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xiāng)怎么寫讀書筆記
寫讀書筆記需要思考和整理所讀的內(nèi)容,這會加強你的理解和思考能力。怎么寫好故鄉(xiāng)怎么寫讀書筆記?小編給大家分享一些故鄉(xiāng)怎么寫讀書筆記,方便大家學(xué)習(xí)。
故鄉(xiāng)怎么寫讀書筆記篇1
魯迅先生的《故鄉(xiāng)》,透露著他對故鄉(xiāng)的懷念,卻又另有一番味道。讓我感到有些感動,又有些凄涼。
本是久別重逢,可那些美好的回憶終究只能成為回憶。記憶里的閏土,夏天在海邊拾貝殼,在潮汛時看魚兒跳。戴著項圈,拿著鋼叉,向猹刺去……而再見閏土,他紫色的圓臉已經(jīng)變作灰黃,臉上爬滿皺紋,眼睛周圍漲得通紅。他頭上戴著一頂破氈帽,身上穿著一件單薄的棉衣,手又粗又笨,已經(jīng)裂開,像是松樹皮。更令迅哥兒吃驚的是,他見到他,第一聲就是“老爺---”,顯得那么生分。這讓迅哥兒到嘴邊的話又咽了下去,因為魯迅知道,他與閏土之間,也已經(jīng)隔了一層可悲的“墻壁”。
閏土作為窮苦勞動人民的代表,飽經(jīng)風(fēng)霜,受盡歲月的折磨,讓我體會到了封建社會勞動人民的辛苦。為生活所迫,受壓于生活,卻又無可奈何。魯迅先生懷念小時候和閏土之間的那種純真,沒有間隔,但是生活不饒人,他們再也回不到小時候那種無憂無慮的生活。
魯迅在《故鄉(xiāng)》的寫作中,用了對比手法,幼年的閏土那樣活潑好動,而成年的閏土,卻是比以前要蒼老,與魯迅也變得疏遠了。這一對比,更讓我覺得深深的悲哀。在這樣一個黑暗的社會,黑暗的制度底下,人與人之間,甚至是好朋友之間,也會因為封建階級關(guān)系,漸漸形成一堵厚厚的墻,誰都無法逾越。我悲涼的心緒,也像《故鄉(xiāng)》中,那個陰晦的天氣,嗚嗚作響的冷風(fēng),蒼黃的天空,蕭索的荒村……
讀了《故鄉(xiāng)》,我似乎有些明白,魯迅先生為何棄筆從戎。因為最嚴(yán)重的不是身體的疾病,而是心理的疾病。治好真正的根源,才有挽回的余地。當(dāng)時中國勞動人民深受封建思想毒害,精神愚昧,令人可悲。人民過著暗無天日的生活,再加上國民黨反動派的攻擊,人民處處受壓迫,可謂是處于水深火熱之中。魯迅先生希望社會不再黑暗,希望人民過上幸福安康的生活。于是他拿起他的筆作為武器,與封建思想積極斗爭!
我又想到,生活在現(xiàn)代的我們多么幸福。但更重要的是,我們是祖國的未來,所以要好好學(xué)習(xí),才能更好的報效祖國!
故鄉(xiāng)怎么寫讀書筆記篇2
在我看來,故鄉(xiāng)不是一個地點,而是一種感覺,一種親切的感覺。而在魯迅先生的筆下,他的故鄉(xiāng)是一個舞臺,演繹三種人生。或許在今日看來,魯迅半白半文的風(fēng)格,是讓人很生澀的。但我相信,魯迅在那個時候,必須是用世俗的語言在講一個世俗的故事,在告訴世人,人是怎樣變成鬼的。首先說到閏土,閏土作為一個主要人物,他就是一個中國農(nóng)民的代表。閏土是個好同志,他從不覺得世間有多黑暗,他只是覺得是上天要讓他去種田、去受難。所以他要拜神,他和許多農(nóng)民一樣,信天勝過信自我。就連造反也要有個人來說“此乃天意”。黃巾軍、白蓮教、天地會,這些起義軍無不打著替天行道的旗號。閏土同志的少年多完美!抓鳥、看西瓜、拾貝殼,很完美的生活。但長大以后的閏土呢多災(zāi)多難,生活灰暗得就像一口破鍋。所幸他沒有像祥子一樣把破鍋給摔了。這又是怎樣不幸!從少年英姿到中年怯懦。我們能夠想象,一個人到底要受多少罪,才能從一個活人變成一塊走肉這不是因為世界的黑暗,而是人性的黑暗。逆來順受代替了勇氣,小偷小摸代替了正直,拜天拜地代替了自信。一個閏土的麻木或許不算什么,但千萬個閏土的麻木不仁又會是怎樣的杯具千年封建,鎮(zhèn)壓了中國農(nóng)民的反抗與信仰。拜神!拜神又有何用!殊不知天道即人道,天意
即人心壓在閏土們頭上的山正是他們的麻木。倘若人人反抗,閏土又怎會成為一個杯具
