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閱讀個人心得
心得是一種主觀性較強的寫作形式,主要是作者對自己在某個領域、某個時間段內的學習、工作、思考、感悟等方面的總結和分享。下面給大家整理一些白鹿原閱讀個人心得,方便大家學習怎么寫白鹿原閱讀個人心得。
白鹿原閱讀個人心得篇1
陳忠實的長篇小說《白鹿原》,以陜西關中平原上素有“仁義村”之稱的白鹿村為背景,細膩地反映出白姓和鹿姓兩大家族祖孫三代的恩怨紛爭等。全書濃縮著深沉的民族歷史內涵,有令人震撼的真實感和厚重的史詩風格。1993年6月出版后,其暢銷和廣受海內外讀者贊賞歡迎的程度,為中國當代文學作品所罕見。它先是榮獲陜西第二屆“雙五”文學獎最佳作品獎和第二屆“炎黃杯”人民文學獎。1997年榮獲中國長篇小說最高榮譽———第四屆茅盾文學獎。后被改編成同名話劇、電影等多種形式。我們說《白鹿原》的作者陳忠實是當代中國作家群中的大家之一,也就不算夸張了———他畢竟以自己震驚中外文壇的非同凡響的佳作而達到了一般作家所難以企及的高度。
這部最早出版于一九九三年的小說,我是陜西人而且也是很早就知道有這本書了,可是一直沒有讀過,這不能不說這一個遺憾!
這本書包含了太多內容,涉及了太多方面,更是顛覆了我的很多看法。看完這本書,我思緒萬千,那就講講自己感觸較深的地方吧
《白鹿原》所反映的生活年代,與小說的時間跨越有半個多世紀,從清末寫到解放初,其間還涉及到解放以后更長的時間。我總的感覺是,這是一部浸透著中國傳統文化的小說,比如占統治地位的儒家思想,生命玄學和神秘不可解的力量,人物命運的因果報應等等。當然,這也是一部現實主義的小說,深刻而真實地反映了那個時代,社會的歷史變遷。
我感到小說中對人物的“死” 的結局的處理寫的極具震憾力量,簡直就是驚心動魄!這對我的感受是最深的了。《白鹿原》當中,寫小說中人物死的結局有很多,像仙草的死是那么地鎮靜;像鹿兆鵬家里,那位鹿兆鵬的媳婦,死又是那么地讓人感到可憐與可怖;像最后鹿子霖的死又是那么地窩囊,一切仿佛都是因果緣分。。
“紅軍”并不像電視里演得那樣。接受了許多年的政治思想教育,我才發現很多事并不能盡信書,太多的真相掩藏在短短的幾行鉛字背后,就像人死后一塊石碑就概括了他的一生,其實當中有多少故事,是非對錯,又怎能斷言得如此輕易。從書上可以看到,紅軍可并沒有共產黨給我們灌輸的那樣偉大。革命尚未成功,白靈反而被自己人給咬了,她們不分青紅皂白的將白靈活埋,這犧牲真是犧牲的冤枉!好沒意義!
最初覺得,書中反映了在那個年代,人們愚昧無知的迷信著。封建文化腐朽和泯滅了他們的人性。可是后來,我又重新思考了這個問題。我又覺得,經過不斷的洗腦,無神論的灌輸,現在社會的人已經無所畏懼。無所畏懼的一個結果是信仰的缺失,另一個結果是,我們已經不怕去做傷天害理的事。我們已經知道,做了壞事和自己是否會遭報應沒有必然聯系。過去的人們相信,人在做,天在看,雖然沒有精密嚴格的法律體系,人們也本本分分的憑良心生活做事。
也許,封建主義也有其可取的地方,并非是一無是處。畢竟封建主義通知我們影響我們的時間最長,它的存在必然有它合理的地方。一棍子把它打死未免有些走極端。歷史經驗告訴我們,任何時候任何走極端的行為都是不對的。去其糟粕取其精華會比較合理吧。
書中還有一點讓我欣賞的地方:書中沒有好人,也沒有壞人。甚至可以說,白鹿村每個人都絕非善類,正值如白嘉軒也會干出偷換風水寶地,借人生子這種事。每個人都有陰暗面,也都有善良的一面,更多的時候,人人都有自己的小算盤,人物的復雜性由此而出,人物的形象也入木三分,有血有肉,鮮活了起來。
總之,很難用一句話來總結這本書,不過,書中的一句原話倒是很貼切:好飯耐不得三頓吃,好書架不住半月穿,好書卻經得住一輩子誦讀。這是真理。真真切切。
白鹿原閱讀個人心得篇2
《白鹿原》是作家陳忠實創造出最偉大的作品,這部長篇小說講述著跨越半個世紀的一個家族故事,用白鹿兩家矛盾的背景來展開對清朝末年之后的歷史事件以及民間文化的描寫。整本書的情節復雜精致而都不在情理之外,作者機敏老練地把個個人物之間繁瑣的關系都連成了一個流暢的故事。總體來看,陳忠實能把如此豐富的題材和思想融合在一本書里簡直是一個藝術上的壯舉,這也代表著作者的業精于勤付出的努力,還有他和大膽,開闊的思想。
書里大多數的情節都比較樸實,非常貼切真實的生活。作者用這種方式來突出民間生活的`粗魯和困難。主角之間的互動,特別是男人對女人的對待,都表現出了他們的粗野的習慣。作者也強調了讀書人和老百姓相比之下的天壤之別,考慮到他們看不起對方的態度,我們可以推斷出這些惡俗不堪的表現是村民人與生俱來的一部分。
