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風家訓演講稿3分鐘
一個人的品德高不高尚,是由他的家風鑄就的。很多人在小的時候家里人對他十分的寵溺,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但我們家卻有著良好的文明家風。
爸爸曾告訴我,要做好“人”,首先就要講誠信。誠信是金,從小家人就一直告誡我,人要講誠信,誠信是為人之根本。一個人連最起碼的誠信都沒了,那他還擁有什么?然后就是要講文明懂禮貌。記得我小時候,就會經常和朋友開一些小玩笑。比如什么你鞋帶開了,你衣服上沾了東西之類的。后來這是被我爸知道了,便告訴我,那樣做是不對的,人要講誠信。我聽了之后感到十分羞愧。也覺得那些玩笑太無聊了,于是我就再也沒撒過那樣的謊了。還有一次,家里來了客人,我理都沒理,直接繞過了他們走進房間關上了房門沉浸在我一個人的世界。爸爸走進房間說:“你怎么能這樣呢?也太沒禮貌了,看見認識的人應該問聲好,最基本的禮儀必須有。”于是把我拉出房間讓我叫了聲“叔叔、阿姨好!”自從那以后,我時刻銘記爸爸的教誨,但凡遇到認識的人都會問聲好。
奶奶告訴過我:“做人要勤奮,不能懶惰,如果你想將來有出息,就要勤奮。”在家時我非常懶,就感覺我一動骨頭都會散架似的。奶奶看到我這樣,嘆了嘆氣說:“你得勤快些,你這么懶,誰會喜歡你,在學校恐怕連老師都為你頭疼。”我想了想,家人為我做飯、洗衣…肯定很辛苦,我的為他們分擔些家務。華羅庚也曾說過:天才在于積累,聰明在于勤奮。于是,我開始慢慢改掉這個毛病。
是這些良好的家風讓我改掉了不良習慣,讓我知道了沒有改不掉的惡習,只有不愿改的態度;沒有跨不過去的檻,只有不奮起的腿腳。讓我們一起傳承文明家風,做一個講誠信、講文明懂禮貌的美德少年。
家風家訓演講稿3分鐘篇2
“家是心靈的港灣,人生的驛站,是感情的歸宿,靈魂的延續。”家,多么溫暖的一個詞,但是,俗話說:“國有國法,家有家規。”無規矩不成方圓,家風家訓,是每一個家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在日復一日地影響人們的心靈,塑造人們的性格。
正所謂:“百善孝為先。” 青山悲吟聲聲淚,聲聲呼嚴父;碧水苦訴字字血,字字哭慈母。羊羔跪乳、烏鴉反哺,“天地重孝孝當先,一個孝字全家安。”古代埋兒奉母,棄官尋母的事例,足以讓人們唏噓不已,而當今捐腎救母,退學為母的故事,更是令我們感動萬分,不同的時代,演繹著相同的主題。孝,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多少滿腹經綸的文人墨客為它吟詩作曲。孝,在歷史的長河中,彰顯出中華傳統的獨特魅力。
孝,或許,有的人,只有經歷了生離死別之后,才會真正明白。
小時候的我,懵懂無知,不懂孝的重要。后來,在我十歲那年,我最親愛的爺爺永遠地離開了我,這時,我才明白,孝,這個詞多么崇高,多么偉大。
那時,爺爺住在老家,我和爺爺分居在兩地,我和爺爺一年見不到幾次,和爺爺聊天的時間更是沒有幾回,所以,在我印象中,和爺爺的記憶幾乎是空白的,只記得,爺爺招呼我吃飯時的興奮,看見我們回老家時的喜悅,臨走時虛弱又和藹的笑容。多年后的今天,又回憶起那年,又有多么后悔,當年沒有多和爺爺說一句話,多為爺爺泡一杯茶,多為爺爺盛一碗飯,多看爺爺一眼。這么多年來,我寫了許多篇文章,去追憶爺爺還在的時光,但這些,不過是一些回憶中的泡影罷了,這些都彌補不了我的遺憾。
我想,孝,可以很簡單,只是為父母捶捶肩,說說話,甚至多回家看看,就足夠了。等到“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時,那個陪著你蹣跚學步,教你數學題,伴你成長的人,已經漸漸老了……
