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與六便士》讀書心得
《月亮與六便士》讀書心得篇1
夢想是一種力量,夢想也是一種選擇。海子說:“我們最終都要遠行,在追夢的路上最終都要與稚嫩的自己告別,告別是通向成長的苦行之路”。
選擇無處不在。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是海子的選擇;人不是生來被打敗的,是海明威的選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是司馬遷的選擇。
為夢想而進行選擇,是一次又一次自我重塑的過程,讓我們不斷地成長,不斷地完善。如果說,人生是一次不斷選擇的旅程,那么當千帆閱盡,最終留下的,就是一片屬于自己的獨一無二的風景。
“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抬頭看見了月亮。”銀行家查爾斯,人到中年,事業有成,為了追求內心隱秘的繪畫夢想,突然妻別子,棄家出走。在異國他鄉,他貧病交加,對夢想卻愈發堅定執著。
月亮觸不可及,六便士卻觸手可得,放棄所有的一切,只為追尋心中那可觸不可及的繪畫理想,這本就需要極大的勇氣與個性。選擇月亮的人很難為別人所理解,即使得不到金錢,那些追逐夢想的人在追逐的過程中依然很快樂。
人世漫長得轉瞬即逝,有人見塵埃,有人見星辰。查爾斯就是那個終其一生在追逐星辰的人。
書中有一段是這樣說的:
我總覺得大多數人這樣度過一生好像欠缺點什么。我承認這種生活的社會價值,我也看到了它的井然有序的幸福,但是我的血液里卻有一種強烈的愿望,渴望一種更狂放不羈的旅途。我的心渴望一種更加驚險的生活。”“做自己最想做的事,生活在自己喜愛的環境里,淡薄寧靜、與世無爭,這難道是糟蹋自己嗎?與此相反,做一個著名的外科醫生,年薪一萬鎊,娶一位美麗的妻子,就是成功嗎?我想,這一切都取決于一個人如何看待生活的意義,取決于他認為對社會應盡什么義務,對自己有什么要求。”“世界上只有少數人能夠最終達到自己的理想。每個人都是不被詢問地來到這個世界,也許一開始命運就賦予他波折,讓他不好活,也許有人到頭來都沒遇上大災大難。但總的來說,能在有限的生命中找尋并實現自己的價值,這才是一個人活著真正的意義所在。
其實我們每天思考的是生活的雞毛蒜皮,關注的是一大推實利瑣事。上學、考試、就業、升遷、賺錢、結婚、買車、買房……層層疊疊,一切都是為了活下去,而且總是企圖按照世俗的標準活得像樣一些,大家似乎已經很不習慣在這樣的思維慣性中后退一步,審視一下自己,問:“難道這就是我夢想嗎?這事就是一生所需要的一切嗎?
也許我們真實的需要被掩蓋了,“需要”變成了“想要”,而“想要”的內容則來自于左顧右盼后與別人的盲目比賽。明明保證營養就夠,但所謂飲食文化把這種實際需要推到了山珍海味、極端豪華的地步;明明只求舒適安居,但裝潢文化把這種需要異化為宮殿般的奢侈追求…大家都像馬拉松比賽一樣跑得氣喘吁吁,勞累和壓力遠遠超過了實際需要,掩蓋了我們的真實想法。
我們的生活真的不僅只有眼前的實例瑣事,還有詩和遠方,也許查理是一扇窗,請讓屬于我們自己的白月光照進我們的心窗。
命原比我們想象的幸福,而我們欲望卻把它想象成為殘酷的戰場,放下虛無的包袱,輕裝上陣,欣賞并熱愛出現在生命中的每一個靈魂。愿每一個生命都能抱樸歸真、
有人說我們這個時代不缺機會,所以也勢必會讓每個人面臨很多的選擇,那么是遵從自己的內心還是隨波逐流,是直面挑戰還是落荒而逃,是選擇喧囂一時的功利還是選擇恒久平靜的善良,無論如何,希望每一個人都能做出一個在日后回想不讓自己后悔的選擇。
《月亮與六便士》讀書心得篇2
月亮與六便士這是一本探討夢想的書。講述的是一個證券經紀人思特里克蘭德為了實現自己年輕時候想要成為一個偉大的畫家的夢想,在四十多歲的時候辭掉了工作,拋棄了幸福美滿的家庭,放棄了優裕的物質生活,從倫敦出走巴黎,開啟了他的逐夢之旅。之后又奔赴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島。在這段時間,他過的窮困潦倒,從風光體面變得衣衫襤褸,過上了流浪漢的生活。他畫了很多的作品,但都沒有得到世人的認可,最終他病逝在了島上。在他逝世之后,他的畫作反而拍賣到了很高的價格,他的才華也得到了大家的認可。雖然他的后半生過的十分的艱苦,但是他卻一點都不后悔當初的‘出走’。他對周圍的一切事物包括人都十分的沉默甚至是冷漠,但是他周圍的朋友們都很在他有困難時毫不猶豫的伸出援手,這或許是因為他身上的那股子勁感染了周圍的人了吧。雖然他生前貧困交加,碌碌無名,但是他一直都在為自己的夢想而努力,他一直都肯定自己的才華和能力,最終成為了一個鼎鼎大名的畫家。
一個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多則一百多年,少的也有幾十年,這日子說長不長,說短也沒那么短。人生的價值到底體現在什么地方呢?是用之不竭的財富,還是幸福美滿的家庭,還是為理想而奮斗的活力四射的模樣。這個世界有那么多的人,有很多人都在工作,但是有多少人所干的事,所做的事都是自己有興趣的呢?又有多少人為了生計奔波,在日復一日的勞累中丟失了曾經的夢想呢?筷子兄弟在《老男孩》里這樣唱道:“當初的愿望實現了嗎?事到如今只好祭奠嗎?任歲月風干理想,再也找不回真的我。”是啊,歲月帶走了那個‘真正的我們’,只留下了為生活奔波的‘木頭人’。