而楊二嫂則不是杯具了,她的生活無疑是場喜劇了。她無疑是《故鄉(xiāng)》中最有喜感的一個人物了。無論是語言、動作還是經(jīng)歷都像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鄉(xiāng)村電視劇中的反面主角。不但令人反感還令人可笑。第一次讀“阿呀阿呀……”的時候,差點笑翻。魯迅這貨絕對不是人民藝術(shù)家,起碼余秋雨、巴金、冰心這些藝術(shù)家們絕不會用這樣的筆調(diào),用個“哼哼”就已經(jīng)翻了天,他們絕不讓這樣的“阿呀阿呀”進入他們的生活。他們甚至要對魯迅豎起人民藝術(shù)的中指。讓我怎樣說呢他們把魯迅的東西割掉了,我相信魯迅必須不會認(rèn)為自我的東西僅僅僅有《故鄉(xiāng)》那么長。而楊二嫂作為魯迅“冷酷形象”的一大敗筆,她絕不是只是一個笑話,她還是個符號,代表了無數(shù)市井小民。或許她唯利是圖造謠生事,但在文中魯迅并沒有呵斥她,也沒有對她說:“楊二嫂,你不能這樣,你要講八榮八恥,你要五講四美……。”為什么或許在魯迅看來,市井小民就是如此,不殺人放火,不陷害他人。所謂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攮攮皆為利往。我們不可能讓每一個人都成為圣。貪點小便宜,嚼點小舌頭,又何妨這才是真正的世俗。所以楊二嫂會一向存在,對于這種人,不理即是,又何必批判
而《故鄉(xiāng)》中最大的杯具,莫過于失去故鄉(xiāng)這個完美地方的“我”。其實故鄉(xiāng)沒變,變得只是“我”心中的一些觀念罷了。
故鄉(xiāng)怎么寫讀書筆記篇3
故鄉(xiāng)不是一個地點,而是一種情感,一種親切的感覺。而在魯迅先生的筆下,他的故鄉(xiāng)是一個舞臺,演繹三種人生。或許在今天看來,魯迅半白半文的`風(fēng)格,一直讓人感覺生澀。
閏土是文中一個主要人物,他就是一個農(nóng)民的代表。閏土的少年時光多美好!抓鳥,刺猹,拾貝,觀魚,多快樂的生活。但中年時的閏土呢?多災(zāi)多難,生活灰暗得不能形容,這又是怎樣的不幸!不是因為世界的黑暗,而是人性的黑暗。逆來順受代替了勇氣,小偷小摸代替正直,拜天拜地代替了自信,一個閏土的麻木或許不算什么,但千萬個閏土的麻木不仁又會怎樣?倘若人人振奮起來,閏土又怎會成一個悲劇?
故鄉(xiāng)怎么寫讀書筆記篇4
我熱愛自己的故鄉(xiāng),那里充滿了歡聲笑語,充滿了溫馨與幸福,人們地位平等,安居樂業(yè)。但是,一想起魯迅先生筆下所描述的自己在舊社會中蕭索、黑暗的家鄉(xiāng),我不禁暗暗痛心。
在魯迅的心目中,故鄉(xiāng)是美好的,漂亮的。童年時他是一位地位尊貴、家境又好的少爺,在一個大院中成長。在一次祭祀中,他結(jié)識了忙月叫來管祭器的孩子——閏土。少年時朝氣蓬勃、見多識廣的閏土給他帶來了不同的童年記憶,但他在魯迅二十年后回鄉(xiāng)時所展現(xiàn)出的蒼老麻木卻也讓魯迅著實吃了一驚,多子、饑荒、苛稅等等生活壓力將他壓迫得遲鈍且畏懼生活,繁雜的禮教更是讓他與身為“老爺”的魯迅產(chǎn)生了不可打破的一層隔閡。不僅是閏土,加上魯迅的家人、當(dāng)年安分守己、年輕漂亮的豆腐西施楊二嫂,都被封建社會那經(jīng)濟上的貧困、壓迫與精神上的摧殘折磨的叫苦不迭,便漸漸變得自私放縱,尖刻貪婪與麻木。
中國幾千年的舊制度舊文化和舊的理念到那時已經(jīng)腐朽,但又猶如一顆巨大的毒瘤,想要根除是非常困難的。那時老百姓沒有一個好的領(lǐng)頭人,再加上人們的心靈已被黑暗吞噬得所剩無幾,被尊卑、主仆的觀念侵蝕得遲鈍木訥,所以大家不敢改變,也沒有能力改變。所以,封建社會的制度就這樣毒害了人民那么多年,使中國農(nóng)村逐漸蕭條,破敗,人們無奈之中只好把愿望托付給那些不存在的佛啊神啊,對平等社會的渴望也就自然而然的灰飛煙滅。從碧綠的瓜田,深藍的天空,到蒼黃的天下,蕭索的荒村;從熱愛生活,無憂無慮的少年閏土,到悲哀痛苦、蒼老貧困的中年人;從與閏土是親密無間,情真意切的好朋友,到現(xiàn)在使用上“老爺”“磕頭”等詞的主仆身份……這一切,魯迅看在眼里,痛在心里。
