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狼圖騰心得工作
寫心得可以鞏固學習的知識點,加深理解和記憶,有助于提高學習效率。優秀的讀狼圖騰心得工作是什么樣的?下面給大家帶來讀狼圖騰心得工作,供大家參考。
讀狼圖騰心得工作篇1
狼圖騰,草原魂,草原民族自由剛毅之魂。
合上那本厚重的《狼圖騰》,心中那震驚的情緒還未平息,眼前又浮現出小狼吃食的貪婪模樣,想起那次慘烈的黎明絕殺,還有那孤獨悠長的狼嗥······
狼,一種被漢人厭惡甚至是憎恨的動物,一種被蒙古民族奉為神靈、擺在圖騰位置上的動物。我只是覺得,它是一種善戰、智慧并且頑強的動物。
狼的剛毅、狼的狡詐、狼的智慧,都令我瞠目結舌,總是聽“狼來了”這樣的故事的我,徹底的改變了對狼的看法。而改變的開始的是那個“飛狼”事件
一天夜里,一群狼在石圈外,打算偷襲羊群,但石圈很高,光靠單個兒的力量是不夠的。沒想到一條大狼搭在石圈邊上當跳板,其他狼踩著跳板“飛”過去,大殺一通后出來給那條大狼當跳板。就這樣,依靠它們的團隊合作,讓我重新解讀了“狼”這個名字。讓人從心底感到那種團結而智慧的品格。
在金獎挑戰營中,我順利地勝出了。并不是因為我個人有多么優秀,而是調節好了與隊友之間的工作與關系,在有的時候甘當配角。而有些沒考出的,往往是個人特別優秀,但沒有在團隊中發揮作用的。我也認 識了默默為大家服務也是種極大的貢獻。就如同草原上,狼不是最強大的動物,但狼群卻可以稱霸草原!
我的眼前總是浮現出那一雙發著綠光,透著兇狠、智慧與對于生存的無奈的那雙狼眼。它們矯健的身影也常在我眼前一閃而過,而它們留給我的是無盡的迷茫與遐思狼,一種多么奇特,讓人捉摸不定的生物。它們的不屈不撓,它們的團結協作,它們那無與倫比的智慧。你在它們面前是否感到自己太軟弱、太愚蠢、太自私了呢?
讀狼圖騰心得工作篇2
在沒有看《狼圖騰》以前,我對于狼的印象和大家一樣,認為狼是兇暴、殘忍的代表。
幾乎沒有人喜歡狼。有人喜歡可愛溫順的兔子、綿羊;有人喜歡威風凜凜的獅子老虎,但很少有人喜歡堅強、團結的狼。在童話故事中,狼是大壞蛋,兔子和小羊都是打敗敵人的機智英雄。在最近熱播的動畫片《喜羊羊與灰太狼》中,灰太狼扮演了一個傻傻的、邪惡的侵略者,而喜羊羊卻成了羊族的保護神。“狼子野心”、“狼心狗肺”、“狼狽為奸”等許多成語也都在罵狼,卻沒有幾個人能看到狼的優點。
《狼圖騰》這本書徹底顛覆了狼在我心目中的壞形象。在書中,狼是騰格里派下的草原保護神。它們的策略、勇敢、團結都讓人們吃驚、敬佩。草原人從狼身上學到不少打仗的本領,沒有狼就沒有成吉思汗,也就沒有現在的內蒙。在鼠災來臨時,是狼消滅老鼠保護了草原;在黃羊群發瘋地啃食草場時,是狼把它們驅逐出境;在草原人死后,又是狼把他們送上騰格里。
除了狼的本領外,最讓我感動的還有人狼之情。
養狼,這聽起來都覺得嚇人。咬、撕、抓、吞,這些在吃食時的動作在我腦海清晰地浮現,我不僅為陳陣擔憂。都說狼本性難改,狼牙又有毒,這不是找死嗎?可看著看著,我也想養一條小狼,像書中那樣和它玩,給它喂食,還可以像給小狗撓癢一樣撓它的肚皮。我本以為陳陣可以和小狼一直快樂生活,可當小狼被拔了牙,被鐵鏈控制了自由后,我不忍心往下看……
