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圖騰心得感受
狼圖騰心得感受篇1
記不清第一次讀《狼圖騰》是什么時間,但緣由卻是很清晰的:狼的團結合作、狼的不打無準備之仗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當時我和韓老師將“狼文化”作為我們的班級精神,“nothingisimpossible”是我們的班級口號,有目標、有干勁、有行動、有組織、有領導,“狼文化”竟也搞的豐富多彩,轟轟烈烈,卓有成效,可惜后來文理分科和一些其他原因我和韓老師那堪稱完美的合作也告一段落,但是這種文化對學生后來的發(fā)展還是有一定的影響的。
第二次讀《狼圖騰》是在講《環(huán)境保護》時偶然想到重讀的,恰逢讓學生觀看《航拍中國---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當時就設置了一個問題:請從地理的角度描述《狼圖騰》的主要內(nèi)容,當時我給出的參考答案是:本文講述了游牧文化和農(nóng)耕文化的對立沖突以及其對環(huán)境的影響。學生們說沒有看過《狼圖騰》,于是我讓他們先觀看電影版本的《狼圖騰》先獲得視覺上的沖擊和震撼,后來覺得電影比較藝術化,很多的心理活動和發(fā)展變化難以和原著契合,并且內(nèi)容有所出入,于是動員學生看原著,在此背景下我也決定重讀《狼圖騰》。
時過境遷帶著不同的目的去重讀同一本書竟然看到的內(nèi)容大相徑庭,這次我不僅看到了狼的智慧,更多的是看到了“比利格”老人的智慧。“比利格”蒙語的意思就是睿智,這睿智的蒙古族老人的鏡頭雖然不多,但是處處蘊含著草原牧民的生存智慧,或者說是牧民與環(huán)境和諧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智慧。
我們不妨來欣賞一下比利格老人的睿智言語。
畢利格老人說:我也打狼,可不能多打。要是把狼打絕了,草原就活不成。草原死了,人畜還能活嗎?
比利格老人瞪著陳陣,急吼吼的說:難道草不是命?草原不是命?在蒙古草原,草和草原是大命,剩下的都是小命,小命要靠大命才能活命,連狼和人都是小命。
畢利格老人說:孩子啊!你還得記住一條,打獺子只能打公獺和沒崽子的母獺子,假如套住了帶崽子的母獺和小獺子,都得放掉。
細細品味比利格老人的這些言語,草原就是人和動物的生存環(huán)境,,草原、黃羊、狼、人等構成了一個生物鏈。此消彼長,維持一種動態(tài)平衡,如果沒有狼,黃羊、地鼠、獺子等會大量繁殖,它們吃草,打洞與牧民的牛羊爭食,威脅著草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而如果有狼,黃羊?qū)撬麄兊氖紫龋厥蠛瞳H子也會成為它們的食物,這樣牧民的牛羊的食物在某種程度上得以保障;同時狼多的時候牧民也會打狼,不僅維護了自身的利益,也使得黃羊等動物得以喘息繁衍。打獵時放掉雌性的和幼小的獸類能保證這些動物的繁衍生息,早在《呂氏春秋·義賞》中就有“竭澤而漁,豈不獲得?而明年無魚。”的這種說法,畢利格老人無疑將這一智慧運用得爐火純青。
30年后陳陣重返額侖草原,過度的農(nóng)墾、放牧和打獵已經(jīng)使得曾將水草豐美的大草原日漸“干癟”,“草原的騰格里幾乎變成了沙地的騰格里。干熱的天空之下,望不見茂密的青草,稀疏干黃的沙草地之間是大片大片的板結的沙地,像鋪滿了一張張巨大的粗砂紙。”“草色遙看近卻無”是陳陣苦澀的描述。我也曾有幸到內(nèi)蒙的草原一游,風吹草低現(xiàn)牛羊只能是夢想中的理想而已,老鼠跑過露脊梁倒是絕大部分的具體描述!究其原因,就是草原的生物鏈遭到破壞,生態(tài)環(huán)境惡化了,人多羊多,狼少草少了;狼少了,鼠洞多了;鼠洞多了,草更少了;草少了,沙化面積大了;沙化面積大了,沙塵暴天氣多了,一個惡性循環(huán)由此產(chǎn)生,其負面影響也越來越大。