但是,我也在思考一些問題。我在想他這樣做是否值得?他為了曾經的夢想,拋下了一切,傷害了家人和朋友。我想假設一個‘如果’,如果他從二十幾歲就堅定自己會成為一個偉大的畫家的想法,然后立即著手去追逐自己的夢想的話,那結局會不會好很多。
人啊,一定要干自己喜歡的并且擅長的事,不要等到年華逝去,才去追求你那虛無縹緲的夢想。追求夢想,承擔責任,關愛家人都很重要,不能夠顧此失彼。
《月亮與六便士》讀書心得篇3
迄今為止,《月亮和六便士》仍是我最喜愛的小說,喜愛毛姆作為一個敏銳的洞察者對人性的理解,喜愛書中思特里克蘭德追逐夢想與噩運,卻心甘情愿深陷其中的姿態。毛姆洞察出夢想的貶值,世俗的污濁,月亮高懸于空,便士乃生活必須,他不批判手握便士的人生贏家。我們不必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去批判一些選擇,卻也要守住一顆赤子之心。
思特里克蘭德,性別男,中年,職業股票交易員,生活單調,朝九晚五。你能想象這樣一個扔進人海都難以被揪出的,再再普通不過的人,在自己40歲這一年離家出走了嗎?思特里克蘭德拋家棄子去巴黎當一個畫家。離家時,他只寫了一張紙條提醒家人晚飯準備好了,然后他只帶了100元錢,住在全巴黎最破舊的旅館,畫畫。
這種橋段不是應該出現在英俊帥氣的20歲小伙身上嗎?然后他勇敢追尋夢想,最終美夢成真,愛情事業雙豐收,如同當今市面上出售的成功學書籍,讀罷便讓人熱血沸騰。但毛姆卻沒描寫這樣的一個人物。毛姆筆下,40歲的思特里克蘭德早已過了沖動的年紀,別人都在追尋穩定,他卻在追逐噩運。正如作家劉瑜所說:“被夢想俘虜的人就是在追逐自己的噩運。”在他眼中,他的人生價值所在,就是疾步如飛,舍棄一切欲望,追上自己的夢想——畫出一幅好畫。他在巴黎貧困交加,身患重病,險些一命嗚呼。后來,他淪落街頭,成為一名碼頭工人。就是這樣瘋狂的一個人,看穿城市,看穿欲望,看穿階級觀念,看穿命運,最終掐住夢想的火苗,放了一場盛大的煙火。
毫無疑問,毛姆是極力贊美這個人物的,但他又充分暴露出這個人物的自私之處,達到極端。書中的“我”問思特里克蘭德,“難道你不愛自己的孩子不愛自己的妻子嗎?你不想要愛情嗎?”他回答道:“我對他們沒有特殊的感情,愛情只會干擾我畫畫。”對他而言,畫畫是一日三餐,是生命的全部,其他所有的一切都是干擾,所以他一層層剝下父親,丈夫,職員等等身份的外衣,剝下這些束縛,像一個溺水的人只能抓住身邊的浮木,他就抓著繪畫,無論如何不肯放手。思特里克蘭德無疑是一個圓形人物,自私、毫無責任感,卻執著于夢想,并且勇敢無比。毛姆有千萬種方式去贊美為追尋人生的意義而付出的人,卻選擇了這樣一種對比鮮明的,極端的方式。可能他已然預見到,今天的許多人已然折服于身份、年齡、欲念,被夢想的鋒利妖冶刺傷,成功的判斷劃向名利,夢想的價值得到質疑,穩定、舒適成為公眾的訴求,人們沉醉便士的海洋中無法自拔,少有人能看到月亮。所以他用思特里克蘭德這個極端的例子來警示眾人,便士固然是生存之必須,但人總要抬頭看看月亮。
不知其他人對這個人物有什么看法,我讀到他時,是駭然且敬畏。隨著文章的進程,羞愧一點點將我吞噬,在結尾,思特里克蘭德將自己創世紀的著作付之一炬時達到極點。我仿佛看到了火光中,高大的雙目失明的他是怎樣將一切名利權情踩在腳下,踩著無數無數人伸向名利的手,踩著噩運這匹野馬,全然是一個勝利者的姿態。我感覺到在他面前,自己在懦弱地奔逃,逃向一個盡可能讓自己舒適的港灣,即別人口中的穩定生活。因為我深刻地知道要多用力才能抓住夢想的衣角,或者說,抓住它不是最難的,一直抓住它才是困難的。正如毛姆自己所說:“只有詩人同圣徒才會堅信,在瀝青路面上辛勤澆水會培植出百合花來。”。
毛姆在這部作品中以第一人稱敘述,可以體味到一個大作家,因為看清人性而表現出的寬容。文中出現另兩個次要人物也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年輕醫生阿伯拉罕放棄了醫生崗位,在畢業旅行中偶遇一個希臘周圍的小島,他感覺自己就是為這個地方而生,便在那兒度過了一生。而另一個頂替他上崗的“幸運者”卻因此平步青云,成為了一位爵士,地位崇高,生活安逸。爵士對阿伯拉罕的選擇嗤之以鼻。文中的“我”作了如此評價:“做自己最想做的事,生活在自己喜愛的環境里,淡泊寧靜、與世無爭,這難道是糟蹋自己嗎?與此相反,做一個著名的外科醫生,年薪一萬鎊,娶一位美麗的妻子,就是成功嗎?我想,這一切取決于一個人如何看待生活的意義,取決于他認為對社會應盡什么義務,對自己有什么要求。”毛姆就這樣淡淡地用一個“選擇”的概念帶過了這兩個人物。的確,一個人生存的方式、夢想、價值觀,哪一樣不是自己的選擇?爵士也好,在荒島度過余生也罷,也許二者都不是社會主流價值觀中最有價值的活法,但從生活意義的角度看,都是一個完整個體的自我選擇,而這種選擇只要不危害他人都是值得被尊重的。
因此,寬容的毛姆又給我以這樣的安慰,也許我無法拋棄手中的便士,單純地仰望月亮,但這是一個人的選擇,因為在我眼中,生活不只有妖冶的夢想,還有責任,以及生活本身。生活本身便要求我們關心柴米油鹽,尋得一處心安,享受天倫之樂。但月亮總是要有的,沒有月亮的人會淪于便士的銅臭,而放棄便士的勇士也有可能像思特里克蘭德那樣,與自己的噩運偕行。我無比敬畏那樣的人,卻依然選擇好好生活。
這是我的選擇,想必有同學完全崇拜思特里克蘭德的偉大,也有人批判他的自私無情,正如老師品讀其他作品時所說的那樣,這正是經典作品的魅力。
《月亮與六便士》讀書心得篇4
人人都知道“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句名言,可是有誰體會呢?