小狼死了,黃黃、二郎也死了。狼群都被人打光了。老鼠、黃羊、旱獺成災,把草原啃得只剩土皮。我傷心、憤怒,卻流不出眼淚。因為我知道,那些像小狼一樣的狗、狼們會在天上找到自由,而那些破壞大自然的人會受到懲罰。
這本書改變了我心中關于羊與狼的位置。我也終于知道為什么草原上的人們要把狼作為圖騰了。如果再有人問起我最喜歡的動物,我會毫不猶豫地回答:“是狼,是自由聰明的狼。”
讀狼圖騰心得工作篇3
這是世界上唯一一部描述、研究蒙古草原狼的“礦世奇書”。閱讀此書,將是我們這個時代享用不盡的關于狼圖騰的精神盛宴。因為它的厚重,因為它的不可再現。因為任由蒙古鐵騎和蒙古狼群縱橫馳騁的游牧草原正在或者已經消失,所以那些有關狼的傳說和故事正在從我們記憶中退化,留給我們和后代僅僅是一些道德詛咒的刻毒漫罵的文字符號。
如果不是因為《狼圖騰》這本書,狼??特別是蒙古的草原狼??這個中國古代文明的圖騰崇拜的自然進化的發動機,就會像某些宇宙暗物質一樣,遠離我們地球和人類,漂浮在不可知的永遠里,漠視著我們的無知和愚昧。
《狼圖騰》是由幾十個有機連貫的“狼故事”一氣呵成,情節緊張激烈而又新奇神秘。讀者可從書中每一篇章、每個細節中撰取強烈的閱讀快感,令人欲罷不能。那些精靈一般的蒙古草原狼隨時從書中呼嘯而出:狼的每一次偵察、布陣、伏擊、奇襲的高超戰術;狼對天象、地形的巧妙利用:狼的視死如歸和不屈不饒;狼族中的友情親情;狼對草原萬物的關系;倔強可愛的小狼在失去自由后堅強的成長過程??無不使我們聯想到人類進而思考人類歷史中那些迄今懸置未解的一個個一問:當年區區十幾萬蒙古騎兵為什么能夠橫掃歐亞大陸?中華民族今日遼闊疆土由來的深層原因?歷史上究竟是華夏文明征服了游牧民族,還是游牧民族一次次為漢民族輸血才使中華文明得以延續?
為什么中國馬背上的民族,從古至今不崇拜馬圖騰而信奉狼圖騰?中華文明從未斷的原因,是否在于中國還存在一個從未中斷的狼圖騰文化?于是,我們不能不迫思遙想,不能不面對我們曾經輝煌也曾經破碎的山河和歷史發出叩問:“我們口口聲聲稱自己使炎黃子孫,可知‘龍圖騰’很有可能是從游牧民族的‘狼圖騰’演變而來?”
讀狼圖騰心得工作篇4
《狼圖騰》向我們展示了草原狼豐富多彩的殺敵方法。開篇就是一個草原狼圍捕黃羊的大戰役,波瀾壯闊,縱橫捭闔,動靜結合,一氣呵成。
真正的作戰時間不過十幾分鐘,但作戰前狼群耐心的伏擊、精妙的設圍、細致的觀察,營造了“山雨欲來風滿樓”的壓抑、緊張而又亢奮的氛圍;而作戰時的迅雷不及掩耳、放掉還有戰斗力的黃羊而擊其余部分的智慧,頗有些卑鄙卻極其實用的狼抓黃羊的絕招,又讓我們拍案叫絕,贊嘆不已。
這動靜之間,卻將草原狼卓越的智慧、耐性、組織性和紀律性淋漓盡致地表現了出來。狼做的事情之所以會十拿九穩,是因為他們做每件事情前都會先想好策略。這一點是值得我們人類學習的。
狼的智慧也是非常驚人的,幾乎可與人媲美。狼的本領、狼的智慧不是從來就有的,它們也是在幾千年艱苦的草原生活中磨煉出來的。變幻莫測的草原氣候、惡劣的草原環境、各種動物的逃生本能還有來自人的巨大威脅,使得狼始終生活在險境之中,隨時都處在被餓死、凍死、打死的境遇中,狼的各種策略就是在這種艱苦的斗爭中磨煉出來的。
人不是狼,但我們卻可以從狼身上借鑒很多東西。學習草原狼不能拘泥于具體的戰術,而是要鍛煉自己勤于思考、善于應用策略的能力。主動的去觀察和學習,積極的思考,在面對不同的情況時采用不同的方式,在實戰中磨煉自己,這就是狼的智慧源泉。
