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觀后感200字觀后感
赤壁觀后感200字觀后感篇1
有次去長安劇院看京劇,沒有預定,是想看就去的,在劇場的售票處現賣的票,多嘴問了一句,是否每場戲都無須預定,在現場就能夠買到票,售票員淡淡地幽了一默,說:“不敢保證場場都有票,但基本都能買到。要不然,京劇也就不用振興了。”確實,這就是稱之為“國粹”的京劇在當下的尷尬。
細想一下,也是,凡事到了必須要“振興”的份兒上,說句不好聽的話,就是離玩完不遠啦。
京劇的振興,是個沉重的老話題。京劇從清末民初的盛世到如今,潮起潮落,一波三折,好在,不管在什么時候,總還是有人持續不斷地在嘗試新路子。這就是期望。
最近由張繼鋼導演的大型新編史詩京劇“赤壁”在國家大劇院上演了。
張繼鋼導演是張藝謀奧運會導演團隊的主要成員,也是“千手觀音”等著名舞蹈的導演。他導演的京劇其實更類似于歌劇,以歌劇的手法對京劇的劇目進行演繹是毫不奇怪的。所以我偏向稱之為“歌劇”,而不是“京劇”,雖然他請的都是有名的京劇演員擔綱,唱的也都是京劇的唱腔,可是,這和中醫與西醫的區別一樣,這是兩個概念上各自建立的體系,不是那么容易就能捏合在一齊的。
作為一個戲,“赤壁”在場景的制作上下了很大的投資,充分利用了國家大劇院的先進設施,運用現代化的視聽效果,場景宏大,美侖美奐。服裝,道具等無不精美并有新的創意,頗有奧運會開幕式的遺風,為京劇注入了耳目一新的元素。在場面的調度方面也不在恪守傳統京劇的上、下場、定場詩、叫板、起唱等程式,加快了節奏。
在人物的塑造上也不為歷來三國人物臉譜化的束縛,周瑜不再是氣量狹小的都督,孫劉兩家不再相互猜忌和暗算,諸葛亮也還原成致力于結成抗敵統一戰線的一位嚴肅的政治家,脫去了亦人亦仙的傳奇色彩。
可是,在劇情的安排上把曹操的戰爭目的也改了,不再是為了疆土和大一統的統治地位,而只是為了爭奪兩個絕色的女子就有些匪夷所思了。
“赤壁”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演給外國人看的京劇,對于國人來說,傳統的以赤壁之戰為背景的京劇“龍鳳呈祥”已經是千錘百煉的經典,在劇情鋪排上,環環相扣,從政治聯姻,權力集團之間的縱橫捭闔,情報戰,后勤補給,天文地理,戰役戰術運用等各個方面在一個戲里表現的精彩紛呈,再拿它做文章,頗有費力不討好之嫌。
況且,看“赤壁”的觀眾,有相當一部分是沖著名角去的,如果沒有于魁智、孟廣祿、李宏圖、李勝素這些一線的大腕托著,其效果可能就不會這么好。
赤壁觀后感200字觀后感篇2
讀了三國演義,其中讓我印象比較深刻的要數《赤壁之戰》這一章了,它之所以讓我記憶深刻是因為這章講述了一場中國歷史以少勝多的戰役。
在東漢末年,當時曹操擁有24萬的兵力,然而孫劉盟軍僅僅才5萬。他揮師南下,想要滅劉備,再擊敗孫權,從而統一天下,然而孫權與劉備聯合起來在赤壁抗擊曹軍,當時由于北方人不擅長水戰,所以曹操下令將戰傳首尾相連成一體,以便用與訓練水軍,等待作戰。周瑜采納了黃蓋所獻的火攻計,并且利用苦肉計詐降,來讓曹操松懈警惕,后來黃蓋摔戰船10艘,滿載干草,并在上面灑了油,當時江面上刮著孔明早以預計好的東南風,所以船速飛快。
當快接近曹軍時,黃蓋下令各船同時點火,火船直沖曹軍的戰船。由于曹軍的戰船全都連在一起,結果頓時成了一片火海,在風的作用下,火越燒越猛一直逼上了岸上的曹營。隨后周瑜等摔軍乘勢突擊,一舉擊潰了曹軍。為后來形成三國鼎立的局勢奠定了相當大的基礎。
我體會到曹操之所以輸掉了這場戰役是因為他輕敵了,和太過自信,以為自己的兵多就能打勝仗,結果卻敗在了自己粗枝大葉之上。在現實中也是一樣,我們在做一件自己很有把握的事情的時候,也一定不能掉以輕心,要全心全意的去完成它,做事時也要細心,而且不能太驕傲自負,要有自知之明,要擅長從自身中找確定并及時的改正,揚長避短。
赤壁觀后感200字觀后感篇3
大多觀完影片后,可能記憶中殘留最多的是,諸葛口中的搞笑對白,再余下是很多的廝殺場面,認為索然無味,以至于有人說出:“不好看”三個大字,無語,所謂“不好看”能夠理解為不喜歡看。