一本書的智慧并不在書內,而是在書外,通過過讀一些書,使我們了解并掌握了平日里我們不知的大悟大徹,從而能夠結合自身靈活運用在生活中,才讀懂一本書。
就說寫作吧!它就來源于我們平時的積累。“一口吃不成哦胖子”的確如此。寫作文就是例子。在平時我們要積累了。寫作文的時候,一定能利用上,自己積累的詞語、成語、名人名言等,就會使白開水似的作文變得栩栩如生。但是只積累是不行的,要學以致用。但是只學習不思考也是不行的。正如孔子所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你雖然知道讀書,但不如懂書的人。人雖然懂讀,但是不如以書為樂的人。這也是孔子曾經說過的話“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溫故而知新”我們不要像狗熊掰梆子那樣,撿一個丟一個,我們要把這些知識,放在我們的腦海里,把他鎖住,不要讓他“飛”走了等到再用的時候,打開那把鎖,取出知識。你讀的書多了,在寫作的時候,就會輕而易舉的寫出非常完美的一篇作文,不會絞盡腦汁的想。
這才是讀書的真正含義。我們要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月亮與六便士》讀書心得篇5
莎士比亞在《雅典的泰門》里說:“金子?貴重的,閃光的,黃澄澄的金子?不,是神喲!我不是徒然向它祈禱,它足以使黑變成白的,丑的變成美的;邪惡變成善良,衰老變成年少,怯懦變成英勇,卑賤變成崇高”,乃是世人對金錢的普遍態度。滿地六便士時,有多少人愿意舍棄金錢,抬頭仰望月亮?
這就是《月亮與六便士》的要義,這是一部關于天才的故事,也是一部關于給人生做減法的故事,更是一部舍棄了成功的勵志故事。查爾斯··斯特里克蘭是倫敦很成功的證券商人,在結婚17年后,他突然選擇拋棄家庭,來到巴黎學習繪畫,只為了追慕心中的夢想。斯特里克蘭的面前有著為他安排好的幸福生活,但心中似乎總有一團火在召喚著他,讓他寧愿放棄一切,甚至抱著被妻子責罵叛徒的風險,來到巴黎,在最艱苦的環境里追求藝術。斯特里克蘭夫人是一個傳統的保守的妻子,得知丈夫離開自己的原因后不能原諒他,她也無法接受自力更生的日子,始終覺得被別人養才是妻子的本分。施特羅夫是一個平庸的畫家,他和妻子過著中產階級的平靜生活,這種生活甚至有些自欺欺人,他們自認為在平衡的日子里將自己的角色扮演得極好,殊不知在作為旁觀者和闖入者的“我”看來,這一切不過籠罩著虛偽的面紗。其實,施特羅夫是斯特里克蘭的伯樂,他發現了他的天才,也愿意幫助他在巴黎打開市場。但是斯特里克蘭是一個固執的人,生意對他來說不是最重要的東西,心中追逐的藝術之夢才是他孜孜以求的終極目標。所以他始終在逃離,始終不滿足,始終愿意放棄去開始新的挑戰。逃離倫敦,來到巴黎,逃離巴黎,來到塔希提,他和一個土著女子住在一起,在生命的最后時刻雙木失明,卻在墻上畫了一幅描繪伊甸園的偉大作品。這是一個何其大膽的隱喻!斯特里克蘭最終讓這幅畫在火焰中燃燒,他不愿意留給后人任何痕跡,他在失明中,在極度的原始里找到了自己原初的存在,他仿佛回到母體的嬰兒,失明的眼睛重新睜開,重新看到了他一直以來想看的東西——藝術之神的親吻。
我們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會遇到斯特里克蘭一般的選擇時刻,都會在看似安排好的生活里感到惶惑,是否應該放棄眼前的茍且,去尋找詩與遠方?安穩是平庸的最大誘惑,是讓我們縮手束腳的關鍵點,我們害怕贏家通吃,自己落得一無所有,我們愿意屈從眼前的茍且,放棄詩與遠方,不是我們不想,而是我們不敢。有幾個人能擁有非凡的品質,肯在生命的道路上狠狠賭一把?《月亮與六便士》講述的就是這一場賭局。斯特里克蘭是贏了還是輸了?他爆得大名,卻也是生命終止之后。在這一點上,斯特里克蘭的原型高更與他的朋友兼敵人梵高是多么像啊!斯特里克蘭血液中波動的是天才的基因,是成熟的果實,是篤信自己將成為神的自傲,因此斯特里克蘭有勇氣這樣做,這不禁讓我想到23歲的馬爾克斯愿意放棄大學文憑去寫小說,因為他相信自己骨子里流淌的是文學巨匠的血液。是啊,也許天才都是共通的,都是在生命的某一刻突然聽到了命運的召喚,然后放下一切成為圣徒,圣徒就是看不見而信,愿意為之去做。
《月亮與六便士》讀書心得篇6
“遍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抬頭看見了月亮。”這是一本關于夢想與現實的書。本書的主人公克蘭德與一家人生活得安穩富裕,卻突然拋妻棄子、放棄所有而離家出走,在所有人忙著尋找他時,他卻在異國他鄉成為了一個潦倒落魄的畫手。在面對作者的斥責與批判時,他坦然無畏,他認為他只是在堅持自己的夢想,他不愿在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上再浪費生命、虛度光陰。
誠然,在世人的眼里,他的做法無疑是愚蠢又可笑,甚至是可惡——他就這樣毀了一個家庭,并且還毫無悔悟之心。但在他自己心里,這或許是他這一生做過的最正確、最遵從內心的決定。我佩服克蘭德先生的勇敢與堅定,但他的做法我并不認同,我們生活在世俗世界里,又必須遵從的世俗法則,我想我永遠也做不到那樣灑脫與無畏,但我并不覺得遺憾。我無法冷漠地面對別人的指責與批判,更重要的是我無法對我造成的痛苦視而不見。因此無論做出什么樣的選擇,我總要堅持無愧于心。
