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觀后感
《赤壁》觀后感篇1
有次去長安劇院看京劇,沒有預定,是想看就去的,在劇場的售票處現(xiàn)賣的票,多嘴問了一句,是否每場戲都無須預定,在現(xiàn)場就能夠買到票,售票員淡淡地幽了一默,說:“不敢保證場場都有票,但基本都能買到。要不然,京劇也就不用振興了。”確實,這就是稱之為“國粹”的京劇在當下的尷尬。
細想一下,也是,凡事到了必須要“振興”的份兒上,說句不好聽的話,就是離玩完不遠啦。
京劇的振興,是個沉重的老話題。京劇從清末民初的盛世到如今,潮起潮落,一波三折,好在,不管在什么時候,總還是有人持續(xù)不斷地在嘗試新路子。這就是期望。
最近由張繼鋼導演的大型新編史詩京劇“赤壁”在國家大劇院上演了。
張繼鋼導演是張藝謀奧運會導演團隊的主要成員,也是“千手觀音”等著名舞蹈的導演。他導演的京劇其實更類似于歌劇,以歌劇的手法對京劇的劇目進行演繹是毫不奇怪的。所以我偏向稱之為“歌劇”,而不是“京劇”,雖然他請的都是有名的京劇演員擔綱,唱的也都是京劇的唱腔,可是,這和中醫(yī)與西醫(yī)的區(qū)別一樣,這是兩個概念上各自建立的體系,不是那么容易就能捏合在一齊的。
作為一個戲,“赤壁”在場景的制作上下了很大的投資,充分利用了國家大劇院的先進設施,運用現(xiàn)代化的視聽效果,場景宏大,美侖美奐。服裝,道具等無不精美并有新的創(chuàng)意,頗有奧運會開幕式的遺風,為京劇注入了耳目一新的元素。在場面的調度方面也不在恪守傳統(tǒng)京劇的上、下場、定場詩、叫板、起唱等程式,加快了節(jié)奏。
在人物的塑造上也不為歷來三國人物臉譜化的束縛,周瑜不再是氣量狹小的都督,孫劉兩家不再相互猜忌和暗算,諸葛亮也還原成致力于結成抗敵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一位嚴肅的政治家,脫去了亦人亦仙的傳奇色彩。
可是,在劇情的安排上把曹操的戰(zhàn)爭目的也改了,不再是為了疆土和大一統(tǒng)的統(tǒng)治地位,而只是為了爭奪兩個絕色的女子就有些匪夷所思了。
“赤壁”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演給外國人看的京劇,對于國人來說,傳統(tǒng)的以赤壁之戰(zhàn)為背景的京劇“龍鳳呈祥”已經是千錘百煉的經典,在劇情鋪排上,環(huán)環(huán)相扣,從政治聯(lián)姻,權力集團之間的縱橫捭闔,情報戰(zhàn),后勤補給,天文地理,戰(zhàn)役戰(zhàn)術運用等各個方面在一個戲里表現(xiàn)的精彩紛呈,再拿它做文章,頗有費力不討好之嫌。
況且,看“赤壁”的觀眾,有相當一部分是沖著名角去的,如果沒有于魁智、孟廣祿、李宏圖、李勝素這些一線的大腕托著,其效果可能就不會這么好。
