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名人事跡材料
你知道中國名人事跡材料有哪些嗎?事跡不是單純為其單位和個人評功擺好,而是為了鮮明地體現和積極宣揚一種特定時代所需要的精神。下面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收集整理的中國名人事跡材料,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中國名人事跡材料【篇1】
丈夫朱敏才今年72歲,1965年大學畢業后,先在商務部工作,后在坦桑尼亞、尼泊爾等國大使館做外交官,直至退休;妻子孫麗娜今年60歲,是北京一所小學的退休英語教師。
2005年初,兩位老人在看電視時,看到貴州山區的一所學校只有一名老師,上課時老師還要背著孩子。看完節目,老兩口決定去貴州山村支教。
當年8月,老兩口來到貴州開始了支教之路,他們專門選擇最偏遠、教師最稀缺的小學。
尖山苗寨小學,是支教中讓老兩口最難忘懷的學校。尖山有貴州的小西藏之稱,海拔1300多米。學校只有兩間教室,被稱為“袖珍小學”。讓老兩口下決心留在山上的是,當地村民對教育的一種強烈渴望。這所簡陋的學校就是村民們每家背7000斤石頭壘起來的。學校里唯一的一名老師也是孩子們跪求下來的。小學不說教室沒有電,窗戶是石洞,就是睡覺的地方也是和公廁緊挨著的,氣味難聞,老兩口晚上只好戴著口罩睡覺。
這里的孩子原來只有語文和數學課,朱敏才老兩口給他們加上了英語、體育和音樂。體育課沒有器材,朱敏才老人就自創了尖山棍法,帶著孩子們一起鍛煉身體。因為年級多、老師少,兩個老人成了學校的“頂梁柱”,從早到晚,課程表都排得滿滿的。
老兩口的支教不僅是義務的,還把生活費常常貼補給孩子們,自己卻連水果都舍不得買。由于年高營養又跟不上,孫麗娜老人右眼因黃斑性病變而失明,朱敏才則患有多種疾病,老伴兩個月一次回北京為他買藥。
支教9年多來,老兩口的足跡遍及貴州大山深處的五所小學,其間,朱敏才老人一直沒有回過北京的家。記者問二老,支教何時是盡頭?二老的回答驚人的相似,希望盡自己最后的余熱溫暖孩子們,等到最后實在爬不起來的時候就回北京。
中國名人事跡材料【篇2】
2010年10月29日,王菲在闊別歌壇7年之后復出,在北京五棵松體育館舉行首場演唱會。王菲素有天籟之音的美稱,歌聲空靈悅耳,環視整個華語樂壇,唱功可謂獨樹一幟,是公認的天后級人物。
在萬眾期待中,王菲的演唱會正式拉開帷幕。這一天,五棵松體育館盛況空前,數萬歌迷如癡如醉地聆聽王菲一首又一首的經典曲目,全場演出近乎完美。但誰也沒有料到,在演出結束后的幾個小時,狀況發生了。
互聯網上,到處瘋傳一段視頻:王菲演唱大家耳熟能詳的歌曲《紅豆》,進入高音部分,突然唱破了音,王菲略有尷尬地扮了個鬼臉,很快又回到曲調上……緊接著,各路媒體紛紛將這一細節報道出來,于是,“天后走音”成了一個熱門新聞。
其實,王菲挺冤的。任何一個歌手,如果連續高水準地演唱20多首歌曲,期間偶爾出現一個破音,都是再正常不過的現象。但由于她是王菲,如此瑕不掩瑜的小缺陷也被無限放大。更令王菲委屈的是,那天她是帶病演唱,而且中間音響出了問題,導致她聽不到自己的聲音,這才出了一點小狀況。但無論怎樣,作為天后的她,還是因為一個微不足道的破音被推到了風口浪尖上。
“天后也是人不是神,也可能犯錯誤,對王菲也要寬容點。”
“cd機還會卡殼呢,何況王菲又不是演唱機器。”
“王菲的演唱實力有目共睹,即使出了點小差錯也可愛。”
……
力挺王菲的歌迷也有很多。
向來特立獨行的王菲該如何來應對這起意外“事故”呢?對于一般人來說,有兩個選擇。一是精于世故型的,即“真誠”地向公眾道歉,盡管這個“錯誤”是那么的吹毛求疵,但好歹能贏得一個謙虛低調的好評價;另一個是徹底撇清型的,即召開新聞發布會,大講客觀原因,全力維護歌壇天后的神圣地位。
王菲都沒有。她做了兩件事,第一件是第一時間在微博上作出回應:“我這輩子最大的遺憾就是不能坐在臺下看看自己到底能緊張成什么德性。總之,各位所有的鼓勵批評在此一并謝過,下一場演出一定會更好哈。”第二件事是,在第二場巡演中,她確實沒有食言,奉獻了一場完美的演出,堵住了所有挑剔的嘴,也不露聲色地化解了此前的風波。
面對別人的挑刺,不帶抵觸情緒,不做過多辯解,而是把它作為激勵自己的動力,用更加完美的表現來化解,這或許正是王者風范吧。用更加完美來化解挑剔,這又何嘗不是一種為人處世的智慧呢。
中國名人事跡材料【篇3】
每年的春節晚會現場,有一個人一出場總是那句口頭禪:“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朋友,各位來賓,Ladies and鄉親們,我想死你們了!”
