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心得狼圖騰
讀書心得狼圖騰篇1
在這個暑假我讀了一本奇書--《狼圖騰》。
書中講述一個上山下鄉的北京知青陳陣自愿到額侖草原插隊。到了額侖草原,他鉆狼洞,掏狼崽,斗狼群,與小狼同生死共患難。他通過蒙古草原狼進入狼圖騰的精神領域,領略其精神的精髓。全書講了草原的生命,“小命和大命之間的取舍”,狼控制草原的載畜量,狼性對中華民族的影響……所有的這些內容讓人沉醉其中;狼的聰慧、不屈、視死如歸精神令人敬畏。
狼身上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面對上萬只的黃羊,面對兇猛的老虎,狼都不曾退縮。但是面對人類的槍口,狼群選擇轉移。他們從不缺乏勝利的信念,卻也不是只會送死的傻瓜。在生活中也是,我們要學會量力而行,循序漸進,誰也不能一口氣吃成胖子。我們做事應也像狼一樣:進行必要的準備和步驟,做事要有策劃,同時注意尺寸,身體是革命的本錢,休息是狂奔的前奏,最后即使失敗也不要氣餒,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在學習上也是如此,有時間與其去“嚎叫”,不如去“磨爪子”,并為下一次做準備,“不為明天做準備的人永遠不會有未來”。定好目標,踏踏實實地去干,一百次心動,不如一次行動。
最讓人敬畏的是狼那視死如歸的精神,那不屈的傲骨,面對困難絕不低頭,即使斷了一條腿也仍然繼續奔跑的孤單英雄。這是我們最缺乏也是最需要的精神。記得那一次,父親給我買了新的自行車,我高興得不得了,快遞剛到就圍著一個大箱子團團轉,想要一睹新單車的“尊榮”。父親拿來剪刀很快打開了快遞箱子,一打開我頓時凝固了——沒有什么自行車只有一箱子的零件。我望了望父親,他笑了一下說:“自己組裝吧。”可是我不會啊!他頭也不回地走了。留下我一個在原地傻眼。我看著一地的零件感覺無從下手,只好先一個個分類,然后看看哪兩個吻合就接上去。半個小時后,一個有板子有眼的雛形出來了,但是變速器卻怎么也不會裝。我去問父親,他淡淡的回了句:“自己裝。”我沒辦法只好一個人硬著皮頭上。我嘗試著把變速器組合起來,摸索了一會兒覺得裝好了。手一松,“嘭”,車子散架了,我的努力白費了。我氣憤著,這什么破單車!無奈的我收拾著零件再一次組裝,這一次15分鐘就好了,又到了裝變速器的時候,這一次,我小心翼翼地裝上去,可還是不成功!我氣極了,不裝了,什么東西啊。
我在地上呆坐著,過了幾分鐘,我瞄到了《狼圖騰》,突然端坐起來,想到了狼的精神,我決定今天就跟單車對上了。我積極想辦法,找書、查百度,一步步去裝,雖然其中還是有偏差,不過終于是裝好了。然后我立刻騎上去試了幾下,感覺很不錯。這就是狼的精神,那股不服輸的勁頭,令今天的我奮勇向前。
讀完《狼圖騰》,我長舒一口氣,即使額侖草原的狼全滅了,但是狼魂不滅,他的精神會隨著蒙古人傳承下去。
讀書心得狼圖騰篇2
《狼圖騰》,這部我己盼望了許久的長篇紀實性小說,讓我在一個個血雨腥風、悲愴又令人心酸的場景中,得到了無數的經驗教訓。這本書仿佛成了我的良師,成了我獨一無二的、比《孫子兵法》更深奧的“蒼狼兵法”,讓我對“狼”這種高尚的“神物”有了全新的認識,也破解了我一直疑惑不解的、如同數學中“哥德巴赫猜想”的難題。
其實我心中的難題,說白了,可以稱之為“草原之謎”。據我所知,宋朝是整個中國史甚至可以說是世界史中最富裕的國家,雖然每年要向少數民族支付巨額的歲幣,但是國庫仍然可以說是綽綽有余。雖然歷史課上講的“澶淵之盟”等都說是宋朝在“占優勢”的情況下因為個別“軟弱分子”(如宋徽宗、蔡京)為了自己的利益而屈辱地求和,從而交歲幣的;但是在“靖康之變”和南宋史中,我根本看不出宋朝有任何“優勢”。雖然有岳飛、辛棄疾這樣的大英雄,但是歷史好像總是偏向游牧民族似的,大英雄們不是被冷落就是被殺,皇帝和宰相總是“求和派”。這難道真是歷史的巧合?另外,在漢武帝時期,匈奴被漢族趕跑,逃到歐洲后,輕而易舉地滅掉了歐洲引以為傲的羅馬帝國,競然被歐洲人稱為“上帝之鞭”。而兩千年過去了,原來“被失敗者打敗的人”卻反過來將自己“贏家的贏家”打得落花流水,皇帝被打得東躲西藏,跑遍全“天下”,眼睜睜地看著對方隨便蹂躪自己的國家卻無能為力。這“奇跡”的根源又在哪?
