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爾登湖讀后感
瓦爾登湖讀后感【篇1】
結束了一學期忙綠的工作,迎來了假期。好想感受伴著油墨的香味和雋永的文字入睡的寧靜,也許正是這種想往,使我想讀一本安靜的書,美國作家梭羅的《瓦爾登湖》就是這樣一本書。
這本書是屬于寂寞者的書,晚上一個人靜靜的看是最有感觸。作者用最細膩的文字,記錄了瓦爾登湖給他帶來的無窮盡的靈感,那些自然和諧的畫面讓人向往。一個人被自然包圍著,每天呼吸著新鮮的空氣,站在湖邊看著美麗的湖面,在別人看來這一切無非每天都是一樣的,但在作者敏感的世界里,每天都是變幻莫測的,一陣風,一片樹葉都是與眾不同的,我始終相信所有的自然都是藝術,只是你不知道。這一切只能歸咎于人類的無知,然而梭羅是清醒的,他放棄這個世界的所有,而選擇到瓦爾登湖畔過隱居的生活。這是需要無比巨大的勇氣,但也由此可見他對于自然的熱愛是勝過一切的,他是自然的崇拜者和虔誠的信奉者。
在作者的筆下自然的一切都是被賦予了生命,所以的生命都是值得被敬佩和尊敬的。所有的生命都能在自然中和諧的生活。在他的筆下那樣的世界是遙遠的,但也是真實的。只是我的的心被這個世界蒙蔽的太久而不相信,這世界曾經有那么一塊地方竟如此存在過。紛紛擾擾的人世間,我們就這樣昏昏沉沉的過著,既可悲又可憐。然而我們又能怎樣呢,這世界上像梭羅那樣自由的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的人也只是少數的,然而大多數的我們,只是庸人,平庸的人而矣,我們沒有梭羅那樣的勇氣。但我們決不能失去那顆追求自然的心,與生俱來的對自然的熱愛,永遠的保存著,不要丟失掉。
你能想象這樣的畫面嗎?我喜歡我的人生有閑暇的余地。有時,在夏季的一個清晨,我像往常一樣沐浴之后,座在陽光融融的門前,從紅日東升直到當頭的正午,坐在這一片松林,山核桃樹和漆樹的林中,坐在遠離塵囂的孤寂與靜謐中,沉思默想。這只是一個簡單畫面,然而我們是否曾那樣清醒的思考過,那樣仔細的看著日升日落,這世界太陽每天那樣習以為常的升起落下,我們又何曾看過日出和晚霞,我們抬頭凝望天空又是什么時候的事呢?難道我真的很繁忙嗎?忙的連抬起頭的時間都沒有嗎?何曾我們想過,人生的目的是什么呢?給自己時間和機會去思考和發現。世界很美很美,不要讓繁忙成為借口,試著去體會。
然而我想梭羅的隱居也并不是一種刻意的追求孤寂平靜,這孤寂是從心發出的,孤寂的心催生了他深刻的思考,讓我們也能那樣學會孤寂學會思考更要學會發現這個世界的美好。
瓦爾登湖讀后感【篇2】
把一切不屬于生活的內容剔除得干凈利落,把生活逼到絕處,簡化成最基本的形式。簡單,簡單,再簡單。
《瓦爾登湖》是美國作家亨利·戴維·梭羅創作的一本散文集,寧靜而思,作者在這本書中詳細的`敘述了自己的思想轉變過程,對與人相處,與環境融合,與人生的思考。感受自然,摒棄自己浮躁的內心,享受經歷人生過程的樂趣。