我想要月亮,可我更需要六便士。值得慶幸的是,我的月亮與六便士并不矛盾,每個人都有權利選擇自己理想的生活,不管是遙不可及的月亮,還是平凡世俗的六便士,都可以作為我們人生航程中的燈塔,照亮我們內心追逐的道路。
最后,借毛姆先生的話勸慰自己:“世界是冷酷無情的、殘酷的。我們生到人世間沒有人知道為了什么,我們死后沒有人知道到何處去。我們必須自甘卑屈。我們必須看到冷清寂寥的美妙。在生活中我們一定不要出風頭、露頭角,惹起命運對我們注目。讓我們去尋求那些淳樸、敦厚的人的愛情吧。他們的愚昧遠比我們的知識更為可貴。讓我們保持著沉默,滿足于自己小小的天地,像他們一樣平易溫順吧。這就是生活的智慧。”
《月亮與六便士》讀書心得篇7
《月亮和六便士》中的斯特里克蘭德是一位看透人生的智者。人至中年,正是“四十而不惑”的年紀,他擁有一位賢惠的妻子和一雙可愛的兒女,雖然平凡,但也算是過得安穩自在。
但正是在這本該安定下來的年紀,他毅然決然地離開了這座溫暖的圍城,做出了一個“驚世之舉”——學畫。
這在旁人看來是極其匪夷所思的。現實生活面前,夢想又算得了什么?更何況,原本生活富足的他竟為了多一些錢買油彩而忍饑挨餓,衣衫襤褸,可畫出的作品卻無人賞識,這更是可笑至極。
他就如一朵盛開的矢車菊,突然衰敗了。書中的“我”曾對他的選擇不屑一顧,每每相見,總免不了冷嘲熱諷,并一次次地勸說他“回歸正道”。但斯特里克蘭德只是笑笑,從沒接受過“我的”好心建議,“我知道自己不是個偉大的畫家,”他對“我”說,“我不是米開朗琪羅,不是的,但我又有我自己的東西。”
想起那個說著“當我坐在那架破鋼琴旁邊的時候,我對最幸福的國王也不羨慕”的海頓,我突然覺得有些懂他了。
幸運之神總會眷顧那些永不放棄的跋涉者。結果自是了然,斯特里克蘭德最終成功了,畫作被人爭相購買。這時我們不禁要問:他憑何成功?毛姆說:人們常常發現一位離了職的首相,當年只不過是個大言不慚的演說家;一個卸甲歸田的將軍,無非是個平淡乏味的市井英雄。由此可見,成功不該有一個人的外在來定義。
依我來看,內心中最本質,最純粹的夢想的堅持造就了斯特里克蘭德,如他所言:“我的血液里卻有一種強烈的愿望,渴望一種更狂放不羈的旅途。這種安詳寧靜的快樂像有一種叫我驚懼不安的東西。我的心渴望一種更加驚險的生活,只要在我的生活中能有變遷——變遷和無法預見的刺激,我是準備踏上怪石嶙峋的山崖,奔赴暗礁滿布的海灘的。”
斯特里克蘭德原來只是一位再平凡不過的普通人。如果沒有對夢想的不懈追求,他最終只能埋沒于茫茫人海之中。然而他的執著促使他頂住了旁人的非議,毅然踏上了作畫之路,最終脫穎而出。
拜倫不是也曾說:“雖然那緊張的桅桿要像蘆葦般搖晃,雖然那破裂的船篷會在大風中亂飄,然而我還是不得不流浪去他鄉,因為我像從巖石上掉下來的一顆草,將在海洋上漂泊,不管風暴多么兇,浪頭多么高。”我想,這世界上勇敢的流浪者其實并不是如我們認為地那般少。
追尋夢想的路本就不是康莊大道,多少人因為無法忍受這份煎熬與等待,經受不起他人的冷嘲熱諷,選擇了向生活卑躬屈膝,錯失了接受陽光洗禮的良機。雖然斯特里克蘭德不贊同康德的“凡人立身行事,務使每一行為堪為萬人楷模”的觀點,但他確實應為當下推崇的一個楷模。他選擇這樣的生活,它擁有這樣的生活,對此,他無怨無悔。
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抬頭看到了月光。因為他明白,太陽總會升起,陽光總會浸潤他的靈魂。因為太陽的光芒對每一個人都是公平的。
《月亮與六便士》讀書心得篇8
月亮,遙不可及的理想;六便士,唾手可得的金錢,地位,名譽等。
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抬頭看見了月亮。
斯特里克蘭,在看見月亮之前,他擁有大多數人羨慕的生活,愛他的妻子,可愛的一雙兒女,體面的工作,不錯的收入等等,可是突然有一天,毫無征兆的,他給妻子留下一張紙條,毅然決然的開始追求自己的理想。到了法國,他過的并不容易,那些生活的茍且,從來沒有讓他有一絲退縮的心態,一句話,whocare。好像只要能畫畫,別的一切都不重要了。外人異樣的眼光,吃不飽穿不暖,對他來說都不是問題。真不是一般人能達到的境界,所以我們大多數都是普通人嗎?
不過,人為了追求理想,到了無情的地步,還是人嗎?雖然可能我理解有誤,布蘭奇追隨斯特里克蘭可能是一廂情愿,可還是傷害了斯特洛夫啊。
后來,斯特里克蘭去到了塔希提,和阿塔一起幸福的生活。他需要的就是阿塔這樣的一個女人吧,無怨無悔,一心一意,甘愿做背后的女人,自己可以追求自己的理想。剩下的一切都交給背后的女人。從這個方面講,阿塔也是偉大的吧。在這里,斯特里克蘭創造出了舉世無雙的名作,可是在他臨死前卻要去阿塔毀了他的作品。真是個倔強又奇怪的老頭。
我們大多數人都是普通人,有人問我月亮喝六便士尼選擇什么?我說我選擇六便士,是不是自己沒有魄力呢?個人覺得,每個人都有理想,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必然是要舍棄一些東西的,可是同時也放下肩上的責任與義務,是不是太自私了呢?
所以吾等注定是個普通人咯!