京劇和歌劇的重點都在于唱,在歌唱的特征上,“赤壁”偏重于“歌”,歌詞表達的是思維的結果。“赤壁”中的唱腔快節(jié)奏的板式居多,顯然是為了迎合當今年輕人的口味,怕哼哼唧唧的人家聽的不耐煩。可是,無論歌劇還是京劇,好的戲,能流傳開的戲,為觀眾所喜愛,易于上口傳唱的唱段是必不可少的,在“赤壁”中用的都是激昂的詞句,歌詞顯得過于文字化,適于閱讀而不適于歌唱,不能不說是個缺憾。并且,京劇偏重于“曲”,長于反映主角內心活動的過程。曲調隨著主角思前想后,顧慮重重的思維進展抑揚頓挫,這才有了戲曲特有的韻味。這也是這個“赤壁”我偏向稱之為歌劇,而不是京劇的原因。
京劇在音樂方面,經過之前的樣板戲,在交響樂隊伴奏上積累了經驗,“赤壁”在這方面有新的突破,鼓聲對場景烘托很有力度。但京劇的特點是京胡的伴奏,在京劇的傳統(tǒng)樂隊和交響樂結合的主次關系上“赤壁”還需要調整。
京劇的表現(xiàn)方式,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等,這些在歌劇中是無法一一都表現(xiàn)出來的,我們不必求全責備。京劇的振興要靠發(fā)展。京劇的發(fā)展不可是自身的發(fā)展,觀眾也要用發(fā)展的眼光支持它的發(fā)展,鼓勵和推動像“赤壁”這樣新戲的探索和創(chuàng)新。京劇在此刻的環(huán)境下要振興,也必須要從多方入手,闡述它,分析它,甚至解構它,才能普及他的基本要素,引領年輕人走進它的殿堂。京劇經過220年的發(fā)展,程式化到了至精至細的程度,反而限制了它的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但它是一個巨大的寶藏,它的資源和營養(yǎng)能夠引申到電影、動畫、音樂、歌曲、舞劇、歌劇等藝術的各個領域。在新的形式中體現(xiàn)出它的藝術精髓。
期望能看到京劇有更多的新戲出現(xiàn),不只是在國家大劇院的舞臺上,而是在廣大的普羅大眾更容易親密接觸的地方。
《赤壁》觀后感篇2
最近我讀了《赤壁之戰(zhàn)》,故事講得是曹操率領大軍占領荊州,雖然威震四海,勢如破竹,但是卻十分驕傲,警惕性不高,認為孫劉聯(lián)軍不堪一擊,一舉就可以擊破。所以,可以看出曹操對孫劉聯(lián)盟的具體形勢了解不足。孫劉聯(lián)軍的所有人馬不足五萬,雖然力量弱小,但是上下軍民團結一心,所以其士氣大增,并在周瑜的正確指揮和足智多謀的諸葛亮幫助下,找到對方的弱點。
11月,曹操率領10萬大軍,進攻劉備、周瑜、黃蓋等人發(fā)現(xiàn)連環(huán)船有不易躲避火燒的致命弱點,決定利用火攻;江南每年在12月有幾天是反常吹東南風;為方便放火,周瑜、黃蓋使出“苦肉計”,曹操蒙騙上當。而聯(lián)軍充分利用了有利的條件,所以贏得勝利是理所當然的事情。赤壁之戰(zhàn),曹操的所有水軍全部喪失,而劉備、孫權在赤壁之戰(zhàn)后實力大大增強。
曹操為什么會輸?shù)萌绱藨K烈呢?是兵力不夠嗎?難道他的十萬大軍還勝不過孫權的三萬人馬?是曹操多疑,輕易信人,是曹操太輕敵,仗著自己人多,周瑜人少,就一定會獲勝,掉以輕心。
赤壁之戰(zhàn)是一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zhàn)役,制勝的根本在于諸葛亮聰明的神機妙算、周瑜足智多謀、能夠抓住對方的弱點,曹操的聽信謠言自大輕敵。這也讓我懂得了:一個人不僅僅要擁有聰明的頭腦,還要學會做任何事都不能夠掉以輕心,不能夠聽信他人未經過證實的話。
