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正傳讀后感
《阿正傳》是魯迅先生一生中創作的唯一一部中篇小說。小說以農村末莊為背景,講述了一個流浪雇農—阿的故事。
阿在村莊中倍受冷眼,他被人欺負后,總有話語來安慰自己,這種精神被稱為“阿精神”。這是這部中篇小說諷刺意味最能體現的,也是至今仍被人們津津樂道的。 從作者的出發點來看待阿精神,這是人懦弱、虛偽的表現。阿每次受欺負后,他總是找到安慰自己的辦法。在一次醉酒后,阿說自己是本村名人趙太爺的本家,趙太爺聽說后打了阿的嘴巴。這件事卻因趙太爺的名氣在村里流傳開來,阿因此出了名,即使是不好的事情,阿也得意了好久。被人打嘴巴本是一件羞恥的事情,阿卻覺得值得高興,因為他出了風頭。這是盲目樂觀、不智、不客觀的心,這是中國人病態的表現,是中國社會的典型現象。 部書中最令我眼前一亮的是,魯迅先生改編的古代故事。魯迅先生在故事中融入了自己的觀點,加入了當時中國的時代元素。在《采薇》中,叔齊和伯夷在首陽山上不食周粟,只吃山上的薇菜。一日一位闊人家的婢女路過,對二人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你們吃的薇,難道不是圣上的嗎?”二人聽后不再食薇,二十多天以后被發現餓死在山洞中。婢女聽說二人的死訊不以為然認為自己不過是奚落了他們幾句,她們的脾氣不好,死了與自己無關,其他人竟紛紛信服,愛國忠烈叔齊,伯夷成了眾矢之的。魯迅先生選擇這段故事揭示了人性中的冷漠自私,正是當時中國社會底層人民的真實寫照,古為今用,魯迅先生的構思實在巧妙!
魯迅先生一直在尋找救國救民的出路,不管是赴日學醫,還是后來棄醫從文,他的愛國之心始終未變。“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是對他一生最好的詮釋。近當代中國,已有無數作家,評論家無數篇文章談及魯迅先生,因為他是最偉大的“醫生”,他的文字化作鋒利的刀片,劃破國人心中的灰霾,他的精神猶如黑暗中的燈塔,指引中國文壇的前進方向。
從魯迅先生的書中,我看到了麻木社會的縮影,看到了過去,以史為鑒,才能更好的開創未來!
魯迅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他不但是文學家,而且也是偉大的思想家和偉大的革命家。”他于1881年9月25日生于浙江紹興的一個破落的封建官僚家庭里,原名叫周樟壽,字豫才,18歲改名為樹人。“魯迅”這個筆名是他在1918年發表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時才開始用的。
魯迅的小說數量不多,但質量很高。魯迅的小說思想深刻技巧精煉。不僅在中國文學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在世界文學史上也是罕見的。《阿正傳》是魯迅小說中最著名的一篇,也是中國現代化文學中最重要的杰作,它寫于1921年最初分章發表于《晨報副鐫》,后收入《吶喊》!
