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筆記荀子
讀書筆記荀子篇1
先秦荀子的《勸學》早在高中時學習過,今日重溫有感,現選上幾段分享下。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意思是學無止境,學習不能停止,要活到老學到老。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我們常常理解的是學生從老師那學習,學到的知識應該強過于老師,也正因為此,社會才能有進步。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上一段的意思是,不身臨其境,就不知天之高、不知地之厚,因此一定要親自去看、親自去做,這樣才能知曉事物的本真。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上一段的意思是,終日胡思亂想,不如一時半候的學習。掂著腳,但不管怎么看,也不如登高而望得遠、看得多。登高望,并不是腳臂加長了,但卻能看得遠。順著風呼喊,并非聲音加大了,但卻能讓人聽得清楚明白。借助于車馬,并不是自己的腳力厲害,但能到千里之遠的地方。借助于舟船,并不是你善于游水,但能在江河上行走。這并不是人有什么特殊的功能,只是他善于借助其它力量而己。
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上一段的意思是,如果不積累一個個小小的步伐,是不可能到千里之遠的地方;不積累千百條小溪匯流,是不可能成就大江大海之大的。即便是騏驥,它一躍也不可能達十步之遠,而駑馬(鈍馬、劣馬)多次出行,是由于它的不舍不棄。鍥而舍之,不持之以恒的`話,即使是朽木(腐木)也不能折斷。但如果鍥而不舍的話,黃金玉石也完全可以鏤刻。蚯蚓雖然沒有鋒利的爪子和牙齒,也沒有強筋韌骨,但是它能食土飲泉,完全是其用心用力所致。而蟹雖有六個蟹腳,還有二個大鉗腳,但是它卻沒有自的一洞穴,只能借助于蛇鱔的洞穴安生,這是由于蟹心存燥念,不能持之以恒。
由此,我們要不急不燥,重視現場學習,善于借助外部力量,鍥而不舍、持之以恒,不斷學習積累知識,從而青出于藍而甚于藍矣。
讀書筆記荀子篇2
《勸學》是荀子流傳最廣的著作之一,現在更是選段被編入教材之中讓廣大中學生閱讀體會。其中飽含著荀子對于學習這件事的重視和希望后人不要忘記學習的敦敦教誨。這篇文章開門見山,直接就是提出了主題,勸告后人學習不可以停止,必須要“活到老學到老”,之后又用了大量的`例子從學習的意義、用處等方面進行了系統的闡述。大量的比喻、舉例是本文的主要特點,更好的突出了主旨,闡明了要義。文章的第一句就是“君子曰:學不可以已”,君子是儒家文化中一種極高的思想境界,荀子借君子之口說出這個看法,表示了他對于這個問題的重視。
荀子為什么會提出這個問題呢?首先從思想上荀子認為人性本來就是惡的,所以要依靠后天的學習來改變這個本性,來解決這一問題,再來接下去荀子又舉了不少的例子來說明學習對于改變人的素質、文化水平有著巨大的作用,還提出了學習的方法認為學習不能埋頭苦學需要借助外物、向現實學習,所以荀子會說“善假于物也”。這些都是荀子基于實際、基于自身的經驗提出來的。
接下來荀子又講到學習中需要注意的事項,首先就是堅持,針對很多人學習都是三分鐘熱度的狀況提出了必須要鍥而不舍才能有所成就,也切合了學習不可以停止的主題。還提到了學習時的心態,切忌心浮氣躁,必須腳踏實地,專心致志。
全文從學習的態度、學習能帶來的幫助、學習的重要程度等多個角度論證了“學不可以已”這個論點,全篇少有直接說理,多用比喻等方式來闡述論點,使得全文更加形象生動。
讀書筆記荀子篇3
學習的意義何在?
“學習學習再學習”、“活到老,學到老”,和世界上其他以聰慧著稱的民族一樣,中華民族也是勤于學習善于思考的。像荀子的《勸學》這樣勉勵人們不停地學習的文章有很多。然而對于大多數平凡的人來說,學習的意義何在呢?