《月亮與六便士》讀書心得篇9
本書主角斯特里克蘭是一個超越現實環境,追求自己理想的人。他對現實生活中的一切都不在意,他不在乎一切物質上的東西。因此他拋棄了自己的穩定工作,拋棄了自己的家庭,遠離家鄉到巴黎尋找自己的追求。他是一個極度自私的人,他間接的“搶”了斯特洛夫的妻子,即使斯特洛夫的妻子為他自殺,他也沒有絲毫動容。正如書名所展示的那樣,滿地都是六便士,卻有人抬頭看到了月亮。他的所作所為我不敢茍同,即使他的追求異于常人,他是“天才”一般的人,但他傷害了很多人,卻沒有絲毫愧疚,甚至滿不在乎,把“自私自利”詮釋的非常完美。
雖然他給人世留下了寶貴的財富,但是他卻生生破壞了兩個原本可以幸福的家庭。你可以說是“大愛與小愛”的問題,但是他追逐的只是自己的追求,不為任何人。值得肯定的就是他對理想的那種追求,不懼任何世人的眼光,不懼任何物質的匱乏,不懼任何病痛的折磨,只是做自己想做的事,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韌勁。“我不想謀生,我想生活”是他一生的真實寫照。書中的人物充滿著矛盾,當然一個真實存在的人必然是充滿著矛盾的,這才是真正的“人”。理想與現實貫穿全書的主體,與書名貼合,耐人尋味。讀完這本書,我們要詢問自己,是否總是低頭尋找六便士,而忘記抬頭欣賞月亮。
《月亮與六便士》讀書心得篇10
《月亮與六便士》中有這么一句話:“追逐夢想就是追逐自己的厄運,在滿地都是六便士的街上,他抬頭看到了月亮。”
他,是斯特里克蘭。在四十七歲時,他放棄了原本作為證券經紀人的安定生活,毅然選擇了繪畫。他的生活也從平靜變得捉襟見肘、風餐露宿。在他死后,他才被世人知曉。
四十多歲的那天,斯特里克蘭以畫畫的原由與妻子分離。到了巴黎后,他一度窮困潦倒。但他認識了善良的斯特羅伊夫,他也是位畫家。斯特羅伊夫有一雙會發現美的眼睛,他尊重、珍惜斯特里克蘭。盡管斯特里克蘭嘲笑他畫技愚鈍,對他的善良關心毫無感激之情,斯特羅仍不計前嫌地關心照料他。當斯特里克蘭病重時,善良的斯特羅將他接到家中照顧,甚至讓自己的妻子委身照顧他,拿出家中積蓄給他買藥。結果,斯特羅的妻子竟然和斯特里克蘭在一起了,并要和斯特羅一起走。可憐的斯特羅不在乎這段荒.唐的事,依舊愛他的妻子,甚至提出要把他的房子給他們住。悲慘的故事總會以悲劇結尾,他妻子死于自殺,斯特羅也失去了精神支柱。
斯特羅的善良使他造就了懦弱的性格。他守不住自己的愛人,而對于不在乎自己的人卑躬屈膝。誰說善一定會有善報,我不禁對他的遭遇扼腕嘆息。不過,斯特羅的出現為這本充滿揭露人性的書,多了一絲善良與純潔。
斯特里克蘭詮釋了一個亙古不變的道理:夢想什么時候都不晚。
有些人為了夢想而放棄安寧的.生活,也許會被認為是愚蠢的選擇。在某種條件下,做自己想做的事,過一種讓自己最開心的生活,自己始終處于寧靜淡中,難道就是生活成了亂麻嗎?
成為一名收入一萬英鎊的外科醫生,與一個漂亮的太太相依而命,這就是成功了嗎?
也許,成功取決于對生活賦予的意義,取決于對社會應盡的義務,取決于對自己的要求。成功并不只是單純的物質方面的成功,還需要更多的是精神方面的情感的升華。我們不應為了世俗錢財權利富貴而低頭,去撿地上滿街的六便士,也應該學會脫俗,在精神上造就自己,望望頭上那最為皎潔的月光。
《月亮與六便士》讀書心得篇11
“月亮是那崇高而不可企及的夢想,六便士是為了生存不得不賺取的卑微收入,多少人只是膽怯地抬頭看一眼月亮,又繼續低頭追逐賴以溫飽的六便士?”
《月亮與六便士》是英國小說家毛姆創作的長篇小說。該作品以法國印象派畫家保羅高更的生平為素材,描述了一個原本平凡的倫敦證券經紀人斯特里克蘭,突然著了藝術的魔,拋棄妻子,絕棄了旁人看來優裕美滿的生活,奔赴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島,用圓筆譜寫出自己光輝燦爛的生命,把生命的價值全部注入絢爛的畫布的故事。
我想我愿意成為這樣子的一個人,夢想一旦付諸行動,就會變得神圣。當時的生活是刻板規矩的理性的節奏,在這樣的環境下,她的創造性日益萎縮,于是他選擇了畫畫。藝術是極大自主獨立的性的東西,而畫恰是畫家情感的真實流露。書中曾寫道:“你可能不知道那些國家的冬天是什么樣子的,他們那兒的冬天特別長,又陰又冷。他們喜歡看我畫中的意大利,他們希望意大利就是這個樣子的,那也是我來這個國家之前所想象的意大利。”一幅幅畫寄托了畫家的精神向往,也蘊含了買畫人對美的期待和對真實的追求,而不是所謂虛假的面具。
語言原本是我們交流思想的主要方式,當我們發現語言也會成為謊言時,斯特克李蘭敏銳地選擇了用畫發聲。不知你是否看過這樣一篇文章——《好的畫,通常都是有氣味》。我們都向往誠信,因為當謊言被戳破的時候,噩耗便會不請自來,而氣味正是被賦予了真實的特性。我們可以看到桃花盛開,卻不曾知曉落花時的滄桑;我們可以看到網上一句句優美的詩詞,卻不曾真正的體會到詩人對春天欣欣向榮的贊嘆;我們可以在照片中看到親人的笑容,卻不曾將笑容映在眼里。在畫中,斯特里克蘭找到了屬于靈魂的自由。他的一副靜物畫,畫里的一個盤子上有很多橙子,那盤子甚至都不是圓的,橙子則偏向一邊。他的肖像畫,要比真人大一點,看起來非常難看。世界上有太多世俗阻礙了人們思想的開放,當我們提出一個新的觀念時,不合潮流的評論便噴涌而現,可是他并不需要迎合,不需要理解,在孤獨中專注于自己的創作。所以后來他成為了天才,全世界都同意了這個觀點。
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抬頭看見了月亮;滿天都是世俗的眼光,他卻成為了傳奇。而現在的我們,能否為了心中的理想,奮不顧身,甚至奮斗到底?