前段時間工作事務較多讀了這本書,當時一讀就喜歡上了,書中開篇的寧靜生活吸引了自己。這本書在某些方面,帶給了我不一樣的感動,讓我明白原來孤獨不是貶義,還有另外一層含義,工作生活中只要能夠忍受住孤獨,可以讓自己的心靈得到更多來自于大自然的感召,可以有更多的思考,這讓我想到了叔本華的一句話“享受孤獨”,兩者觀點可謂不謀而合。人生在世不過百年,如何生活是一個恒久的哲學命題,而作者梭羅在書中給了很好的詮釋。
書中沒有華麗感人的詞語表達,但字里行間充滿作者在處世之中的淡然、從容。悠然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包含了對生活的熱愛。經過了兩年的所謂逃離現世的生活,讓梭羅領悟到了生而為人的真諦,也深深的感染了我。
我在讀完了這本書后,在很長的時間里,我有了一種想法,也想要和梭羅一樣,搬到某個偏僻的地方去生活,或者找一個深山寺廟去修行,也想要讓自己徹底地孤獨起來,可是現實的生活還是不允許。無論生活變成什么樣子都必須要勇敢面對、去接受;逃避是沒有用的,要積極面對,遵從自己的內心,享受美好的生活。
瓦爾登湖讀后感【篇3】
《瓦爾登湖》是作者戴維·梭羅獨居于瓦爾登湖,遠離塵囂,想于大自然的安謐中尋找本真,質樸的生活狀態,一種更具詩意的.生活。或許這次選讀這本書,是希望我們體會到作者深入思考,并尋找本真的心路歷程,感受來著大自然的力量,并尋找我們自己心中的《瓦爾登湖》。
本書描述了梭羅在瓦爾登湖居住期間所經歷的一切,與周圍農夫、鄰里相處,去親身經歷周圍的一切,與周圍動物互動,進行心與心的交流,感受不同世界的對自由的渴望。
讀后我也發掘了自己身邊的瓦爾登湖,對我來說,大學就是一個瓦爾登湖,一個全新脫俗的環境。我通過這兩個月的生活我越來越能發掘生活節奏,變得適應和恬然,心境也越來越好,逐漸開始安靜思考很多自己之前不會思考的問題。可能很多會在大學應接不暇的節奏中亂了方向,而我卻借由這股亂流讓它成我我的瓦爾登湖,讓我變得更好更優秀。
在大多數人看來,《瓦爾登湖》一本向往平靜的大自然,是內心的向導。其實這個瓦爾登湖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隱居之地,而是可以讓精神超凡脫俗的出塵之所,是慰藉心靈的地方。讀這本書或許可使我們在這浮世中釋放安靜的靈魂,減輕焦慮,這或許就是“采菊東籬下”的悠然,讓我們在大學中保持一顆平靜的心,去豐富自我的精神世界。
瓦爾登湖讀后感【篇4】
梭羅的《瓦爾登湖》以春、夏、秋、冬四季為線,串聯起他在瓦爾登湖畔進行經濟實驗的始末,留給我無盡的想象與羨慕。
在這本書中,我們能夠領悟“人能夠活得很簡單,很從容,不必為了那物質財富而喪失了人是萬物之靈的崇高地位”的道理。作者在《瓦爾登湖》中以瓦爾登湖為中心,輻射到周圍眾多地方,描述了他“以禽獸為鄰”,在“豆田”耕作,與“村子”中的人交往等諸多生活細節。最后作者又以“春天”結尾,給我們奏響了新的生活樂章,并且他在“結束語”一篇中,這樣說:“不必給我愛,不必給我錢,不必給我名譽,給我真理吧。”看!這是一位超凡脫俗、與世無爭的自然主義者,多么令人羨慕。