學者們總是容易走理想主義的路子。他們懷著美好的愿望,誠摯甚至帶點天真地向人民大眾發出號召:學習吧!并且專斷地把“學習”和“書本”劃等號。但他們并不了解,或者說并不完全了解勞苦民眾的生活。他們有凌晨3點從溫暖的被窩里起來趕到批發市場進貨的經歷嗎?有面對一大堆傲嗽待哺的兒女而“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辛酸嗎?有走到半山腰被土匪洗劫一空,坐在石頭上痛哭流涕的體驗嗎?沒有。如果真正地感受到了民眾的那種艱難困頓的生活,或許我們就明白:要求他們勤于學習是不現實的民眾起早貪黑地勞作,掙一點血汗錢,養家糊口。他們已經習慣于這樣艱難的生活,固然堅韌頑強,卻也有些麻木。你給他幾個錢幣,他會喜極而泣對你感恩戴德,你若是說:“學習吧!知識就是力量,它會帶給你財富和地位。”他可能就會不屑地掉頭走開甚至嗤之以鼻,他們也“學習”,學的是能帶來物質利益的一些工作的經驗技巧,這與“君子”所提倡的學習差遠了。
“學習不止”對青年學生的意義自然重大,毋須多言。不過拿來作為一種鞭策所有人的座右銘,又讓人覺得勉為其難了。
讀書筆記荀子篇4
荀子的《勸學篇》中的很多觀點是正確的,可以與現在政府的政策和法規,社會提倡的觀點相吻合。如果:“君子曰:學不可以已。”我們現在提倡學習型社會,提倡終身學習。“金就礪則利,”接受磨練才能真正成材,日本提倡的挫折教育是很有道理的。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真所謂看人挑擔不吃力,不參加高一級別的比賽,就不知道山外有山高手林立,不知道獲獎的艱難。
“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越是不看書的人,越是看不起讀書的人,《封神榜》中姜子牙(姜太公)不會做小生意,怕老婆,然而,他是一個偉大的軍事家,一個偉大的政治家。所謂“抓大放小”。
“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聲,長而異俗,教使之然也。”剛剛分配到一所學校的新教師實際上是差不多的,為什么我們學校的新教師成長很快呢?校長為他們創設了一個良好的學習的平臺和成長環境。所以,新教師應該感謝我們的顧校長。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說明學習的時間應該比思考的時間多,并非只要學習不要思考。我還要加一句:“吾嘗終日而學矣,不如須臾之所做也。”學以致用,要善于動手實干,動手實驗,才能將創新思維轉化為創新成果。
“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要善于利用各種有利條件為我所用,如:學校與青少年活動中心比較近,動員有經濟實力的家長帶著孩子到活動中心接受免費培訓,參加作為軍體項目的遙控飛機比賽,可以提高我們學校的科技軟實力,讓我們學校考核年年第一,為學校再創輝煌作出應有的貢獻。
“南方有鳥焉,名曰蒙鳩,以羽為巢,而編之以發,系之葦苕,風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莖長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臨百仞之淵,木莖非能長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蘭槐之根是為芷,其漸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質非不美也,所漸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擇鄉,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們要防微杜漸,不要“忠言逆耳”真正的朋友是給你提出批評的人。
“君子慎其所立乎!”我們要“慎獨”。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故不積蹞步,無以致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螾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八跪而二螯,非蛇蟺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專心致志地去鉆研一樣事情,才容易出成果。所以我認為:“樣樣事情都想完成,可能有一、二樣事情完不成,樣樣事情都想做得最好,肯定有一、二樣事情做得不是最好。”
“是故無冥冥之志者,無昭昭之明;無惛惛之事者,無赫赫之功。”襪子穿得一只兩樣也沒有關系,只要一心為公,只要能夠出成績就好。所謂人無完人,要允許一心鉆研業務的人犯一點小錯誤。有的人讀歷史小故事,認為古代的君王也很講道理,可能比某些國__領導人更加“民主”。
讀書筆記荀子篇5
戰國末期我國著名哲學家和教育家荀子在《勸學》中寫道:“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這句話的意思是如果鏤刻而不能堅持下去,就連朽木也不會被折斷;但若堅持一直不停地鏤刻,就是金屬、石頭也會被鏤穿。
學習特別需要這種堅持不懈的精神,不能淺嘗輒止,不能一知半解就自以為是,更不能稍遇挫折就委靡不振,這樣是不能成大器的。
學習和生活中,很多失敗并非必然,而是因為過早的放棄。堅持,勇往直前,迎接挑戰,就有了成功的機會,雖然堅持到底未必一定能成功,但半途而廢,則肯定不會成功。德國化學家李比希研究海藻時未能鉆研到底,結果與新元素失之交臂;漢代史官司馬遷在遭到殘酷的刑法之后,持之以恒,歷時十三年終于寫成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輝煌巨著《史記》,名垂青史!
