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思錄心得
沉思錄心得篇1
古羅馬皇帝馬可奧勒留寫的《沉思錄》,是透過自己的眼睛觀察世界、用自己的心靈感悟人生,對事物、對人類的獨立思考和自我認識的一種心靈解讀,是追求靈魂凈化和內心和諧安寧的思維記錄。對于一位科研工作者而言,該如何應對浮躁的世界、正確看待人生和科研工作頗有啟發和收獲。讀完此書,主要有以下幾點啟發和思考:
1、發揮個體的力量,建設和諧社會
《沉思錄》作者認為,所有的事物都是相互聯結和合作的,人是宇宙世界的一個組成部分,反復強調人的社會性,人不是孤獨存在,因果的織機永恒地織著與你相關聯的線。這種樸實的辯證唯物論思想,對于當前我們構建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人不能脫離社會、脫離整體而存在。使自己脫離他人,就好比是使自己變成脫離身體的一只手或一只腳。人是理性的,就應按照本性生活,做一個真正、高尚、有道德的人。人與宇宙世界的關系是個體和整體的關系,每一個個體的優劣關系著整體的和諧和穩固,每個人都向往和諧完美的生活,這就需要每個個體努力發揮自己最大的力量,不斷完善自己,對待構成社會環境的人們彼此友愛、忍耐和包容,少些抱怨、多些關愛和理解,因為組成社會的每個人有著不同的個性和脾氣,同時也會因生理和其它原因而有不同的心境和情緒。維護和諧社會,需要每一個人的努力,每一個人都不能忽視了自己對整體的作用和力量。如禮貌潔凈的生活環境,需要大家共同維護,不亂扔垃圾或主動維護環境衛生,雖然事小,但作用和好處巨大。這不僅僅是個人行為,它會影響到他人和社會整體,甚至影響到下一代的世界觀。如遇到不順的事情,不要隨意和一味地責怪他人,應首先要檢查自己做得對不對,學會溝通和交
流,凡事盡力做到以身示范、以身作則、以理服人,打造良好融洽的社會氛圍與和諧的社會環境。以用心的心態認識社會,正是因為一個個多樣的個體存在,才構成了豐富多彩的世界,才使大家的生活豐富多彩,與人同行,不再孤單寂寞。
2、換位思考,增強組織凝聚力
《沉思錄》強調熱切地追求你認為最好的事情,遵從你自己的和共同的本性生活和行事,強調有原則、講仁愛,學會原諒和理解。我們的黨是堅守共產主義信仰的,我們的組織是有鐵的紀律和嚴格原則的,作為一名共產黨員,就應自律自愛自尊,堅持原則,做到最好。但我們的每位黨員都是一個個有知性有情感的人,都有可能不自覺地做錯事情,我們就應學會批評和自我批評,以人為本,不是生搬硬套地講教條,而是就應體現鮮活的人的特點,在堅持原則的基礎上,相互鼓勵、相互幫忙、相互促進,團結一切能夠團結的力量;不是生冷地講原則,而是學會換位思考,做好思想工作,讓每一位成員感受到組織的溫暖,自發地產生回歸感,自然而然地增強組織的凝聚力。
沉思錄心得篇2
《沉思錄》沒有過分的講究辭藻,也沒有注意交代和結構安排,而是任憑思想隨波逐流的一部經典哲學名著。“一個人退到任何一個地方都不如退入自我的心靈更為寧靜和更少苦惱,個性是當他在心里有這種思想的時候,透過思考它們,他立刻進入了完全的寧靜”。但就是這些簡單的話語,讓人有一種聽古典神秘音樂時的靜謐感和認同感。
“一本溫總理讀了一百多遍的書”本以為只是一個宣傳叫賣的噱頭,但真正閱讀過才發現它的確是一本能凈化人心靈的書籍。本書譯者何懷宏這樣說到:這不是一本時髦的書,而是一本經久的書,買來不必須立刻讀,但必須會有需要讀它的時候。近兩千年前有一個人寫下了它,再過兩千年必須也還會有人去讀它。我堅信這一點,因為它是一本充滿智慧的書,是一本拷問心靈的書,每一句寫給自我的話語,都是一次向著心靈的兇猛攻擊。即使是在時隔兩千年的這天,我們仍能跨越時空,看到作者低頭沉思,與自我內心對話。
《沉思錄》,這是一本記錄自我與自我對話的書,是一本用靈魂寫成的書。人用雙眼看世界,卻看不到自我,所以要先看清自我惟有用心。反省自我過往并構成對話那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它需要絕對的真誠、平和的心態和超凡的勇氣。這本書中字里行間常常出現的不是“我……”,而是“你……”,好似一個異常嚴峻而又平和的人站在鏡子面前,對鏡子中的自我做出告誡與提醒。他不是簡單的內心獨白和傾訴,而是自我與自我的對話,是對自我靈魂的解剖和對自我的告誡。他這樣說到“你錯待了自我,你錯待了自我,我的靈魂,而你將不再有機會來榮耀自身。每個人的生命都是足夠的,但你的生命卻已近尾聲,你的靈魂卻還不去關照自身,而是把你的幸福寄予別的靈魂。”他一向這樣拷問自我。