梭羅生活的地方是瓦爾登湖及其周圍地區,但他細膩精致的筆調,卻把我們帶到了更為廣闊的天地。他談“瓦爾登湖周圍的鳥、樹、草、蟲子”,更談“更高的規律”。他認為,從一種特殊的好處上說,漁夫、獵人,及其他人都是自然的一部分。他從個人的勞作中提升到更高的人類法則,令我們視野開闊、高屋建瓴。在《瓦爾登湖》中,許多段落值得一品再品,讓人陶醉。他在描述“倍克田莊”時,這樣寫到:便是德羅依德也要放下他的橡樹林而跑到它們下方來頂禮膜拜了。可想而知這是一個多么美麗的地方,多么的令人神往。
在整部《瓦爾登湖》中,自然一向是主要背景,以大地為席,以蒼穹為蓋。梭羅在廣闊的天地中像農夫一樣耕種、收獲,他很高興,他說:古老的詩歌和神話至少證明,農事是一門神圣的藝術。在從事農耕的過程中,他也不忘“閱讀”。即使在19世紀梭羅也感慨道:他們深信一本《圣經》的智慧就足夠了,余生便在簡易讀物里荒廢天賦單調地生活。在商品大潮的洶涌翻滾下,現代人的心靈像扁舟入海,漂浮不定。物質的豐裕,精神的貧窮。我們的身體一再擴充,而精神的領地卻時時荒蕪著。聽聽梭羅的忠告:剩余的財富只能買到剩余的東西。靈魂的必需品,金錢一樣也買不到。這樣的忠告如梵音,對于我們無異于醍醐灌頂。
徐遲說:“這是一本清新、健康、引人向上的書,對于春天,對于黎明,都有極其動人的描述。”讓我們追隨著梭羅的足跡,拋棄那物質所帶來的煩悶苦惱,感受那恬靜美,聆聽大師的哲音。
瓦爾登湖讀后感【篇5】
《瓦爾登湖》是美國作家梭羅獨居瓦爾登湖畔的記錄,描繪了他兩年多時間里的所見、所聞和所思。該書崇尚簡樸生活,熱愛大自然的'風光,資料豐厚,意義深遠,語言生動。
1845年,亨利·戴維·梭羅拿了一柄斧頭,一個人走到瓦爾登湖畔,砍樹伐木,蓋起了一間小木屋。在自我親手建造的小天地重,他默默地聆聽、感受、思索著一切,以自然為師而又非遺世獨立,現實、向上的人生烈焰也時時在他心頭交織升騰。兩年的獨居時光給了他很多,付諸文字,便有了我案頭的這本靜靜的書——《瓦爾登湖》。
瑞士的阿米爾說:“一片自然風景是一個心靈的境界。”《瓦爾登湖》正是一個纖塵不染的心靈境界。它靜,太靜了。僅有在紅日斜墜的黃昏以后,平靜躁動,心清神澈。
看著這本綠色封皮的《瓦爾登湖》,眼晴似乎透過這層綠的書皮,已經看到了湖畔翠綠的森林和那碧波蕩漾的湖水。湖邊有一間精致的小屋。一切都安靜極了。心靈似乎被那清澈的湖洗滌了一遍,也變得安靜,恬淡了。而到萬賴俱靜之時,心便為之神往了。正如徐遲先所說:在繁忙的白晝他有時會將信將疑,覺得它并沒有什么好處,直到黃昏,心境漸漸寂寞和恬靜下來才覺得語語驚人,字字閃光,泌人肺腑。動我衷腸而到夜深萬賴俱靜之時,我更為之神往了。的確,在讀這本書時心靈會逐漸寂靜不來,在慢慢的嚼讀中,你逐漸找回了生命最本真的意義。
瓦爾登湖讀后感【篇6】
身在喧囂都市的我,幾乎對鄉村的理解只有:窮,荒蕪。但一本書,改變了我的看法并讓我對生活更加有希望。
梭羅,一個無名小卒,一生困苦,但在鄉村中自得其樂,著名的《瓦爾登湖》便出自他手,正是此書改變了我。
這本書是我和奶奶去書店時買的,奶奶當時看我才二年級,便不停地向我推薦兒童故事書,但這些故事書讓我厭煩,我偶然看到了這本書,從我的目光剛接觸到它的那一刻,我就被深深吸引住了,那碧藍色的卷曲花紋讓人神往,如同清澈的湖水。我將此書從書架上抽出來,一張書卡上寫著:“美國最偉大的寫實文學,平淡生活中透出人性的光芒”我當機立斷,將它買下。