記得今年母親節,我送給媽媽一張我自己畫的賀卡,這個禮物,或許,它并不貴重,也不精致,還缺少亮點,這樣一個簡單又樸素的禮物,卻讓媽媽露出了最美麗的笑容。
媽媽教導我:人再貧窮,他只要守住孝道,他的精神財富就是寶貴的。人再富有,都不能忘了父母的養育之恩,他若不孝,總有一天,他總會被社會淘汰,留下無盡的遺憾。
身體上的傷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消失,心里的傷會隨著時間而慢慢忘記,可唯獨遺憾,只會隨著時間而慢慢增多。孝不僅僅是一種付出,也是一種收獲,在盡自己一份孝心的同時,我們沒有留下遺憾,還收獲了幸福和快樂。
家風家訓演講稿3分鐘篇3
敬愛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我今天演講的主題是——良好家風助我成長
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長過程的基礎性教育,良好的家風是未成年人成長的基石。
家風是人們在家庭生活中形成的一種穩定的風格、作風和傳統,包括為人處事的態度和行為準則。家風是一種潛在無形的力量,在日常的生活中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的心靈,塑造我們的人格,是一種無言的教育、無字的典籍、無聲的力量,是最基本、最直接、最經常的教育,它對我們的影響是全方位的。父母親在日常生活中習慣性的言談舉止營造了特定的家風,我們在這種特定家風的熏陶下,會經過耳聞目睹接受影響。這其中,“模仿”起著重要的'作用。不管成年人是否意識到自己的言談舉止會對我們產生某種性質的影響,我們都在模仿。
近日在很多法治欄目中都看到了關于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例,不得不說這些誤入歧途的孩子令人痛心。但在這令人痛心的背后,又是什么原因讓他們迷失了方向,一步步走向犯罪的邊緣?而家長——作為未成年孩子的監護人和引導者,他們又有著什么樣的職責呢?我認為從這些事件中,應該更加重視對孩子的教育,重視家風,家訓,家教。每一個孩子的健康成長都猶如一棵棵小樹苗茁壯成長的歷程。不同的只是樹苗需要人工制作的木架來扶持它,匡正它的成長軌跡,而孩子們則是需要家長的精心教育與幫助來健康成長。對于那些誤入歧途的孩子們,我不敢斷定全部都是由于家庭的影響因素對他們造成了負面的影響而產生了惡果,但我確信,對于他們的錯誤,家庭環境自己家長都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這時候,家風,家訓以及家教的好壞都被最有力地證明!
對于我來說,我家的家風就是“學會做人”。這里講的“學會做人”指的是在道德品行做好,不是說要做到最好,但在一般情況下,我都以此來告誡我
自己。在為人處事方面,對別人要做到寬容、和善、認真地對待;在生活上,我會做到細心,對每件事都堅持認真地去處理;在道德方面,我時常提醒自己絕不做任何破壞、違反社會規則的事情,我會盡力地做好道德上的小事情,從身邊的小事情做起,不要做得最好,但我會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對待它們。
正是有了良好的家風,我才成了一個合格的家庭成員。有時,我所學到的家風,是從父母的身上借鑒而來的。我覺得在此方面,父母對我的影響是極為重要的。一些好的家風就會養成一些優秀的品質,正是有了這樣良好的家風,我們才能更好地成長。
家風如細雨,潤物細無聲。每一位成年人都要把握好自己的言行,為子女的成長營造良好的家風。因為只有正當的家風,才能給未成年人創造良好的成長環境,良好的家風是孩子終身的財富。
謝謝大家!