人生最大的敵人就是自我,戰勝自我便能戰勝一切。古訓道:“待人寬、責己嚴”,這句話人人都明白,可是做起來卻很難,所以《沉思錄》里說“不要不情愿地勞作,不要不尊重公共利益,不要不加以適當的思考,不要分心,不要虛有學問的外表而喪失自我的思想,也不要成為喋喋不休或忙忙碌碌的人。”我們應做的是把心思放在自我身上,自我反省,想想能為家人、為社會做了什么,“當你不把你的思想指向公共利益的某個目標時,不要把你剩下的生命浪費在思考別人上”,不要只注意別人的缺點而忽略了審查自我的行為。因為僅有不斷完善自我、提升自我,才能實現自我價值。
然而人不是孤獨存在,人是社會性的,自我價值的實現不能脫離社會、脫離整體而存在。這也正是《沉思錄》中反復強調人的社會性,人不是孤獨存在。每個人都向往和諧完美的生活,這就需要每個個體努力發揮自我最大的力量,不斷完善自我,以一顆仁愛之心善待與你相處的每一個人,以平和寬容的心態學會理解,做到心靈的平靜和安寧,遇事坦然應對,不受干擾,勇于承擔。維護和諧社會,需要每一個人的努力,每一個人都不能忽視自我對整體的作用。《沉思錄》中多次提到,要讓自我的行為和活動限定于有益的社會活動中,因為這貼合人的本性。記住我是整體的一部分,才會更加珍視整體的團結,維護整體的穩定。猶如禮貌潔凈的生活環境,需要大家共同維護,不亂扔垃圾或主動維護環境衛生,事雖小,但好處大。這不僅僅是個人行為,它還影響到他人和整個社會,甚至影響到下一代的世界觀。
再如遇到不順的事情,不要一味地責怪他人,應先要檢討自我的對與錯,學會溝通和交流,凡事盡力做到以身示范、以身作則、以理服人,構成良好融洽的工作氛圍與和諧的社會環境。以用心的心態認識社會,正是因為一個個多樣的個體存在,才構成了豐富多彩的世界,才使大家的生活豐富多彩,與人同行,才不再孤單寂寞。
沉思錄心得篇3
讀一本書,有的是學會技巧,有的雖然不能讓人學會技巧卻可以真正的使人的內心發生改變。沉思錄是一本具有改變人內心的力量的書。
讀沉思錄,讓我改變了自己的觀念。對善良,或者對自己做人處事的方法,有影響。在之前我一直以為,善良就是盡量讓別人更加方便地去做他們想做的事情。現在,慢慢的學著尊重自己的理性。將理性與道德結合起來。做事情要成熟一些,而不是像小孩子一樣做事情。當然,依然沒變的是時刻記得盡量不做有損他人的事情。正如書中所說,“不能被欲望驅使,在做一件事情之前要考慮,自己是不是出于與野獸無異的欲望而去做的。要想想作為一個人,自己將要做的事情是否對自己有益。”
對一本書,不同的人會看到不同的東西。有人說沉思錄是一本哲學的冊子。在我看來,它帶給我更多的是對于自己生活方式的啟迪。它教會我們做一個冷靜而又達觀的人人是感性動物,上天在給予我們感情的同時,也給我們理性。所以我們在做事情的時候先要衡量并且計算用不同的方式行事的得與失。
書中很多地方給我們做什么樣的人提供指導:“時時處處只注意自己的行為正當、高貴和良善的人,他的心靈是多么坦然啊!不要窺探別人的內心的黑暗,不要左顧右盼,而只是筆直地一路向前。”又或者這句“在別人問到你在考慮什么事情的時候你可以毫不猶豫地把自己正在思考的事情說出來。”我知道這些事情很難辦到,但是至少它們提供給我們一些思路,讓我們去反省自己的行為。我常常把這些話銘記在心,常常反省自己,在做一件事情的時候,自己的目的是什么?不可否認,人們常常做一些沒有意義的事情。譬如無謂的抱怨之類的東西,但是,這類事情,是經過仔細考慮可以避免的。或許有成就與無成就的人的區別,很大部分就是因為有成就的人做了更多的有意義的事情。
當然,由于自己的無知,很多地方還讀不懂,但是這并不影響自己從書中獲得一些東西。比如馬克奧勒留一直在講與神性相連通的理性,或許他本來是要討論一些更加深刻的哲學的問題,但是對于我個人來說,了解尊重自己的理性已經是很大的收獲了。
其實自己的收獲,或因為零散難以陳列,或因為抽象難以表達,所以上邊說到的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讀完這本書,更加堅定了我讀更多的書的信念,我將會在下學期嘗試著讀更多的書籍,盡量完成自己大一時為自己制定的讀完一百本課外讀物的閱讀計劃。
沉思錄心得篇4
輕輕地,我把那個綠本子合上了,但是,此時此刻,我的情緒卻無比沉重,手中捧著那本沉甸甸的書,心里塞滿了對人生的感悟。之前一向不明白為什么我們敬愛的溫總理那么喜歡這本書,此刻最后懂了,它不僅僅能為我們凈化心靈,洗去俗塵,而且能讓我們深刻明白“我思故我在”的道理。
曾記得,在康德的墓志銘有這么一句話:“有兩樣東西,我們愈經常愈持久地加以思索,它們就愈使心靈充滿不斷增長的景仰和敬畏:在我之上的星空和居我心中的道德法則。”由此可見道德法則于我們的重要性。這個道理或許很多人都明白,但是能真正做到的又有多少呢?
