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正傳的讀后感
這個夏天真是出奇的熱,沒事干便倒在床上,隨手抓過一本書來看――《阿正傳》――不久從弟弟家借來的。于是隨便翻開一頁瞧瞧,不久,就被阿調戲小尼姑的情節吸引住了,逗得我哈哈大笑……于是我翻到了第一頁……
我一口氣讀完了它,讀完后心里久久不能平靜,又覺得可笑,又認為可悲。同時又佩服魯迅先生的才華。《阿正傳》它是以辛亥革命前后的農村為背景,塑造了一個深受封建主義壓迫和毒害的不覺悟的農民形象。暴露出國民的弱點,寫出國人的靈魂。從作品的宇里行間中,我能體會到作者的“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同時作者也集中描寫和痛徹批判了阿的精神勝利法,也通過在辛亥革命中阿的表現和悲劇命運,深刻地總結了辛亥革命失敗的教訓。作品在故事情節的展開和人物性格的刻畫,深廣的背景和人物的命運悲劇因素和喜劇因素等糅合在一起,組合得十分成功。
阿這一當時國民性格的典型,他臨死前,兩件最遺憾的事情是:畫押的圓圈畫得不夠圓,二是游街時,沒有唱出幾句戲來。這是多么的可笑,更是多么的可悲呀!這決不是臨危不懼,而是愚昧至極,他毫無真正的精神世界,連動物都會同情他這一套的精神勝利法,阿沒有靈魂,就是死了也上不了天,只有一幅欺軟怕硬的軀殼,他的存在對別人來說毫無意義。多他不多,少他不少,最多會成為人們無聊時的談資。
阿死后,人們的態度各不一樣,有的說:“阿是壞人,被槍斃就是證據。”有的說:“槍斃沒有殺頭好看。”還有的卻說:“游了那么久的街,竟沒唱一句戲,白跟了一趟。”這些麻木的語言就是對自認比阿高一等的人們對阿最后的“祝福”,令人可悲!《阿正傳》就像是一個凹透鏡,當時的人們就像是一束光,這束光穿過凹透鏡集聚成了明亮的一點,這一點就是阿,他的身上匯聚了所有當時的中國人的東西……希望阿會在現在的社會里消失,成為一個真正幽默的笑話。
平衡的現象很常見,平衡的圖畫、平衡的文字、平衡的建筑……天平是平衡的,世界唯有平衡才能穩定,平衡是不可缺少的。事物需要平衡,心也需要平衡,看見的東西需要平衡,看不見的更缺不了平衡。但是,這種平衡一旦被扭曲,就不再是原來的平衡了。
我看過魯迅先生的“阿正傳”,雖只是粗略地看了一遍,對主人公阿卻留有很深的印象。阿的“一精一神勝利法”,可說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這種阿一精一神就是一種心平衡的扭曲形態。
阿經常到處惹麻煩,總被別人打,但他并不傷心沮喪,并沒有感受到失敗的痛苦。被打之后,總是笑著說:“兒子打老子”,然后很快地將這件事忘記。一般來說,不管有錢沒錢,都要到酒店去喝幾口酒,下次還不改,仍是被打。有一次他又招惹上了一個人,那人叫王胡,王胡打了他之后說:“這不是兒子是打老子,是人打畜牲。”阿連連答應,可是王胡一走,他又說兒子打老子了。這種一精一神勝利法倒也好處不少,天笑口常開。但是他的處方法不對,不應該將事忘記,而是應該記住,不去再做類似的事了,這樣,偶爾用用這種方法,也其樂無窮。
阿被比他厲害的人打過之后,不服氣。這時候,若過來的比他弱小的人,那就倒霉了,那個人就要被阿好好欺負一番了。那次被那個假洋鬼子打了一下,不快活。正好一個小尼姑過來了,阿就將她打了一頓解氣。那個小尼姑氣憤地跑了,罵他,他反倒哈哈大笑。這樣阿就獲得了心上的平衡,嘗到了勝利的喜悅。
像阿這樣的人,現在也有,特別是欺負弱者這一行為,在學生中是常見的。但是,阿這樣與那時候的背景有很大的關系,是時代創造了阿,是時代造就了“一精一神勝利法”,是時代扭曲了人的心。
魯迅的這本書,真實的反應了那個時代人民的生活,阿的悲劇想必是千千萬萬人的結局吧。難怪魯迅先生要“棄醫學文”來矯正國人“扭曲的平衡”。
魯迅先生的其中一部經典之作,《阿正傳》我讀完了,阿的形象印在了我的心中。我認為魯迅先生是想以阿作為代表,去描寫當時舊社會人們的共同特征和個中國人的某些人性弱點。我覺得阿他的個性非常突出,他與趙太爺,王胡和小D十分之不同,正如魯迅先生所說的,阿有著“農民式的質樸,但也沾染了游手之徒的某些油滑”。
我認為阿是個可憐的人,因為,他總是受盡欺凌。例如,有一次他喝了兩碗黃酒,便說自己是姓趙的,和趙太爺原來是本家,結果第二天就被趙太爺罵了一頓,還被打了。看到這里,我想起了魯迅先生說的一句話,“他未必姓趙,即使真姓趙,有趙太爺在這里,也不該如此胡說”。我在想,如果阿真的是姓趙的呢?為什么趙太爺可以姓趙,而阿卻不能姓趙呢?只不過是個姓氏而已。這或許是與貧富有關吧,趙太爺是有錢人家,而阿只是個給人打散工的農民,是個下等人。別人根本不尊重他,在這種生活中,他只能用“精神勝利法”來自我安慰,自己騙自己,例如,有一次,他被別人打,他就自我安慰說:“是兒子打老子。”還有勝利感呢!