知道他是誰了嗎?
對!他就是馮鞏,一個還沒開口就能把你逗樂的笑星。
說起馮鞏,他的身世那可不得了!他曾祖父曾經是中華民國的代總統——馮國璋。虎父無犬子,馮鞏的爺爺早年留學海外,回國后實行實業救國,也是響當當的一個人物。
身世這么顯赫,馮鞏為何走上藝術道路呢?因為到了馮鞏這一代,家境已經沒落,而馮鞏從小就有文藝才華。當年,為了進宣傳隊,馮鞏甚至偷偷賣掉祖傳的一個大鐵爐,買了一把胡琴。
后來,馮鞏拜馬季為師,學習相聲的創作與表演,并先后與劉偉、牛群搭檔,活躍于津京相聲舞臺。馮鞏和牛群簡直就是黃金搭檔,在上世紀90年代,他們是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的兩張王牌,馮鞏由此成為聞名天下的笑星。
有一次,一個記者向馮鞏提出要求:“我想采訪一下您的妻子和兒子。”
馮鞏笑著說:“我的妻子和兒子,除了是我的妻子和兒子之外,跟別人的妻子和兒子沒有太大的區別,所以,你還是別采訪他們了。”
那位記者緊接著說:“您作為一個公眾人物,大家很想了解您的另一面,您不讓采訪怎么行?”
聽罷,馮鞏把身子一轉,背對那位記者,伸手將衣服往上一撩說:“你們不是總想了解我的另一面嗎?請看,這就是我的另一面。”
還有一次,馮鞏參加中央電視臺心連心藝術團的慰問演出,同臺演出的有蔣大為、濮存昕等大腕。演出結束后,人們發現蔣大為的追星族差不多都是中年男歌迷,而濮存昕的追星族幾乎全是少婦,只有馮鞏的追星族不但人數眾多,而且男女老少都有。
主持人朱軍發現了這個有趣的現象,就問馮鞏:“鞏哥,相聲這么不景氣,喜歡你的人卻這么多,你說是為什么啊?”
馮鞏聽后,指著自己的臉說:“這是因為我的這張臉長得老少皆宜。”
中國名人事跡材料【篇4】
今日的世界是一個瞬息萬變的世界,今日的世界是一個突飛猛進的世界。貫穿在這種劃時代的大變革之中的世界經濟,也呈現出愈來愈激烈的商業競爭態勢,而這種激烈的商業競爭,實際上是企業與企業之間的人才和智慧的競爭。
李嘉誠正是其中主宰和操縱這些競爭的高手。
50年代初期就跟隨李嘉誠南征北戰的創業者-一上海人盛頌聲和潮州人周千和,就是李嘉誠創業興家的將相之才。
1980年,被李嘉誠提升為副總經理的盛頌聲,在回答記者關于長江實業在強敵環伺的情況下,終能脫穎而出,原因何在的問題時說:靠李嘉誠先生的決策和長江實業上下齊心的苦干。李嘉誠先生決策快速而準確,這么多年來從沒看錯過人,沒做過錯誤的決定……
以誠感人,人亦以誠感之。李嘉誠的真誠與善待下屬,令下屬對他忠心耿耿。
在長江實業發展具有一定規模之后,李嘉誠便開始著手選拔人才和發掘人才。他打破東方家族式管理企業的傳統格局,構架了一個擁有一流專業水準和超前意識而且組織嚴密的現代化內閣,來配合他苦心經營起來的龐大的李氏王國。
正如一家評論雜志所稱道的:李嘉誠這個內閣,既結合了老、中、青的優點,又兼備中西方色彩,是一個行之有效的合作模式。
李氏王國的業務包括地產、通訊、能源、貨柜碼頭、零售。財務投資及電力等,十分廣泛。而圍繞在李嘉誠身邊協助他經營的得力助手,計有長江實業及和記黃埔董事局副主席麥理斯、長江實業副董事長兼總經理周千和以及董事周年茂、霍建寧、和記黃埔董事兼總經理馬世民,以及長江實業董事洪小蓮。
畢業于香港大學的霍建寧,自1979年在留學美國歸來后,就進入長江集團,出任會計主任,其后又考得澳洲會計師資格,到1985年被委認為長江實業董事。處事低調的霍建于,有著杰出的金融頭腦和非凡的本領。
曾經由李嘉誠指定為長江實業的專門人才而被送往英國攻讀法律的周年茂,當年30余歲,是周千和的兒子,1983年就被李嘉誠選為長江實業董事和公司指定發言人。書生型的周年茂是經營地產的老手。
曾經在60年代末期,也就是長江實業尚未上市之前就作為李嘉誠的秘書,跟隨李嘉誠長達21年之久,為李嘉誠立下汗馬功勞的精明能干的女強人洪小蓮,直到今天仍是長江實業董事,深得李嘉誠信任。
不僅如此,深悉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李嘉誠,從古代圣賢的做人風范中,不斷學習和領會待人接物的正確態度。
60年代初期的李嘉誠開始注意回避東方式的家庭化的企業管理,并在當時就開始大膽起用洋人。李嘉誠高薪聘請了一位美國人Erwin Leissner出任總經理,負責日常行政。這之后不久,又聘請了一位美國人Paul Ly0ns為經理,配合原來的200余位基層管理人員實行企業的國際化管理,自此長江實業的管理格局更加蔚為壯觀。
可以說,李嘉誠今日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與他集中西方企業管理的精華,大膽起用外國人是緊密相關的。李嘉誠財團今日成為縱橫東西的跨國財團,一定程度上便是他周圍這些外國人既出謀獻計,又充當大使在前方沖鋒陷陣的結果。
李嘉誠所器重的另一個外國人,就是英國人馬世民。 1966年,雄心勃勃的馬世民來到香港,是為了加入當時控制了整個香港經濟的怡和財團。馬世民聰明好學,積累了大量融合東西方企業管理之精華的企業管理經驗。他已經學會了怎樣在亞洲經營商業,也更精明地看出香港的發展前景。