道德這東西無色無味,既看不見,也摸不著,唯有用心才能領悟。之前,對于道德和人性的探索一向只停留在表面,直到我讀了馬可.奧勒留的《沉思錄》后才有了較為深入和系統的思考。《沉思錄》是一本能夠為那些尋求生命更深層境界的人,鋪設靈魂階梯的好書,它不只是尼采的哲學思考,也不同于羅曼羅蘭的文鈔,這是一本用靈魂寫就的不朽之書。
《沉思錄》的詞句不顯華美,卻詞詞打動人心,句句發人深省。其中讓我最震撼的一句話是:“熱愛你所遭遇的一切,神用命運之線為你織造的一切,因為還有什么比這更適合你的呢?”是呀,不要去埋怨你所遭遇的,更不應去無謂地痛苦。既然能夠選取笑,為什么還要哭呢?你就應要感謝上蒼,因為你比別人有更多的鍛煉機會,只要你相信自己不是弱者,能夠承受苦難,那么你將會從苦難的歷練中渾然新生,猶如被烈火灼燒過的真金,光芒四射!
當然,在《沉思錄》中,這樣的好句子比比皆是,多如牛毛,如果要一一細說,恐怕要耗盡我的余生。
《沉思錄》給我的啟示也很多,其中最深刻的有四。
第一,適者生存。
適者生存這一法則不僅僅僅只適用于動物界,對我們人類也同樣適用,尤其是在當今競爭越來越激烈的社會,稍不留神,可能就被社會遺棄了。這絕不是危言聳聽,而是活生生的,殘酷的現實,如果你不想成為社會的棄嬰,你就務必學會適應周圍環境,適應整個社會。
第二,挺住精神。
人需要沉得住氣。我們不再是天真無知的.小學生,也不再是埋頭苦讀的中學生,我們再也不需要那種懵懵懂懂的莽撞,或者是那種鋒芒畢露的沖動,我們需要的是不到最后決不言敗的精神與毅力,還有在苦海中作樂的坦蕩與大度。所以,當你在苦難中倍受煎熬時,你要對自己說:堅持吧,挺一挺就過去了。
第三,寡欲多福。
欲望,是人的本性。自我們出生的那一刻起,我們就被各種形形色色的欲望所包圍。為了欲望,我們勞心勞力,可到頭來除了累之外,似乎并沒有得到什么。放下你心中過多的欲望吧,我們需要只是那適當的正確的追求,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活得簡單,活得精彩。
第四,辯證思考。
猶如硬幣,任何事情都有兩面。遇事,要辯證思考,既要看到好的一面,也要看到不足的地方。世界上,不存在絕對好與絕對壞的事情,所以,當我們失敗時,要想想得到了什么;成功時,要想想失去了什么。-這樣我們的人生才能過得有滋有味。
這天,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生活越來越好了,但是精神卻慢慢地干涸了,而《沉思錄》正是澆灌精神之花的甘露!