對于搞笑部分我在觀看中不太刻意去注意,只是認為這是導演為了活躍一下場內氣氛而設,所謂老劇新拍當然要幽一默,博得觀眾簡便一笑。
本人注意得較多的是整個劇情變化的描述,是否結合史實,以及劇中所演繹到的一些資料:孫劉如何聯軍,各首領的人物個性及心理變化,初戰如何戰勝的,古代作戰的技巧及手法。
Re:赤壁是來源于歷史升華于吳宇森
赤壁也不僅僅是吳宇森腦中的赤壁,從他的構思去拍下這部片子,令我們觀眾得到更好的角度去觀賞,劇情大部分還是根據史實而來,例如,開篇一只靈鳥駛入,畫面唯美,從此引射出漢帝的荒于政事膽小無能,之后是曹操的入場,周圍群臣的神態形體變化無一處不反映出,曹操手握重兵權傾朝野之勢。之后,是孔融作為老一派的學者代表阻礙了他的報復,殺雞儆猴而得一死的結局。之后,對劉備展開侵略戰,逼使孫劉聯軍,由于是戰爭片,廝殺的場面是多了點,但這也貼合劇情,并且,濃墨重彩地展現了步陣和破陣,頗為恢弘精彩,聯軍首戰告捷。-
更為期待下集,火燒連環船,場面肯定比這次要更壯觀,單看這集最終快結束時初露顯現的那長江之上的數百船只,就叫人興奮不已,十足吊足胃口,古得很,大氣的很。
赤壁觀后感200字觀后感篇4
有次去長安劇院看京劇,沒有預定,是想看就去的,在劇場的售票處現賣的票,多嘴問了一句,是否每場戲都無須預定,在現場就能夠買到票,售票員淡淡地幽了一默,說:“不敢保證場場都有票,但基本都能買到。要不然,京劇也就不用振興了。”確實,這就是稱之為“國粹”的京劇在當下的尷尬。
細想一下,也是,凡事到了必須要“振興”的份兒上,說句不好聽的話,就是離玩完不遠啦。
京劇的振興,是個沉重的老話題。京劇從清末民初的盛世到如今,潮起潮落,一波三折,好在,不管在什么時候,總還是有人持續不斷地在嘗試新路子。這就是期望。
最近由張繼鋼導演的大型新編史詩京劇“赤壁”在國家大劇院上演了。
張繼鋼導演是張藝謀奧運會導演團隊的主要成員,也是“千手觀音”等著名舞蹈的導演。他導演的京劇其實更類似于歌劇,以歌劇的手法對京劇的劇目進行演繹是毫不奇怪的。所以我偏向稱之為“歌劇”,而不是“京劇”,雖然他請的都是有名的京劇演員擔綱,唱的也都是京劇的唱腔,可是,這和中醫與西醫的區別一樣,這是兩個概念上各自建立的體系,不是那么容易就能捏合在一齊的。
作為一個戲,“赤壁”在場景的制作上下了很大的投資,充分利用了國家大劇院的先進設施,運用現代化的視聽效果,場景宏大,美侖美奐。服裝,道具等無不精美并有新的創意,頗有奧運會開幕式的遺風,為京劇注入了耳目一新的元素。在場面的調度方面也不在恪守傳統京劇的上、下場、定場詩、叫板、起唱等程式,加快了節奏。
在人物的塑造上也不為歷來三國人物臉譜化的束縛,周瑜不再是氣量狹小的都督,孫劉兩家不再相互猜忌和暗算,諸葛亮也還原成致力于結成抗敵統一戰線的一位嚴肅的政治家,脫去了亦人亦仙的傳奇色彩。
可是,在劇情的安排上把曹操的戰爭目的也改了,不再是為了疆土和大一統的統治地位,而只是為了爭奪兩個絕色的女子就有些匪夷所思了。
“赤壁”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演給外國人看的京劇,對于國人來說,傳統的以赤壁之戰為背景的京劇“龍鳳呈祥”已經是千錘百煉的經典,在劇情鋪排上,環環相扣,從政治聯姻,權力集團之間的縱橫捭闔,情報戰,后勤補給,天文地理,戰役戰術運用等各個方面在一個戲里表現的精彩紛呈,再拿它做文章,頗有費力不討好之嫌。
況且,看“赤壁”的觀眾,有相當一部分是沖著名角去的,如果沒有于魁智、孟廣祿、李宏圖、李勝素這些一線的大腕托著,其效果可能就不會這么好。
京劇和歌劇的重點都在于唱,在歌唱的特征上,“赤壁”偏重于“歌”,歌詞表達的是思維的結果。“赤壁”中的唱腔快節奏的板式居多,顯然是為了迎合當今年輕人的口味,怕哼哼唧唧的人家聽的不耐煩。可是,無論歌劇還是京劇,好的戲,能流傳開的戲,為觀眾所喜愛,易于上口傳唱的唱段是必不可少的,在“赤壁”中用的都是激昂的詞句,歌詞顯得過于文字化,適于閱讀而不適于歌唱,不能不說是個缺憾。并且,京劇偏重于“曲”,長于反映主角內心活動的過程。曲調隨著主角思前想后,顧慮重重的思維進展抑揚頓挫,這才有了戲曲特有的韻味。這也是這個“赤壁”我偏向稱之為歌劇,而不是京劇的原因。