不久,阿進了城,還賺了錢回來,結果,別人都對他恭恭敬敬的,趙氏一家對他的態度也改變了一些。我認為這里反映出了,當時社會的弊處:富人受人尊重,而窮人只能受人欺凌。當時的社會就是這樣不公平,阿是可悲的,不單止是他一個人,想必當時的所有窮人也是一樣,受盡富人的欺凌,壓迫與剝削,真是悲哀!
《阿正傳》這部小說十分的短,但卻表現出當時舊社會的弊處和人性的善良與丑惡,是當時民眾痛苦生活的縮影。這就是我對《阿正傳》的一些解與感受。
晚時分,落日的余暉透過窗戶斜斜地照在了我的書上。我微微側躺在椅子上,手里捧著一本散發著墨香味兒的——《阿正傳》。
阿不但是姓名籍貫有些渺茫,連他先前的“行狀”也渺茫。阿沒有家,住在未莊的土谷祠里;也沒有固定的職業,只給人家做短工,割麥便割麥,舂米便舂米,撐船便撐船。工作略長久時,他也或住在臨時主人的家里,但一完就走了。所以,人們忙碌的時候也還記起阿來,有時人們會說:“阿,你真能做!” 阿也不管是褒還是貶,總之很高興。阿很自尊,所有未莊的居民,全不在他的眼里。最惱人的是在他的頭皮上,頗有幾處不知起于何時的癩瘡疤。
作者用寥寥幾筆給我們刻畫了一個質樸、老實、勤勞然而又流里流氣、投機取巧的人物形象。對于阿,魯迅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阿本質是一個勤勞淳樸、老實的農民,但于當時社會的黑暗,造就了他懦弱麻木的病態的心。當被一些閑人欺凌的時候,他的一句“兒子打老子”的話,充分體現了他的無奈、可憐,側面也襯托了那個社會的愚昧和落后。
此時,窗外已經是花燈初上,偶爾有幾顆星星在空中熠熠生輝。遠處的點點燈火微弱卻溫暖,給人一絲溫馨。我想,阿的“精神勝利法”應該是他在那個冷漠麻木的社會中給自己帶來溫暖的唯一方式吧!
“阿精神”在許多人眼里是不被肯定的,因為它代表著自欺欺人、喪失斗志,認為它是阿在被欺負之后一種無能的表現。但我卻覺得“阿精神”有時并不是一無是處的,在受到挫折卻無法改變現實的時候,“阿精神”可以幫助我們驅散失敗的陰影,緩解心壓力,幫助我們重新樹立信心,不斷進取。
在當今社會中,競爭無處不在。一場比賽只有一個金牌獲得者,其余的選手則慘遭淘汰,這時“阿精神”就顯得尤為重要。“和高手過招也是一次提升自我的機會”,這種“阿精神”可以讓我們獲得比冠軍更重要的東西——良好的心態。生活中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除了中學課本上的幾篇,魯迅的作品我讀得很少,在讀了《阿正傳》之后,才發現中學時甚至現在的我對魯迅的了解還太少。他的精神,他的文學功底,他那敏銳的洞察力,一切都讓人佩服的五體投地。阿,一個中國乃至世界文學史上不朽的經典形象,具有穿越時代的魅力。
最為人所熟知的,要數阿的精神勝利法了。阿根本不愿承認自己落后與被奴役,沉醉于那種臆想的自尊中,或者向更弱者(小尼姑)泄憤,在轉嫁屈辱中得到滿足,或者自輕自賤,甘居落后與被奴役,這些都失靈后,就自欺欺人,在自我幻覺中變現實真實的失敗為精神上的虛幻的勝利。這就是阿精神勝利法的核心所在。就阿所反映的時代人群,前人說的夠多了。我想談談今人。現在的人中,不乏阿。
就拿今年中國最熱的話題反腐來說吧。這些官員為什么紛紛落馬?貪污唄。為什么貪污?欲望唄。他們不怕嗎?他們以為別人發現不了。這不就是自欺欺人嗎?我當然不知道他們在貪污時是什么心態,可我大概能猜到冰山之一角吧,第一次的時候,他肯定提心吊膽,心里邊矛盾重重,總想著這是第一次,我就這一次,不會有人發現的。有了順利的第一次,自然就要有第二次、第三次。中國有句老話: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何必自欺欺人呢?自欺欺人,阿在罵“假洋鬼子時”不也這樣啊嗎?
再說說普通人吧。我想中國人對于小悅悅時件應該還記憶猶新吧。市場經濟帶來了人民的富裕,卻也讓人與人之間的信任逐漸丟失。人們變得冷漠近乎麻木,新聞中不斷可以聽到那些令人費解的新聞,我們會指責那些見死不救,見義不為的事情,可真到了自己身上,又是怎樣呢?看來這個時代真的不缺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