《月亮與六便士》讀書心得篇12
追逐夢想就是追逐自己的厄運,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抬頭看見了月亮。”被毛姆的這句話吸引,于是就讀了他的第一本書《月亮與六便士》。
毛姆是一個故事家,其敏銳的觀察力、對人物內心世界的精辟剖析,就像一個生物學家對古生物的研究,只憑殘存的骨骼便對人物生存的年代以及生存環境推測研究而使作品栩栩如生起來,毛姆也是通過與斯特里克蘭德的接觸,特別是主人公到塔希提以后的生活是通過幾個人的描述加以后期刻畫才讓主人公豐滿起來的。斯特里克蘭德這個天才畫家,拋棄妻兒與體面的證券經紀人身份而去巴黎追求自己內心的理想,與?救命之恩的朋友妻子私通,卻于最后拋棄而導致朋友妻亡家散,其自私、殘忍可見一斑;拋棄文明世界的體面舒適,卻寧可蜷縮在簡陋居所過食不果腹的日子;對周邊的人、事、物的冷漠無情,仿佛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最后遠遁到他的理想王國塔希提,與當地土著結婚生子直至死亡,他一生生活在對藝術的追求里,半人半獸沒有凡人眼中的尊嚴,他眼中的女人只是他發泄的對象或者模特,缺少人性讓人厭煩。另一方面他卻是一個天才畫家,也許天才的生活里只有他眼中的藝術,只有進入他的伊甸園才能淋漓盡致地施展他的才華,他蔑視一切世俗包括婚姻、愛情、金錢,所有桎梏他的東西他都視為絆腳石,他為理想而生、亦為理想而死,死在自己理想的伊甸園,他的一生也許是圓滿的。
人生處處面臨選擇,特別是面對夢想與金錢,誰人心頭沒有白月光,只是能有幾人有勇氣放棄地上的六便士,而去選擇孤獨與厄運。
《月亮與六便士》讀書心得篇13
《月亮與六便士》是我很喜歡的一本書,感謝朋友相贈,又讀了一遍。最先,我在電視偶然看到了一集記錄片,講的是高更的畫,里邊有高更的人生經歷。自從有了小孩都很少打開電視了,安安靜靜的看完更是不可能。但那天不知道什么緣故,我居然有機會看完那部記錄片。很震撼,不是因為他的畫,而是他不走尋常路的人生。
后來知道[月亮與六便士]是以高更為人物原型來創作的,就在KINDLE上讀了一遍。很激動啊,毛姆,一個大作家,居然和我有相同的感受。看了那么多書,第一次有種和作者、主人公在交流的感覺。我認為這本書的主題就是:肉體與靈魂、理想與現實的擰巴。
主人公斯特克里蘭原本是個股票經紀人,四十多歲,老婆孩子熱炕頭,在外人看來是妥妥的油膩中年人啊,不止油膩,還很乏味。不知道什么時候,這個中年人心里發出了“再也不能這樣過,再也不能這樣活的”吶喊,然后這個油膩中年男就變成了追求藝術,追求理想的2B青年。他決議要過另外一種生活。
更讓人憤怒的是,人家不是作為業余的興趣追求啊,人家是要全身心的追求啊,工作不要了,老婆不要了,孩子也不要了,讓他們自生自滅吧。對自己,也是衣衫襤褸,食不果腹,后來被土著女人所養,靠那么一點的土地所出生活。這種對物質以及物質所帶來的附屬的尊嚴,說呸的行為,以及對自己的家庭責任,社會系屬說滾的勇氣,可恨嗎,可恨,但自有一種撼動人心的沖擊力,直抵每個糾結于夢想與現實的人。
世人多在行動之前反復計算得與失,付出與回報,舉棋不定,輾轉反側,躊躇不前。斯特克里蘭那種執著于內心,不問名利,不計成敗,你們怎么看我的,我完全不在乎的態度確實讓人震撼。書中有段話,寫得人感受,我這個看的人也很感傷,“塔西提是一個高高聳立的,綠意蔥蘢的島嶼,島上有一條條暗綠色的深深皺襞,可以想見那是眾多幽僻的深谷;在他們那沉郁的深邃當中自有一種神秘,潺潺流瀉著沁涼的泉水,你會感覺,在那些濃蔭遮蔽的地方,生命自遠古以來就按照亙古不變的方式延綿至今,甚至就在其中,也隱含著某種可悲又可怖之處”
島嶼,幽谷可能已經存在了幾十萬年的時間,在接下來幾十萬年的時間泉水依舊潺潺流動,而看著這風景的你我只有幾十年時間,你我不過是地球上一過客。
但,正如斯特里克蘭一樣,你我皆是自由的,一切不過是自己的選擇。愿選擇追求夢想的每個人,都不后悔。
《月亮與六便士》讀書心得篇14
小說以旁觀者的身份,描述了一個天才畫家的心路歷程和成長之路。
從世俗的角度說,他是一個自私卑劣的人,他拋家棄子,背叛朋友戀人,無視他人的感受;從個人的角度,他是一個不顧一切追求夢想的人,是一個偉大的藝術家。是非論斷,任人評說。
藝術家的精神世界往往不是常人可以理解的,我也沒有太高的藝術素養,但是從文章中還是可以感受到畫家對藝術執著的追求,超越了普通人的情感,愛情、親情、友情這些都變得云淡風輕。你可以說他是自私的,自私到活著只為了追求自己的藝術境界,忽視了一切。但正是因為如此,他才變得更有魅力,更加偉大。他不是一個好丈夫、好父親、好朋友、好人,他拋棄了世俗的角色和束縛,任性的只求宣泄自己的藝術熱情,從這一點來說,他是單純的、幸福的和值得人敬仰的。
之前看介紹說,這是一本有關人生的意義的書,有偉大的夢想,堅定的追求個人的夢想,實現人生的價值,無疑是正確的。但作為一個平凡的人,最難的往往是第一步,生活的瑣碎、日復一日的家庭生活,現實的冰冷,讓人忘了初心,丟失了自我,生命的意義更多的回歸到社會對人最基本的要求,只是為了實現生命的延續,成為人類發展中微不足道的一顆塵埃。
也許偉大的人畢竟是少數,有偉大夢想并能有所作為的人更是鳳毛麟角,作為一個普通的人,幸福的定義可能變得更加的簡單、容易,舒適的生活、美滿的家庭、他人的認可,令人敬仰的社會地位……
夫復何求,可是有了這些,人的內心就會感覺幸福嗎?這些都只是外在的事物而已,是你內心追求的東西嗎?
藝術是畫家的精神寄托,唯一的追求,在這條路上他會經歷挫折、瓶頸、突破、打擊,但這個過程對他來說是痛苦和幸福的,即使沒有得到世人的認可,那又怎樣?幸福這件事本就是唯心的。
一個人強大的內心源于自己豐富的精神世界。從小我們就學習各種知識,建立了自己的知識體系、認知體系,逐漸形成了個人的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其實都是在修煉自己的精神世界。
修身養性齊家治國平天下,多少年來是中國文人追求的境界,從內在到外在,從個人、到家、到社會,不能不說很好。而修身養性更是人一輩子要做的事情。
人生沒有對與錯,看看的別人的人生,思量一下自己的人生,是一種豐富、一種提升,從這個角度來說,這是本好書,值得一讀。
關于書名——月亮就像藝術,高雅、高潔,六便士就像生活,瑣碎而現實,一個生活在俗世里追求藝術的畫家,為了追求藝術而活。
《月亮與六便士》讀書心得篇15
一氣呵成的看完,是因為無法忍受近期精神世界的貧瘠,可是我精神世界的豐盛又為何依賴于書籍的刺激?