對于一個胸懷大志的人來說,任何障礙和困難都不能阻止他前行,只要有百折不撓的信念,就會有戰勝一切的可能。也許,一次又一次的失敗難免會讓我們感到沮喪,但如果因此而停下腳步,甚至退縮,將永遠到不了成功的彼岸。
悲觀的人把前進道路上的挫折和低谷看成厄運,樂觀者卻把不幸和困境當作奮起的臺階和動力。一旦確立好正確的目標,就持之以恒地朝著這個方向努力,前進的道路有曲有折,前進的速度有快有慢,但堅持,唯有堅持,鍥而不舍、永不言棄,我們才有機會品嘗勝利的甜美與酣暢!
讀書筆記荀子篇6
以往寫讀后感是就所看文章內容立意、論述,聯系實際“同理可得”,末了,筆鋒回轉、收回話題即可。而《勸學》這篇精美的古文早已把道理說得明明白白,且有聲有色,再要就此說些什么,那只能扯開去了。
這篇荀子寫于二干多年前的文言文畢竟與如今的白話文相去甚遠,以我的水平,不看注解只能通讀,若要深究其間某些字、詞的含義就難了,即便如此,我還是看不橫其中的個別句子。可這并不妨礙我喜歡它、朗讀它,即便不知所云,每每讀來,朗朗上口,齒頰生香。尤其是那句“青,取之于藍,而勝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工整、有韻律,倒真正是“說的比唱的還好聽”,口中讀著,兩耳便同時將這些清朗的字音一個個收了進去,似喝了口涼水,又像含了片薄荷,清清爽爽。感覺是種很奇妙的東西,而古文恰恰能給你朗讀的感覺,妙不可言。
古文之美,亦在簡約。古文往往短小精悍,但其白話文的譯文可就長得多了。我們看譯文是助于理解,但從不會欣賞譯文,倒不是嫌它“盜版”,只是感覺上已繁瑣得很。繁瑣容易簡潔難,古文中主語可省、賓語可省、量詞可省、關聯詞可省,省得有分寸,省去了也看得懂,而且更耐看,更有韻味,這便是古文之美。
古文之美,還在柔。且看,古人惜墨如金,但“之乎者也”是少不了的,我以為這四個字獨有妙處。“之、者、也”分別位于句中或句末,多半拖長了聲音念,給人一種穩穩當當又悠哉悠哉的感覺,一般陣述句中的生硬語氣便由它轉為親切柔和。“乎”常用于感嘆句戴疑問句末,無義,音短且輕,念到“乎”字,前半句中激動、氣憤之類的情緒便都隨之輕輕帶去一部分,語氣又趨于緩和,一時的心急氣盛開始轉為冷靜。古代文人的儒雅也在這里顯留一二了。儒者,柔也。水,柔也。柔是一種寬容的美。因此有些文言文讀起來就是糯篤篤的,而即便是議論文,也不會過激、尖銳,總顯得誠心誠意,心平氣和。
當然,古文的魅力遠不止于此,以上僅為讀《勸學》之感。
讀書筆記荀子篇7
《勸學》是戰國后期杰出思想家荀況的上乘之作。“勸學”的意思是說“勸勉,鼓勵學習”。這篇寫于兩千多年前的佳作,至今讀起來仍令人回味無窮,給人以啟迪。
一提到“學”這個字,就不禁令人想起“書上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學無止境”“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些激人奮進的千古名句,以及“囊螢照讀”“畫灰練字”“頭懸梁”“錐刺股”的動人場面,古之圣人尚且如此,何況今之眾人乎?
學習,最重要的是要端正學習態度和不斷積累,正如荀子所說:“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至江海。”“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學習的確需要這種堅持不懈的精神和不斷積累的方法。對于堅持不懈的精神,有的人淺嘗輒止,還未領略到真諦,就半途而廢,豈不冤哉!也有的人虎頭蛇尾,過分沉湎于“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而忽視了另一半的孜孜不倦,到頭來種的是西瓜,得的是芝麻,豈不悲哉!“
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就是說無論做什么都要善于積累,沒有任何人是不通過積累而獲得豐富的知識的,只有經過不斷地積累,才能使自己所掌握的知識不斷地增加。我們從無知到知道一些知識,從a、o、e到認識成百上千個漢字,這中間都是經過無數的積累而取得的。試想一下,我們現在所掌握的知識哪些不是經過一點一滴的積累而取得的呢?我想答案是肯定的,如果不是經過不斷地積累,我們是不會擁有現在的知識的。就拿寫文章來說吧,有些同學一遇到寫文章就頭疼,認為沒的可寫,無從下筆,最終寫出的文章不是平淡無奇就是不符合題意或立意不新穎,那么是什么造成這種現象的出現呢?我認為其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平時不注重積累。假設這些同學在平時的學習過程當中多注意對好詞好句的積累,又怎會出現無從下筆,寫出的文章平淡無奇的情況呢?古人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說得就是這個道理,只有通過不斷的積累,寫出的文章來才會怡然自得。也就不愁寫不出好文章了。
至于“蚓無瓜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飯黃泉,用心一也”倘若你有了這堅持不懈的毅力,再加上用心專一的態度,就如虎添翼了,“。你若今天立志做畫家,明天發憤當詩人,后天又刻苦練鋼琴,鴻鵠之志固然可嘉,但即便你再竭盡全力,想做到這樣持之以恒,恐怕精力有限,也只有走馬觀花,浮光掠影的感覺吧!