隨著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人們從采獵文明,農(nóng)業(yè)文明,工業(yè)文明到現(xiàn)代文明,人類對環(huán)境的認知也有恐懼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到謀求人地協(xié)調(diào)不斷的發(fā)生著變化。人類的生存發(fā)展離不開環(huán)境,我們從環(huán)境當中獲取各種物質(zhì)和能量,也將各種廢棄物排放到環(huán)境當中去,在這獲取和排放的過程,我們作用于環(huán)境,環(huán)境也作用于人類,所以我們在利用環(huán)境的時候必須要因時制宜,因地制宜不能超出環(huán)境的承載量,否則下一個“額侖草原”將會是我們的真實寫照。
狼圖騰心得感受篇2
“讀了《狼圖騰》,覺得狼的許多難以置信的戰(zhàn)法很值得借鑒,第一:不打無準備之仗、踩點、埋伏、攻擊、打圍、堵截、組織嚴密、很有章法;其二:最佳時機出擊,保存實力,麻痹對方,并在其最不易跑動時,突然出擊,置對方于死地;其叁:最值得稱道的是戰(zhàn)斗中的團隊精神,協(xié)同作戰(zhàn),甚至不惜為了勝利粉身碎骨,以身殉職。商戰(zhàn)中這種對手最恐懼,也是最具殺傷力的。”
我讀過了此書后,又何嘗不是有此感覺呢!我們民族的農(nóng)耕性,以及儒家文化的奴化,導致了我們民族的軟弱和缺乏創(chuàng)新精神,事事以無責任,不承擔為最高目標;導致民族幾次被外族侵襲!當然我們民族的文化博大精深,每次總是以慢打快,最后取得了民族的解放和事業(yè)的輝煌!如果我們的文化能夠更好的與狼性的文化相結合,我們的民族將再次站在世界民族之巔!
我希望兒子你有狼一樣的精神,不要被社會的壓力壓迫成一頭只會盲從、沒有自己獨立的思想、任人宰割的羊!而應該像狼一樣有血性、衝勁、團體精神、忍耐、責任、愛心等這些優(yōu)良品質(zhì)!
狼圖騰心得感受篇3
狼圖騰這本書起初是老公和孩子讀的,經(jīng)常聽他們說如何如何感人,我就隨手拿來看了看,沒想到立刻被書中的故事吸引了。雖然已經(jīng)讀過很長時間了,但書中的情節(jié)始終震撼著我,鼓舞著我。
這本書是作者姜戒用了三十多年時間寫成的一部以狼為敘事主體的史詩般的小說。書中故事情節(jié)曲折緊張,場面宏大而神奇,讓我對狼有了新的認識。狼在我的記憶中一直是兇猛殘暴的動物,每當在動物園、在電視上看到狼,我就有種畏懼心理。畢竟狼外婆的故事伴隨了我的幼年時代。狼的視死如歸和不屈不撓,狼群的中的友愛親情,狼的狡黠與智慧,狼頑強不屈的性格,狼的團隊精神和家族責任感無不震撼著我的心靈。
狼能利用熟悉的草原躲避敵人的攻擊,捕獲獵物,狼能利用大雪窩圍捕黃羊群,狼能借白毛風的勢力全殲軍馬群。我覺得我們?nèi)祟惸軓睦巧砩蠈W到很多東西,比如工作中我們要像狼熟悉草原一樣熟悉自己的工作環(huán)境,了解本行業(yè)的行情以及客戶的信息,只有知己知彼,方能百戰(zhàn)百勝。
故事的結局有些傷感,美麗的草原消失了,狼群消失了。讀到最后我跟孩子都哭了,不知道是為草原狼還是為我們?nèi)祟愖约骸?/p>
如果我們?nèi)祟愐材芟癫菰悄菢訄F結奮斗,頑強拼搏,我們的民族何愁不能振興,我們的國家何愁不能發(fā)達!