《赤壁》觀后感篇3
這部赤壁已經不是《三國演義》里的原汁原味的赤壁之戰(zhàn)了,已在原有名著的基礎上做了很大的改變。其中最大的改變恐怕要數(shù)周郎這個人物了吧。
在《赤壁》中,周郎風度翩翩,豁達大度,精通音律。在里面,周瑜與諸葛亮是音樂上的知音、戰(zhàn)場上的盟友,再不是小說中那個雞腸小肚,嫉賢妒能的周公謹啦!他和諸葛亮一同品茗茶、彈古琴,還為小喬接生過一匹小馬,兩人建立了一段深厚的友誼。
尤其值得大書特書的是,電影把計除蔡瑁、草船借箭兩個故事自然地銜接在一齊,上演了一出箭鋒上的友誼大戲。在那里,是蔡瑁、張允自我去江上射的箭,而不是曹操下的命令。諸葛亮借夠了十萬只箭之后,卻故意放走了一條插滿箭的船,使曹操疑上加疑,而錯殺了水軍都督蔡瑁、張允。而諸葛亮所以借不夠十萬只箭,本來周瑜能夠殺了他,但他卻暗中添了六百只箭,建立了這段交情。記得福建以往有一道高考話題作文,是關于“假如諸葛亮借不夠十萬只箭”。我猜大概編劇本的人就是借鑒了這道作文題目了吧。
《赤壁》里少了龐統(tǒng)獻連環(huán)計的情節(jié),連鎖戰(zhàn)船是精通水戰(zhàn)的蔡瑁設計出來的;少了周瑜夜探曹軍水寨的情節(jié),卻多了孫權妹妹大膽潛入敵營,刺探軍情,繪制曹營扎寨地形圖;少了周瑜設鴻門宴宴請劉備的情節(jié),卻多了孫權妹妹和劉備的一段難忘的經歷;此外,還多了甘興部下偷牛的事件,周瑜明白后暗中創(chuàng)造機會讓他們改過自新。
除此之外,電影還異常增加了幾個情節(jié)。
第一,曹軍瘟疫流行,死了很多人,曹操將得病死的士兵送到江南岸,讓孫劉聯(lián)軍染病。此時,周瑜還借機安排了劉備的離去,盟軍的瓦解,令曹操輕敵致敗。
第二,電影中沒有黃蓋詐降的情節(jié),卻有了小喬因為沒有欠東風,單船過江去找曹操,兩人一齊閑聊以前舊事,還一同品茶(可惜曹操不懂得品嘗)。小喬之意本來是期望曹操能為她而放棄殺戮,可是,兩人品茶卻所以使東吳得到了一個火攻曹軍水寨的絕好機會。如果東風沒有來,周瑜沒能夠打敗曹操的話,那么小喬將再也不會回到周郎身邊。這也正好貼合杜牧的詩——“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這樣安排也貼合情節(jié)安排。
第三,赤壁之戰(zhàn)的最終結局卻是曹操、孫權、劉備三個,在戰(zhàn)場上相遇,兵戎相見。三國的各位主要人物都在那里碰面了。最終不是關羽在華容道放走了曹操,而是周瑜他們放走的。這果然是一次決定三國鼎立局面的戰(zhàn)役。
《赤壁》雖然有些不合史實,有些夸張,卻也合情合理,十分巧妙。里面的戰(zhàn)斗場面果然精彩,驚險刺激。《赤壁》比以前《三國》的戰(zhàn)爭場面要來得精彩些。周瑜集中了兵力正面攻擊曹營,先讓黃蓋的草船火燒曹軍戰(zhàn)船,攻入曹營,接下來還要費很大勁攻打曹軍旱寨。另外,劉、關、張和趙云配合吳軍攻擊曹軍側翼。果真是“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這讓我美美地享受了一頓反傳統(tǒng)的影視套餐。
總而言之,這算是一部很不錯的電影!