說到這兒,我真的為魯迅與閏土那原先真真摯摯的友誼感到惋惜,如果不是社會上禮教的壓迫,他們的友誼本可以永遠保持下去。魯迅先生在目睹了人們被剝削摧殘下的慘況和中國農(nóng)村在辛亥革命的后期逐漸衰敗、破落后留下了篇尾那句啟悟人心的名言:“希望本是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我認(rèn)為,魯迅先生這是將“路”作為一個比喻,其實這個“路”象征著人們走向幸福與平等的革命之路,是人民百姓推翻帝國主義的成功之路。魯迅先生激勵人民要用實際行動去證明,而不是空說空想。魯迅自己就是這樣一位偉大的開路者,拓荒者,他犀利的筆觸,就仿佛無形的武器,將敵人打得頭破血流,為中國的革命事業(yè)指明了方向。
現(xiàn)在,我們都過上了幸福的生活,但這都是老一輩革命者打下的基礎(chǔ)與條件。所以我們新一代人們應(yīng)該好好珍惜他們以生命為工具的勞動成果,學(xué)習(xí)他們的精神,也以便為以后的人們創(chuàng)造更美好的社會。
故鄉(xiāng)怎么寫讀書筆記篇5
想必大家都知道這本故鄉(xiāng)是魯迅先生寫的。在這里,每一個靈動的文字都是一節(jié)美妙的音符,每一篇動人的文章都是一道永駐心底的風(fēng)景。
作者魯迅:—,原名周樟樹,后改名周樹人,自豫山、豫亭,然后改名魯迅。我們知道,對他有很高的評價:文學(xué)家、思想家、革命家……被稱為“民族魂”。
此書中,有很多文章。讓我記憶深刻的,就是阿長與山海經(jīng)了。阿長是魯迅兒時的保姆,這篇文章記敘了“我”兒時和長媽媽相處的`七件事,刻畫了一位雖然沒有文化、粗俗、好事,但心地善良,熱心幫助孩子解決問題的保姆形象,我覺得魯迅先生對她充滿了尊敬、感激和還念之情。
還有魯迅與兒時閏土的喜愛,可真有趣!但中年閏土可不一樣了,閏土說出來的第一句話就是:“老爺!……”我們就知道,他們之間已經(jīng)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了……變化真大。
在這里還有許多著名的文章:瑣記、吶喊,狂人日記、阿q正傳、仿徨……
這本書使我印象深刻。
故鄉(xiāng)怎么寫讀書筆記篇6
初讀魯迅先生的《故鄉(xiāng)》,在六年級。語文課本里的那篇《少年閏土》,至今記憶猶新。對閏土栩栩如生的描畫,兩個不同身份的孩子平等的友誼,給我的印象,竟是溫暖。
偶然向媽媽提起《少年閏土》,媽媽抽出一本《魯迅文集》來,翻到《故鄉(xiāng)》那頁,讓我看課文沒有摘錄的那個結(jié)尾。于是看了下來,體會到了魯迅先生筆觸的寒意。雖說《故鄉(xiāng)》并沒有像《祝福》《藥》那一般悲情,但在那文字背后,少年和中年的閏土站在一起,那種鮮明的對比叫我心寒。
魯迅在年幼時是欽佩閏土的,佩服他敢在月光下看守瓜地,能在海邊拾精美的貝殼……那時的閏土也是靈巧的,紅潤的臉蛋,健壯的四肢,誰會想到在數(shù)多年后活潑機敏的小伙伴歷經(jīng)滄桑而變得又老又鈍?當(dāng)年魯迅是那么羨慕閏土,同時不滿于自己只能在大宅院里看四角的天空,為自己的孤陋寡聞而微微地懊惱。而分別時的那一場大哭,也讓我毫不懷疑他們的不舍。之后呢?正如我們想的那樣,幾十年后,他們又相見了,是心懷喜悅的,曾是多么好的一對朋友。但現(xiàn)在站在魯迅面前的,這個衣衫襤縷、面容枯黃、目光渾濁的中年人,再沒有少年閏土的半點影子。當(dāng)那聲“老爺”從他口中顫抖的說出時,魯迅的心涼了,再不是朋友,盡管兩人離得那么近,卻又明顯有了距離等級之分。這個心靈上的落差,使當(dāng)年的一切美好,不復(fù)存在。
是該感慨世事的艱辛?擬或是嘆息時光老人太過輕易地改變了一個人?