狼圖騰心得感受篇4
《狼圖騰》書中更多的是寫草原環(huán)境的變化,人性的弱點,狼的精神,
在那個中國經(jīng)濟大蕭條時期,中國經(jīng)歷轉(zhuǎn)折變革的前夜,中國失去了多少的東西還換來了,今天GDP的飛速增長,人均生活水平的提高,但是中國的今天還是,超過了紅線貧富差距極大,這一點也說明了中國的經(jīng)濟就像環(huán)境一樣嚴重的不平衡。每一種環(huán)境都需要有一條生物鏈來平衡,草原的生物鏈的高級別是狼,地球的生物鏈則掌握在人類的手中,不能因為農(nóng)業(yè)重要就大力的發(fā)展農(nóng)業(yè),農(nóng)民大力的優(yōu)惠使農(nóng)民的人口大幅的增加,甚至遭成土地頻繁荒化,農(nóng)業(yè)人口向侵占游牧民族的領地一樣在一次的大舉進攻城市,帶領著他們的超生游擊,農(nóng)民都進入城市成為城市人,他們的土地干什么,慌著嗎?還是叫城市人去種。
而當環(huán)境破壞到現(xiàn)在這種程度人們還剛剛開始有了微弱的環(huán)境意識,很欣慰還能有一點環(huán)境意識比沒有強,當沙塵暴一次次的襲擊我們的生活,我們還想起那遼闊的草原應該保護,還想起那令我們心曠神怡的大草原,還開始大量的植樹種草恢復植被。
當經(jīng)濟發(fā)展作為我們主要的目標的時候,有多少利益熏心的老板為私己的利益而破壞環(huán)境,向河道中排污和向空中排放廢氣,污染了我們的天空,當有人問道,你們這樣干就不怕后代沒有好的生存環(huán)境嗎?他們的回答令人發(fā)指,我還管后代啊,我找把我自己的孩子放國外去了等我在掙兩年錢,我也去國外了,那邊環(huán)境好,我還管這邊的環(huán)境啊。這種人大有人在這也就是我們中國人的略根性。也是農(nóng)耕民族的一個特點啊。游牧民族不會把東西干絕因為他們知道只要賴以生存的東西還存在他們也將會有很好的生活。
日本那么一個小小的彈丸之地竟然現(xiàn)在也在世界強國的地位中正因為他們體內(nèi)流著海洋游牧民族的血液,狼性的血液,無論在那都會有很好的體現(xiàn),無論商場中的,商狼,還是海洋狼、草原狼、森林狼,甚至土狼都有著很強的學習力,團隊精神,和智慧的頭腦,他們知道如何得到自己需要的東西,知道如何控制自己的欲望,如何實際得到提升和成功。人家現(xiàn)在是買煤炭埋在海里留給后代用,而咱們這是為了利益大量的開采,來滿足現(xiàn)在的私生活,書中的包主任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現(xiàn)在大多先進的西方國家也多是游牧民族血統(tǒng)和有著狼性的民族,他們真正的講民主,講法律,而在中國這種方式還是需要很長的時間的變革的及使我們的腳步邁的在大,也還是需要時間的。中國的民主到什么時候還能實行起來,從小學現(xiàn)在灌輸孩子的思想就是要送禮,全部的班里的職務全部都是老師們內(nèi)定完在走個形式叫孩子們投票最終選誰還是老師說的算。這是什么養(yǎng)的教育環(huán)境啊,只是簡單的例子還有很多這種事情,類似這種事情在狼圖騰這本書里也可以體現(xiàn)。
狼圖騰心得感受篇5
拿起這本黝黑厚重的書,一對幽綠的狼眼從黑暗中直視過來,狼,這個讓人望而生畏的動物又一次成了書中的主角。沈石溪老師寫的《狼王夢》吧!母狼紫嵐對子女的深深的愛與對狼王夢的不懈追求讓我深受感動。我要推薦的是另一部以狼為敘事主體的書——《狼圖騰》。
