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的中國青年白皮書》讀后感心得
《新時代的中國青年白皮書》讀后感心得篇1
青春期,這是人一生中最美好的時期。像破土而出的春筍,像含苞待放的花朵,嬌嫩而勇敢,懵懂而真誠,這就是這個時候的我們,正在綻放的我們。――題記
青春階段,正是情感懵懂的時候。漂亮的女生、帥氣的男生,都給我們帶來一片清涼,激起心中的陣陣漣漪。
無意間,讀到一篇文章,大致內容是這樣的:一位老師在上課時,看到了一個女生扔給一個男生紙條,于是這位老師撿起紙條當著全班同學讀了里面的內容:你好,你的英語這么棒,能教我一下嗎?我特別想考上重點高中。結果由于老師一個善意的謊言,挽救了他們的青春,使得他們兩個互相學習,最終考上了重點高中。
從中我懂得了:我們要遠離早戀,挽救青春,因為奮斗的青春最美麗。
早戀分散精力,影響學業,還毀了不少品學兼優、出類拔萃孩子的前程。早戀是我青春時期最大的敵人,它使我們好奇、興奮、癡迷,甚至沉醉于愛的幻想中,從而迷失了自我,忘卻我們肩負的使命,忘卻父母的期待,再無法全身心地投入學習當中,甚至叛逆。從而導致我們的青春早早褪色,在我們的身邊不乏這樣的人和事。
其實,學習猶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我們每個學生背負的課業很多也很重,即使天賦很高的學生也沒有把握一定能取得優異的成績。倘若談情說愛,彼此情意綿綿,心轅意馬,怎么能將功課學好?
人生就像是一場競賽,我們每個人都是賽道上的一名選手,在比賽中只有兩種結果:輸或贏。我們學習又何嘗不是這樣子呢,我們要想贏得明天,就要奮斗在當下。
挽救青春就要奮斗青春,因為奮斗的青春最美麗!
《新時代的中國青年白皮書》讀后感心得篇2
民族復興的使命要靠奮斗來實現,人生理想的風帆要靠奮斗來揚起。作為新時代的中國青年,我們要砥礪奮斗,因為奮斗是青春最亮麗的底色。
“堅持住,還有300米”,這是體育課上老師給我們的加油聲。我的體育可以說是差到了極限,尤其是長跑,足足一千米居然要求我們三分半鐘內跑完才算優秀。作為體育課上的小兵,我只有默默的向天嘆息,但是中招考試只剩下一年,在如此頹廢下去我只會走向黑暗之巔,因為體育是中招考試的必考項目。多是由于現實所迫,但卻也有心中那一股不服輸的勁兒。我開始練習跑步,跳繩,起初跑完一千米,我要用四分47秒的時間,但是我不懈努力,堅持奮斗,終于我的長跑達到了良好線四分鐘,雖然這還不算是優秀,但是我相信只要肯奮斗,肯努力,就算是登天,也不在話下。
我的數學成績還不錯,但這只體現在小考試中。一到大考,這原本令人喜悅的成績馬上便會讓人跌入萬丈深淵,從七年級開始便總是這樣,也是從七年級開始,我便著手與尋找這其中的問題終于到了八年級下學期,我找到了答案:課前不預習,課后不復習,如此這般怎會考好?于是乎,我開始課后復習寫課外的題,清明,端午,周六周日我都是浸在題海之中,因為那幾個沒有星星的夜,因為那幾個沒有日光的晝。我的數學數學才有了可喜的進步,總而言之,奮斗不只是響亮的口號,而是要去做好每一件小事,完成每一項任務,履行每項職責中建精神。
語文是中華語言美的集中。作為新中國的青少年,我們必須學好它,但曾經我的語文成績曾一度處于寒冬,沒有一點生機,第一次月考,滿分30的閱讀理解,我僅僅得了七分,同時,寒窗苦讀,我又怎愿甘拜下風,于是我開始讀更多的書做更多的題,終于在期末考試中,我的閱讀理解只扣了七分,雖然扣的還是有點多,但我也為我奮斗而來的進步而高興。
奮斗的道路上不會一帆風順,往往荊棘叢生,充滿坎坷,強者總是從挫敗中不斷奮起,永不氣餒。
《新時代的中國青年白皮書》讀后感心得篇3
在一些因為貧困從而導致教育資源古老落后與新世紀掛不上鉤的地方,使其很難在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的社會上占有一席之地。