其實在《狼圖騰》中,問題的答案已經給出來了,那就是“狼性”。狼性,這種給普通人印象只有邪惡,實際上可以說是只有神和狼才真正具有的品質,是一個無所不包的詞匯。它的內涵是漢人甚至草原人也不能完全理解的。它包括外柔內剛、團結協作、忍耐、有尊嚴、有責任心等。可以說,你如果沒有了狼性,你就必定是一個失敗的人。古代游牧民族雖然歷史短,長期處于混戰狀態且經濟比較落后,但是相比與狼接觸較少的漢人來說,他們從狼那里學到的實在是太多太多了,且每個從狼那里學來的知識,都是溫文爾雅的漢人根本無法學到的。而在漢族的陣營里,羊性,絕對是占主導地位的,而那些真正偉大的、擁有狼性的大英雄們,卻根本無法阻擋羊性的潮流。有一句話說;“當龍卷風來臨時,豬都會飛上天。”而“當羊太多時,狼也會被壓死。”于是,仿佛像歷史的巧合似的,一個個大英雄都含冤而死,而每次占上風的,總是“羊”。而第二個問題和第一個問題一樣,主導歷史的永遠是“狼性”。在漢武帝時期,因為中原大地上出了個百年不遇、極富狼性的漢武帝,于是全民族便有了狼性,成為世界史上最偉大的“片段”。而此后,西方民族都極富激情地追求狼性,而華夏民族卻閉關鎖國,又變成了軟弱的羔羊,而在歷史的驅使下,必然會上演出一段慘不忍睹的“悲劇”。
看看中國近代史,你會發現中國人民的大翻身也是由狼性締造出來的。從外柔內剛、身體瘦弱而不放棄斗爭的魯迅,到在一次次浩劫中從未倒下的、酷愛漢武帝、秦始皇的偉大主席毛澤東,他們身上不都流淌著狼的血液嗎?