回到家,我翻開這本書的第一章:簡約生活,硬著頭皮讀了一會之后,覺得十分深奧,實在讀不下去,便不再讀了。
后來,我升上了四年級,一天無意翻開這本書,我竟愛不釋手!這部自傳體小說,如水一般的平淡描寫,寫出了作者的鄉居生活,看著看著我入了迷,我多么希望自己也能在美麗的瓦爾湖畔釣魚,我多么想與作者一起耕作……看完了,我的心就如同碧澄的瓦爾湖水,無比的平靜。原來我經常渴了就買水,餓了就掏錢買零食,但是讀了這本書以后,我一直在奉行節儉。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這是孩子的精神寫照以及憧憬,但最后他依然承受不住精神壓力臥軌了,梭羅雖然沒有干出這樣的事情,但我能從他的書中看到他,就像海子一樣希望自己的心靈能有一處平靜的居所。
瓦爾登湖讀后感【篇7】
我們所處的世界經濟發達,財富累積,人們獲得了物質上的、富有的生活。而在19世紀上半葉,位于大洋彼岸的美國正處于“農業——工業”轉型階段,經濟發達,社會進步,物質上的欲望刺激著人們的神經。財富、地位、名譽這些東西充斥著人們的心靈。人們當時無限制地向自然索取,結果環境破壞,人們也遭受了大自然的嚴厲懲罰。此時,梭羅就像個隱士,回歸自然的他,關注著自然。與動物“居民”為鄰,過著他想要的生活。當我了解了這本書的創作背景時,才明白他對瘋狂追逐金錢的社會現象的擔憂與對自然的熱愛。
其實不僅僅是19世紀,21世紀的今天,人們依然還在為獲得金錢而忙碌奔波,不管他們是為了獲得更大數目的金錢還是僅僅為了活著,可是我們精神上的追求在哪里?從書中可以看出,他認為其實我們大多數人并不熱愛自然。而他自己在湖邊的小木屋里當起了農民,與自然交朋友,輕松而快活。白天在林中、在湖邊欣賞著自然,晚上記下自己的思考。人不應該對自己所生活的家園進行無情的破壞,因為我們至少要在自然的家園里生存。
《瓦爾登湖》或許不僅僅是記錄了一個自然之子住在自然里的故事,更是一種愛自然、親近自然的生活方式。寧靜的瓦爾登湖湖畔還留著梭羅對人類社會的發展、生態環境的保護的思考。人從自然中走了出來,卻又不得不依賴自然而生存。人類那顆浮躁的心啊!若是它想要回到本真,拋開無謂的糾紛與困擾、功利與世俗,也只有回到自然中去,才能把心房里的灰塵打掃干凈。
梭羅是智者,也是他那個時代的孤獨者。在物欲橫流的世界里,他唯有離開喧囂的城市,才能尋得自己內心深處的寧靜。只有在那瓦爾登湖湖畔,才能有更多的思考和感悟。
與其說《瓦爾登湖》反映了作者梭羅兩年內的生活,不如說這是他向我們展示的一種生活態度。回歸自然,是自然養育了我們,是自然讓我們得以生存。平靜的湖面猶如平和的心境,平和的心境讓人遠離塵囂,回到那個本真的自我和無憂無慮輕松快樂的生活。不能不說是心的洗禮。將所有的雜念,所有悲傷的舊事全都忘掉,我們是最初天真活潑的自己。
最真的自然只有最最接近本真的心靈才能體會得到。梭羅生活的那個時代的悲劇就是人們不約而同地以財富、名譽的獲得為榮,對金錢的過分追逐表示認同。所以提倡回歸自然的智者是孤獨的。自然的本真是美、是和諧,它對應著人類的善良和人們本真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