面對貧窮落后的教學資源和只有五個初高中學歷的老師,六間破爛不堪的教室,一間矮小的辦公室,二百多名渴望走出貧窮落后鄉村的學生。在那里,學生們只希望自己能有一支筆來書寫自己精彩的人生,只希望自己能有一本課外書書來增添自己的知識。他們每天步行幾里甚至十幾里路去學校。
在學校里他們從來沒有參加過升旗儀式,沒打過籃球,也沒踢過足球,更沒上過體育課、微機課。也許他們連“電腦”一詞也沒聽說過。他們一天一共有八節課,上午是四節語文課,下午是四節數學課。中午步行幾里甚至十幾里路回家吃中飯。他們的教室里只有一塊黑板,三十多對缺胳膊少腿的桌椅,兩盞搖搖欲墜的電燈,兩扇可有可無的門,四個只有窗框沒有玻璃的的窗戶,幾把陳舊、破爛不堪的掃帚、畚斗還有幾個體無完膚的桶。
夏天這里像火爐,冬天這里四面透風冷得像冰窖,雨天這里好像一個小池塘。每逢農忙季節老師們都不去學校上課而在家里務農,而學生要么在家里幫大人務農,要么在學校一邊看書寫作業一邊期盼著老師能早一點干完農活回來上課。雖然條件是如此惡劣艱苦但從未有人放棄過、氣餒過。他們求學的意志就像鋼鐵般的戰士一樣堅不可摧。
面如此惡劣艱苦的環境他們只能嘆息和無奈,別無他法。唯一的辦法就是我們伸出援助之手,通過大家的力量來幫助他們。
如果你還有一點同情心的話就幫幫他們,讓他們擁有更好的的讀書條件,讓他們更好的報效祖國,使祖國更加繁榮昌盛。
《新時代的中國青年白皮書》讀后感心得篇4
陽光下,億萬莘莘學子,奮發圖強,‘為中華崛起而讀書’、‘愿相會中華騰飛世界時’而努力拼搏。
當第一聲鳥鳴劃破天空的寂靜,我醒了。我是一株君子蘭。
記得當我嘮叨這個世界之前,花仙子曾對我說:“君子蘭,花中君子,集美麗、高雅于一身,所以你一定要綻放最絢麗的美麗,陶醉他人,愉悅他人。“真的如此,主人將我重在最美麗的陶瓷花盆中,擺在花廳最顯眼的位置上。于是,我期待著花開的日子,我告訴自己,我一定要開放出最美麗的花。可是在乏味的等待中,我漸漸失望了。
春天,萬物復蘇,當第一株草兒發芽,當第一朵花兒開放,我的內心就被一種強烈的欲望充斥著:我是最美麗的花,我要開花!可是,當我用盡全力,扎根,成長,我的身上還是只有一抹綠色,沒有一點花的訊息。
夏日,花廳里熙熙攘攘。每當有客人到訪,主人總要把他們領到這里,欣賞這樣,那樣盛開的鮮花,然后是嘖嘖的贊嘆。偶爾,也會有一兩個客人,站在我面前,仔細打量:“喲,原來你還有君子蘭啊,寶貝長得不錯啊!“我在心里苦笑:”不開花的也算花嗎?不開花也算長得好嗎?不開花也算寶貝嗎?“
習習的秋風吹走了酷熱的夏,身旁的花兒紛紛凋謝了,有的葉子開始枯黃,飄落,我感到了陣陣寒意,我還是沒有開花啊,怎么能這樣平凡地度過這一年的歲月?冬天不遠了,一片片葉子整齊地排列著,寬大的葉柄,像一把利刃。我無語,靜默地站在花盆里,一天天長著我的葉。
冬天終于來了,窗外的雪花飄飄灑灑,屋子里的花,葉都睡了,他們在等待下一個春天。可是我,碧綠的葉子晶瑩剔透,莊重挺拔。對著鏡子,我發現自己又長高了,這些葉子規則地排列,像是開屏的孔雀,很漂亮。我沒有陶醉,我時時感覺自己心潮澎湃,開花的信念從根傳達到每一條脈絡。
——茁壯的花梃撐起一團火紅的花朵,幾十朵小花像喇叭向四方鳴唱。親朋好友來了,望著我,說:“花中君子,果不同凡響。”
天,漸漸放晴;硝煙、烏云,慢慢散去。我們在燦爛的陽光下自由呼吸、奔跑。大地上寒霜的眼淚,化作點點晶瑩的露珠,她們嬌小的身軀在朝霞中生輝。陽光將溫暖帶到我們的惡身邊,讓我們頭頂藍天,腳踏熱土,勤奮學習,努力創新,立志成才,報效祖國。
《新時代的中國青年白皮書》讀后感心得篇5
今天是五四青年節,何老師邀請了全校老師到他的燒烤店聚會,我媽是我們學校的老師,所以我也來到了燒烤店。
我們來帶燒烤店,我一看,哇,原來是自組燒烤,還用電磁路!仔細一看,電磁路上鋪了一張紙,燒烤時要先在紙上澆上一些油,然后再打開電源。紙燒糊了還要把食物拿開,換一張紙,澆上油繼續烤。這種燒烤稀罕吧!
