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名人事跡材料介紹
名人的愛國事跡能激發讀者,尤其是青少年們的愛國熱情。那么你知道中國名人事跡材料都有哪些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收集整理的中國名人事跡材料介紹,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中國名人事跡材料介紹篇1
歷史是一部長卷,再怎么博大精深,也終究要翻過去的。然而,”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汰盡英雄。“歷史上英雄屈指數來,實在不勝枚舉。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或金戈鐵馬,馳騁邊疆,或運籌帷幄,旗開得勝——這些無不在漫長的歷史長卷上描繪出一筆筆英雄本色!
然而,有一位英雄定格我心中,他便是公瑾周瑜。
其實,周瑜大家并不陌生,赤壁一戰,足見公瑾不愧為一代英雄。東坡有云”羽扇綸巾,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我追隨這驚天動地的氣概,走進三國去領略這位風流豪杰。
江南初定,曹孟德便率領百萬虎狼之兵,乘大破荊襄之勢,揮師南下,直沖東吳,舉國上下,人心惶惶,將領們各執已見,孺將周瑜自告奮勇,挺身而出,慷慨陳詞:”國恥家仇系千鈞一毫發,大丈夫生于天地間,寧死而不做曲膝之臣。“愿親自統率水陸大軍以抗曹敵——這是何等覺沉著鎮定與有勇有謀。
決戰在即,大將程普倚老賣老,對周郎此等”黃毛小兒“不屑以顧。假裝告病在床,欲給公瑾以下馬威。身為大都督的周瑜卻毫不計較,親自登門拜訪,以自已的誠意贏得:”老臣心“。隨后周瑜又召集群英聚會。巧借曹操之刀鏟除心患蔡瑁、張允。又棒打黃蓋演出苦肉計。對于蔡中、蔡和兩個曹兵心腹臥底,沉著不慌,暗中與之周旋,使二人如”籠中之鳥“——這又是何等的任人為賢和機智過人。
東風南下,千軍萬馬雄心萬丈,浩浩蕩蕩齊到江南。灰甲寒光輝映,兵戈相拔,公瑾銀甲素袍,健步登上點將高臺,尚方寶劍在腰,手拿杏黃令旗調兵遣將,誓踏曹營。傾刻間,火光四起,曹軍哭天喊地,更笑曹操爛頭焦額。搶來劣馬,狼狽而逃。而此時,周郎則已是立于冽冽風中,笑看風云——這又是何等的豪邁和揮灑自如。
”愛江山更愛美人“。周瑜的事業尚且光輝燦爛,愛情更是甜蜜有加。腦海里不由浮出這樣一幅畫面:”明月千里,花膠月下,周郎與小喬相攜散步于花園之中,才子佳人,同扶搖琴,夫妻共奏《漢宮秋月》“。樂聲如行云流水緩緩流淌。這是何等等浪漫溫情。
杜牧詩云:”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我覺得寶釵的”好風頻借力,送我上青云“來形容更為恰當。但是”人生自古誰無死。“對于周瑜的英年早逝,我深表痛惜。還是孔明說的好:”魂如有靈,以鑒我心,從此天下,便無知音。“——一顆崛起的星就這樣過早的隕落!
古人青梅煮酒論英雄,今日,我來于臺前,抒發劣見,頌出對周瑜千年的祭奠!
中國名人事跡材料介紹篇2
劉備,字玄德,涿縣人,中山靖王劉勝之后,漢景帝閣下玄孫。劉皇叔,在三國亂世之中自始至終被頌其仁義,而且其匡扶漢室的大業,也是由仁義所成。
劉備專好結交天下豪杰,并以自身的仁義,“鎖住”豪杰為自己所用。其實我們仔細閱讀,可以發現劉備,除了仁義還有個能力——籠絡人才。沒錯,劉備不甚好讀書,沒知識,也不是以一敵百的好漢,為何那么多人才都投向他了?文有龍鳳,武有五虎。除了仁義,也有聰明。劉備并不是個簡單的仁義之士,其中還有頭腦。
舉個例子,新野戰敗后,劉皇叔帶領百姓一起逃亡,但這速度,怎能不被追上?曹軍趕上,只有千余人逃出。這時,趙子龍又殺回敵陣,只因不見了主母和小阿斗。趙云一路殺進來,又單騎沖了出去,見了劉備。劉備直接扔了阿斗,真是“無由撫慰忠臣意,故把親兒擲馬前”。試想,劉備飄蕩半世,可不像曹操那么多兒子,只有這一個親子,安敢狠摔?何況劉備雙手過膝,扔的話再一彎腰,和置于地也無太大區別,但群臣看就不一樣了,能不“肝腦涂地”?