閏土只是一個地位低下的人啊,他卑微的內(nèi)心恰恰體現(xiàn)了社會下層人們的哀弱,從他的以前開始,隨著魯迅筆法的飛快旋轉(zhuǎn),我們看到了整個社會的黑暗,整個國家的不堪一擊。
魯迅的筆,就你一把利劍,刺破這層層的黑暗,他要光明啊,他要這個社會進步,要整個國家強大!他就是吶喊著,聲嘶力竭,蕩氣回腸。他有自己的爆發(fā)點,他努力要去喚醒還睡著的人們,在他們麻木的心上撕開流血的口子,讓他們開始出現(xiàn)敏感的反應(yīng),讓潛伏于地下的新生力量結(jié)成洪流而噴薄欲出!這種吶喊,只有魯迅才能做到,他所帶來的刺痛感,干脆利落地陷進每一個人的肌膚。
就像魯迅所召喚的: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不要怕希望渺茫,也不要怕力量微小,只要有人想往前走,只有人敢往前走,那么多人的腳,定能走出一條亮堂的路來!
魯迅的那個年代,與我們的現(xiàn)在雖相隔甚遠,但那種思想,那種責(zé)任,那種抱負(fù)或是理想,是一樣的。而且再過幾十年,幾百年,都不會改變,就像魯迅筆下那條牽系著希望的路,往后的一代又一代,都將一步一步,前赴后繼地走下去!
故鄉(xiāng)怎么寫讀書筆記篇7
回歸《故鄉(xiāng)》本身。無論是閏土還是楊二嫂,在“我”幻想的故鄉(xiāng)中都是完美的;當(dāng)然,以往整個故鄉(xiāng)都是完美的。幾十年遠離故鄉(xiāng),“我”在心里以接近自我安慰的形式幻想著它,但“我”的回歸讓“我”那以往的幻想“故鄉(xiāng)”徹底崩塌……
完美事物的毀滅總是令人痛惜,在讀者們對那完美故鄉(xiāng)消失的失落之外,透過表面看本質(zhì),它為什么會消失?為什么會毀滅?這一切依舊能夠歸咎于那些影子般甩不掉的國民劣根性。如何去走接下來的路?路根本沒有,或者說,有人走了才會有。對啊,在我們口口聲聲談及的“國民劣根性”的另一面,又何嘗沒有一種“國民優(yōu)根性”呢?當(dāng)社會所謂黑暗時,當(dāng)時的人們就不再會覺得他們生活的黑暗的時代;當(dāng)社會“不再黑暗”,人們便批評這前某某朝代是“黑暗的時代”,而自稱現(xiàn)世生活是所謂的盛世。所以,“黑暗的時代”只能是相對而不是絕對,只是“國民劣根性”暫時壓過了“國民優(yōu)根性”而已。而“國民優(yōu)根性”用兩個字概括,就是“抗?fàn)帯薄H绻麤]有抗?fàn)帲鯓訒兄袊鴼v史上一次次的反侵略戰(zhàn)爭,又怎樣會有那震驚華夏大地的“五四運動”?
所以“優(yōu)根性”與“劣根性”的對立,就從必須程度上決定了社會的黑暗與否:當(dāng)奴性大于抗?fàn)帲褪恰奥槟竞诎怠钡纳鐣划?dāng)抗?fàn)幋笥谂裕褪翘旆馗病⒏某瘬Q代的“新時代”,歷史就是在這樣的交替中前進的。
很慶幸,我們生活的時代似乎是一個抗?fàn)幋笥谂缘臅r代。但其實似乎也沒有可慶幸的,說不定何時它就會像完美的“故鄉(xiāng)”一樣轟然破碎,或者說它早晚會像“故鄉(xiāng)”一樣崩塌......