現代社會是競爭的社會,只要你有絲毫的放松,就可能會被社會淘汰,這很像狼群生活的大草原,公平而又殘忍。所以我們也得有狼的危機意識,嚴格要求自己,時時給自己加壓,正如張瑞敏所言“戰戰兢兢,如履薄冰”。所謂置之死地而后生,往往不利的形勢更能激發一個人的潛能。“背水一戰”,“破釜沉舟”,正是這個道理。
讀狼圖騰心得工作篇5
《狼圖騰》,這部我己盼望了許久的長篇紀實性小說,讓我在一個個血雨腥風、悲愴又令人心酸的場景中,得到了無數的經驗教訓。這本書仿佛成了我的良師,成了我獨一無二的、比《孫子兵法》更深奧的“蒼狼兵法”,讓我對“狼”這種高尚的“神物”有了全新的認識,也破解了我一直疑惑不解的、如同數學中“哥德巴赫猜想”的難題。
其實我心中的難題,說白了,可以稱之為“草原之謎”。據我所知,宋朝是整個中國史甚至可以說是世界史中最富裕的國家,雖然每年要向少數民族支付巨額的歲幣,但是國庫仍然可以說是綽綽有余。雖然歷史課上講的“澶淵之盟”等都說是宋朝在“占優勢”的情況下因為個別“軟弱分子”(如宋徽宗、蔡京)為了自己的利益而屈辱地求和,從而交歲幣的;但是在“靖康之變”和南宋史中,我根本看不出宋朝有任何“優勢”。雖然有岳飛、辛棄疾這樣的大英雄,但是歷史好像總是偏向游牧民族似的,大英雄們不是被冷落就是被殺,皇帝和宰相總是“求和派”。這難道真是歷史的巧合?另外,在漢武帝時期,匈奴被漢族趕跑,逃到歐洲后,輕而易舉地滅掉了歐洲引以為傲的羅馬帝國,競然被歐洲人稱為“上帝之鞭”。而兩千年過去了,原來“被失敗者打敗的人”卻反過來將自己“贏家的贏家”打得落花流水,皇帝被打得東躲西藏,跑遍全“天下”,眼睜睜地看著對方隨便蹂躪自己的國家卻無能為力。這“奇跡”的根源又在哪?
其實在《狼圖騰》中,問題的答案已經給出來了,那就是“狼性”。狼性,這種給普通人印象只有邪惡,實際上可以說是只有神和狼才真正具有的品質,是一個無所不包的詞匯。它的內涵是漢人甚至草原人也不能完全理解的。它包括外柔內剛、團結協作、忍耐、有尊嚴、有責任心等。可以說,你如果沒有了狼性,你就必定是一個失敗的人。古代游牧民族雖然歷史短,長期處于混戰狀態且經濟比較落后,但是相比與狼接觸較少的漢人來說,他們從狼那里學到的實在是太多太多了,且每個從狼那里學來的知識,都是溫文爾雅的漢人根本無法學到的。而在漢族的陣營里,羊性,絕對是占主導地位的,而那些真正偉大的、擁有狼性的大英雄們,卻根本無法阻擋羊性的潮流。有一句話說;“當龍卷風來臨時,豬都會飛上天。”而“當羊太多時,狼也會被壓死。”于是,仿佛像歷史的巧合似的,一個個大英雄都含冤而死,而每次占上風的,總是“羊”。而第二個問題和第一個問題一樣,主導歷史的永遠是“狼性”。在漢武帝時期,因為中原大地上出了個百年不遇、極富狼性的漢武帝,于是全民族便有了狼性,成為世界史上最偉大的“片段”。而此后,西方民族都極富激情地追求狼性,而華夏民族卻閉關鎖國,又變成了軟弱的羔羊,而在歷史的驅使下,必然會上演出一段慘不忍睹的“悲劇”。
看看中國近代史,你會發現中國人民的大翻身也是由狼性締造出來的。從外柔內剛、身體瘦弱而不放棄斗爭的魯迅,到在一次次浩劫中從未倒下的、酷愛漢武帝、秦始皇的偉大主席毛澤東,他們身上不都流淌著狼的血液嗎?