毛姆的《月亮與六便士》和《刀鋒》給我的總體感覺相差無幾,我個人目前對他也并說不上有多么的喜愛。他筆下顯而易見的男女不等與物化女性是我最反感之處。但他的言語中透露的誠實幽默卻會帶來短暫快樂,以及他或說他筆下人物看待事物的超然會讓我些許欣賞。
閱讀的時候有些靈光一閃的想法又轉瞬即逝,本來明明能夠抓住卻被錯失的感覺。然而,我知道那感覺會再來的。
“月亮與六便士”究竟何意我不知,不過貌似提到了三次跟“我”有兩便士關系啊,“如果你覺得一個人的觀點和你兩便士關系都沒有,你怎么還會在乎一群人的看法呢?”,我也覺得我個人好像越來越不在乎別人的看法了,而之前的我會說我不知這究竟好不好,但現在的我會毫不在意灑脫的說這樣很好,我覺得很好。
所有覺得這樣不好的,又和我有兩便士關系啊。不來往就是了。不強求非要欣賞,如果欣賞是基于他人的欣賞而驅之而來的欣賞,那其實根本不懂得欣賞。
毛姆在書中說,作家要做的是發現,而非評判。我覺得這么做是睿智的,不光光是作家需要這樣。
月亮總只有一個,美到泛濫也就不美了。想重復一下我最喜歡的那段話:
你怎么會認為美,世界上最寶貴的東西,就像沙灘上的石頭,隨便哪個滿不在乎的過路人都能撿起來呢?美是一種玄妙而奇異的東西,只有靈魂飽受折磨的藝術家才能從混亂的世界中將其提煉出來。當藝術家把美提煉出來之后,這種美也不是所有人都能認識的。要認識它,你必須重復藝術家的痛苦歷程。美是藝術家唱給你聽的音樂,要在你的心里再次聽到它,你需要知識、敏感和想象力。
好像一部分人們覺得快樂就是終極的追求,而快樂也分很多種快樂,痛苦好像也并非就屬于不快樂。
《月亮與六便士》讀書心得篇16
這是一本很多人都看過的書,“月亮”代表著純潔的理想,“便士”意味著茍且的現實。
故事有這樣一個版本:
一個年近不惑的大叔,做著收入不菲的證券工作,有一個溫柔大方的妻子,兩個可愛的孩子,住著另人羨慕的大房子,擁有著較高的社會地位。就那么突然的有一天,他放棄了這里的一切一切,帶著家人的數落,旁觀者的責罵和所有人都看不起的作品去遠方追求他的繪畫夢想。他身無分文,窮困潦倒,住在骯臟的孤島,與世隔絕,沒賣出過一副畫,終日疾病纏身,最終痛苦死去,而生平最滿意的作品也被自己一把火燒掉,永世不得相傳,即便最終作品得到了世人的認可,也是他死去很久以后的事了。
還有另外一個版本:
一個懷揣夢想的大叔,終于有一天沖突了世俗的眼光,道德的束縛,帶上畫架去了藝術的國度。在那里,他仿佛到了夢想的天堂,他全情的投入,心無旁騖的作畫,繪畫帶來的滿足讓他忘記了身體的疼痛,他一刻不愿停歇的創作,終于在臨終前完成了此生最滿意的作品,并將它帶到墳墓,實現了靈魂與肉體的真正共存。
前者是從旁觀者的角度,后者是故事的主人公思特里克蘭德本人。
其實寫一份書評可以有好多出發點,故事的編排,寫作的技巧,作者的經歷都行,今天我想從思特里克蘭德這個人本身,去思考一些關于人的問題。
很多人并不理解思特里克蘭德的做法,一個男人不應該像他這樣毫無責任感;但更多人會選擇中立,既不贊同,也不反對。討論對錯是沒有意義的,因為我們大部分都是平庸的人,既沒有天賦和勇氣去追夢,又不甘于太過平凡。
那么什么是夢想,是一個會刺激你荷爾蒙飆升的詞?是一個會讓你獲得快樂的源泉?還是一個你一直想去又到不了的遠方?我想都不是,書中沒有介紹思特里克蘭德在創作的過程中遇到的痛苦和瓶頸,更加沒有任何說明他有經歷怎樣的掙扎、折磨甚至放棄。但我們都曾有過興趣愛好,健身?讀書?畫畫?彈琴?哪一個堅持過幾十年如一日?最初的興奮都逐漸會被過程中的困苦所消磨,直至放棄。
如果你覺得我在灌雞湯勸大家去追求月亮,你就錯了,我并沒有興趣討論什么才是夢想,因為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有資格去擁有。我也沒有因為讀完這本書而感受到強烈的悲傷或是興奮的沖動,我最感慨的是擁有夢想這件事帶給思特里克蘭德的冷靜和理智,以及對人性的洞察。
思特里克蘭德的智慧
看似冷血的思特里克蘭德早就看穿了人性,妻子的哀怨更多是因為自己的離開使她沒有了生活的依靠,她明明憎恨思特里克蘭德,卻在他成名后在家中掛滿了他的遺作,并與來訪者談笑風生,虛榮心被徹底的滿足。他因為與朋友的妻子私通而害得朋友妻離子散也未曾感到一絲內疚,因為他知道“女人可以原諒男人對她的傷害,但是永遠不能原諒他對她做出的犧牲”,而這位朋友剛好是妥協了他妻子不堪回首的過去,對于妻子而言,他是自己恥辱過去的鮮活證明,她的背叛是早晚的事。
“你同我吵嘴,實際上是因為我根本不在乎你對我的看法。”中間人勸說思特里克蘭德回家的時候,無法忍受其冷漠的態度便氣憤的與其爭吵,帶著世俗所認為的道德,理直氣壯。而思特里克蘭德卻平靜的說出這一句。雖然我們沒有明確的意識到或者我們根本不愿承認,我們還是非常重視別人是否看重我們的意見,我們在別人身上是否有影響力,如果我們對一個人的看法受到他的重視,我們就沾沾自喜,如果他對這種意見絲毫不理會,我們就會討厭他。所以當你沉默以對的時候,那些說不喜歡冷暴力而同你不停爭吵的人,真的是因為TA嘴上說的越在乎才越生氣嗎?