上菜咯!幾個服務員端上了第一道菜——烤牛肉串。何老師在那邊提著油壺給我們澆油。終于澆到我們這一桌咯!我們迫不及待地放上牛肉串,打開電源。又來了幾盤洋蔥,生菜,肉片和雞翅,我們一股腦兒地放進去。
肉片熟了!我們四個人各夾了一片肉。牛肉串洋蔥等美食也逐漸熟了。這時桌上的菜越來越多,我們盤子里的已經熟了的菜也越來越多。有香菇、豆腐、里脊肉、魷魚等等等等,我們的肚子也越來越鼓。
我吃飽了沒事干,便和阿布弟弟、小海弟弟一起當起了“打工仔”給老師們澆油。“生意”還算不錯,一會兒就澆了好幾桌,可是何老師沒給我們“發工資”。
時間不早了,我們戀戀不舍地離開了何老師的燒烤店。啊!今年的青年節我真快樂!
《新時代的中國青年白皮書》讀后感心得篇6
五四青年節,太太單位晚餐有集體活動,兒子自然也不回家吃飯。獨自一人在家,便有了晚餐之外的一些感概。
青年的概念是一種模糊概念,隨國家、歷史以及社會政、經濟、組織、文化等變化。聯合國曾于1985年國際青年年首次將青年界定為15至24歲之間的人。但世界衛生組織的界定是14-44歲的人為青年。大概是從生理和心理成熟度上考慮的。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界定是14-34歲的人為青年。這大概是比較符合世界主流社會認知的綜合界定,我國國家統計局采用的就是此標準。學生時代我雖然并不清楚這些標準,卻本能地腹非共青團和青年聯合會中的“高齡”存在。實際上,青年聯合會的標準是18-40歲。共青團是雙重標準,普通共青團員為14-28歲,擔任領導職務者不受此限。新任團中央第一書記陸昊現年41歲,已是和平年代這個職位最年輕的。港、澳、臺地區一般界定10-24歲的人為青年,與童子軍的年齡多有交叉。
當然,法定或組織確定的標準之外,每個人的自我感受和外界的認識是多樣化的。標準與認識也是與時俱進的。現代都市社會中,人的主觀年青化已是潮流。以前看港臺綜藝節目,初見三十好幾的大老爺兒們自稱“男生”,曾起一身雞皮疙瘩。現在早已司空見慣、習以為常。以前覺得四十歲的人已經很老,現在卻覺得很年青。當兒子調侃老爸已老之時,我覺得自已還沒長大呢,怎么一下就老了呢。
《新時代的中國青年白皮書》讀后感心得篇7
初夏大概是最容易讓人聯想到青春的。在我們花一樣的年紀里,有仿佛永遠不會停止的蟬鳴。陽光透過教室窗外的樹葉打下來,照到某個人的側臉,每每都會讓你呼吸停一拍。剛交上去一張試卷,卻又收到另外三張,仿佛永遠都做不完。但只要能和朋友在一起,似乎永遠都沒有煩惱。那時候的我們,也許是屬向日葵的吧,哪里有陽光,哪里就有我們。曾以為,青春還很長,可等回過神來,青春卻早已成了回憶。
青春是成長,是少年悸動,是豆蔻年華初綻放。
十八歲成為了青春的代言人,十八歲也成為了成長的代名詞。這一年,我們嬉嬉鬧鬧,放肆歡笑,但我們也感受到了競爭的殘酷。這一年,我們終于成為法定意義上的“成年人”。但還來不及炫耀,生活就已經開始迫不及待地推著我們往前走。這一年,我們每個人都做出了自己作為“大人”的第一個選擇,也是生命中最重要的選擇,許多人選擇了不同的方向。這一年,成長告訴我們——接下來的路,你得自己走了……
青春是告別,是宿命來臨,是此時分別彼時靠岸。