家風家訓演講稿3分鐘篇4
敬愛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一戶人家,一條家訓;一戶人家,一種家風。家風、家訓,不管多么簡單,它們也是不平凡的。因為它們經過多年的傳承,伴隨了一代代人,啟迪了一代代人,也影響了一代代人。
現在國家領導人提出,要求“求真務實,說真話,辦實事”。這些話我太熟悉了,因為“實事求是”就是我們家的家風。爸爸媽媽從小就這樣教導我,他們不會因為我是小孩,就撒謊騙我,不跟我講真話。由此我也知道了,在大是大非的層面上,在真理與原則面前,人人平等。
爸爸經常在家給我講大道理,首先就是“實事求是”的意思,有時我被爸爸講得啞口無言,但后來想一想,其實爸爸是對的。就應了上面那句話“在真理與原則面前,人人平等”,因為等我到了社會,或者出門在外,沒人會讓違背原則、是非不分地讓著自己。只有真正做到“實事求是”了,才能在社會上為自己贏取一塊立足之地,才能讓自己立于不敗之地。
走進奶奶家的大門,抬頭一眼就看到“安居樂業”四個金光閃閃的銅字,懸掛在影壁墻偏上位置的正中間——這便是我們家的家訓了。安居樂業,四個字看上去普通,里面卻包含著大道理。安居,指的絕不是要安于現狀,而是說要不斷地努力、不斷地奮斗,將自己的家庭盡力建設好、經營好,以家為本,求得生活安定,家庭和睦。國家是一個大社會,更是一個大家庭,它是由一個一個的小家庭組成的。所以,只有每個人都明白了這個道理,每個小家庭都能安居了,社會才能安寧,國家才能安定。
論語中有一句著名的話——“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可見“樂業”是最好境界了。樂業,便是愛崗敬業。我現在還只是個小學生,我的“業”就是要把自己的本分工作做好,把我的學習搞好,在我的業余時間盡可能地了解多專業、多領域的知識,為自己的未來做準備。所以現在的我,不僅要好好學習,還要把學習當成一種樂趣。如果每個人都把自己的分內工作、分內職責當成了一種使命,一種樂趣,我們賴以生活的社會一定會更加美好,我們的國家一定會更加強盛!
每年的清明時節和冬至、春節,我總是會和爸爸一起到先祖先輩們的墓前去掃墓、祭奠,緬懷他們、感謝他們傳承下來的樸實無華的治家格言,生活真理。先輩們的言傳身教,他們用經歷和智慧總結出的家風與家訓,不僅利己,更是利人、利社會,使得我們這些晚輩子孫都大大受益,并一代一代地不斷地去繼承和發揚!
我的演講完畢,謝謝大家!
家風家訓演講稿3分鐘篇5
中國上下五千年以來,最注重的就是“孝”和“禮”,只有先學會孝順,才能學會做人,只有學會禮貌,才會讓人尊重。無論在何時何地,都不能沒有禮貌,如果沒有禮貌就會顯得十分沒有教養。都說百順孝為先,無規矩不成方圓,那么我們家的家風家訓當然就是離不開“孝”和“禮”了。
孝是一種美德,從古代開始便是開始。孔融讓梨便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孔融從小便知道尊敬長輩,尊老愛幼,拿到什么好東西都是讓長輩先挑,自己拿最后的,是一位有道德意識的名人。我們中華民族博大精深,不管什么時候都是一個禮儀之邦,不但有禮,還孝順。人不管到了什么樣的階段,最應該感謝的就是父母,所以我們要懂得孝順。我們無論到了怎樣的境界都需要禮貌待人,所以我們還要懂得禮。
