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滿江紅》的觀后感
當看完一部影視作品的時候,相信大家的收獲肯定不少吧,那么讓我們好好寫份觀后感,把收獲感想都記錄下來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收集整理的電影《滿江紅》的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電影《滿江紅》的觀后感精選篇1
“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國師講了一個“精忠報國”的故事,但卻在影片中只字不提殺敵報國、英勇抗爭。也未談起英雄人物的豐功偉業。他沒有刻畫戰場上的殺戮抗擊;沒有體現將土們英勇殺敵的宏大場面,而是筆鋒一轉,轉向一處山西大院,故事發生的一切都在這山西大院中。而故事的核心人物也并非什么英雄豪杰,多是些無名小卒,這可能能就是中國式抒情了吧。西方倡導個人英雄主義,塑造出許多個人英雄以超凡之力保護世界。而中國式抒情大多著眼于一些小人物的身上,通過小人物的一些小細節來推動故事的發展,詮釋了什么叫家國大義。
一行人前赴后繼,舍生取義的目的并不是為了拿秦檜的狗命,用劇中千璽人物臺詞說:“你的狗命在我們眼中一文不值。”那又是什么值得他們付出生命而又義無反顧地去做呢?是信念,是那精忠報國的信念。他們最后脅迫秦檜背出《滿江紅》,可能在一些宵小之輩眼中意義不大,但實際上卻喚醒了南宋軍兵那尚未泯滅的愛國之情,一個人的力量是渺小的,一群人的力量便是偉大的。滿江紅猶如一種力量點燃了南宋軍民的斗志,雖然僅是一篇詞,卻有著無窮的威力,這威力開山辟海,無往不前。岳元帥雖去了,可他的`《滿江紅》長存,流芳千古!
國師的結尾確實震撼,用大手法描摹出了全軍齊誦滿江紅的壯觀場面,從閣樓上的何均到樓下的禁軍再到演武場的千軍,人人無不被那滿江紅感染。“靖康恥,何時雪,臣子恨,何時滅?”的發問令人義憤填膺,這與片尾秦檜茍且偷安的嘴臉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國家便是毀在了這奸臣手中,他卻絲毫不為這等壯觀場面所打動,甚至反諷何均,可謂全無良知,不配為人臣子。雷佳者作為這幾年火起來的實力派演員,把秦檜演得出神入化,他在劇中的真假秦檜扮演得也著實讓入難以分辨。但有一個細節暴露了他,那便是吶喊。假秦檜在閣樓上吶喊的那句“朝天闕”可謂撕心裂肺。如果是真秦檜,他根本不會把滿江紅背得如此繪聲繪色,滿江紅背得越好,岳飛的名氣越大,他的罵名就越勝,他所渴望的偏安也會漸為泡影。
這同樣也是國師的高明手法,也就是刻畫人心。片中人物各懷鬼胎,但說白了仍是奸人為己,忠臣為國。也能看出導演刻畫人心很在行,畢竟人心叵測,用人心的難測為全片增添了神秘色彩,更加吸引觀眾,也為片尾的反轉做鋪墊。眾人實際上是在下一盤棋,而這盤棋的精妙之處就是棋局中各個人物的勾心斗角。這也取決于導演對人物的刻畫,劇中主人公形象刻畫的確飽滿,但從個人角度來看,部分配角形象刻畫并不完善,給人一種他這個人物的故事還沒講完就領了盒飯的感覺。
影片的轉場也是一大特色,影片轉場多用客觀鏡頭的方式,利用跟鏡頭的拍攝方法,配上激昂的山西大調,為觀眾營造了一種真實感,緊張感以及山西地帶獨有的地域感。用山西大調來轉場讓前后銜接更緊密,層次感也更為突出。眾人行走的過程也帶動了影片緊張的氛圍,感覺這一切都很急迫,刻不容緩,也給觀眾營造了一種劇中人馬上就要去辦大事的感覺,給人以期待感。但不得不說,每轉場一次,山西大調一響,就會有人領盒飯,劇中人物到最后大多領了盒飯,這領盒飯的頻率未免也太高了吧~
本片中最令人動容的除了結尾金軍齊誦滿江紅,還有瑤琴與張大的最后一抱。那句唱詞“紅了櫻桃,綠了芭蕉。”道出了兒女情長與家國情懷的難舍難分,但他們依然選擇了舍小家為大家,這份決絕令人動容。一無名小卒、一歌女艷姬尚有此等覺悟,貴為宰相,總管、統領的那些袞袞諸公怎么就不明白?國將不國,卻依然在勾心斗角,精于算計,謀害自己的同胞,把利刃對著自己人,對待金國一味地求和,求和還是求和,如此諂媚,令天下人所不齒,更有辱大宋氣節。
本片中劇情、人物、歷史、背景音樂、臺詞可謂五位一體,為我們講述了一個令人滿腔義憤的好故事。部分劇情的安排出人意料,人物形象也鮮明突出,也深諳歷史背景,看得出也是制作團隊精心打磨出的,背景音的存在也讓片中細節的表現更加豐富,可謂是恰到好處。十分的話可以打九分,美中不足的可能便是意猶未盡,有人說這可能是好事,但本人認為這種意猶未盡實際上讓觀眾的期待有所折扣,個人感覺劇中人物過于慘烈,殺伐太多,有些情節設置不太合理。偌大的親兵營連一個皇上的人都沒?有些角色的背景也沒解釋清楚,那兩個啞巴少女為何死心塌地地跟著一個大奸臣?武義淳最后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就是拿秦檜通金的證據嗎?就算他是皇帝的人,那皇上只派了他一個人過來嗎?在人物形象上,主人公形象很飽滿而配角的形象仍需雕琢。還有結局,秋陵渡一事戛然而止。為何不展開描述秋陵渡之事?秦檜府中發生如此多的事情,皇上能不知曉?這些都有待商榷。我個人感覺如果這部劇口碑還行的話,還會有《滿江紅2》上映的。畢竟劇中透露的南宋少年將軍何均還未真正大展宏圖,而是選擇浪跡天涯。