《阿正傳》以辛亥革命前后的未莊為歷史舞臺,以主人公阿的活動為線索,以批判阿的病態心精神勝利法為重點來組織材料。在藝術創造的過程中,作者不但從中國的現實社會出發,以農民的實際生活為基礎,概括出阿的典型性格。而且著眼于辛亥革命這樣一個重大的歷史事件,設計未莊這樣一個閉塞落后的江南農村,作為阿生活的典型環境。阿這個形象,既是有鮮明的個性特征,又具有深刻的典型意義,從這個意義上說,《阿正傳》是辛亥革命時期農村生活的一面鏡子,是舊中國勞動人民的奴隸生活的深刻寫照,也是中國近代民族被壓迫歷史的縮影。
阿上無片瓦,下無寸土,孤苦伶仃地寄住在土谷祠里,只靠給人家打短工來維持生計。在他身上,最顯著的特點事“精神勝利法”:自甘屈辱,自甘輕賤,而又自我解嘲,自我陶醉。他的“精神勝利法”在那個時代具有廣泛的代表性,不僅是阿這樣的下層農民所特有的,也反映出某些國民性。
當時的統治者面對帝國主義的侵略,面對表權辱國的形式仍然自稱“天朝”,這不也是阿的“精神勝利法”如出一轍嗎?再放眼今朝,社會在不斷地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蒸蒸日上,可是仍然有許多的“阿”不學無術,游手好閑,天怨天尤人,不求上進,慢慢的墮落成為社會負擔,這些人及既悲又可憐。
《阿正傳》從他誕生至今,已經過去這么多年,“阿”已成了常掛大中國人民口上的一個常用名詞,“阿精神”也成為了自嘲或諷刺他人的用語。
《阿正傳》它是以辛亥革命前后的農村為背景,塑造了一個深受封建主義壓迫和毒害的不覺悟的農民形象。暴露出國民的弱點,寫出國人的靈魂。從作品的宇里行間中,我能體會到作者的“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同時作者也集中描寫和痛徹批判了阿的精神勝利法,也通過在辛亥革命中阿的表現和悲劇命運,深刻地總結了辛亥革命失敗的教訓。作品在故事情節的展開和人物性格的刻畫,深廣的背景和人物的命運悲劇因素和喜劇因素等糅合在一起,組合得十分成功。
阿這一當時國民性格的典型,他臨死前,兩件最遺憾的事情是:畫押的圓圈畫得不夠圓,二是游街時,沒有唱出幾句戲來。這是多么的可笑,更是多么的可悲呀!這決不是臨危不懼,而是愚昧至極,他毫無真正的精神世界,連動物都會同情他這一套的精神勝利法,阿沒有靈魂,就是死了也上不了天,只有一幅欺軟怕硬的軀殼,他的存在對別人來說毫無意義。多他不多,少他不少,最多會成為人們無聊時的談資。
阿死后,人們的態度各不一樣,有的說:“阿是壞人,被槍斃就是證據。”有的說:“槍斃沒有殺頭好看。”還有的卻說:“游了那么久的街,竟沒唱一句戲,白跟了一趟。”這些麻木的語言就是對自認比阿高一等的人們對阿最后的“祝福”,令人可悲!《阿正傳》就像是一個凹透鏡,當時的人們就像是一束光,這束光穿過凹透鏡集聚成了明亮的一點,這一點就是阿,他的身上匯聚了所有當時的中國人的東西……希望阿會在現在的社會里消失,成為一個真正幽默的笑話。
漫長的暑假生活中,有許多“好伙伴”陪伴著我們打發時間,有些同學坐在電腦前,遨游于各式各樣的網絡游戲;有些同學坐在電視機前,沉醉于劇情曲折的電視劇;還有些同學發奮圖強,撲在題海中無法自拔。但不管你大量時間花在什么地方,總有一樣東西你是碰過的——書籍。我也不例外,暑假我讀了不少書,不少文章令我回味不已,而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卻是魯迅的《阿正傳》。
《阿正傳》魯迅以辛亥革命前后的農村未莊為背景,塑造了一個受封建思想迫害的窮苦農民阿的形象。此文共九章,介紹了阿的身世、處境,描寫了他自己妄自尊大、自欺欺人的精神勝利法,中間部分表現了阿的精神痛苦和不幸,后面描寫了革命波及到阿所在的村莊后,他向往革命的愿望和行動,和“假洋鬼子”不讓他革命后,對革命的失望。最后,反對派竊取革命果實,阿被殺害。