雖劉皇叔仁義,但也并不永久。如呂布被縛,向劉備求救,以為皇叔面子大,劉備點頭。但當曹問如何處置時,劉備卻欲殺之,具體原因不明。
還有呂蒙用計奪荊州殺云長后,劉備欲起兵報仇,不聽苦勸只是為了昔日桃園結義之義,但對天下之仁卻忽略。終導致大業不成,三國歸司馬氏。
觀全書,人人道皇叔仁義,在我看來,也許只有兄弟之義,“犯我兄弟者必誅”,缺少了幾分對天下的“仁”。皇叔稱得上義氣深重,但并不有多“仁”,大仁和小義間皇叔選了小義,也許就是這導致他大業不成。
我看劉備,他的大業成于義,亦敗于義也。他算得上英雄,但絕不是一代梟雄。
中國名人事跡材料介紹篇3
“要是劉備沒有來呢?”讀了《三顧茅廬》,在贊嘆劉備求賢若渴的精神的同時,我又不免為諸葛亮擔心。公元207年,劉備被曹操追殺,屯兵新野。徐庶向劉備推薦諸葛亮。劉備冒著嚴寒兩次拜訪他,但都被拒之門外。第三次終于見面了,并堅決邀請他出山。這是一段膾炙人口的佳話。值得慶幸的是劉備終于第三次來拜訪了。否則,中國的歷史上是否還會記下“諸葛孔明”這個名字呢?
諸葛亮是幸運的,他終于等到了劉備。使他的才華得以發揮,成為一代風流人物,沒有被埋于草廬中。但是,世界上又能有幾個劉備呢?又有多少人能像諸葛亮這樣幸運呢?加入劉備果真沒有來,諸葛亮又會怎么樣呢?恐怕職能懷著滿腹的韜略庸庸碌碌地度過一生,懷著生不逢時的慨嘆死去。如此看來,這種等待是多么渺茫,又是多么危險呀!這種等待的做法是不足取的,特別是在今天。
今天是一個崇尚知識、人才濟濟的時代。但是受傳統觀念的影響,人們大都習慣于含而不露,“隱居于草廬中”,既渴望使自己的才能得到發揮,又不敢脫穎而出。其結果常常是自己的才華得不到應有的發揮,而社會則失去了一份寶貴的財富。如果毛遂不自薦,他的才能幾時能被大家承認呢?而平原君又怎樣于楚國達成協議呢?所以我們不能等待“劉備”的到來,過分寄望于“伯樂”。應該把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在岳陽市黃秀鄉有個年輕的黨委書記,本是岳陽氮肥廠的后勤干部,在小青年中有“小諸葛”之稱。他想:“在廠里,我還派不上大用場。但我不能等待,我要去闖,去干一番大事業。”于是他自薦擔當任何一個鄉的黨委書記。岳陽市委批準了。他工作很出色,成了岳陽市的新聞人物,《黃金時代》雜志報道了他的事跡。如果他也像許多人一樣在那里等待,那么“劉備”再求賢若渴,識人善任,恐怕也不諱發現一個后勤干部具有黨委書記的才干。
諸葛亮等劉備自有他的原因。當時昏君當道,諸葛亮在等圣賢之君。這種等待還是可以理解的。而今天則不同了。今天我們有幸生長在一個充滿生機的文_革時代,在一個百端待舉的用人之秋,為什么還要等待呢?讓我們打破舊觀念的束縛,努力掌握自己的命運,主動進取,去顯示自己的才能,讓社會對自己做出選擇吧!
