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讀書筆記1500字
寫讀書筆記,需要用自己的語言來表達,這是運用語言的訓練,有助于寫作能力的提高。如何才能寫出優秀的故鄉讀書筆記1500字?這里給大家分享故鄉讀書筆記1500字供大家參考。
故鄉讀書筆記1500字篇1
《故鄉》中魯迅和閏土這次的重遇,使得魯迅體會到閏土的改變,因為窮苦使他先前的紫色的圓臉,已經變作灰黃,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皺紋。
這是當時的窮苦人民生活條件之苦,使他們的心態出現了異樣,有了地位辨別、變成俗氣的人。在窮苦壓力大的情況下,在這里閏土已經失去了從前的純真和浪漫,變成一個可憐的呆板的人。從前的.面貌已經逝去,從健康變成疲憊不堪,閏土是多么可憐,魯迅的故鄉也是多么的疲憊衰老,從一個曾經祥和的世態變成了如此腐敗。
故鄉讀書筆記1500字篇2
最近拜讀了魯迅先生的著名小說《故鄉》。讀完之后感受甚多故寫下此文!
本文主要圍繞了三個人物來展開描寫,分別是進步的.知識分子“我”,普通的農名閏土和平庸的小市民楊二嫂。他們三個分別代表了三種等級不同身份的人,在他們身上也展現出了不同的個性。
說“我”是一個進步的知識分子是因為我是一個對生活又思想有希望的人,“我”希望我的小輩們可以有好的生活,不像我和閏土彼此之間產生隔膜。人活在世上就一定要有自己獨立的思想,人沒有了思想就相當于一個植物人,他的思想會慢慢禁錮麻木,所以人貴在精神!另外,我們應該對我們的生活有所希望,有所目標。但我們又不可把目標定在“月亮”上太不切實際,俗話說希望越大,失望也越大!所以我們要訂制合理的目標,在完成目標之后再繼續定制目標,這樣我們才可以挑戰自我,突破自我,讓自己盡可能的做得更好!
潤土的思想可以說是已經完全的麻木和呆滯,在他的眼中更多的是等級封建制度的約束。對于一些我們不可以改變的外界因素,我們只有接受但我們可以改變可以控制的只有我們自己。我們要在逆境當中找到希望,并有頑強的毅力,決不可隨波逐流。
故鄉讀書筆記1500字篇3
在我看來,故鄉不是一個地點,而是一種感覺,一種親切的感覺。而在魯迅先生的筆下,他的故鄉是一個舞臺,演繹三種人生。或許在今天看來,魯迅半白半文的風格,是讓人很生澀的。但我相信,魯迅在那個時候,一定是用世俗的語言在講一個世俗的故事,在告訴世人,人是怎么變成鬼的。
首先說到閏土,閏土作為一個主要人物,他就是一個中國農民的代表。閏土是個好同志,他從不覺得世間有多黑暗,他只是覺得是上天要讓他去種田、去受難。所以他要拜神,他和許多農民一樣,信天勝過信自己。就連造反也要有個人來說“此乃天意”。黃巾軍、白蓮教、天地會,這些起義軍無不打著替天行道的旗號。閏土同志的少年多美好!抓鳥、看西瓜、拾貝殼,很美好的生活。但長大以后的閏土呢?多災多難,生活灰暗得就像一口破鍋。所幸他沒有像祥子一樣把破鍋給摔了。這又是怎樣不幸!從少年英姿到中年怯懦。我們可以想象,一個人到底要受多少罪,才能從一個活人變成一塊走肉?這不是因為世界的黑暗,而是人性的黑暗。逆來順受代替了勇氣,小偷小摸代替了正直,拜天拜地代替了自信。一個閏土的麻木或許不算什么,但千萬個閏土的麻木不仁又會是怎樣的悲劇?千年封建,鎮壓了中國農民的反抗與信仰。拜神!?拜神又有何用?!殊不知天道即人道,天意即人心?壓在閏土們頭上的山正是他們的麻木。倘若人人反抗,閏土又怎會成為一個悲劇?