孝順不需要做一件驚天動地的事情,我們可以從日常生活中做起,做一個有禮貌又有孝順的人。我們家便是這樣,我沒有做到過大到驚人的事情,但是我卻做到過許多溫馨的小事。媽媽累了的時候我便給她端一盆洗腳水,爸爸渴了的時候我便泡一杯茶給他喝,媽媽干家務時幫她做等一些小事,這些都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孝。
既然我們中國是禮儀之邦,那么我們在生活中更不能缺少的便是禮了。禮貌是我們在當今社會最必要的條件,要想看一個人的教養,首先要看的便是禮貌。我聽說過一個故事,有一個公司招聘,這個公司條件很好,有很多優秀的人來應聘結果最終都是以失敗告終。有一個女大學生,她來應聘,沒有過職場經驗但是卻被錄用了,原因就是她將老板故意仍在辦公室中一張紙撿起來扔進了垃圾桶里,于是老板便把她錄取了。這就是為什么我們做人一定要有禮的原因。
禮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也起到了規范的作用,當別人一提到中國,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中國的禮儀。從古至今,中國孕育了無數的禮儀,每一條都值得我們去學習,禮儀在古人的眼里顯得尤為重要,因此現在的社會才會如此有素質。從小父母就教育我們見到親戚朋友應該怎樣問好,見到鄰居也要打聲招呼表示禮貌,這就是中國“禮”的力量。
我們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燦爛文化孕育了許多優良的傳統,就像“孝”和“禮”一樣,教育著每一代。隨著社會的發展,應該在新的條件下,繼承和發揚這個優良傳統,讓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弘揚起來,讓我們的子子孫孫繼承和發揚這些傳統。
家風家訓演講稿3分鐘篇6
尊敬的各位領導、同事們、朋友們:
好家規造就好家風,好家風造就好家庭。每個家,都有家風家規,它可以引領家庭成員積極向上、健康成長。我們家也有許多的家規,生活上的有什么“食不言,寢不語”了,東西不要亂扔亂放了,吃有吃相、坐有坐相了這些都是要求我們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在行為上,爸爸媽媽從小就教育我對人要有禮貌,對長輩要尊敬,對父母要孝順,做人做事要講誠信。他們是這樣教育我,也是這樣做的,下面我給大家講幾個發生在我媽媽身上的真實事例吧!
我的媽媽是個大孝女,平時對外婆總是噓寒問暖,每次回外婆家,都會買一些外婆愛吃的細軟、好消化的食物,因為外婆的牙齒不好;還會幫外婆整理家務、燒幾道菜,飯后微笑著聽外婆講“大道理”,很有耐心;每年抽空陪外婆出去旅行記得去年外婆生病住院,媽媽既要上班又要照顧外婆還得操心我的學習,忙得不可開交,但她從無怨言。每天媽媽都要做好可口的飯菜送到醫院,晚上在醫院幫外婆洗腳細心照顧,一個月下來,媽媽累瘦了不少,可媽媽從沒怨言。這些事情讓我從媽媽身上看到了孝順的美德,我也要向她學習。我家的家風,我說起來就是:孝敬父母、忠厚誠信、勤儉持家、知書達理。
好的家風才能創造出好的家庭,俗話說:家和萬事興,相互體諒、相互寬容、相互信任、相互理解是家和的前提,在此基礎上的家庭,才是幸福美滿的家庭。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只有家庭和睦,社會才會穩定。家規是春雨,潤物無形。樹立美好的家風家規,傳承悠久的國風國規,中國這只文明善良勇敢的東方雄獅最終將讓世人欽佩!
謝謝大家!