狼性,這個真正主導歷史的詞匯,讓多少腐敗的國家滅亡、多少強大的國家興盛的詞匯,作為歷史的“作者”,是永遠問心無愧的。
讀狼圖騰心得工作篇6
前段時間《狼圖騰》這部電影熱播,并沒有去影院觀看。朋友說挺不錯的電影,推薦我有空看看。難得一下午沒課,又沒其他瑣事,便打開電腦悠閑地搜索《狼圖騰》電影。
影片一開始的畫面便吸引了我。廣袤的草原,一望無垠,藍天白云碧野,色彩分明,又仿佛相融合,清晰恢宏的視野,令人神往,然后不由自主幻想自己如奔馳在草原的馬兒那般自由瀟灑。然而這并不是一部關于草原自由自在生活題材的影片,而是講述_時期知青下鄉,到了草原,接受草原人民與狼性的洗禮的故事。
影片中并沒有典型的故事發展情節,但是無形之間情感的一步步推進,一步步不由自主深入其中,被深深震撼!片中不少關于狼的`鏡頭,特別令人印象深刻。捕捉獵物時,冷靜的眸里透出的冷厲逼人的氣勢;奔跑時,敏捷的軀體肆無忌憚沖前的氣魄令人感到一種畏懼與敬佩,讓人開始理解草原人民歷久以來把狼當做圖騰的緣由。當狼看見自己孩子被摔死時眼里流露的悲傷;看見自己的食物被偷走時眼神閃現的憤怒;當它們因為沒有食物誤入陷阱在死去同伴身邊時眼眸里僅剩的絕望,都那樣觸動人心,難以忘懷!
記憶中對狼并無好感——狡猾,兇殘,可惡,奸詐,肉食動物,感官里對狼竟全是貶義象。然而草原上的狼盡管狡黠,但是充滿智慧,具有天生的軍事才能。捕捉黃羊,面對敵人時,它們不屈冷靜的性格以及團隊精神,使得它們擁有頑強的生命力和強大的戰斗力。對影片中的一幕印象最為深刻:主人公細心呵護,將小狼養大。而在草原上,面對誘惑,小狼竟本能地毫不猶豫撲向主人。主人極為憤怒,失去理智一般訓小狼:辛辛苦苦養大你,竟落得如此下場!恨不得吃了小狼的樣子。
讀狼圖騰心得工作篇7
再一次回憶起《草房子》這本書中的情節,我的心中總會牽引出一縷縷不一樣的情懷。一幢幢草房子中隱藏著油麻地人民的向往;隱藏著桑桑一家的懷念;隱藏著對蔣一倫和白雀那段非同尋常的戀情;隱藏著紙月的身世之謎;還有那群快樂的小伙伴在這里度過了六年的美好時光……
月下老人曾用一根紅絲線緊緊地拴住了蔣一倫和白雀,命中注定他們會相愛,但又不能在一起。在白三的阻止下,他們見面的機會越來越少了。一番混亂之后,桑桑搖身一變成為了白雀和蔣一倫之間的“快遞員”。“好奇”是孩子的天性,也正是那顆“好奇”的心促使桑桑打開了本不屬于他的信件。信兒飄飄,落進泥塘。桑桑為了不被他人發現,索性不管那封信了。可那封信記述的是一件十萬火急的事。天知地知他不知。白雀認定是蔣一倫毀約,不理他,從此兩人疏遠起來。心碎了,緣盡了,線斷了。也許好奇也不是一件好事。由于桑桑的好奇而釀成大禍。平時我也很好奇,很想知道一些本來我不該知道的事情。如同學的日記,大人們的事情……但一般都不會成功,反而會引來“殺身之禍”。所以提醒同學們有好奇心很正常,但要控制住自己的好奇心,不該知道的事就讓它成為一個永遠的秘密。
大作家曹文軒說:“美的力量絕不亞于思想的力量。一個在深刻的思想都可能變為常識,只有一個東西永遠不會衰老,那就美。”的確我在這本書中也感受了美。美不在于外表,而重于內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