一本好書是一個作家的智慧結晶,是一個作家的經(jīng)歷寫照首先讓我們走近這部書的作者:姜戎,原名呂嘉民,1946年4月出生北京人。1967年自愿赴內(nèi)蒙古額侖草原插隊。作者為何以“姜戎”為筆名呢?誰來說說看?沒錯,我們真可謂是英雄所見略同。在書中三十五章開篇我們可以讀到這樣兩句句話:“炎帝姓姜,姜姓是西戎羌族的一支,自西方游牧先入中部”;“西羌,以戰(zhàn)死為吉利,病終為不詳。耐寒苦同之禽獸,雖婦人產(chǎn)子,亦不避風雪。性堅剛勇猛,得西方金行之氣焉。”意思是說:“姜”是西羌這一草原上的游牧民族的姓氏,羌族善戰(zhàn),性格剛強勇猛。而“戎”代表著戰(zhàn)袍、戰(zhàn)斗。從作者的筆名中,我們不難看到他對一代代草原人的信念、精神的敬仰。
姜戎的作品《狼圖騰》于1997年初稿于北京,20__年歲末定稿,20__年4月出版。《狼圖騰》是世界上迄今為止惟一一部描繪、研究蒙古草原狼的“曠世奇書”。閱讀此書,將是我們這個時代享用不盡的關于狼圖騰的精神盛宴。因為它的厚重,因為它的不可再現(xiàn)。因為任由蒙古鐵騎和蒙古狼群縱橫馳騁的游牧草原正在或者已經(jīng)消失,所有那些有關狼的傳說和故事正在從我們的記憶中退化,留給我們和后代的僅僅是一些道德詛咒和刻毒謾罵的文字符號。如果不是因為此書,狼——特別是蒙古的草原狼——這個中國古代文明的圖騰崇拜和自然進化的發(fā)動機,就會像黑洞、星際氣體、電磁輻射等宇宙的暗物質(zhì)一樣,遠離地球和我們?nèi)祟悾≡诓豢芍倪^去里,漠視著我們的無知和愚昧。
《狼圖騰》這本書的線索是十幾個有機連貫的“狼故事”,一氣呵成,情節(jié)緊張激烈而又新奇神秘,對于人物的描寫生動飽滿而又精神絕俗。主人公北京知青陳陣在草原上做羊倌時與獵狗、狼崽的親密生活,與狼群、外來戶的斗爭,與畢利格一家、同包知青真摯的友誼令我們記憶深刻。
作者觀察了狼群打圍黃羊群,打圍軍馬群的全過程,也親身參與了圍剿狼的生死之戰(zhàn)。他為了近距離觀察狼,竟冒著生命危險從狼洞里掏來狼崽飼養(yǎng),為了保護草原,他與同伴、畢利格老人一家和對草原一無所知的軍團人員、東北盲流進行著精神上的較量,可無奈眾寡懸殊,加之全國上下壓下的嚴重超標的肉食供應任務,草原還是遭到了破壞。在書的最后,當年過半百的陳陣在我們的視線中回到草原時,原來美麗的草原母親“騰格里”已是滿目狼藉:遍地黃塵與鼠洞、兔洞;初中孩子都有槍打老鷹;獵狗甚至沒有家養(yǎng)狼狗大……一個個變化巨大的景象讓人痛心疾首。但主人公陳陣與獵狗、同包知青、畢力格老人和飼養(yǎng)的小狼的不盡情誼讓人為之動容。我們可從書中每一篇章、每個細節(jié)中攫取強烈的閱讀快感,欲罷不能。那些精靈一般的蒙古草原狼隨時從書中呼嘯而出:狼的每一次偵察、布陣、伏擊、奇襲的高超戰(zhàn)術;狼對氣象、地形的巧妙利用;狼的視死如歸和不屈不撓;狼族中的友愛親情;狼與草原萬物的關系;尤其是倔強可愛的小狼在失去自由后艱難的成長過程——它對喜愛的食物居然可以先觀察再偷襲,對脫離家園的遷徙他寧死不屈,和牛馬車抗爭也不妥協(xié)。野性十足的小狼雖然最后情景十分悲慘,卻讓人油然而生敬意與憐愛。現(xiàn)在,請大家運用自己肚里的知識和無窮的想象力思考一下:面對烈日的暴曬,沒有被授予過生存知識的小狼崽能想出什么方法保護自己的身體呢?
書中每個段落無不使我們聯(lián)想到我們?nèi)祟悾M而思考人類歷史中那些迄今懸置未解的一個個疑問:當年區(qū)區(qū)十幾萬蒙古騎兵為什么能夠橫掃歐亞大陸?究竟什么是中華民族今日遼闊疆土由來的深層原因?歷史上究竟是華夏文明征服了游牧民族,還是游牧民族一次次為漢民族輸血才使中華文明得以延續(xù)?為什么中國馬背上的民族,從古至今不崇拜馬圖騰而信奉狼圖騰?中華文明從未中斷的原因,是否在于中國還存在著一個從未中斷的狼圖騰文化?為什么當無數(shù)人在苦苦尋找自己的陽剛之氣時,草原蒙族卻在勇敢地與大自然斗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