看,在當(dāng)今社會,人們?nèi)耘f有“劣根性”的表現(xiàn)么?高鐵霸座、圍觀打架、造假碰瓷、文物刻字......這些事情的本質(zhì),與所謂的舊社會“圍觀鬼子殺同胞”又有何區(qū)別?悲觀來說,我們根本無法擺脫黑暗......
但生活需要樂觀,也有處處可見的“優(yōu)根性”支持我們的樂觀。作為漫漫歷史長河中的一分子,我們不能左右歷史的走向,也不能阻止它前進,更不能扭轉(zhuǎn)它客觀存在的趨勢。我們能做的,僅有發(fā)揮我們的“優(yōu)根性”與“劣根性”對抗,才能讓我們心中的“故鄉(xiāng)”永不崩塌。也許,后人會踩著我們走出的路上,去往社會、歷史、天地中那片永不陷落的“故鄉(xiāng)”。
故鄉(xiāng)怎么寫讀書筆記篇8
《故鄉(xiāng)》是現(xiàn)代文學(xué)家魯迅創(chuàng)作的短篇小說。小說以“我”回故鄉(xiāng)的活動為線索,依據(jù)“我”的所見所聞所憶所感,著重描寫了閏土和楊二嫂的人物形象,反映了辛亥革命后在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雙重壓迫與剝削之下農(nóng)村破產(chǎn)、農(nóng)民生活痛苦的現(xiàn)實;揭示了封建傳統(tǒng)觀念對勞苦大眾精神上的束縛,人與人之間的冷漠、隔膜;表達了作者對現(xiàn)實的強烈不滿和改造舊社會、創(chuàng)造新生活的強烈愿望。當(dāng)我讀完這本書時,強烈感受到舊中國的民不聊生,與我們現(xiàn)在的幸福生活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中國共產(chǎn)黨領(lǐng)導(dǎo)下的新中國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尤其黨中央提出“改善民生”這一理念,讓中國人民在現(xiàn)實生活中切身感受到了建設(shè)小康社會帶來的福祉。我不由得想起太平鎮(zhèn)我姥爺家這幾年的巨大變化來。
一嶄新水泥路
從前我坐車回姥爺家的時候,村里只有泥濘不堪的土路,用“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形容最恰當(dāng)不過了,而且也有許許多多的大坑,我坐在車上,就如同在蹦蹦床上一樣,上蹦下跳的。自從開啟“一事一議”和“平整土地”的項目,村里修建了幾條機耕路,寬敞的機耕路筆直地從田間穿過直達村里,鄉(xiāng)村就像換了一個新容顏:路變成了水泥路,再也沒有灰塵和泥巴,坐在車上,也沒有一絲的不平穩(wěn),公路兩旁也添加了許多的楊樹和松樹,成群的小鳥在樹上表演大合唱,小溪那歡快又輕柔的叮咚聲來為小鳥們伴奏,各種各樣高大的樓房也在靜靜地凝聽。我興奮地跟姥爺說:“修好了新公路,真是太方便了,以后我經(jīng)常回來看您!”姥爺樂呵呵地說:“乖孫女啊,修好了新公路,不僅方便大家出行,更大的好處是種出來的甘蔗、蜜桔和葡萄等農(nóng)作物可以更快捷地運往外地。你不知道以前有多麻煩,隔壁家的張爺爺以前種了很多的甘蔗,因為路太爛,大卡車都進不來,要用牛車?yán)瓗资蔚焦愤叢拍苎b車運走,講多辛苦就有多辛苦!現(xiàn)在老板直接開車到田間地頭把農(nóng)作物拉走呢!”是啊,正是這一條條四通八達的大路,讓農(nóng)村發(fā)展的勢頭更猛了,村民們的生活也隨著進入了快車道。
二、廣場舞
火遍大江南北的廣場舞,如今也跳進了我們的小農(nóng)村。每當(dāng)夜幕降臨,村里的文化活動中心——操場上就傳來動感的音樂,各家的大媽們都不約而同地聚集到一塊,隨著音樂像愉快的蝴蝶一樣翩翩起舞,誰又想到,就在幾年前她們可都是麻將牌桌上的主力軍呢!操場四周,老人們在下棋、聊天,孩子們在嬉鬧、游戲,好一幅和諧新農(nóng)村的動人畫卷啊!
當(dāng)然,農(nóng)村的變化遠遠不止這些,隨著我們的國家越來越富強,惠民政策越來越多,真是“芝麻開花節(jié)節(jié)高”啊!我相信姥爺家的生活一定會蒸蒸日上,繁榮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