談完了影片,我們來談談現實。70多年前的中國何嘗不是如此?漢奸走狗,賣國求榮,而無數革命烈士拋頭顱,灑熱血。他們甘愿將自己的生命獻給國家,為了求得民族的解放,國家的獨立。“欲將血淚寄山河,去灑東山一壞土。”這和另一部影片《三毛從軍記》的開頭有異曲同工之效。“要以無數個無名的岳武穆來造就一個中華民族的岳武穆。”劇中的正面人物又何曾不是岳武穆精神的化身?為什么要歌頌岳武穆?因為那是中華魂的化身。關于中華魂在高中政治必修三中有明確闡釋:“中華民族精神是凝心聚力的興國之魂、強國之魂,是中華民族之魂。”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我們人人都應該成為民族精神的傳播者,弘揚者和建設者。共同續寫民族精神的新篇章。
“人既發揚踔厲矣,則邦國亦以興起”。這是魯迅先生在《文化偏至論》中的名言。他將人民與國家緊緊聯系在了一起。“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并非只是一句空話。一國人民尤其是青年一代肩負著振興中華民族的重任!只有我們每一個人切實地努力奮斗,才能共同奔向更好的未來。實現更高的社會理想。
電影《滿江紅》的觀后感精選篇2
看完《滿江紅》,其實我心里五味雜陳,實在不敢輕易評論它。原因既包括影片的很多處藝術處理超出了我的欣賞理解范圍,也包括影片的主題讓人不敢隨便置評。只能說說零碎的感想。
影片有意多次從高空俯視的角度拍攝劇中人物穿過層層疊疊的房屋快步行走的鏡頭,配上一種類似于京劇演奏又帶有搖滾腔調的配樂。看的時候我不太理解,現在回想起來,好似是一種隱喻:觀眾們要透過劇本設置的種種懸念才能最終理解電影的內容,不走到目的地,是不會知道電影到底想告訴你什么。
記得春節前的`電影介紹中曾提到本片類型是懸疑+喜劇。當時覺得有點奇怪,喜劇演員沈騰演的電影會有懸疑嗎?配上春晚相聲專業戶岳云鵬,那應該都是“抖包袱”啊。觀影時還真的就是這樣一種感受:沈騰的喜劇形象太深入我心,無論沈騰說得多么大義凜然,情感如何真摯投入,我總是很出戲。
電影看完感覺是導演帶觀眾在玩劇本殺,可能很符合當下年輕人的口味吧。但我對里面那種北方方言味的對白、現代感與歷史感混雜的內容感到有點不適。
還有,希望導演考慮一下某些血腥鏡頭的處理。考慮到春節檔有很多青少年觀影,那些干脆利落的利刃割喉、人物捂住致命傷口抽搐而死的鏡頭還是應該作更合理的處理。
最后,看電影就是談一場戀愛,是你的那杯茶你怎么看都覺得順眼,反之則反之。不管別人怎么說,你去看就對了。
電影《滿江紅》的觀后感精選篇3
電影《滿江紅》的觀后感精選篇4
我是一個很喜歡大,寬敞的人,大江大河最好,立意深刻是我的心頭好。
當看到開篇拍攝的院子,是那種并排只能微微通過2人時,一種擁堵的氛圍感,我下意識有些排斥,意識也剝離出來。心想這是什么電影,怎么是這種調調的呢?
(因為在買票的時候,時間有些緊迫,我也沒有上網搜索過《滿江紅》的相關信息,因此看電影時,完完全全是基于自己過往的喜好與想法)
但當后續是講秦檜時,拍攝地點是在他丞相府中,我略微有些意識到,為什么導演會選擇這樣子的'場景,為什么會有一種擁擠感,不由得贊嘆導演的.明智。
電影《滿江紅》的觀后感精選篇5
整部電影看下來,最讓我滿意的就是全軍朗誦的片段,因為實在是完全踩到了我的喜愛點上。
心中默念,力量之震撼。隨著情節的推進,好像我也成為他們其中的一員,成為其中朗誦的一位軍官。
怒發沖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電影《滿江紅》的觀后感精選篇6
整部電影看下來,不知為何會有一種遺憾,或許是因為個人喜好的參差以及不同的審美風格。
稍微的覺得前期與后期的畫風有一些不搭,感覺前期的鋪墊略微不足,以至于后期全軍朗誦《滿江紅》時,會覺得中間空了一段,但是又不知道空的是什么,突然間就上升到家國情懷,讓我霎時間接不上,有一種從片段A跳躍到片段B的感覺。
最大的收獲:
看完整部電影,最大的收獲是讓我愛上了《滿江紅》這首詞,被岳家軍和岳飛的精神所感動。這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啊!能寫出如此振聾發聵的詞!這是一支什么樣的隊伍啊!為了家國可以做到如此這般地步!