如果青春是一部電影,總會迎來落幕的那一刻;如果青春是一首歌曲,總會唱到曲終人散的時候。那時的我們,第一次踏上了離家的路,或求學、或為生計。我們跟伙伴告別,但約定以后一定要常聯系;我們跟家人告別,相互答應一定要好好照顧自己;我們跟自己告別,告訴自己“我已不再是小孩”;我們跟青春告別,卻沒想到,青春才剛剛開始……
青春是奮斗,是屢戰屢敗,是屢敗后面的屢戰。
如果說青春有什么銘心刻骨的地方,那一定是那些曾經奮斗過的歲月。我們斗志昂揚地加入社會,對所有的東西既好奇又興奮。那時的我們躍躍欲試,迫不及待地想施展拳腳。我們幻想著自己會像古時的將軍一樣,征服一片天地。然而社會是現實的,更是殘酷的,也許我們成功過,但更多的是不斷地挫折。我們開始懷疑自己、否定自己,也許某一瞬間,真的會覺得自己撐不下去。我們痛哭過、我們酒醉過、我們無數次想放棄過,但第二天起來,看著依然升起的朝陽,我們收拾收拾自己,選擇繼續上路。因為我們知道,只要努力奮斗,只要繼續堅持,總會有成功的那一天。也許一年,也許五年,也許十年,但,那又怎樣?
《新時代的中國青年白皮書》讀后感心得篇8
一路跌跌撞撞的我們逐漸成長,一路荊棘密布,歷經困難險阻;一路鮮花相伴,體驗青春浪漫。十八歲的人生,我將會用汗水澆灌,用感恩描繪。
感恩——成長
成長的路上,感恩相伴。遇到困難時,陌生人一個微笑的幫助;感到迷茫時,老師、父母一句鼓勵的話語,我們都應用感恩的心去回報。18歲,我們已不再是那任性叛逆的少年,18歲我們懂得心存感恩。感恩夢想,指引我們前進的方向,感恩挫折,不斷磨煉,鑄就那個更堅強的少年。心存感恩,我們才會感受世界的美好;心存感恩,我們才能鑄就更美的青春。18歲感動依舊,成長依舊。
逐夢——青春
蘇格拉底曾說:“世界上最快樂的事,莫過于為理想而奮斗。”追逐夢想的道路,也許很艱難,但是正值青春的我們永遠不會懼怕什么,因為我們處于的年紀,我們會為自己的未來拼盡全力,我們會在追逐夢想的道路上摔得頭破血流也不會說放棄。這樣,當我們回首往事時,才不會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不會因碌碌無為而內疚。18歲的夢想,是最純凈的源泉。韶華易逝,不負青春。18歲,逐夢依舊,拼搏依舊。
擔當——責任
“你將走向成熟,你將擔當責任,你不再是那個需要保護的孩子,18歲你將成長。”這是每個父母都會向孩子說的話。是啊,邁向18歲階梯的那一刻,我們會是社會的公民,我們應承擔法律責任。我們不再是那個遇到問題會向父母尋求幫助的孩子,而我們應學會的是為自己的未來負責,孝敬父母,承擔相應的義務。“責任”這兩個字擔負了太多的東西,想要掌握它,是我們一生的必修課。18歲,擔當依舊,責任依舊。
從孩童到少年到成人,我們度過了18個春秋。一路上,汗水、淚水、歡笑都是青春的體現。一路上,我們學會了感恩,我們也學會了擔當。心有夢,志四方,青春的路上,以夢為馬,不負韶華。
18歲,我想對現在的自己說“希望你能永遠保持純潔的心,不負時光,不負青春,不負夢想,不負,最美的十八歲!
《新時代的中國青年白皮書》讀后感心得篇9
在我的眼里,每一個同齡的孩子都擁有美麗而純真的童年那是多么快樂的生活啊!
可是當我看見街上那一幕可憐的景象,就徹底的打亂了我對美好童年的向往和憧憬!