《赤壁》觀后感篇4
《赤壁》所描述的是在東漢末年,公元208年,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同時驅逐劉備,準備攻打孫權。接替兄長基業(yè)的孫權,接受魯肅的建議,調出周瑜,聯(lián)合劉備,共同伐魏。之后,滾滾長江分隔南北,英雄輩出的三國時代,交織出一場前所未有、空前絕后的超大型戰(zhàn)爭。
《赤壁》以三國歷史為依托,加進了導演的理解和感悟,在劇中,最讓我感動的是吳宇森導演理解下的諸葛亮和周瑜的關系,它不像原著中羅貫中筆下的兩人,爭鋒相對,互相算計,最后是以諸葛亮的大獲全勝告終;而在電影《赤壁》里,兩人是琴瑟合鳴,一見如故,惺惺相惜,甚至有斷背的嫌疑,但絕對是互相欣賞而心無芥蒂,讓觀者少了些“既生瑜,何生亮”的惋惜和遺憾,這是最讓我感動和
認同的一點 。金城武演的諸葛亮 ,云淡風輕,詼諧幽默,帥得一塌糊涂;梁朝偉演繹的周瑜,絕對是導演最喜歡的角色,他集中了完美男人所有的優(yōu)點:溫文爾雅,驍勇善戰(zhàn)又滿懷俠骨柔情,偉仔把周瑜的形象刻畫的栩栩如生,活靈活現(xiàn),再加上“花瓶”林志玲的傾情演繹,絕對是本劇一大亮點。
在電影中,其他角色也是各有所長 。胡軍詮釋的趙子龍勇猛無比,個人覺得比《見龍棄甲》的劉德華要強;張豐毅表現(xiàn)出了曹操的陰險狡詐;趙薇的孫尚香個性鮮明,有棱有角;孫權的扮演者張震也抓到了他的心理。吳宇森導演在劇中毫不掩飾地表現(xiàn)了對周瑜和諸葛亮的喜好,特別是在八卦陣一役中,淋漓盡致地給予他們對勝利后的贊許和褒獎 。
在此劇中,導演繼承了自己一貫的影片的風格,并把自己的理解和世界觀加入其中,肝膽相照的兄弟,志同道合的朋友,清晰而簡單,振奮而激烈。當然還少不了他的電影里不可或缺的白鴿。我認為,就國產電影來講,《赤壁》比張藝謀的《英雄》,陳凱歌的《無極》,馮小剛的《夜宴》都好,他描述出了最值得感動的人性關系。
當然,片中也有我不贊同的地方,它說曹操攻打吳國是為了小喬,這稍顯牽強。當然,劇中也有很多笑場的畫面:從劉備深情地端一碗飯給諸葛亮說你多吃點吧;從周瑜牽強地把剛出生的小馬叫做“萌萌”;從諸葛亮搞笑地一而再,再二三的說著“略懂”到曹操的“欲望過多,思望過盛”,都會引發(fā)滿場笑聲。但是,又有什麼關系呢 ,這些都沒有影響到整部電影的結構和脈絡,我們就權當以一種快樂而單純的心情去觀看吧。
現(xiàn)在,對《赤壁》的下集,我已經有了期待,關于草船借箭,關于火燒聯(lián)營 ,我想,一定會更加氣勢恢弘,波瀾壯闊吧,相信我一定會再走進影院觀看的,一定。
《赤壁》觀后感篇5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回想當年的歷史,我不禁陷入沉思。
我認為,赤壁之戰(zhàn)時一場殘酷的戰(zhàn)爭,而不是一場滑稽搞笑的游戲。但這電影里,時不時就會出現(xiàn)搞笑臺詞,讓人覺得不倫不類。
我覺得,拍《赤壁》這種電影必須要尊重歷史,而不能將一些片斷刪除。在看之前,我就一向期待那里面會出現(xiàn)的連環(huán)計、什么苦肉計、什么反間計……。可我等了半天,腦海里的精彩片斷一向都沒有在我眼前浮現(xiàn)。
我認為,曹操時古代最偉大的政治家,他善于用兵,能文能武。但這電影里的曹操,那是相當?shù)牧钊耸O權,周瑜都上陣殺敵,而曹操卻躲在房里傻傻地念地圖。直到周瑜殺過來,他才拿劍還擊。
當然,不得不承認,這是部好片。戰(zhàn)爭場面拍攝的宏偉,并且淋漓盡致。十分逼真。其中八卦陣的陣法讓我嘆為觀止,沒想到古人竟然能從一個小小的烏龜殼上想到這么一個精彩的陣勢;草船借箭也同樣精彩,數(shù)百萬只箭從空中一閃而過,插入船上的草人。讓人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影片中描述的周瑜、諸葛亮還是比較成功的。周瑜沉著冷靜、諸葛亮神機妙算。種.種事例讓我折服。