京劇在音樂方面,經過之前的樣板戲,在交響樂隊伴奏上積累了經驗,“赤壁”在這方面有新的突破,鼓聲對場景烘托很有力度。但京劇的特點是京胡的伴奏,在京劇的傳統樂隊和交響樂結合的主次關系上“赤壁”還需要調整。
京劇的表現方式,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等,這些在歌劇中是無法一一都表現出來的,我們不必求全責備。京劇的振興要靠發展。京劇的發展不可是自身的發展,觀眾也要用發展的眼光支持它的發展,鼓勵和推動像“赤壁”這樣新戲的探索和創新。京劇在此刻的環境下要振興,也必須要從多方入手,闡述它,分析它,甚至解構它,才能普及他的基本要素,引領年輕人走進它的殿堂。京劇經過220年的發展,程式化到了至精至細的程度,反而限制了它的創新和發展。但它是一個巨大的寶藏,它的資源和營養能夠引申到電影、動畫、音樂、歌曲、舞劇、歌劇等藝術的各個領域。在新的形式中體現出它的藝術精髓。
期望能看到京劇有更多的新戲出現,不只是在國家大劇院的舞臺上,而是在廣大的普羅大眾更容易親密接觸的地方。
赤壁觀后感200字觀后感篇5
這部赤壁已經不是《三國演義》里的原汁原味的赤壁之戰了,已在原有名著的基礎上做了很大的改變。其中最大的改變恐怕要數周郎這個人物了吧。
在《赤壁》中,周郎風度翩翩,豁達大度,精通音律。在里面,周瑜與諸葛亮是音樂上的知音、戰場上的盟友,再不是小說中那個雞腸小肚,嫉賢妒能的周公謹啦!他和諸葛亮一同品茗茶、彈古琴,還為小喬接生過一匹小馬,兩人建立了一段深厚的友誼。
尤其值得大書特書的是,電影把計除蔡瑁、草船借箭兩個故事自然地銜接在一齊,上演了一出箭鋒上的友誼大戲。在那里,是蔡瑁、張允自我去江上射的箭,而不是曹操下的命令。諸葛亮借夠了十萬只箭之后,卻故意放走了一條插滿箭的船,使曹操疑上加疑,而錯殺了水軍都督蔡瑁、張允。而諸葛亮所以借不夠十萬只箭,本來周瑜能夠殺了他,但他卻暗中添了六百只箭,建立了這段交情。記得福建以往有一道高考話題作文,是關于“假如諸葛亮借不夠十萬只箭”。我猜大概編劇本的人就是借鑒了這道作文題目了吧。
《赤壁》里少了龐統獻連環計的情節,連鎖戰船是精通水戰的蔡瑁設計出來的;少了周瑜夜探曹軍水寨的情節,卻多了孫權妹妹大膽潛入敵營,刺探軍情,繪制曹營扎寨地形圖;少了周瑜設鴻門宴宴請劉備的情節,卻多了孫權妹妹和劉備的一段難忘的經歷;此外,還多了甘興部下偷牛的事件,周瑜明白后暗中創造機會讓他們改過自新。
除此之外,電影還異常增加了幾個情節。
第一,曹軍瘟疫流行,死了很多人,曹操將得病死的士兵送到江南岸,讓孫劉聯軍染病。此時,周瑜還借機安排了劉備的離去,盟軍的瓦解,令曹操輕敵致敗。
第二,電影中沒有黃蓋詐降的情節,卻有了小喬因為沒有欠東風,單船過江去找曹操,兩人一齊閑聊以前舊事,還一同品茶(可惜曹操不懂得品嘗)。小喬之意本來是期望曹操能為她而放棄殺戮,可是,兩人品茶卻所以使東吳得到了一個火攻曹軍水寨的絕好機會。如果東風沒有來,周瑜沒能夠打敗曹操的話,那么小喬將再也不會回到周郎身邊。這也正好貼合杜牧的詩——“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這樣安排也貼合情節安排。
第三,赤壁之戰的最終結局卻是曹操、孫權、劉備三個,在戰場上相遇,兵戎相見。三國的各位主要人物都在那里碰面了。最終不是關羽在華容道放走了曹操,而是周瑜他們放走的。這果然是一次決定三國鼎立局面的戰役。
《赤壁》雖然有些不合史實,有些夸張,卻也合情合理,十分巧妙。里面的戰斗場面果然精彩,驚險刺激。《赤壁》比以前《三國》的戰爭場面要來得精彩些。周瑜集中了兵力正面攻擊曹營,先讓黃蓋的草船火燒曹軍戰船,攻入曹營,接下來還要費很大勁攻打曹軍旱寨。另外,劉、關、張和趙云配合吳軍攻擊曹軍側翼。果真是“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這讓我美美地享受了一頓反傳統的影視套餐。
總而言之,這算是一部很不錯的電影!