70年代末的一天,一個很偶然的機會,馬世民與李嘉誠攀談起來,馬世民感慨之余說:目前來說,我的經驗及能力還有待于邊干邊學。但香港是這樣,當你拿出真本事做生意時,你就學得很快。這句話給李嘉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時他正在有目的地含而不露地發掘人才,因此他立刻把注意力放在了馬世民身上。
1984年,一直默默注視馬世民發展的李嘉誠,看到任用馬世民的時機已成熟,便通過和黃收購了馬世民自己創辦的公司,并將當時名不見經傳的馬世民提升為和記黃埔董事兼總經理。
在總結自己的用人心得時,李嘉誠曾生動地說:知人善任,大多數人都會有部分長處,部分短處,好象大象食量以斗計,蟻一小勺便足夠。各盡所能,各取所需,以量材而用為原則。又象一部機器,假如主要的機件需要用五百匹馬力去發動,而其中的一個部件則只需半匹馬力去發動,雖然半匹馬力與五百匹馬力相比小很多,但也能發揮其作用。
就如在戰場,每個戰斗單位都有其作用,而主帥未必對每一種武器的操作都比士兵純熟,但最重要是首領亦十分清楚每種武器及每支部隊所能發揮的作用……統帥只有明白整個局面,才能出色地統籌和指揮下屬,使他們發揮最大的長處以取得最好的效果。李嘉誠的成功,也是他知人善用的成功。
廣羅天下之才而以誠相待的李嘉誠,用思想也用行動成功地證明了古代思想家荀子所說過的一句至理名言: 每一個凡人,其實都可以成為偉大的禹。
中國名人事跡材料【篇5】
“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我們從2018年12月19日起開設專欄,刊登部分受表彰人員的先進事跡,用鮮活的事例講好改革開放故事,講好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故事,充分展現改革開放40年來的偉大成就,大力弘揚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引導全社會致敬先鋒,見賢思齊,在新時代新起點上,匯聚改革開放再出發的磅礴偉力,堅定不移將改革開放進行到底。
這里是廣州市呼吸疾病研究所,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國家呼吸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原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南山的工作地。17年前,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席卷全球,這里曾是戰場的前沿陣地。時年67歲的鐘南山,就是一名牢牢堅守的戰士。
2003年,疫情來勢洶洶,廣州好幾家專門接納“非典”病人的醫院已經不堪重負。
這時,鐘南山帶著他的呼研所站了出來。“把重病人都送到我這里來!”在他的指揮下,呼研所率先摸索出一套有效的防治“非典”的方案。這一經驗被世界衛生組織認為對全世界抗擊“非典”有指導意義,后來成為通用的救治方案,鐘南山也成為“抗擊非典的功臣”。
“非典”過后,鐘南山依舊致力于呼吸系統疾病領域。他主動承擔起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代言人的角色,向公眾普及衛生知識,推動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體系建設。
“呼吸系統疾病是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體系需要應對的最主要疾病。目前我國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體系建設已經取得了很大成果,建立了全國廣泛的監測體系。”鐘南山說,“非典”之后,全國陸續設立了幾百個疾病監測點,能夠及時監測到公共衛生事件的實況,對于呼吸系統疾病的診斷水平也在不斷提升。
此后的H1N1、H7N9等疾病,醫護人員和防疫機構都能夠快速找到病原并進行防控。2015年,廣東省僅用兩個多小時就將首例中東呼吸綜合征疫情輸入病例追蹤到位。
“院士門診”“院士查房”、做科研、帶學生,這位精神煥發、步伐矯健的八旬院士,至今仍在看病出診一線工作。
“接下來我還有兩個愿望,一個是希望讓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像高血壓和糖尿病一樣可以早發現、早治療,另一個是希望自己和其他科學家一起研制了26年的抗癌藥可以早日推出。”鐘南山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