說到這,我停更這么久也多少與此有關。很長一段時間,我不停的聽取著他人的意見,你年紀不小了,你該成家了,你該好好規劃人生,你該有個普通女生該有的樣子,你也沒有那么優秀,你。。。。。。于是我照著他們的說法不斷的修正自己,小心翼翼的學會如何說活,如何閉嘴,寫文章也都是想著怎么迎合大眾的胃口,怎么寫一些老少皆宜的“干貨”,然后我什么都沒寫出來,然后我也成功的不再知道自己是誰。思特里克蘭德對世俗的冷靜處理態度引起了我的敬畏,其實寫寫字而已嘛,哪有那么復雜,懂的人看到交流交流最好,不懂的人就算評頭品足也不會對我造成什么影響,除非是我自己給了他可以影響的機會。抑郁的人大多是因為想不開這一點吧。
總結
或許一個人如果想體會到生活中的浪漫情調就必須在某種程度上是一個演員;而要跳出自身之外,則必須能夠對自己的行動抱著一種既超然物外又沉浸于其中的興趣。一直想問上帝一個問題,他是如何看穿了人性后又能對人飽以熱情的。其實生命中會面對很多不同的環境,不同的人,各有各的正負面,而浪漫的那一面需要你像一個演員一樣忘記劇本以外的不美好,安心投入到角色中才能體會到;而你因此付出的代價又需要你跳出自己,以免過度悲喜;可是太冷靜又會讓你變得很無趣,你必須在跳出自己的同時又對自己的經歷悉心照顧,像看待孩子成長一樣,平和又喜悅。
所以,對于大多數平凡的我們,除了吃飯睡覺沒有不做就會死的事情的我們,如何饒有興趣的活在世俗中才是我們真正需要思考的。
最后以毛姆本人對本書的理解來結束分享吧。“有些人年輕的時候只看到天上的月亮,卻從看不到那六便士。現在我們仍然看到天上的月亮,但我們是站在地上仰望到月光。而且當我們的愛情不是憧憬和幻想的時候,卻發現被月光照耀的現實也是美好的。只是我們談起我們的生活曾有那么多的快樂,但在當時卻從來都不覺得快樂,那么最重要的一點:在新的生活里要懂得讓自己快樂。”
《月亮與六便士》讀書心得篇17
“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抬頭看見了月亮。”
銀行家司朱蘭人到中年,事業有成,為了追求內心隱秘的繪畫夢想,突然拋妻別子,棄家出走。可以說他瘋狂,執拗,冷血。但他深知:人的每一種身份都是一種自我綁架,唯有失去是通向自由之途。在異國他鄉,他貧病交加,對夢想卻愈發堅定執著。他說:我必須畫畫,就像溺水的人必須掙扎。在經歷種種離奇遭遇后,他來到南太平洋的一座孤島,同當地一位姑娘結婚生子,成功創作出一系列驚世杰作。就在此時,他被絕癥和雙目失明擊倒,臨死之前,他做出了讓所有人震驚的決定……人世漫長得轉瞬即逝,有人見塵埃,有人見星辰。司朱蘭就是那個終其一生在追逐星辰的人。
我們一看到書名,可能就會感到疑惑:為什么是這個名字,它有什么深刻的含義嗎?我看到這本書的時候,覺得它充滿了神秘感。我對它的書名感到非常的疑惑,百思不得其解。然后我看了譯者傅惟慈寫的譯本序,他這樣理解:“六便士是英國價值最低的銀幣,代表現實與卑微;而月亮則象征了崇高。兩者都是圓形、閃閃發光的,但本質卻完全不同,或許它們就分別象征著現實和理想。”
毛姆說:“世界上只有少數人能夠最終達到自己的理想。我們的生活很單純、很簡樸。我們并不野心勃勃,如果說我們也有驕傲的話,那是因為在想到通過雙手獲得的勞動成果時的驕傲。我們對別人既不嫉妒,更不懷恨。唉,我親愛的先生,有人認為勞動的幸福是句空話,對我說來可不是這樣。”
汪國真有詩歌說:“有一個未來的目標,總能讓我們歡欣鼓舞,就像飛向火光的灰蛾,甘愿做烈焰的俘虜……”繪畫對于主人公來說,就是那個能讓他心甘情愿做俘虜的目標與理想。
本書的作者毛姆具有敏銳的觀察力,善于剖析人的內心世界,讓讀者品味人物的性格與特點。他的筆鋒就像是一把手術刀,能夠挖掘出人物內心深處的思想活動。他秉持著一種冷靜、公正的態度,從不指責、抨擊人物的缺點,而是把思考的空間留給讀者,讓讀者自己去判斷、理解。
《月亮與六便士》讀書心得篇18
知道毛姆是從《月亮與六便士》開始的,最初對這本書感興趣僅僅是因為書名很寫意,那種理想與現實之間的矛盾好似自始至終都存在我們的追求之中。后來,了解了毛姆的其他作品《人生枷鎖》《刀鋒》等等,只不過都不曾拜讀。去年網上書店做活動,順便就把毛姆的這本《月亮與六便士》放入了購物車,書到手后,束之高閣,直到三月份才想起去認真的讀一下。
書的內容很簡單,寫的是畫家查爾斯?斯特里克蘭死后成名,關于他的傳說甚囂塵上,而“我”作為他曾經的朋友,踏上了追憶他的道路。“我”見證了他從證券公司毅然決然辭職并不辭而別“拋棄妻子”從倫敦到了巴黎追求繪畫的瘋狂;我看到了他忘恩負義,為了他的藝術勾引了朋友的妻子,又將他拋棄;我聽說了他從馬賽千方百計來到了他苦苦追尋的夢想之地—塔希提島直到最后死于麻風病。在“我”看來他的前半生本本分分,后半生瘋狂而已無情。但是查爾斯?斯特里克蘭一生卻是那么富有爭議和啟發。讓我們思考理想與現實的問題。
可是,就我而言,佩服查爾斯?斯特里克蘭追求夢想的努力,但不喜歡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忽視了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也許在他看來情感都是一種束縛,“愛情是一種病”,因此他離開了妻子、拋棄了情人,最后找到了一個伴侶。
《月亮與六便士》,就行理想和卑微的現實一樣。我們每個人骨子里都有著不同的理想。只不過在歲月中被埋藏了,偶爾在記憶中找尋到到她,也只是遠遠的看一下,不敢講她拾起,有很多理由,擔心未來、擔心家庭,其實更多的還是不舍得放棄可見的未來去追尋還是虛無漂亮的未來,怕的是在追尋中不斷的挫敗,因此我們才老老實實躲避在避風港里。雖然查爾斯?斯特里克蘭是一個不可理喻的瘋子、執迷不悟的傻子、冷酷無情的負心漢,可是他的內心充滿著熱氣和理想,一直在追求著他心中的美,并不惜燒掉道德和社會的羈絆。也許這就是真本書的真正意義吧。
(PS:這本書深受弗洛伊德思想的影響,很多文字中都透露出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