在我閱讀文章的前半篇時,有好幾次忍俊不禁。尤其是在阿每次受到欺辱后,自我安慰的片段。有人嘲笑他自欺欺人,但我覺得,他這種豁達開朗的性格也并不是沒有好處,有許多人在受到了挫折后,內心難以平衡,做了一些偏激的事情。而如若我們在適當的時候有“阿精神”,這可以讓我們從自我安慰中解脫,重拾信心,在跌倒后重新站起來。這樣的性格,或許是我們在某些情況下應該擁有的。
而到后面的時候,情況便沒有那么樂觀了。可以看出,當時中國的許多人民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愚昧無知。其實在那個社會,得勢的人和不得勢的人又有什么區別呢?歷代封建統治者用封建禮教麻痹、毒害人民,這樣的做法造成了中國當時社會的部分人的愚昧無知,以及中國在那一階段所遭受的種種屈辱。
不管在什么時候,我們一定要學會的,就是把目光放遠,不要局限于狹小的空間,做“井底之蛙”。于清政府的“閉關鎖國”,不與外界進行交流,對于外部社會的發展渾然不知,從而導致中國的各個方面遠遠落后于其他國家,讓中國這個曾經令世界各國望塵莫及的國家步步墮落,最后淪為西方國家以及日本掠奪、搜刮的對象。
“落后就要挨打。”這句話不僅適用于一個國家,也同樣適用于我們每個人。你愿意看到這樣的場景嗎:幾十年后,別的同學從名牌大學畢業,不費吹灰之力的進駐了大公司,職位步步高升。而你卻只能在旁邊的建筑工地,在烈日的曝曬下大汗淋漓的搬運著磚塊刷著漆。人家沒事還可以去喝喝咖啡,旅旅游,而你,只能每天起早貪黑,就這樣還有可能食不果腹。哪怕如此,你們的月薪還是差了幾個0。這一定是每個人都不想看到的,但是這就是社會,你的知識落后于別人,你的才能落后于別人,你的技術落后于別人,你與他們的差距就會越來越大。
所以,讓我們從現在開始就一起努力吧,學會放遠目光,學會崇尚科學,學會從現在就開始努力,說不定我們,都是將來坐在寫字樓里的那個!
阿是一個名副其實的流浪者,但在全文中他似乎沒有得到愛神的眷顧,這作為一個正傳人物愛情缺失對阿來說未免太不公平了。
可誰又能說流浪者不配有愛情?只要是一個人,總會有七情六欲,阿也不例外,他想女人想得失眠,他“喜歡”吳媽,而且敢于向吳媽表白,只是“我和你困覺”讓人覺得好像在耍流氓,可要讓阿一本正經,引經據典地表達愛意:“如果我只有兩天時間來把握,一天用來出生,一天用來死;如果我只有兩天時間來把握,一天用來想你,一天用來愛你……例如這樣浪漫的話能從他嘴里出現,那么他也就不是我們所了解的阿了,而是那大師了。
但阿終究還是阿,他只能說出這樣的表白以至于直接得近似流氓的表白。但有一位心學家說過:“一個人不會無故說出一句話來,即使是在最緊急的情況下說出,那也是經過思考的。”此可見阿是經過思考的才說出來的。只是于語言水平有限,才讓人聽上去那么不舒服。
可是吳媽對阿一點感覺也沒嗎?那么她為什么要趕到城里看阿游街?難道只是出于可憐和不忍嗎?
那么是因為阿流浪者的身份,或是拿不怎么帥氣的樣子?最重要的原因還是吳媽為了保住自己的名節才不惜加入把阿送上絕路的行列。
封建禮教以至束縛著婦女。從“女子無才便是德”到足不出戶,再到用又長又臭的裹腳布巴腳里里外外地裹住。于是足不出戶,不知天下事,這長長的裹腳布把婦女的思想也嚴嚴實實地裹了起來,什么追求自,愛情,結果只會以悲劇收場,還落下個壞名聲。再加上孔夫子雪上加霜,火上澆油的幾筆,更是讓舊禮教直氣壯,根深蒂固。吳媽正是這遵守封建禮教的模范,名節這東西是更碰不得的。更何況他是阿呢?這個低人一等的流浪者,即使吳媽有那么一丁點喜歡,那也是名節的大事。要怪只能怪啊自己,誰叫他是衣著破爛的流浪者,一個被人當作笑料的人……總之和阿這樣低賤的人在一起,簡直是往自己的名節上倒污水,這可是吳媽一萬個不愿見到的。于是這樣,阿這個流浪者被這些名節,禮教給斷送了前途,還斷送了自己的性命,我們阿就這樣去了,這就是流浪者的愛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