“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間灰飛煙滅……”期望吳宇森導演能再次拍出這種精彩的歷史電影,讓我們了解中國古人的聰明才智。
《赤壁》觀后感篇6
三國鼎立時期,曹操率百萬大軍南下攻打東吳、蜀國。東吳與蜀國結為同盟,共同抗曹。在周瑜勇猛地火燒連船,孔明機智地草船借箭后,曹操大敗,敗走華容道。
此次戰(zhàn)役空前絕后,被喻為“赤壁之戰(zhàn)”《赤壁》一片以現(xiàn)代高科技的手段重現(xiàn)了古代宏偉的戰(zhàn)斗場面,實在令人震驚。在了解歷史的同時,我不經感慨到:團結力量的偉大。影片中,劉備與孫權結盟把弱小兩國變?yōu)榱藦姶笠粐瑩魯×瞬苘姟?梢妶F結的力量不可小視。“千里之堤,毀于蟻穴”是弱小的螞蟻團結起來的威力。
生活中,人更應當如此,與家人、朋友、同學友好相處,不要鬧不和。分離只會帶來更多的傷害,團結才能凝聚精神和力量。有一個故事是這樣的:亞馬遜森林里,一場森林火災包圍了一群螞蟻。螞蟻們迅速合攏,變成一個“蟻球”。螞蟻們沖出火海,外表的螞蟻犧牲了,可大多數(shù)螞蟻因為螞蟻的團結而得救了。不團結也有壞處,“兩虎相斗必有一傷”,這就是不團結的壞處。
上次接力賽,我班表現(xiàn)不錯,大家的速度十分快。眼看勝利在望了,可是由于我們不團結,掉了棒。我們得了第二名。可見,大家不齊心協(xié)力,觸手可及的勝利也會擦肩而過。團結,一種我們身邊經常能夠做到的事,可多少人做到了呢?期望大家生活中要團結,團結力量大!
《赤壁》觀后感篇7
今日,我看了《三國演義》中的《赤壁之戰(zhàn)》,讓我學到了很多。故事是這樣的:
曹操,字孟德。有一次,他親自帶領八十三萬大軍南下,準備攻打江東。當時曹操號稱百萬大軍,嚇得孫權連大氣也不敢出。幸好劉備派諸葛亮去江東幫忙孫權,受到了孫權的熱烈歡迎。雖然是初冬,諸葛亮卻預測三天以后有東南風,于是他和周瑜商量了一條計謀。他們先派龐統(tǒng)去游說曹操,讓他把所有的戰(zhàn)船都用鐵鏈連接起來,再讓黃蓋領兵去詐降,趁機把曹操的戰(zhàn)船都燒毀。等到了黃蓋詐降的那一天晚上,果然吹起了猛烈地東南風,于是黃蓋放出了許多火船。只見那些火船乘著東風,飛快地沖向曹操的戰(zhàn)船。可曹操的戰(zhàn)船被鐵鏈拴在一齊,不能掉頭,無法逃脫,所以,一轉眼就被全部燒毀了。曹操大敗。
看完《赤壁之戰(zhàn)》,我對諸葛亮又敬佩有羨慕。他不但能打仗,能制造木牛流馬和噴火巨獸,還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測出三天后有東南風,對赤壁之戰(zhàn)的勝利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我以后必須要向諸葛亮學習,學習他博覽群書、刻苦求學的精神。我會每一天好好學習,上課認真聽講、課后好好做作業(yè),還要讀很多的課外書,增加自我的知識,做個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對社會有用的人。
《赤壁》觀后感篇8
今天和同學去看了電影[赤壁],30一張票,什么概念呢?比一般的美國大片便宜了點,但比大部分國產電影貴了不少。可是,大家看完之后大多說不怎么樣,排除大家憤青或嘩眾取寵的因素,我想這總會是有原因的。下面,我摘取大家反映最多的一個問題,談談我的愚見,權當玩耍。
我問過七個人,有五個說不行,其中理由占多數(shù)的,是劇情與歷史不符,覺得故事情節(jié)的設計很失敗。其中原因,當是很明白了。由于這是一部國際導演,投資巨大,大牌云集的名片,這是要全球同步上映的。那么就不得不考慮到外國人的感受。在他們不了解中國歷史的背景下,有許多情節(jié)是若是一板一眼照原書演是不可以的。比如外國人看了會問,曹操兵敗為何為沒被殺死?這就要講到華容道,而為何關羽會釋放自己的仇人?這就要講更多甚至與赤壁不沾邊的內容,這樣,影片就散了。說句實話,吳老在這里把關羽調過來并讓他斷后被擒,曹操義釋之,也是一個漂亮的改編。