家風家訓演講稿3分鐘篇7
治家嚴,家乃和;居鄉恕,鄉乃睦。——題記
正所謂,國有國法,家有家規。縱觀前人,家風家訓可謂是民之本,國之福啊。大多數人的家里都有一套家規家訓,我家也不例外。客廳中間掛著許多家規。
那天,老師宣布了單元考將在三天后進行,當許多人尖叫抱怨要趕緊復習時,我卻泰山崩于前——面不改色,淡定地說到:“小考而已,不必太在意,等最后一天再復習也不遲。”
幾兩天過去了,考試前的最后一天到了。我回到家,翻起了課本,發現有許多知識點我還很陌生,這時我便開始焦躁不安起來了。我懊悔地望著天花板,開始了臨時抱佛腳。讀著讀著,我的眼皮開始打起架來,我揉揉眼,倍兒想跳到床上入眠,但還是克制住了。突然,爸爸走了進來,驚奇地問道:“怎么還沒睡?”我支支吾吾地回答道:”復習……準備明天的考試……”爸爸眉頭一鄒,說到:“早干嘛去了!”于是他拿來一把椅子,開始念叨了:“做事情之前,要做足準備,未雨綢繆,不要臨時抱佛腳,搞得手忙腳亂的!知道嗎?”我也只是像應聲蟲似的應了一聲。
聽爸爸說,這便是我們家的家訓期中一條了。就是“在任何事情之前,都需要做好最充足的準備,不要等到事情將至,才知事情之重,不知所措,而不能把事情做好。反之,事半功倍,讓成功觸即而得。”聽后我仍對此不屑一顧,只認為是前人的一些封建思想,在現代社會已經逐漸成為歷史,不可實用。爸爸看到我不屑的眼神,又跟我講了一個故事。
再次走到掛在墻上的家訓旁,我輕輕地撫摸著,此時,凝聚著祖先們教育的結晶,人生的感悟。我義正詞嚴地告訴自己:“要永遠銘記這些家訓,并像祖輩們一樣將它們傳承下去!讓后輩和我一樣受益終生!
家風家訓演講稿3分鐘篇8
俗話說得好: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從孟母三遷到岳母刺字,好的家訓、家規、家風不僅承載了祖祖輩輩對后代的希望對后代的鞭策,也同樣體現了中華民族優良的民族之風!
每個家,都有自己家訓、家規、家風,我家也不例外。我家的家風特點是“勤學孝悌樂助人”,從字面上看,或許跟多數家庭的家風沒有區別,但家風的傳承,更多的是家族之人的言傳身教。關于家風中的勤學,還流傳著這樣的故事:
《烏霉詩》,是清朝的王穎士所作,他是王氏家族的第十五世,清康熙十八年進士。王穎士少年時曾在耿王莊私塾念書,因家境貧寒,缺衣少食。秋天高粱抽穗時,雜生烏霉,王穎士午餐時以此充饑,不回家吃飯。這引起了塾師的疑問,經詢問,王穎士便作一首《烏霉詩》以解師生之疑。
所謂孝悌,孝,指對父母還報的愛;悌,指兄弟姊妹的友愛,也包括了和朋友之間的友愛。孔子非常重視,認為孝悌是做人、做學問的根本。王氏家族自古就講究孝道,在整個大家族里,也沒聽說哪家有不養老、虐待老人的。
王氏家族十六世族人王克寬,康熙年間進士。他的《析筋詩》反映的是王氏孝悌的文化。詩的內容是:“少年堂兄共硯窗,春秋桂杏又同芳。上追淡墨題名榜,下盼紅綾賜餅香。弟舉孝廉能侍養,房分叔季足衣糧。宦囊美產余無取,牧馬場中學牧羊。”這首詩反映的是,王克寬性孝謙讓,少時和兄弟一同讀書,在他考取官職后,把父母接到身邊,視家產財物為身外之物。兄弟們分家時,先讓兄弟們選擇豐肥的土地和正堂房舍,而自己則選取了村北的一塊牧馬場居住。在王氏家族中,有太多這樣重孝重情的故事,一個家庭中,兄弟為了讓其中一名考取功名,不惜自行輟學幫助其功成名就,等家中的兄弟功成名就了,對方反過來再回報這個家庭。這樣的良性循環保證了家族中人才輩出。
“勤學孝悌樂助人”,每一字,每一詞都有深刻的道理,都教給我們做人的根本。好的家風、家訓、家規,每個人都應該去遵守、執行,把好的作風流芳千古。用實際行動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勤學孝悌樂助人”,是我們王氏的家風,但這一家風可能誰都會說、會寫,大家真正能做到的才是好的社會風氣。家風看似無形,但它是融在血脈中的驕傲。通過一卷卷不同時期的族譜,族人可以加深對家族的了解,加強自己的文化修養,這就是傳遞家風。家風正,家族才能興旺發達,社會才能更加和諧。
