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著情書的讀后感
情書這本書講的其實是一個很簡單的故事,在信件的一來一往中,一段塵封的愛情往事逐步揭開。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原著情書的讀后感5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原著情書的讀后感(篇1)
凌晨四點,星辰稀疏,陰云繚繞,月亮忽明忽暗,此刻的我全無睡意。于是又開始讀巖井俊二的《情書》,書中情節好像濃冬時節清晨的迷霧般,凄冷而模糊不清隨即又若隱若現。渡邊博子簡短的信件仿佛是一把鑰匙,漸漸打開塵封已舊的大門。開啟時人已故去,逝者的悲傷被掩埋在土里,生者卻尋找愛留下的痕跡,這又是多么的悲哀啊!
博子打開塵封的相冊,看到那發黃照片,微笑、青春,還有什么?或許還有很多很多被漸漸淡忘的時光。看著相片背面的地址,博子提筆給藤井樹寫了一份簡短真摯的信,這是多么深沉的愛啊!逝者深深地埋在厚厚的土里,將軀體裹在大地的懷抱里,生者卻將飽含深情的言語寄往未知。信件的內容讓我難已忘懷。
藤井樹:
你好嗎?我很好。
渡邊博子
難以想象這是寄給她逝去的未婚夫的信件。可就是因為這份信件,她翻開了塵封記憶的往事。收到信件的藤井樹(她)長相卻是和博子驚人的相似,就是這樣的巧合讓藤井樹(他)在愛情的迷霧里分不清彼此,這或許只是生者的想法。
初中時代的藤井樹(他)和藤井樹(她)遭遇的各種尷尬、嘲諷、譏笑,卻莫名其妙的將緣份和宿命連接起來。少年時的好感能不能算的上愛,我不否認,也不肯定。可博子最后信件的反差卻是讓我不能理解,或許是痛苦后的'釋懷,或許是秋水更真實,這些我無從知曉更無從肯定。人往往是這樣在接受新的事物之前,必須徹底的忘掉過去。或許感情也大致如此吧!
學校讀書館中那日久塵封的書籍里埋下一個一個秘密,然后用一張一張的鄭重寫下藤井樹(她)的書簽隱藏在書籍里,將一段一段屬于藤井樹(他)的青春記憶刻在歲月里,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等待花落花開,歲月輪回。
時光的腳步不曾停留,你若遲疑,便是滄海桑田。
渡邊博子找到的答案,是他的未婚夫藤井樹(他)一直深愛著的是與她初中時代同名同姓的藤井樹(她),面對她未曾企及的高山、面對他曾經為夢想而逝去的靈魂,博子內心無比疼痛,這種悲痛足以讓她止步讓她退卻讓她懷疑,找到了結果又能怎樣?終歸是生者一廂情愿的猜測,逝者的勇氣和愛永遠向著大山、向著未來。
此刻,回眸那逝去的歲月,那一張張熟悉的面孔,那一段段傷感的別離,那一句句溫暖的話語,仿佛夕陽映照的天邊,一片緋紅光彩奪目隨即陷入黑夜不容遐想。
原著情書的讀后感(篇2)
在書店淘書的時候,因為封面隨手將這本書塞到了口袋里,3個月后的今天終于完成了本書的閱讀(真是懶到家了)。碰巧今天迎來了北京的初雪,坐在出租屋里面看書,別提有多愜意了。
正如書名想要表達的那樣,情書貫穿了整個故事,勾起了他人中學“苦澀”的回憶,勾起了愛人之間相互的思念,即使已陰陽兩隔。女主博子本是約定了和藤井樹結婚,但藤井樹登山失足而死,博子就此失去了摯愛的人。在翻看遺物的時候偶然方向相冊中他中學時候的住址,抱著沒有回信的態度寫下了對愛人的思念。
可就是巧合,那個地址屬于中學時期同名同姓也叫藤井樹的一個女孩。一個是對男生藤井樹的無限思念,一個是對他所造成的痛苦中學回憶而懷恨在心。就這樣兩個人誤打誤撞的完成了一段美好的回憶,安撫了博子悲傷而遺憾的婚姻,化解了女生藤井樹中學時期刻骨銘心的矛盾。故事到最后,女生藤井樹才發現原來中學時期的那個男生原來是喜歡她的,而博子收到的“你相信一見鐘情么”是男生藤井樹彌補了自己錯失的愛情。
男生總是這樣,即使像我已經到了大學畢業的年紀,為了自己喜歡的女生也總是準備了一些小驚喜,就像書中男生給女生藤井樹在書簽后面畫的那個畫像一樣。即使這個動機在女生眼里被認為是奇怪的舉動,即使禮物被輕易地女生忽略了,但在男生心里就仿佛完成了一項壯舉,畢竟,“這種事偷偷地做才有意義”。