狼性,這個真正主導歷史的詞匯,讓多少腐敗的國家滅亡、多少強大的國家興盛的詞匯,作為歷史的“作者”,是永遠問心無愧的。
讀書心得狼圖騰篇3
《狼圖騰》向我們展示了草原狼豐富多彩的殺敵方法。開篇就是一個草原狼圍捕黃羊的大戰役,波瀾壯闊,縱橫捭闔,動靜結合,一氣呵成。
真正的作戰時間不過十幾分鐘,但作戰前狼群耐心的伏擊、精妙的設圍、細致的觀察,營造了“山雨欲來風滿樓”的壓抑、緊張而又亢奮的氛圍;而作戰時的迅雷不及掩耳、放掉還有戰斗力的黃羊而擊其余部分的智慧,頗有些卑鄙卻極其實用的狼抓黃羊的絕招,又讓我們拍案叫絕,贊嘆不已。
這動靜之間,卻將草原狼卓越的智慧、耐性、組織性和紀律性淋漓盡致地表現了出來。狼做的事情之所以會十拿九穩,是因為他們做每件事情前都會先想好策略。這一點是值得我們人類學習的。
狼的智慧也是非常驚人的,幾乎可與人媲美。狼的本領、狼的智慧不是從來就有的,它們也是在幾千年艱苦的草原生活中磨煉出來的。變幻莫測的草原氣候、惡劣的草原環境、各種動物的逃生本能還有來自人的巨大威脅,使得狼始終生活在險境之中,隨時都處在被餓死、凍死、打死的境遇中,狼的各種策略就是在這種艱苦的斗爭中磨煉出來的。
人不是狼,但我們卻可以從狼身上借鑒很多東西。學習草原狼不能拘泥于具體的戰術,而是要鍛煉自己勤于思考、善于應用策略的能力。主動的去觀察和學習,積極的思考,在面對不同的情況時采用不同的方式,在實戰中磨煉自己,這就是狼的智慧源泉。
現代社會是競爭的社會,只要你有絲毫的放松,就可能會被社會淘汰,這很像狼群生活的大草原,公平而又殘忍。所以我們也得有狼的危機意識,嚴格要求自己,時時給自己加壓,正如張瑞敏所言“戰戰兢兢,如履薄冰”。所謂置之死地而后生,往往不利的形勢更能激發一個人的潛能。“背水一戰”,“破釜沉舟”,正是這個道理。
讀書心得狼圖騰篇4
這個故事催人淚下,講述了人與狼之間的友情。在一個遼闊無垠的大草原上,草原狼的獨立、卓越、強悍、超長的智慧才能、不屈不撓的高貴靈魂、無堅不摧的團隊意識、親情和友情、和草原萬物的關系……無不給人心靈強烈的震撼和感動。人們罵狠心的人狼心狗肺,罵大聲喧嘩的人鬼哭狼嚎,嚇唬小孩的說“狼來了!”。我以前也罵過狼,但現在,我還是這樣嗎?不,不是的。我是滿懷著深深懺悔之情來贊美小狼的。
蒙古額侖草原的老人曾經說過:“狼是騰格里(天)派下來保護草原的。狼沒了,草原也保不住了。狼沒了,蒙古人的靈魂就上不了天了。”太對了,在我看來狼是草原的精靈,也是草原清道夫,它使吃草的黃羊控制數量,維護青草;吃人的尸體,是草原整潔,也是那人魂歸騰格里。
狼是神,但也有自己的種群,而第一次來草原的北京知青卻毀了一匹未來狼王。在陳陣這個北京知青剛來草原的第二年,對狼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卻萌發了連他自己都不敢相信的想法——養一匹小狼崽,并為他養老送終。但當他冒險鉆狼洞后得到了一匹小狼崽時,卻遭到村民們的強烈反對,陳陣拼死保護小狼崽卻無濟于事,最后,還是竭力號召消滅草原狼的包順貴,以摸清敵人特點為理由,說服了草原上最有名望的老人去說服大家。在以后的日子里,這匹沒媽的小狼一系列的行為讓陳陣越發覺得這匹小狼是未來狼王,所有撲擊噬咬能力都無師自通,而且十分厲害。小狼對他的主人一點都沒有養育之恩的報答。不知過了多久,小狼長大了,陳陣帶它去散步時讓小狼味道了母親的氣味,小狼正在準備留下它的氣味時,被陳陣硬拉走了,它十分惱怒,對準了陳陣的小腿就咬了過去,把陳陣的小腿要了四個窟窿。有時小狼還有點信任陳陣,但只在吃飽喝足后,其他時候經常翻臉不認人。不知為什么,最終,騰格里還是把小狼帶走了……
草原老人還說過:“狼可殺可拜但不可養。”太對了,陳陣雖然很愛小狼,但無論怎樣也比不上親生母親的愛,在不知不覺中,用鐵鏈拴住了它的一生,拴住了它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