家風家訓演講稿3分鐘篇9
尊敬的各位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每個好的家庭都要有好的家風。在每個美好幸福的大家庭中,都會因為爸爸媽媽的陪伴而溫暖,同時也伴隨著家風的和諧氣息。
一個好的家風可以讓一個孩子很好的成長,而我就生活這樣一個很好的家風中。在家中父母難免會因為一些磕磕碰碰而吵架,但他們從不會互相指責、斥罵,更多展現在我面前的是他們理性的一面。平時在家中媽媽也會常常嘮叨在學校應該怎么尊重老師同學,更會講一些退一步海闊天空的道理,時間久了我腦海中也會時不時的出現這幾句話,與其說她是生我養我的母親,不如說她是我人生的第一個導師。
每次飯桌上的話題都是最多的,我總是覺得每天的這個時候都是對一天的總結,當然飯桌上的禮儀是一定要遵循,媽媽常常對我警告的有這幾點:
1、吃飯不要狼吞虎咽,嘴巴不能發出吧唧吧唧的聲音。
2、吃飯時嚴禁邊吃飯邊大聲說話。
3、不能翹腿。等等……
雖然還有很多條的規矩但是正是因為有這些束縛著我讓我更好的成長。而我和媽媽之間也不僅僅只有這些法則。
“該學習的時候學習,該玩的時候玩!”母親嘴中也總是掛著這句話。是的,該學習的時候學習:我和媽媽做了一個作息表,周一至周五毫無疑問的是學習,一直到周六下午出了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在加上課外的練習。該玩的時候玩:每個周日媽媽都會帶我出去玩,雖然名義上是“玩”,但是每次出去都會遇上一些形形色色的人,這也算是讓我“長了見識了”。
常常會聽到旁邊的人會被這么贊揚“這個孩子真有修養,看上去就很乖的樣子。”我想之所以這個孩子會被人這么夸獎是因為她長期處于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中,一個人的修養是一時裝不來的。就好比街上的一些小混混他們何嘗不是處于一個不好的社會環境中,而且他們大多數家中都不會有一個良好的家風,才會導致他們這樣,相反如果他們的家人更多一點關愛他們,家中也沒有什么不好的風氣,他們也不會邁出小混混的這一步。
所以我們要建構和諧家風,父母在家中要學會樹立好榜樣同樣也要與孩子保持親密無間的關系,在孩子面前更要學會抑制住自己不好的情感;孩子也要學會設身處地的去理解父母,盡量做最好的自己,展現在父母眼前。
家風家訓演講稿3分鐘篇10
我記得有一次我和媽媽在一起聊天,我問媽媽:“你希望我長大變成什么樣的人?我真想變成童話里的仙子,因為她們有魔法,想實現什么愿望就能實現什么愿望。”媽媽說:“是啊,可是我們永遠也變不成仙子。但是一個人只要具備了一些優秀的品質,那么就可以像仙子一樣實現自己的夢想。我希望我的小陸陸能成為一個腳踏實地,積極向上,真正生活過的人。通過自己一步一個腳印的努力來實現自己人生的目標。”
后來在我自己的要求下我學了古箏,可是在老師那兒上完課后,回到家又不愿意下功夫練,有時只是隨便撥拉幾個聲音熬時間。媽媽嚴厲的教訓我:“既然自己決定了要學古箏,就要對自己的決定負責任,練琴的過程也許是辛苦的,但如果你付出了真心,用心去練,去體會,那么這個過程又是愉快的。只是浮躁的人永遠也體會不到。學習也是這樣,很多人都是空有抱負,卻沒能腳踏實地的努力過、爭取過,所以最終夢想也仍然只是夢想。”經過了一段時間“痛苦”的掙扎,我終于養成了每天練一小時琴的習慣,即使感冒發燒也從沒停止過。漸漸地,我無論是在學習時還是練琴時都更踏實、更專注。
腳踏實地的做人做事,就是要懂得熱愛生活,懂得感恩,懂得敬畏,懂得珍惜時光,懂得勤能補拙……在我們家這不僅是給我定的“家規”,也是爸爸媽媽要求自己、教育自己的。這就是我們家的家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