中國名人事跡材料介紹篇4
雖然最終劉備一統天下作漢帝的抱負未能實現,但這絲毫不影響他稱“帝”——影帝。
要說劉備的演技,全在一個字“哭”上,并且,玄德淚下時機之精準,效果之驚人,連瓊瑤劇中各路美女的未語先泣、梨花帶雨,都不能望其項背。
在三十回至四十回,短短十回中,劉備已有三次分量不輕的“哭戲”。
第三十六回,徐庶母親被曹操挾制,劉備無奈,只得親送徐庶入曹營,先是“大哭”,繼而“二人相對而泣,坐以待旦”。送至長亭,劉備不忍相離,送了一程,于馬上執徐庶之手:“先生此去,天各一方,未知相會卻在何日!”說罷,淚如雨下。見英雄再度落淚,徐庶亦不禁涕泣。
這一哭與之前惜別趙云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既提高了自己的“大仁大義”形象,也同時收買了人心。唯一不同的是,劉備這次的眼淚還有了意外的收獲,那就是徐庶舉薦了一位曠世奇才——諸葛亮。
在三顧茅廬之后,劉備終于見到了諸葛亮,但諸葛亮一開始并不答應出山,劉備便大哭起來,“淚沾袍袖,衣襟盡濕”,“孔明見其意誠”,于是答應出山,劉備馬上轉為“大喜”。
其目的再明白不過了:我說不動你,還哭不動你嗎?你不出山,我就哭到你出山。這一哭,使得諸葛亮竭其整整半生心力,投身蜀漢政權的建設中去,“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可以說,沒有這一哭,就沒有諸葛亮出山;沒有諸葛亮出山,蜀最終也無法與魏吳三國鼎立,互相抗衡。
如果說前面這兩哭都帶有強烈的目的性,或多少有些虛偽的成分在里頭,那么此十回中的另一哭,就是完全真情流露的哭。
三十四回中,劉備如廁,因見自己髀肉復生,不覺潸然流涕。劉表問之,備嘆曰:“日月蹉跎,老將至矣,而功業不建:是以悲耳!”
此處的哭,沒有觀眾,沒有目的,僅僅是慨嘆、傷感。這樣真情的哭在后文關張遇害時亦有出現:“淚濕衣襟,斑斑沾血”、“放聲大哭,哀絕于地”……
總結全書來看,劉備為立業而哭,為求才而哭,為兄弟而哭,還為求生而哭。劉備性格的兩面:重情重義、虛偽,造就了這些或相似、或迥異的哭;而這些哭,也使得劉備這個人物更豐滿,更立體,也更值得揣摩。
所以,憑借這些哭戲中極具層次化的表演,劉備獲封“影帝”可謂當之無愧。那么,是不是也該給作者羅貫中頒一個“最佳編劇獎”呢?
我想,絕對有這個必要。
中國名人事跡材料介紹篇5
我眼中的劉備是一個性情溫和卻寡言語,素有大志,專好結交天下豪杰的人。他雖然出生低微,但是他十分有謀略。為什么呢?就讓我細細道來。
有仁德之心的劉備
徐庶原本是劉備身邊的軍師,曹操想把徐庶捉來給自己出謀劃策,于是就把他的母親抓來做人質,以此來要挾他。當時就有人勸劉備,不能讓徐庶去曹營,因為他對劉備的軍隊了如指掌,難免會泄露機密的。但是劉備為了讓他們母子相見,還是讓他去了曹操那兒。徐庶對劉備發誓:我一生都不會為曹操獻計的。正是劉備的仁德,贏得了徐庶對他的敬重和忠心。
求賢若渴的劉備
徐庶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劉、關、張弟兄就去請諸葛亮出山,去解救天下百姓。第一次,他們騎馬去拜見諸葛亮。童子說諸葛亮去山中采藥了,短則四五天,長則一個月。劉備聽了,又行了一個禮便告辭了。過了一段時間,劉備打聽到諸葛亮回來了,便第二次去拜見諸葛亮。當時正下著大雪,馬兒也不能走。張飛和關羽都勸他不要去了,劉備卻顧不了那么多,還是走著去拜見諸葛亮。恰逢諸葛亮又不在家。童子告訴他:先生剛出去賞梅,短則三四天,長則兩個月。劉備并不氣餒,他留下一封信然后才告辭。到了第二年春天,劉備第三次去拜見諸葛亮。正好碰見諸葛亮在睡覺,他就在外面等了兩個多時辰。等到諸葛亮醒來,他才進去拜見,并謙虛地向諸葛亮賜教,問他對天下大事的看法。由此便有了后來的隆中對。最后,諸葛亮被劉備的誠心所感動了,決定出山相助他。正是劉備的惜才、愛才,才讓諸葛亮一直輔佐他。
這就是我眼中的劉備,一個有仁德之心、求賢若渴、惜才愛才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