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五千年學生讀后感
《中華上下五千年》這本書主要講的是在中華民族繁衍生息的這片土地上,數不盡的帝王將相縱橫天下,道不完的英雄豪杰慷慨悲歌,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上下五千年學生讀后感7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上下五千年是我看到的一套,記載著很多中國歷史故事的書。里面的人物眾多,有帝王、武士、謀士、文化成就人物等等,不僅讓你看的眼花繚亂,而且也不得不佩服他們的足智多謀。
其中書里面講了一個故事叫“劉備三顧茅廬”。講的是劉備三請諸葛亮,第一次劉備帶著關羽,張飛兩個人,風塵仆仆趕到了臥龍崗,不料諸葛亮聽說后故意躲開,他們撲了個空。劉備并沒有灰心,繼續他第二次的拜訪,這一天異常寒冷,半路上風雪交加,但是也沒有阻擋他們去請諸葛亮的決心,可這次他們還是沒能見到諸葛亮,因為這次諸葛亮和他的朋友出遠門了沒在家。連著兩碰壁,脾氣暴躁的張飛不樂意了,懷疑諸葛亮的才能,諸葛亮是不是一只菜鳥,沒有真才實學,不敢見我們主公。可劉備還是耐心勸他們,并說服了他們。第三次劉備又去拜訪諸葛亮,而諸葛亮正在房間里睡覺,劉備在雪中等著諸葛亮醒來,諸葛亮醒來的時候被劉備的誠意打動了。從此諸葛亮一心一意的輔佐劉備。使劉備從的勢力一天天壯大起來。成為三國時期的一方霸主。這就是歷史上最有名的“三顧茅廬”。
同學們你們看了這本書有什么感受,我的感受是,通過看《上下五千年》這本書,使我對中國的歷史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也使我越來越喜歡這本書。
有一本書,它縱觀華夏五千年的風起云涌,記載了近三十個朝代的政變興衰。我被書中跌宕起伏的歷史故事深深吸引,它,就是百讀不厭的《中華上下五千年》。
書中讓我感觸最深的就是《楚漢爭霸》。項羽手下兵強馬壯,劉邦區區小亭長,為什么能打敗西楚霸王得了天下?就是因為他為人寬厚、深得民心。劉邦攻 入秦都咸陽后,善待秦朝王公大臣,廢除嚴刑苛法,不貪財,不好色,百姓歡欣鼓舞,巴不得他在關中做王。而項羽雖然驍勇善戰,卻猜忌心很重,做事缺乏謀算。 秦將章邯帶二十萬兵馬投降了他,他卻擔心秦兵有所非議,將二十萬士兵全部殺害。百姓得知此事后,對項羽的印象從英勇變為殘暴,正是這樣,一位農夫才會在生 死關頭把他騙到沒有出路的沼澤地,項羽與漢兵一陣廝殺后自刎于烏江畔。劉邦因為他以德服人,最后成了開國元勛。
如今,我們的生活雖然沒有戰亂紛爭,但要經常面對不同的人和事,用什么樣的心態去面對就顯得尤為重要。記得今年暑假夏令營中,我有幸擔任了十二人小 隊的隊長,開始有些同學不太認可我,在討論活動方案時和我唱“對臺戲”。我本想公然批評他,但想到劉邦的“以德服人”,我還是為了維護一團一隊的友愛互助,壓 制了內心的怒火,改為曉之以情,動之以的私下做他思想工作,并認真聽取了他的意見和建議。果然,他解了我的一番苦心,成為最支持工作的一員。
對于每個人說,寬容和包容是必不可少的為人處事的好品質,對于領導者來說,更是通往成功道路的制勝法寶。
在硝煙茫茫的戰爭中,有多少保家衛國的勇士死于其下,有多少彪悍健壯的戰馬死于其下……古今往來,多少戰爭令世人矚目,孕育出了一個個英雄豪杰,勇將智士!
上下五千年,英雄萬萬千。中國,一個擁有著五千年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帶我了解中國的歷史文化,民族文化。當我第一次翻開《上下五千年》這本書時,一股包含著知識的濃郁香氣撲鼻而來。中華民族這個大家庭一直以智慧、勤勞、勇敢著稱于世。《上下五千年》這本書里包含了許多中華民族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藝術家和不少的民族英雄。不論是傲慢強大的秦、晉、楚、宋,還是后之起秀的魏、韓、趙、燕,都是因為有謀臣為其效力,而日漸壯大的。
“唐堯虞舜夏商周,春秋戰國亂悠悠。秦漢三國晉統一,南朝北朝是對頭。隋唐五代又十國,宋元明清帝王休。”這首只有三句,并且簡單易記、朗朗上口的兒歌卻按先后順序,包含了所有的朝代。
《項莊鴻門舞劍》這個故事令我印象深刻。故事中,項羽和將軍、謀臣商量怎么殺掉劉邦,不一會兒就有了計劃。第二天,劉邦準時赴宴。宴會舉行了一半,劉邦覺得時機到了,便利用舞劍來當做借口,想找好時機,刺殺劉邦。劉邦身旁的張良看出了破綻,說道:“一個人舞劍不如兩個人一起舞劍。”說罷,站起身來,拿起劍就開始舞了。項羽一次次想刺殺劉邦,而張良卻一次次用身體擋住他,從而使得項羽沒有刺殺成功。
中國歷史悠久,在世界歷史文卷中,中華民族注定會列于首位!