然而,這種文化的純在也沒有特別的初期預料。白鹿原村的居民們終身被死亡,病毒和戰爭盤繞著,在如此惡劣的環境之下,人們只能依靠著最野蠻,原始的本能來活下去。雖然白鹿兩家都算是比較有修養的,但在一個動亂的時代里,作為讀者我們都只能灰心喪氣地望著人物門屈服于世界的誘惑和困難。白考文和鹿子霖吸上了鴉片,敗光了所有的家產,鹿三因為對兒媳田小娥感到恥辱而冷漠地把她殺掉了,黑娃離開村子了,投入土匪的生活。這些人生悲劇都表示著人們在適中被社會壓迫,毫無任何反抗機會的狀態之下,只能用極端的方式來取得人生上的意義,滿足人們人們本身在精神上的需求。歷史中每出現個輝煌的朝代,都會有許多落寞的歲月。從清朝覆滅到解放確實是中國最黑暗的低谷之一,而陳忠實在《白鹿原》中也充分地表現出了這個時代的窮苦和艱難。
作者在語言方的運用的方面上跟情節的創造同樣的杰出,各種技巧非常符合故事的類型。大量的對話使得文字具有著十分濃郁的民間之感,讀者被帶進了一個同時熟悉又陌生的世界,用一個全新的角度來觀察歷史事件。陳忠實也花了不少的文筆來探索人物的潛意識,作品雖然保持了強烈的屬于現實主義觀念,但是這一些細節卻給整本書加上了一種魔幻的感覺。特別是關于死亡的話題時,書里會出現了幾次抽象的場景,于大多數平庸的事件形成了明顯的反差,似乎帶著一絲諷刺之意。我認為作者選擇加入這些片段的原因是為了強調當時大眾感到的絕望和無助。這個歷史片段仿佛是一個延長的噩夢,人民自能默默地接受著對生活不斷的打擊,對于自己的前途毫無控制。故事結局的悲劇性在一步突出了在情節之下隱藏的歷史視評論。
總體來說,《白鹿原》用了一個精妙的方式來做出對社會的批判。這本書不僅讓我重新認識了那段歷史的黑暗,也讓我意識到了包含深刻意義意義的文學作品是通過結合在各種話題題材上的拓展來吸引讀者的,這真是一部引人深思的小說!
白鹿原閱讀個人心得篇3
用了五天的時間,看完了近五百萬字的《白鹿原》,然而在之后的幾天里,我依然被書中人物的命運而緊緊牽絆,仿佛親身經歷,無法淡化的人與事,只是一遍一遍的想,思索。
還記得看《穆斯林的葬禮》時,當看到埋葬韓新月那一章,我滂沱的淚水早已控制不住,哭,盡情的哭,用眼淚祭奠主人公那悲劇的人生。我選擇這樣的方式之后會覺的少許發泄過后的輕松,然而看完《白鹿原》,當合上書的一剎那,五味雜陳的感覺涌上心頭,說不上是痛苦,欣慰還是別的什么感覺,只是覺的在這部著作面前,任何的評論,任何的感慨都顯得力不從心,那樣的一種心靈感受已經無法用文字亦或語言去形容。是的,無法形容。
那個時代,人物的命運無法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被社會環境所限制,被自己的出身所限制,能做的選擇并不多,但是,不論哪一個時代,選擇做一個怎樣的人,正直的人還是偽君子,為國家大義而亡還是為小家私利而茍且偷生,這樣的選擇權永遠緊緊的握在人們自己手中。白嘉軒與鹿子霖這兩個“友好的敵人”同樣的社會地位,操著不同的處世經,必然得到生活不同的回饋:白嘉軒依然是人們心中正值睿智值得信賴的老族長,而鹿子霖卻在瘋傻了之后狼狽的凍死在自家的柴禾房里。白鹿原上兩個大家族之間的故事似乎演繹到這里就要結束了,然而我想,在每一個讀者心中,故事還在繼續……
作為一部有鮮明時代特色的文學名著,《白鹿原》不僅向人們講述了兩個家族之間興衰成敗的故事,更為讀者描繪出一副____人堅持革命堅持抗戰的恢弘圖景,從軍閥混戰到國名大革命,從抗擊日本侵略到國共兩黨內戰,每段歷史中都融入了人物故事,融入了情感血淚,將歷史演繹成活物。也許這樣的歷史才是真正的歷史,而不再只是歷史課本上那些枯燥的線索或是單調乏味沒有血肉填充的骨架。歷史不應該站在俯視的角度去觀察,而應該是用自身的情感去體會,否則怎會“知古鑒今”,怎會“知興替”?我們看過太多為政治服務的歷史資料,它將我們對歷史的情感漸漸磨滅,然而一本小說一部所謂的野史或一段口口相傳的民間故事卻讓那段失去的時空再現在我們的`腦海之中。
《白鹿原》展現給我一個別樣的世界,濃郁的漢中風情,讓我十分懷念北方的家鄉。成長在白鹿原上的人們,淳樸踏實,平靜而又滿足的生活著,他們有堅定的信仰,有足夠的生的意念和毅力,對付那發生在以習慣長久的平靜的白鹿原上的一波又一波的侵襲和災禍,他們努力堅守著,信念,鄉約,還有那為自身利益最大化而不觸犯道德底線的原則,他們是普通的中國農民,依靠土地為生的人們,有國人的善良淳樸,亦有國人的中庸與怯懦,對于人性的刻畫與把握,陳忠實在這部小說中演繹的淋漓盡致。
一部好的小說讓人們記住的不只是曲折離奇感人肺腑的故事情節,而是永遠的收獲了一種對生命的感悟與熱愛!
【白鹿原讀書心得】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