沉思錄心得篇5
《沉思錄》沒有過分的講究辭藻,也沒有注意交代和結構安排,而是任憑思想隨波逐流的一部經典哲學名著。“一個人退到任何一個地方都不如退入自我的心靈更為寧靜和更少苦惱,個性是當他在心里有這種思想的時候,透過思考它們,他立刻進入了完全的寧靜”。但就是這些簡單的話語,讓人有一種聽古典神秘音樂時的靜謐感和認同感。
“一本溫總理讀了一百多遍的書”本以為只是一個宣傳叫賣的噱頭,但真正閱讀過才發現它的確是一本能凈化人心靈的書籍。本書譯者何懷宏這樣說到:這不是一本時髦的書,而是一本經久的書,買來不必須立刻讀,但必須會有需要讀它的時候。近兩千年前有一個人寫下了它,再過兩千年必須也還會有人去讀它。我堅信這一點,因為它是一本充滿智慧的書,是一本拷問心靈的書,每一句寫給自我的話語,都是一次向著心靈的兇猛攻擊。即使是在時隔兩千年的這天,我們仍能跨越時空,看到作者低頭沉思,與自我內心對話。
《沉思錄》,這是一本記錄自我與自我對話的書,是一本用靈魂寫成的書。人用雙眼看世界,卻看不到自我,所以要先看清自我惟有用心。反省自我過往并構成對話那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它需要絕對的真誠、平和的心態和超凡的勇氣。這本書中字里行間常常出現的不是“我……”,而是“你……”,好似一個異常嚴峻而又平和的人站在鏡子面前,對鏡子中的自我做出告誡與提醒。他不是簡單的內心獨白和傾訴,而是自我與自我的對話,是對自我靈魂的解剖和對自我的告誡。他這樣說到“你錯待了自我,你錯待了自我,我的靈魂,而你將不再有機會來榮耀自身。每個人的生命都是足夠的,但你的生命卻已近尾聲,你的靈魂卻還不去關照自身,而是把你的幸福寄予別的靈魂。”他一向這樣拷問自我。
人生最大的敵人就是自我,戰勝自我便能戰勝一切。古訓道:“待人寬、責己嚴”,這句話人人都明白,可是做起來卻很難,所以《沉思錄》里說“不要不情愿地勞作,不要不尊重公共利益,不要不加以適當的思考,不要分心,不要虛有學問的外表而喪失自我的思想,也不要成為喋喋不休或忙忙碌碌的人。”我們應做的是把心思放在自我身上,自我反省,想想能為家人、為社會做了什么,“當你不把你的思想指向公共利益的某個目標時,不要把你剩下的生命浪費在思考別人上”,不要只注意別人的缺點而忽略了審查自我的行為。因為僅有不斷完善自我、提升自我,才能實現自我價值。
沉思錄心得篇6
在看哲學方面是書籍。而且看了部分佛學。但看到《沉思錄》這本書的時候很是感慨。并不是因為像網上說的這本書是溫總理的最愛。而是作者馬可?奧勒留?安東尼那獨特的思想和對人生的參悟讓我久久不能自拔。下面是關于作者的一個簡單介紹。
公元121年,那是離現在無比遙遠的一段歲月。那一年在中國,造紙巨匠蔡倫自盡而亡。那一年在西方古羅馬,一個卓越的羅馬帝王哲學家,來到了世上,他就是馬可?奧勒留?安東尼(121—180)。他的偉大也許不在于他的戰功,不在于他的勵精圖治,而在于他留給后人的一本書,一本他寫給自己的書,一本2000余年后的今天讀來依然震撼人心的書:《沉思錄》。
奧勒留作為曾經盛極一時的羅馬帝國的最后一個皇帝,他的一生過得并不順心,在位二十余年的時間內,國內戰亂不斷、災難頻繁,他大部分的時間都在軍營度過。昔日輝煌的羅馬帝國內憂外患,如染上了慢性病的病人漸臨風燭殘年,經濟、政治狀況日漸衰落,致使羅馬人口銳減,民不聊生。大廈將傾,任他奧勒留有千般本事,夙興夜寐地工作,也無法阻擋古羅馬帝國的頹勢,只能眼睜睜看著古羅馬轟然倒下,也許正是常年征戰的經歷使他以斯多葛派哲學的眼光開始思索生命、拷問自己的靈魂,與自己對話。
這是一本用靈魂寫成的書。人可以通過雙眼看世界,但是有個死角就是自己,所以看清自己、與自己對話從來就不是用眼睛能夠做到的,唯有用心靈去審視過去,去反省過往。而反省自己,與自己對話從來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絕對真誠、平和的心態,需要超凡、決絕的勇氣。在這本《沉思錄》里,作者好似一個異常嚴峻而又平和的人站在鏡子前面,告誡鏡子里頭的自己,書中“你……”的句式就是最好的明證。這不是簡單的內心獨白和情緒傾訴,這是自己與自己的交談,這是解剖靈魂對自己進行告誡,比如他在書中這樣對自己說道:“你錯待了自己,你錯待了自己,我的靈魂,而你將不再有機會來榮耀自身。每個人的生命都是足夠的,但你的生命卻已近尾聲,你的靈魂卻還不去關照自身,而是把你的幸福寄予別的靈魂。”他總是這樣在書中狠狠地拷問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