那是一個驕陽似火的炎炎夏日。似乎悶熱的天氣讓人喘不過氣來。的確是這樣,萬物生靈都被炙烤著,大地冒著熱氣,知了聲聲都叫個不停,我和媽媽要上街買一點日用品,正當走到重百超市時,被幾聲刺耳的聲響吸引了過去……
一走過去,才發現原來是一群賣藝的小孩,他們在小心翼翼的表演雜技,差不多都是5歲的小女孩,她們利用身體的柔韌性來表演一個個高難度動作,她們的'衣服都衣衫襤褸,頭發雜亂不堪,這么的大熱天,人們都穿著動感飄逸的衣裳,而她們卻穿著長袖,不知有多熱!看著真心疼啊,于是人們都紛紛掏出幾元錢出于憐憫之心,也可以說獻點愛心吧!我也出于人性吧,拿出了2元錢給了那群賣藝的孩子!
事后,我回到家獨自想了很久.其實在大街上,不只有這么一處賣藝的孩子,還有很多,從5歲大約到16歲,他們或許是一伙的,是利用人民的可憐之心,去獲取錢財.他們可能要把這些錢交給那些壞人,自己卻身無分文,過著痛苦的生活吧.
那么誰去管他們呢?他們也是祖國的花朵,一個個鮮活的生命難道就沒有價值了嗎?我沒有權利來批評誰,評價誰,但是我覺得他們今天的遭遇是不幸的!
這到底是誰錯呢?我想應該引起大家的共同關注吧!
我繼續在思索著,想著……這時天邊下起了星星小雨!
《新時代的中國青年白皮書》讀后感心得篇10
祖國的昨天值得我們沉思,祖國的今天充滿著盎然生機,祖國的明天孕育著憧憬與追求。我們只有將個人與祖國命運緊密地連在一起,才能重鑄中華文明的輝煌,使祖國的明天更加璀璨,更加繁榮。
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上,無數先輩為了國家的強盛,民族的興旺,前仆后繼,奮斗不懈,作出了可歌可泣的貢獻。我們要有理想,立志做一個無愧于先人,無愧于我們時代的一代新人,為祖國更加燦爛的未來而奮斗,是歷史賦予我們青年一代的義不容辭的責任。
我們的.祖國擁有錦繡江山,讓人游目騁懷,有著百花齊放、百鳥爭鳴促進藝術發展和科學進步的方針,祖國,是一個值得我們驕傲的大家庭。它擁有日久歲深的文化古籍:《史記》、《春秋》、《論語》、《孟子》、《離騷》、《國語》、《詩經》、《呂覽》等等;有著令子孫自豪的三大國粹:中藥、國畫、京劇;它有著硝煙彌漫、戰火連天歷史;有著“庶幾忠君愛國之心,全身保家之道油然日升而不自知也”的愛國志士……她一路曲折走來的輝煌,也滋養著社會,滋養著擁有親情的小家庭,愛她其實就等于愛自己的家。
曾巴金說過:我熱愛我的祖國,愛我的人民,離開了她,離開了他們,我就無法生存,更無法寫作。冼星海也說過:我有我的人格、良心,不是錢能買到的。我的音樂,要獻給祖國,獻給勞動人民大眾,為挽救民族危機服務。他們用自己的心聲將愛國的情感表達得淋漓盡致,你是否也對自己的祖國豪情滿懷?
河邊粉色的木槿將夢的火焰燃到了水里,在朦朧的霧色里醒目的流向星星響應的高空。星星也向河邊滴落了一片松林,產生了夢的琥珀。
陸游的《夜泊水村》中:“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誓不還”;王昌齡的《從軍行》中:“捐軀赴國難,誓死忽如歸;”范仲淹的《岳陽樓記》中勸勉:“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文天祥的《過零丁洋》中高呼:“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戚繼光的《過文登營》中感嘆:“一身報國有萬死,雙鬢向人無再青”……這些都是孕育在夢的琥珀中的愛國主義精神。
愛國主義是一種崇高的情感,對我們個人和國家都必不可少。它是一種綜合的,復雜的情感,包括熱愛我們的歷史文化,大好河山和我們的人民群眾。在當前的世界逐漸一體化和經濟全球化的時代,更應有自己的民族意識和愛國主義精神,才能有自己的身份認同,在國際舞臺上有一席之地。我們,作為一個中學生,要在內心樹立起愛國主義的大旗,以自己的實際行動來實踐它。
五千年來,中華民族用自己的勤勞與智慧抒寫著中華文明的發展史。在歷史的的長河中,中華文明不斷拓展與豐富,民族精神不斷積淀與升華。我們,作為新時代的青年,要熱愛熔鑄滄桑的祖國,用自己的勤勞、智慧、汗水和創造力,使我們偉大的祖國昂首前進,躋身于世界強國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