而楊二嫂則不是悲劇了,她的生活無疑是場喜劇了。她無疑是《故鄉》中最有喜感的一個人物了。無論是語言、動作還是經歷都像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鄉村電視劇中的反面角色。不但令人反感還令人可笑。第一次讀“阿呀阿呀……”的時候,差點笑翻。魯迅這貨絕對不是人民藝術家,起碼余秋雨、巴金、冰心這些藝術家們絕不會用這樣的筆調,用個“哼哼”就已經翻了天,他們絕不讓這樣的“阿呀阿呀”進入他們的生活。他們甚至要對魯迅豎起人民藝術的中指。讓我怎么說呢?他們把魯迅的東西割掉了,我相信魯迅一定不會認為自己的東西僅僅只有《故鄉》那么長。而楊二嫂作為魯迅“冷酷形象”的一大敗筆,她絕不是只是一個笑話,她還是個符號,代表了無數市井小民。或許她唯利是圖造謠生事,但在文中魯迅并沒有呵斥她,也沒有對她說:“楊二嫂,你不能這樣,你要講八榮八恥,你要五講四美。”為什么?或許在魯迅看來,市井小民就是如此,不殺人放火,不陷害他人。所謂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攮攮皆為利往。我們不可能讓每一個人都成為圣。貪點小便宜,嚼點小舌頭,又何妨?這才是真正的世俗。因此楊二嫂會一直存在,對于這種人,不理即是,又何必批判?
而《故鄉》中最大的悲劇,莫過于失去故鄉這個美好地方的“我”。其實故鄉沒變,變得只是“我”心中的一些觀念罷了。
故鄉讀書筆記1500字篇4
在魯迅的《故鄉》中,魯迅先生寫道:“非常難。第六個孩子也會幫忙了,卻總是吃不夠..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錢,沒有規...收成又壞。種出東西來,挑去賣,總要捐幾回錢,折了本;不去賣,又只能爛.掉...母親說,那豆腐西施的楊二嫂,自從我家收拾行李以來,本是每日必到的,前天伊在灰堆里,掏出十多個碗碟來,議論之后,便定說是閏土埋著的,他可以在運灰的時候,一齊搬回家里去;楊二嫂發見了這件事,自己很以為功,便拿了那狗氣殺(這是我們這里養雞的器具,木盤上面有著柵欄,內盛食料,雞可以伸進頸子去啄,狗卻不能,只能看著氣死),飛也似的跑了,虧伊裝著這么高底的小腳,竟跑得這樣快。”
這看似平凡又啰嗦的文字,其實正恰恰表現了中國人的那種愚昧,又恰恰體現了中國人的那種悲哀。如果我們生活在以前的時代里,我們能否不免俗的對抗這個世界呢?
最后,魯迅先生說:“我在朦朧中,眼前展開一片海邊碧綠的沙地來,上面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我想: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貧窮愚昧無知,這都是當時黑暗社會的封建思想所導致。魯迅先生敢于剖露出現實世界,實在不容易。通過《故鄉》,我深刻體會到舊社會的黑暗與封建,同時也為生活在這個幸福的新時代感到慶幸!
故鄉讀書筆記1500字篇5
魯迅的故鄉在魯鎮,一個鋪滿石板路的地方,每一塊石板都顯得古老,這是它生命的原點。小時候他在這里長大,長大后他又曾來過這里,回憶過這里。小時候這里是他無憂無慮的童年,于是他童年的記憶就是美好的。長大后,他順著記憶的線又來到這里,人變了,物變了,與從前已有了一道深深的隔膜,觸動了他內心深處的痛楚,于是魯迅先生把他的吶喊與彷徨注入進了他以故鄉為背景的一篇篇文章之中去。
這樣一本名叫《故鄉》的書,收錄了他的14篇以故鄉為背景的小說與雜文,每一篇文章都在做著文字藝術的改革,他的文字,在對著社會批判,深深絡印在了我的心中。魯迅所處的時代,是悲慘的,于是他在揭露著每一個靈魂,每一種病態社會之中底層的事物。他的寫作,你可以不接受,卻一定會欣賞。