赤壁觀后感200字觀后感篇6
東漢末年,新野一戰劉備大敗。無法反擊的蜀軍只好帶著老百姓離開新野。但老百姓的行動很慢,這極大地耽誤了行軍轉移的速度。有人勸劉備放棄老百姓,說這樣會使轉戰快一點。但劉備說:“不行,老百姓不愿投靠曹操才跟我們走的,我們連老百姓都保護不了,那我們打仗還有什么意義?”
劉備決定讓孔明去東吳請求援軍。孔明來到東吳,接下來就發生了歷史上著名的“舌戰群儒”,最終,孔明說服了周瑜和孫權,孫劉聯軍對抗曹操的一場三國大戲,就因此拉開了……
不同的人看《三國》,會有不同的理解。那么導演吳宇森要通過電影《赤壁》表達他怎樣的思想呢?
一、情義高于一切。
赤壁一役的勝利完全在于“義”和“團結”。“義”是一種神奇的萬能力量,能讓不同的人聯合起來,割頭換頸。“團結”讓無數根稻草抱成一團,不會被輕易折斷。曹操虛為漢民,實為漢賊,不講正義,更不懂得用人,狂妄專橫,自然沒人愿意相信他,真心效力于他。
二、得民心者得天下。
劉備雖然打的勝仗不多,但他得民心,肯為老百姓著想,即使到了自己最危急的時刻,他也仍然不愿棄老百姓而自顧。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游,多情笑我,早生華發。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赤壁觀后感200字觀后感篇7
俗話說:“天有不測風云,人有豈能料乎?”可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就是有奪天造地之法、鬼神不測之術。他的神機妙算、呼風喚雨的才能,在赤壁之戰中展現的淋漓盡致。
話說曹操率大軍攻打吳國,于是吳蜀聯合抗曹。由于曹軍不善水戰,孔明周瑜決定使用火攻。先是“鳳雛”龐統假意投奔曹操,建議曹軍用鐵索把船只連在一起抵御風浪;再是周瑜假打黃蓋,后者假裝降曹;最后孔明推測出東南風將至。風起時,黃蓋帶數十條船降魏,船里裝滿柴草。快到魏軍時,黃蓋點燃柴草,火借風勢向魏軍燒去。魏軍本不熟水性,船又連在了一起,死傷無數。魏軍逃跑。
孔明在岸上設連環計,殺得曹操四處逃竄,最后只剩數十人。在華容道上,關羽念及舊情,放曹操一馬,曹操逃走了。
故事中,孔明在七星壇上喚東南風,正好,三天三夜后風起。他猜中曹操多疑的心態,在伏有埋伏的小道放火煙,果然,曹操率軍走進了設有埋伏的小道,可謂是知己知彼,百戰百勝。
曹操為什么會輸得如此慘烈呢?是兵力不夠嗎?難道他的八十萬大軍還勝不過孫權的三萬人馬。是曹操輕易信人,先是中了龐統的連環計,再是信了闞澤的詐降書;是曹操太輕敵,仗著自己人多,周瑜人少,就一定會獲勝,掉以輕心使曹軍大敗;曹操的多疑也是失敗的重要所在,看著煙霧騰騰的小路和風平浪靜的大路,懷疑是諸葛亮在引誘他,于是偏往藏有埋伏的小路前行。
赤壁之戰一個以少勝多的戰役,制勝的根本在于諸葛亮聰明的神機妙算、周瑜足智多謀、曹操的聽信謠言。這也讓我懂得了:一個人不僅僅要擁有聰明的頭腦,還要學會做任何事都不能夠掉以輕心,不能夠聽信他人未經過證實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