電影《滿江紅》的觀后感精選篇7
其實我覺得滿江紅真的挺好看的。
看前了解到是喜劇,但看著看著會凝重,會揪心,到最后渲染的氛圍變得有點悲壯,主題升華,其實和喜劇已經沒多大關系了,畢竟歷史背景擺在那里。但結局還是戲劇性地運用了真假秦檜這一套路,我還是能理解的,畢竟該電影只是浩瀚的歷史中一小部分故事的升華再創造,本質上還是一個藝術作品,這樣處理既手法浪漫,又尊重歷史,真真假假,荒謬之余其實給人留有不同見解的余地。還有劇中各個人物的運用,在b站看到有人說太敷衍了,一切為了劇情的`推動和主角的突出,生死都變得兒戲(比如武功高強的何立死于舞姬瑤琴的手上)。會不會是導演編劇的方向本就不在這邊呢?他們難道不能只是想犧牲很多同質的角色去表達一個宏大的主題,而不是細致真實地刻畫每一個小人物嗎?一部電影時長有限,總不可能敘盡每個人物的生平經歷吧。
電影《滿江紅》的觀后感精選篇8
下午先看的滿江紅,第一印象是群星璀璨,每個演員都是本身我就很喜愛的。沒有帶一點準備就去看了,劇情連貫舒暢,每一個反轉令人驚喜但都合情合理。
演員角色和人物關系在第一個院子里就被很清晰地刻畫。每一對副的和正的職位上的人的對立,明里和,暗里對的沖突,都為反轉做好了鋪墊。副的砍掉正的,變成正的,權利的轉換伴隨著殺戮。
第一遍看時會有一些沒明白的地方,沈騰一個大頭兵居然能輕松叫來丞相府里地位排前三的岳云鵬,剛開始覺得是,小岳岳對權力的追逐,需要去立功爭奪正管家的位置。但后來覺得,是他的背景身份被沈騰所了解,在丞相府里,皇權和相權是對立的,如果小岳岳的皇室背景在這個地方被揭露,那他注定不能接觸到丞相的核心秘密和圈層了(雖然事實也是每次在閣樓上的秘密會議,守在丞相身邊的人是張譯而不是小岳岳)。在第一次沈騰揭露他的背景時,他驚訝,同時答應沈騰很不合理的要求,但并沒有反駁他其實是愛妃的內侄。
但后來,密信被偷到,小岳岳(皇權)也就有了足夠的理由去抑制丞相方的勢力,所以選擇魚死網破,擺明身份拉攏千璽和沈騰。在小岳岳府門口的一口茶一句話的劇情里,小岳岳正式向丞相方勢力聲明自己的身份,這里也是皇權和相權在整個電影中最正面的對抗,明顯的結果是,相權贏了,這也影射了當時丞相的權勢滔天獨裁專制,免死金牌不頂用了。所以后來小岳岳自覺地把柴房的鑰匙給了張譯,這是求和的信號,他知道自己失敗了,他想活。但因為他的.身份,他哪怕現在活下來,以后也指不定哪天就被丞相處理掉,所以最后還是被沈騰誘騙。
張譯也想活,他知道丞相太多秘密,也害怕有一天被處理掉(丞相的貼身婢女都是聾啞人,如此謹慎膽小狡猾的丞相很可能把每個了解他秘密的人都做掉),所以張譯想給自己留個后手,從歌姬那抓到丞相的把柄,但也被反殺。
在后面全軍復誦的段落終于沒忍住。
國難,家愁,小人物攪動時代的方式,代價很大。有信念重氣節,對人的支撐很重要。
電影《滿江紅》的觀后感精選篇9
如果信仰有顏色,那一定是中國紅。
看完《滿江紅》心情久久不能平復,再一次感慨信仰的力量。
岳飛深陷囹圄直至身死,遺志猶存,“精忠報國”亦存。
電影里面直至最后階段才揭露了整個事件的最終目的,不是刺殺秦檜,是要回岳飛的遺書,證明岳飛的.清白,澄清事實。張大他們籌劃多年,以命設局,一個又一個人的死亡,推動一環又一環,十分壯烈。
《滿江紅》這首詞一出,真的淚目,一個鐵骨英雄面對誣陷仍心系國事的無奈與憤懣。
是啊,細數歷史上的奇跡,都是信仰帶來的能量。近有新中國成立以來飛速的發展,遠有秦陳勝、吳廣農民起義,這就是信仰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