《故鄉》是一篇短篇小說,也被收錄進了這本書中。我第一次讀它只是略讀,故事情節卻印象深刻。我被故事中從友情到隔膜的情感震住了,我被那窮與富,那勢力的黑暗的氣氛給震住了。作者兒時的朋友閏土,他曾經與閏土一同玩耍,聽閏土講許多新鮮的事。那時,是天真爛漫的童年,他的身旁,是一個少年閏土。作者那時是一只尚未出籠卻渴望知道與認識這世界的小鳥,閏土那時,便是他了解外面世界的眼睛。他們那時還是朋友,作者的語言輕松,他對這個朋友,有心底之中的祝福,希望看到長大后的一個幸福的.閏土。但是,長大后的閏土的光景卻是凄涼了。
而這篇文章真正令人悚然的,并不是與他們的少年時代相對比的貧苦與艱難,令我的心真正顫然一動的,是那聲分明的“老爺”。魯迅回到家鄉,物是人非,他彷徨了,他發現家鄉的一人一事,都變得陌生了,聽到閏土這凄凄的一聲“老爺”,令人的心麻木了,驚恐了,彷徨了。魯迅筆下的少年閏土與長大后的對比,揭露了貧窮的生活與社會最底層的麻木,又讓我想到了書中的另一篇文章《祝福》。
“什么是吃人?”是我看完《狂人日記》以后提出的第一個問題,卻在這篇文章之中找到了答案。“吃人”指的是一種淪陷,還是社會最底層的女性的淪陷。從妻子到傭人,從傭人到改嫁的女子,丈夫和新生孩子相繼去世,她,淪落成了乞丐。病態的社會,是這樣吃人的吧。文章中的作者、祥林嫂與魯鎮上的人是三個不同的靈魂,他們互相滲透在一起,一滴一滴滲透出后面的故事。情感,在文章中卻顯得不重要了,卻穿聯著這整篇文章,對祥林嫂的可憐與恐懼。當新年里家家都喜氣洋洋之時,卻有一個落魄的老人倒下,被一幫勢力眼的人嘲笑著,說她是不祥的象征,“吃人”的社會呵。
魯迅的故鄉,有他小時候的天真浪漫,也有他重新來到這里的彷徨。他雖然沒有像托爾斯泰、雨果等作家那樣,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傾注到一本長篇小說之中去,去小說之中揭露與吶喊,卻在這樣較零散的思想里,創作出了屬于自己的故事。
魯迅的文章,有如蕭條的早春,它盼著一個新時代的到來,周圍萬籟俱寂。于是,他的文章就是先知的聲音,先知的吶喊。魯迅大膽揭露這社會的現實,揭露人性的腐敗和陰暗,但他心里卻祝福著這個社會的兒童,大聲地為新時代吶喊著“救救孩子”,且祝福著未來的孩子之間連接著的新的友誼。
故鄉讀書筆記1500字篇6
魯迅──中國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樹人,浙江紹興人,出身于封建破落家庭,年去日本留學,原在仙臺醫學院學醫,后從事文藝工作,企圖用其改變國民精神,-年參加革命黨人的活動,其間奉母命回國結婚,夫人朱安,-年間,陸續創作出版了小說集《吶喊》《彷徨》論文集《墳》,年發表的中篇小說《阿Q正傳》成為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不朽杰作。
吶喊是魯迅先生自《狂人日記》后第二本經典小說集,它是中國名著,也是世界名著,這本書有些文章是我們非常熟悉的,例如《故鄉》《藥》《孔乙已》等魯迅名作。
看完《故鄉》中那個見什么人說什么話的豆腐西施還有劇中主人公從小一起玩到大的西瓜地上銀項圈的小英雄閏土見到老爺時歡喜而又凄涼的神情,從而體現了當時人民的麻木,在受到封建勢力壓迫和打擊下的情形,當然在吶喊這本書中,像這樣的文章還有很多,魯迅寫這些文章是為了讓當時的中國人看了以后能夠清醒過來,激勵半夢半醒的國人,用還有指責和批評的語言說明當時社會的黑暗,急切希望沉睡的國人早日蘇醒,重整我中華雄威!
做為一名創業者,我應學習他做事一絲不茍,他的每字每句時刻在啟示我:大千世界有著深刻的`道理,豐富的知識,高尚的道德。在現在如此優越的條件下,我應該抓住機遇,不斷學習總結虛心向同行請教,從一點一滴做起,克服一切困難,敢于面對一切挑戰,早日實現自己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