我發現我逐漸喜歡上了日本文學,那種安安靜靜的看完,然后慢慢遺忘掉,在以后的某個時刻突然回憶起來,就仿佛變成了自己過往的回憶。還記得上大學的時候看是枝裕和的《下一站,天國》,后又拉著我妹一起回看了這個電影,都是很不錯的作品,但總感覺書中所描述的世界更令我向往,更像是一個真實發生的事件白紙黑字的呈現在我眼前,而我會有更多的時間去揣測人物的內心活動,去豐富自己的生活。
合上了書,博子的心中永遠的留下了屬于藤井樹的位置,而女生藤井樹更有可能當作無事一樣回到自己的正軌,但當以后再有人叫起藤井樹這個名字的時候,不知道她會不會突然的想起中學時期喜歡過她的那個藤井樹呢。
原著情書的讀后感(篇3)
一本書,兩個愛情故事,三個人的情感歸屬。喜歡回憶那些一去不復返的往事,深沉且充滿眷戀。更喜歡作者那字里行間那股回憶中的憂傷與美麗。每一個人都會有初戀,在初戀之前也許會有那么一個暗戀的對象。你也許會把他變成初戀,也許會讓他成為你心中永遠的珍藏。這種感覺簡單而純粹,如櫻花般淡淡的清香沁人心脾,百轉千回直達心底最深處,鮮明而深刻。
“你相信一件鐘情嗎?”藤井樹說。“我相信一件鐘情。”博子說。這是第一個愛情故事的開端,但是好的開始不一定有好的結局。好的結局中間也許摻雜了許多的辛酸。藤井樹的死亡對博子是一個打擊,也意味著這段愛情是沒有結局的。但是博子的深情使我感動,兩年后的她來到藤井樹的墓前,雖心如止水,但是最深的愛是可以在靜默中沒有任何聲響的存在。書中有這么一句話“最深情的男子,總是沉默的像棵樹”。我想說博子的愛更勝于此,無法忘記已逝去的人,就牢牢的記住。她之后寄出第一封信的瘋狂,還包涵了深深的思念。收到第一封回信后博子的激動,才真正開始見證她兩年后一如既往的情感。同時也見證博子將要退出這場愛戀,因為此后一切她都不再是主角,真正最幸福的是另外一個藤井樹。
秋葉在故事中是作者的一條線索,因為他是使潛在的暗戀明晰化的一個轉折。他喜歡博子,他對博子和安代有著愧疚,在登山過程中,在發生意外之后,他的決定是正確的。他放棄了他的好友,卻救了更多的人。他必須這樣才能讓更多的人有生機。他一直默默的在背后保護著博子,所以博子也有自己幸福。
在與女的藤井樹通信時,博子想要了解更多有關他男友的事情。回憶也因此慢慢的展開,和這段回憶只關乎于兩個同名同姓的人。博子只是一個回憶的見證者。以前的藤井樹與藤井樹在一個班上,他們一起接受了很多的嘲笑,他們一起去做圖書管理員,還因為名字而拿錯試卷,因為試卷他們又發生了一寫很溫馨的事情,還有最后男藤井樹離開時交給女藤井樹的那本書。都體現了男生的情感表達方式。而書中最浪漫的事是最后在校園中掀起的“尋找藤井樹”游戲,他默默的做著這些,卻不曾用言語表達過。在博子看過藤井樹本人與之后從她的書信的字里行間漸漸的明白了一些事情。最后她把所有屬于他們的回憶都寄回去了。當年那本書也浮出水面,里面有著一張畫著藤井樹的卡片。
有一個可以想念的人,是幸福的。所以博子在明白一切后,能夠很平靜的接受。同時相信秋葉與博子最終能得到幸福。
雖然經歷了歲月的洗禮,但真摯的感情沒有磨滅,生命是短暫的,而愛情是永恒的。藤井樹的暗戀是最單純,唯美,無暇的。就這樣靜靜的回憶,就這樣細微的回憶。勾勒出的情感也是細水流長的。這樣一段宛轉曲折的心意,感動的應該不僅僅是當事人,同時還有博子,有作者,還有我們。
原著情書的讀后感(篇4)
“巖井俊二以不動聲色的干凈筆觸,將一去不復返的往事寫的深沉眷戀”,這段簡介讓我很心動,對這本書也滿懷期待。讀完,很滿足,但覺得簡介寫得美則美矣,與我心中的意象卻并不吻合,人各有異吧。
一如很多日本小說,是極其平和細膩的講述一件事。沒有夸張的呼天搶地的愛恨,也沒有玄之又玄的人生大道理,就那樣剝絲抽繭慢慢的講,一下又一下輕輕戳你的心,像那個《敲鐘》的故事一樣,不覺間鐘已呼呼生風。