這個暑假,我讀了一本書,名叫《中華上下五千年》。在這本書里,有許多有趣的故事,這些故事讓我明白了許多道。
在這本書里,有一個故事是《盤古開天辟地》。主人公是盤古。傳說在很久很久以前,個宇宙漆黑一片,像被包在一顆巨大的雞蛋里。這里孕育著創造天地的人——盤古。盤古用他巨大的斧頭,劈開了這顆雞蛋。他每天都用頭往上頂,腳往下踩,天地就這樣被他分開了。
這個故事讓我明白了,只要人有一顆堅持不懈的心,就能做出大事情。不過這只是一個傳說,地球是星云凝結而成的。
還有一個故事給我的印象很深,名字是《大禹治水》。大禹為了治好黃河的水患,三過家門而不入,歷盡千辛萬苦,經過13年才根治水患。
我從這個故事中知道了大禹是一個大公無私,不怕吃苦,堅持不懈的人。我要向他學習。
書中還有許多好故事,讓我知道了許多事,懂得了許多道。
最近,我讀了《中華上下五千年》這本書,他的作者是林涵達。書中寫了一幕幕激動人心的故事,一個個叱詫風云的人物,留下了很多可歌可泣的事跡。書中有許多故事,但其中我最喜歡《姜太公釣魚》這一篇文章。
《姜太公釣魚》主要寫的是:西周時期的周文王是一位賢明的君王。有一次,周文王出去打獵,遇見了姜子牙,周文王向老人行了一個禮,老人把身子欠了欠,算還了禮。周文王就和姜子牙攀談了起來,那知這一談起來就讓周文王大為吃驚,在如此人跡罕至的地方,竟有這樣的一位老人,談吐不凡、滿腹經綸。周文王終于找到了姜子牙這樣的治國能人,就請姜子牙上車,周文王高興地對姜子牙說:“我的先祖曾經預言,將來一定有一位不同尋常的能人幫助我們振興周,先生正是我要找的人。”于是就拜姜子牙為國師。
當然,在我身邊也有一些人跟姜子牙一樣談吐不凡、滿腹經綸,比如,我爸爸。
有一次,我有一道數學題目不會,我就絞盡腦汁地想來想去,開始到最后我也沒想出來。后來,爸爸來了問我:“這道題不會嗎?”我回答爸爸:“不會。”爸爸就告訴我:“這要拿一個碗來,再拿一個筷子。”爸爸剛說我去拿了。拿來以后爸爸跟我講:“這道題應該這樣做,先把筷子放在碗上,再……”
我長大也要像爸爸一樣做一個有知識、有夢想、有目標、知識淵博的人。
從小代代相傳,耳濡目染,我們就接觸到了許多關于中華歷史的小故事。它們還有的濃縮成俗語、諺語,膾炙人口。
隨著年齡的逐漸增長,知識面的擴大,我才發現有時民間傳誦的故事并不一定準確。通過不斷地學習,我發現歷史自有其真實的細節與歷久彌新的魅力。所謂將相王侯,才子佳人;所謂出相人仕,光宗耀祖;所謂成者為王、敗者為寇,有可能只是歷史的一面。有些只是被平民百姓賦予了一種對社會現實的失望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故事中出現的可能是真實的人物,卻不一定是真實的情節或是被篡改了的情節,它已經偏離了歷史。
現如今,古裝劇,穿越劇已掀起熱潮,這些作品囊括了大量的歷史情節,再現了古人多姿多彩的生活,反應了中國傳統社會厚重、獨特、白天態紛呈的社會景觀,具有極大地觀賞價值。可是,它們大都不具備文學價值、歷史價值和學術價值。要想真正吸取歷史的營養,還必須從書中得到。
歷史,所謂歷史,通俗點說即發生過的事,它一定是實實在在發生過的。(借用英語表達方式可以說它是過去完成時)歷史不能假設,不能被篡改,這就是歷史。所謂還歷史本來面目就是這個意思。
中華文明燦爛奪目,中華民族,智慧偉大,中華歷史源遠流長。在這片古老的華夏土地上,曾演繹了一幕幕激動人心的故事,涌現出一個個叱咤風云的人物,留下了許多可歌可泣的'功績。作為一個中國人,我們應該了解歷史,這面鏡子,這本書。
這個暑假,老師給同學們推薦了一些有關的書目,并且要求我們認真閱讀。剛把《中華上下五千年》這本書捧在手心里,感覺沉甸甸的。把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歸納成一本圖書,是多么不容易啊!
回到家后,我急忙打開書,翻開目錄,咦!我心想,好奇怪呀!盤古開天地,大禹治水等,這些故事早在小時候我們就知道了!開始看正文了,第一頁,第二頁……我根本就停不下來了,這時候的我,就像一匹餓狼,貪婪地讀著。以后,我每天必做的事情就是讀書。書就在我的床上,每當我想起那有趣的內容,我就想:不如在多看一會吧。神農嘗百草,黃帝戰蚩尤……,這些內容就像磁鐵一樣常常深深地吸引著我,當我困得不行時,我打了打呵欠,才猛然想起時間不早了,看看表,才知道已是11點了,這才趕緊收書,關燈睡覺。
當我看書看到一本時,講的是昏君奸臣,我會不禁搖搖頭,每一個好好的朝代都是毀在這些人手中,這些皇帝身邊明明有清官,可偏偏卻聽信奸臣的話,最終國家還是敗在了自己的手中,這讓我感嘆到了:宮廷斗爭的黑暗,這才搞得無數英雄好漢死了。偶爾我在書中看到明君忠臣,我都會點頭稱贊,但是十分無奈的是,我點頭的機會太少了。如果在書中多幾個明君忠臣,又怎么會有那么多人起義?又怎么會有那么多人叛亂?
這本書有很多的地方讓我留下深刻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