此外,我們還看到許多與我們想象中赤壁之戰(zhàn)或三國人物不同的影子。比如諸葛亮的給馬接生,比如長板坡的鏡面反射,比如孫尚香多次的放肆犯上,等等。畢竟吳老在美國呆了這么長時間,對美國文化爛熟于心。要知道,美國人眼中的英雄與中國是不同的。中國的英雄講究忠義神武,運籌帷幄,有羽扇綸巾的大氣,又有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的從容。而美國的英雄則不同,從超人蝙蝠俠到蘭博終結者,無不肌肉發(fā)達,一路猛打。不說頭腦簡單,但至少思考的時間比打斗的時間少,而中國英雄的代表關公,我們在給他筑像時,一般是筑他讀書時的像。這便是文化的不同,于是,文化的不同注定這部商業(yè)大片要追求大多數(shù)人的意志,這樣,我們看到英雄們各自為戰(zhàn)缺少配合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至于諸葛先生的接生工作,也是一個文化問題,而非衛(wèi)生問題。在美國英雄不僅僅要有俠骨,更要有柔腸。雖然似乎中國也是如此,但其兩者是不同的。在中國看來,劉備帶老百姓逃難,這是柔腸,但他絕不會帶著牲口逃難。這或許是動物在兩種文化間不同地位的原因,總之,給馬接生在我們看來是笑場的橋段,但在西方人眼中,這才是英雄所為。至于帶百姓逃難,那是你劉備無能,沒什么。
說來說去,還是落在文化上。本來嘛,電影也是文化的一部分,吳老也是一個文化的締造者。這是導演的本質,也是導演的任務。可問題是電影不僅僅是文化,它還是藝術,還是商業(yè)。于是,電影也由此逐漸退去文化的光環(huán)。導演也更注重影片的商業(yè)價值了。
當然,國際名導畢竟是國際名導,影片至少讓人看了覺得有一絲文化的味道。或許是劇本和故事發(fā)生時代喚起國人內心共鳴的原因吧,但在這一方面講,本片就比什么終結這一類只注重視覺效果而胡扯一頓,只注重商業(yè)價值而瞎拍半天的好。
最后說來,本片無非就是一部中國版的[特洛伊]。倒不是說他們的情節(jié)雷同或是說視覺效果相似。而是因為其內在都是美國文化對世界范圍內古典文化的再審視。或許是美國沒有古典文化,便在世界范圍內尋找可利用的古典文化,再大加改造,最后弄到除了人物名字還是原來的以外無一相似了為止。然后對世界宣稱,這就是美國版的特洛伊,這就是美國版的赤壁。實則是美國版的希臘文化,實則是美國版的中國文化。不倫不類。
這就是美國式的文化再審視。好像一個目不識丁的人一夜暴富,總覺得缺點什么,就買下了各個名牌大學的學位,印在自己名片上。殊不知,學問這東西和文化一樣,沒有上千年的醞釀,買來的永遠是買來的。或許它可以使你賺很多錢,但絕不會深深的刻在你的血液里。既然這樣,文化也就失去了它存在的意義與價值。
回歸正題,這部片子,就是導演的中國情結,國人的對自己文化重新要求外來審視的愿望,與全球的商業(yè)化結合的產物。更重要的是美國的文化空虛罷了。這樣的片子賺錢,原因就在于它把我們的文化結合進美國主流文化。換句話說,就是把圓明園建成一個豪華賓館,國人沖著圓明園的歷史去,西人沖著他的豪華去。所以說,這部片子是美國文化的產物,而非中國,而情節(jié)則的變動要更貼近西方價值觀。
有人問我喜不喜歡這部電影,我說,一部電影,總是有人喜歡有人不喜歡,要是都不喜歡這部電影這部電影就不會上映。所以,在選擇中喜歡不喜歡不重要,畢竟人各有各的欣賞標準。于是,分析比結果更重要。
分析比結果更重要,所以我寫了這篇文章,試圖透過暄彩的熒幕看到它后面深深隱藏著的東西,看到我們心中深深隱藏著的東西,看到一些不算在那30塊錢里的東西。愚見平庸甚極,權當玩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