不是代表成功了,是面對問題時有能力有把握解決不合理的問題了。稚子雙眼清澈,老者雙目矍鑠,完全不懂與看透一切紛雜,都是極大的幸福,你不可能一直保持年幼單純,那你就要看清是非繁雜,有一顆淡泊卻勇敢的心,直面困苦,從此豁達大度。
人類如果真的越變越低劣的話,屆時除了高興別人的不幸外,對于其他的事情也一概不感興趣。這種人稱為不完全人類或未完全人類,就是說,不能平衡于憧憬與努力,行為與工作的人,就屬于這種人。他們不切實際,不務實物,膚淺的嘲笑著別人的災難。他們就這樣迷失著自己,找不到想去往的路,他們還要感嘆命運社會的不公,命運從來不會無緣無故捉弄人,即使真的天災人禍,那也是人類的作弄,人類曾經對自然做過的事,自然總會回報回來,只是時間早晚問題。
書籍《歌德談話錄》讀書心得感慨精選篇5
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是德國最偉大的作家之一,《歌德談話錄》是一本讓人受益無窮的好書,在書中,我們可以看到到精彩的論述和對白,還可以聽到歌德對莎士比亞、拜倫、雨果、司湯達等著名詩人、作家的細致評價,以及他對政治、文藝、哲學、自然科學、宗教等多方面的獨到見解。
讀《歌德談話錄》,是頗使我受感動的,這其中有一種“體味智者之言”的愉快和滿足。歌德那些閃耀著智慧與學理之光的話語,雖說并非句句都是真理,但能時時給我們以精神的啟迪、解放、洗禮和提升。讓我的對人生有了一個更新的認識,使我更深切的感悟到愛國、人類自然、人生榮辱、宗教信仰、道德情操、個人集體、志向成才、讀書學習、文學藝術的真正內涵。我認為,觀覽現今,歌德的幾個觀點實在是發人深省。
1828年3月12日的談話錄中,歌德提出:近代文化病根在城市,年輕一代受摧殘,理論和實踐脫節。他認為, “我們的情況太矯揉造作、太復雜了,我們的營養和生活方式是違反自然規律的,我們的社交生活也缺乏真正的友愛和良好的祝愿……人們往往寧愿生在南海群島上做所謂的野蠻人,盡情的享受純粹的人的生活,不慘一點假。”歌德的話深深反映了現代人尤其是所謂的都市人的一種生活方式和處事方式:虛情假意、矯揉造作。人們為了金錢、名聲、權利……而化作一副小人嘴臉,阿諛奉承,曲意逢迎。這是時代的痛苦,這是現代人遭受地祖先的罪孽的懲罰,而現代人還要加上自己的罪孽去貽禍后代。所以,我們所謂的朝陽、花朵在這樣的社會風氣下,靈魂喪失了他們該有的本真,眼睛丟失了該有的神采,思維忘卻了他們該有的想象力。重復著加深著前人的虛偽,假情假意,被精神束縛,隨波逐流,以致后面的千千萬萬輩。所以,為了挽救我們的孩子、我們的文化、我們的社會,歌德提出:“少一點哲學,多一點行動的力量,少一點理論,多一點實踐,我們就可以得到一些拯救……人民通過學校和家庭教育可以從下面做出很多事來,統治者和臣僚們從上面也可以做出很多事來”。拯救我們的未來,必須需要大家的力量。歌德對近代文化病根的追究及探討給我們現在的社會的發展指引了一條明路。
再看看在讀書學習上,歌徳說,“他們在學校里教的東西太多了,太多了,而且是漫無邊際的鋪開,遠遠超出聽課者的需要……一個人不能騎兩匹馬,騎上這匹,就要丟掉那匹。聰明人會把凡是分散精力的要求置之度外,只專心致志地去學一門,學一門就要把它學好”。歌德針對當時的西方教育傳統提出的這些看法,雖說并非句句在理,但是在精學這個角度來說,確實是我們莘莘學子應該實踐貫徹的。學一定要致用,學習必須從實際出發,符合實際的需要,專心致志地學一門,學一門就要把它學好。
讀這本談話錄,歌德的自由觀是最直擊我心靈的東西。歌德說,“自由是一種奇怪的東西。每個人都有足夠的自由,只要他知足……一個人如果只要足夠的自由來過健康的生活,進行他本行的工作,這就夠了……我們大家都只能在某種條件下享受自由……市民和貴族都一樣自由,只要他遵守上帝給他的出身地位所規定的那個界限。”歌德還談到了他的好友席勒,指出席勒的送命就是自由理想害了他。依我愚見,歌德的自由觀實際上是一種節制的自由觀,且我認為而這種自由觀是現代人應有的自由觀。誠然,自由是我們畢生追求的東西,但是,如果是鉆牛角尖般追求一種絕對自由,是否就得要獨自一人不受任何工作、情感、區域的束縛,浪跡在天涯,一個人享受自由同時享受孤獨和寂寞,恐怕到時任隨多大的地域空間也只能更加的凸顯自己的孤零。所以,我們追求自由,但是我們還仍在這世界生活,我們應該知足,我們的日常的一般的行動是不受束縛的,我們頭腦中的思想是自由,同時,我們還是得正常的與人交往,工作,吃飯。總之,我們得學會在某種條件下享受自由。
欣賞這些作品需要的不僅僅是一顆向往著文學藝術的心,更重要的是深厚的文學功底,時間的沉淀,和對作品相關文化環境的了解和理解。或許我們還無法汲取這些偉大作品中的精神內核。歌德作為魏瑪古典主義最著名的代表,在《歌德談話錄》中,也有很多有關藝術和現實之間關系的討論。我們知道,歌德對光和色的自然科學方面的研究十分自豪,艾克曼在記錄了他和歌德有關《顏色學》的談話,以及前篇提到的牛頓關于光和顏色的錯誤學說等,無不體現了歌德對自然科學的關心程度和他的唯物主義立場。與此同時歌德還強調了實踐的重要性。歌德提醒艾克曼說,我們對自己學過的東西,歸根到底,只有能在實踐中運用的上的那一部分才記得住。在大學中也有過這樣的經歷,對于教師在講課是說的話,只記住了按他的時間傾向可以用得上的那一部分,凡是不能在實踐中運用的東西全忘了。這些話體現了在歌德眼中實踐的重要性,也使得他在談論有關文學藝術和自然之間關系的時候,體現出辯證法的特色,即認為文學與藝術是一種主觀與客觀相對立統一的關系。他說,藝術家對于自然有著雙重的關系,既是自然的主宰,又是自然的奴隸。在我看來,這段話的大概意思就是說藝術家要憑借自身的修養來使自然成為藝術創造中的可用媒介。但我并不認為藝術家是自然的奴隸,藝術家的確需要借助自然的物質材料來表現個人的藝術旨趣,但這并不應該稱作自然的奴隸。大自然是客觀存在的,人類對其加以合理的運用是無可厚非的,更何況是用作藝術創作上呢。
《歌德談話錄》是一本意蘊深刻的書,內容涉及的很多方面可能并不是吾等才疏學淺之輩能夠參悟的,只能憑著我的本真盡力的去思考。歌德臨終時對身邊的人說:“打開窗戶,讓更多的光進來!”正如歌德臨終箴言所說,我認為,不管是何種層次的人閱讀這本書必定都會感到有一束精神的光照進了腦海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