故事里的人們過得似乎都不太好。男樹默默的深愛著女樹,可他直到死都沒敢表白,他把心中熱烈的愛,寄托在酷似女樹的博子身上。他恨自己怯懦,但繼續怯懦;他飲鳩止渴,又為得非所愿痛苦不已;他不想傷害博子,只好繼續欺騙,然后繼續傷害……死亡從來是不幸的,但之于他,或許會有那么一絲解脫的意味吧。博子深愛著男樹,男樹去世兩年,她仍不能徹底忘懷。但她知道路還是要往下走,所以,她決定用一種很傻的方式跟他告別,她寫信問他“你好嗎?”,然后還告訴他“我很好”。收信地址是不復存在的,收信人也是不復存在的,她做好了這封信被打回的準備,她只是需要一個告別。但竟然有了回信。陰差陽錯,機緣巧合,撥開層層迷霧,她發現她以為深愛自己的男樹并不愛自己,她跟男樹的媽媽說“那樣的話我永遠都不能原諒他”。她故作輕松的繼續寫信向女樹“討教”,她急切而卑微的希望找到推翻自己設想的證據,但敏感聰慧的她騙不了自己,他真的不愛自己,他愛女樹。對于博子來說,男樹的這個秘密如果一直是秘密多好,沒有如果。而女樹,是一個極其鈍感的人,她從來都沒有察覺到男樹的愛,直到博子借她的口把過往和愛一點一點講給她聽,直到博子絕望的反問“你以為他寫的真的是自己的名字嗎”,直到新的圖書管理員小可愛們一波波助攻,她終于看到并相信,他那么愛她。有人說,女樹也深愛男樹,只是她自己不知道。但我覺得她不愛,她是感動,然后“暖風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男樹給女樹的“情書”,是他在借書卡上一遍遍寫下的他和她的名字“藤井樹”,更是他的未婚妻博子。
盡管各有各的不如意,但好在他們的內心都溫暖善良,他們的不如意也隨著故事的發展(生活的繼續)一點點被安撫,女樹明白了男樹的愛,男樹遺愿得償,博子在雪地里再一次也最后一次喊出她的告別詞“你好嗎?我很好”,她最終還是選擇了原諒他。這樣很好,希望所有善良的人,都可以被生活溫柔以待,也被自己溫柔以待。
這故事,悲傷來得慢條斯理,治愈也緩緩的不著痕跡。
電影還沒看,但我想電影的男女主一定是男女樹吧。我不喜歡這個設定,在文學的世界里,我更相信博子是大女主,她敢愛敢恨,敢直面命運的戲弄,敢原諒釋懷,敢一往無前,她有一種悲壯的英雄主義!
另外,這個故事在寫女樹視角的部分的時候,常常有點魔幻詭異的氛圍,還不懂是否有深意,存疑吧。很喜歡這些描寫,覺得很貼切,很妙!
原著情書的讀后感(篇5)
先看完了電影,然后找到了這本書。看書的過程中,腦海里總是會浮現藤井樹(男)倚在窗臺邊看書,微風拂動窗簾,陽光恰好落在少年的臉上,坐在書桌旁的藤井樹(女)抬起頭,正好瞥見少年低眉的模樣。這也是電影中我最喜歡的一幕。關于書籍,于我而言,給予了我更多遐想的空間。關于青春,關于純真的愛,關于兩個藤井樹…
一封錯寄的信,兩個人對一個人的懷念,年少的愛和成年的愛逐漸變得清晰明朗。阿樹錯過了藤井的愛,而博子對藤井的愛卻抱有懷疑,人總是這樣,錯過了覺得可惜,擁有了又覺得患得患失。
我們的體驗豐富了我們的人生閱歷,間接影響了我們以后得人生軌跡。在男女交往中也是這樣吧,初戀對一個人的影響太大了,也許分手以后會說我以后不要再找他(她)這樣的,然而事實上,在某些層面上,還是有很多相同點的。這很難避免,但是人與人之間除了特殊性,總是會存在一些普遍性的。
博子和阿樹有很多相似之處,這也是藤井選擇阿樹的原因之一。如果博子是阿樹的替代品,藤井是不是太渣了?我想博子不是替代品,日久才能了解一個人的品行心性,如果藤井真的覺得博子不值得他疼愛,那么也不會在一起那么久。但是還是有點心疼博子,沒有得到一個合理的解釋,只能自己揣測心上人的想法。也許是年少的喜歡無疾而終,留有遺憾?至于藤井的真實想法如何,我們不得而知。
回想青春,男孩子總喜歡對喜歡的女孩子做一些惡作劇,來表達他們的喜歡。而女孩子則會嘰嘰喳喳的傳各種小道消息,當事人則表示煩死了,老是欺負我。單純稚嫩而又青澀純真的愛戀,總是讓人唏噓不已。同學們的起哄,也讓這兩棵“樹”漸行漸遠。十年之后,阿樹依舊清晰的記得發生在教室,圖書室,運動場的那些事情,倘若這個人對自己無關緊要,可能早就記不得了吧。他寫過“藤井樹”的卡片也想留念,他給自己的畫像想要默默欣賞,阿樹終于認清了年少時自己對藤井的喜歡。這封隱晦的情書終于發揮了它的價值,表達了藤井對阿樹的喜歡。
博子和阿樹都是幸福的,她們都有可以想念的人,博子想念自己的愛人,阿樹惦記離去的父親,兩個人的心理陰影都還未曾消失。人活于世,沒有想念的人,是孤獨的一生。正是有了羈絆,我們才會走的更遠。
在最后,我想摘錄我在書中最喜歡的一段話:
他那個人,經常眺望遠方。那雙眼睛總是清澈的,是我迄今為止見過的最漂亮的眼睛。可能因為我喜歡他,才這樣覺得吧。
可能因為我喜歡他,才會想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