當今社會,瞬息萬變,不僅要求人們精通數理化,上知天文下曉地理,而且對于時事動態,乃至琴棋書畫,足球電腦也不可忽視。這就需要我們在有一技之長的基礎上,全方位地學習,全方位地獲取能量。
人的一生是在不斷學習和積累中度過的,同樣是忙碌的一世,結果有的人竹籃打水一場空,一事無成。而有的人卻碩果累累,成了永垂不朽的人物。這些都是和學習態度密不可分的。
讀書筆記荀子篇8
《勸學》荀子的作品,偶然間得到這本書,細細品味了一下,收獲頗多,現在就我所得略談下我的一些感想。那就是關于教學的主體性問題。
《勸學》中有云“肉腐出蟲,魚枯生蠹,怠慢忘身,災害乃作”,這句話意思不必多解釋,網上隨便百度一下就知道,主要意思是強調主體的的主動性。哲學上也曾說過“外因是事物發展的重要條件,內因是根源,外因必須通過內因起作用”。
教學強調主體的主動性,主要是針對赫爾巴特傳統教育的三中心提出來的,傳統教育強調“教師為中心,課堂為中心,教材為中心”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而新教育思想主要強調“以學生為中心。一活動為中心,以經驗為中心”。那么新教育思想為什么教學要強調學生的主體性原則呢,在這里有必要向大家解釋下。首先,從接受的知識看,作為多年的學生你有沒有發現課堂上的知識有些很枯燥,但你必須得學,必須接受教師的“灌輸”,可是學完了之后真正記住的又有多少?在大學中60分萬歲的情形很顯然在告訴我們:這些我們不感興趣,及格就行,管它將來怎么樣。是的,大家只是在學習那些自己不感興趣,但又不得不去學的`“應試”知識。所以說,教學內容沒吸引力,學生大多是沒興趣,學生一旦沒有了興趣,被迫違心地學習,最終導致的結果是“60分萬歲”。教育培養出來的學生很多不會是國之棟梁。其次,從教學方式看傳統的教學方式是死記硬背,采用灌輸的做法,最終導致老師在講臺上唾沫四濺,學生在課堂上一言不發,或是呼呼大睡,這樣的教學效果顯然是不成功的,談到教學的主動性,早在法國啟蒙運動時,盧梭就測光提出過“自然教育”,強調要以兒童為中心,充分發揮兒童的的主動性,否則兒童沒有興趣,一味地被灌輸,學到的知識過幾天就忘記,不能真正做到學為所用。后來美國只用注意加杜威的“兒童中心論”都強調要把學生的學習主動權還給學生,強調培養學生的興趣,挖掘學生的潛能,讓學生自己去學。教師的職責是引導而非獨裁,是為學生的學習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引導,啟發學生進行,自我學習,自我評價,自我控制,即我們所說的自我教育。
多年來我們一直在呼吁教育改革,但鮮有成效,不是教育改革者的錯,而是我們實踐者的錯,教改者已經提出了一些很好的措施,但我們由于某些條件的阻礙,往往沒能將其落實好。例如我們很多年前,提倡的“減負”,表面上看,課本的內容減少了,實際上我們卻要花費更多的時間精力將空缺補上,這既消耗了教師的精力,又使得學生總感覺學到的東西不系統,不連貫。拿筆者為例,我們小時候的數學課本上有好多原則或是法則,每條都很清晰。但現在看看我們的數學課本,很少有這樣條理清晰的法則。我們的想法是好的,但為什么當想法落實時,卻顯得有些蒼白無力?
我們要授學生以“漁”,而不是單純的魚,由于中國的國情,我們又很難改變傳統教育在我國的地位,但我們不能就此而退縮,我們應繼續努力,朝著更好的教育制度前進。在改革的路上,堅定住目標,始終如一地走下去。以學生為主體的口號我們不僅要打著,關鍵是要落實好,貫徹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