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優秀典范人物事跡
中國優秀典范人物事跡(篇1)
袁隆平:“雜交水稻”之父,大米,是中國人的主要食品。可長期以來,水稻產量不高,人口又那么多,農民們成年累月種田栽稻,還是滿足不了“吃”的需要。糧食產量低,是我國經濟發展的一個大障礙。農業科技工作者袁隆平決心為國攻關,解決這個難題。
袁隆平是湖南一個鎮上的農校教員。雖然工作條件差,可他一心撲在科研工作上。每日除了教學外,就是在試驗田里培育高產品種。在試驗中,他發現天然雜交水稻穗大粒飽,產量高,可是第二年再種,就退化了,失去了優勢。他就想進行一種試驗,培育能堅持高產的雜交水稻的種子。為了這個夢想,袁隆平不知花費了多少精力,有時候在試驗田里觀察,連家也顧不上回。經過10年的艱苦努力,最終培育成功了。
這種雜交水稻畝產到達1000多斤,在全國推廣后,我國稻谷在幾年中增產了1000多億公斤,真是一個飛躍!袁隆平獲得了國家第一個特等發明獎。美國等國也引進了他的成果。他被稱為“雜交水稻”之父,為改變我國糧食生產的落后狀態打了一個翻身仗。
中國優秀典范人物事跡(篇2)
關天培(1781~1841.2.26),鴉片戰爭中抗英名將。字仲因,號滋圃。江蘇山陽(今淮安)人。1803年(清嘉慶八年)中武秀才,授把總。后累升至參將。1826年(清道光六年),清政府初辦漕糧海運,關天培押糧船千余艘平安至天津,旋升副將。次年,擢總兵。
1832年春,署理江南提督。1834年調任廣東水師提督。赴任后,踏勘地理形勢,將虎門口的沙角、大角炮臺改為信炮臺;在上橫檔島一線,重建南山炮臺(改名威遠),改建橫檔、鎮遠炮臺,增建永安、鞏固炮臺,控制東西水道;在虎門底,改建大虎山炮臺。
中國優秀典范人物事跡(篇3)
說到中國地質科學的發展和地質科學所取得的成就,就不能不想到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李四光出生于中華民族遭受帝國主義、封建主義雙重壓迫而處于內憂外患、災難深重的年代。為了民族振興和國家強盛,李四光東渡日本、遠去英國求學。求學歸來后,他拒絕外國高薪聘請的優厚待遇,毅然回到祖國。當時,中國地質科學的發展正處于襁褓時期,迫切需要培養大量的專門人才。
李四光來到北京大學,協助蔡元培校長教書育人,他一面講授地質學,一面從事科學研究,在此期間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地質科學專門人才。他在古生物學、冰川學和地質力學領域所做的工作,為相關學科的建立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中國優秀典范人物事跡(篇4)
錢學森是一位偉大的愛國者,1955年10月,在周恩來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關懷下,他沖破重重阻力,回到社會主義祖國,并于1958年10月光榮加入了中國共產黨。盡管當時人力、物力等條件很差,但他以對祖國對人民的無限熱愛與忠誠,滿腔熱情地投入我國國防尖端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工作,為我國火箭、導彈和航天事業的創建和發展,做出了歷史性的卓越貢獻。
1991年國務院、中央軍委授予他“國家杰出貢獻科學家”榮譽稱號和軍委的一級英雄模范獎章。1999年為獎勵他的突出功勛,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向他頒發“兩彈一星功勛獎章”。
中國優秀典范人物事跡(篇5)
7年披荊斬棘,為港口爭氣,為國家爭光
“我當時問他,剛剛做完肺癌手術,咱還這么拼嗎?他跟我說,他一閉上眼睛,腦海里想的全是集裝箱啊、碼頭啊,我就覺得港口和碼頭已經融入了他的生命中,我攔不住,只有選擇支持。”張連鋼的妻子王曉燕說,丈夫10年內做了兩次肺癌手術,單位領導擔心他的身體,讓他緩一緩再上班。但是張連鋼說他必須拼,不拼肯定干不成。
在張連鋼的帶領下,整個團隊披星戴月、戰天斗地。
項目攻堅期,團隊成員管廷敬每天都忙到很晚,很少有時間去探望獨居的母親。就在首船測試前不久的一天夜里,母親在家中意外去世。而那時的管廷敬,還在深夜加班后回家的路上。處理完母親的后事,他又匆匆趕回碼頭。每每想起此事,管廷敬總會紅了眼睛:“我特別對不起我媽……”
團隊成員徐永寧擔負著整個自動化碼頭數據中心的建設調試工作。關鍵時期,妻子確診癌癥的消息像晴天霹靂打在了他頭上。領導和同事們心疼他,讓他先騰出時間好好照顧妻子,但徐永寧卻默默選擇在醫院和碼頭之間往返。盡管盡了最大努力,心愛的妻子還是離開了他。項目成功那天,他一個人對著大海,哭了很久。
“都食人間煙火,誰無兒女情長?生氣的時候我也會埋怨他,我說你真是讓自動化弄魔怔了,快讓碼頭當你的老婆吧!”團隊成員張衛的妻子姜紅衛回憶說,直到20__年10月,她受邀參觀了青島港自動化碼頭,才終于理解這些人為什么會對自動化碼頭如此念念不忘,那種壯觀和震撼無法用語言形容。那一刻,所有過往的辛苦、淚水、抱怨都化作了對國家的驕傲和民族的自豪。
“你問我制勝法寶是什么?作為‘土專家’,單打獨斗我們可能拼不過‘洋博士’,但是我們有團隊精神,有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有為港口爭氣、為國家爭光的初心,大家眼往一處看,勁往一處使,越干越成熟,越干越自信。”張連鋼說,7年的創新之路,7年的披荊斬棘,是他們對中國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最生動、最鮮活的實踐。
“自動化碼頭只占了青島港的五分之一,還有更多的人工碼頭區域需要轉型升級。打造世界一流的智慧港口、綠色港口,道路還很長,我們不會止步于此。”張連鋼說。
中國優秀典范人物事跡(篇6)
鐘揚生前是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他胸懷科技報國理想,長期致力于生物多樣性研究和保護,率領團隊在青藏高原為國家種質庫收集了數千萬顆植物種子;他以德修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用心盡力幫助學生成長成才;他艱苦援藏16年,足跡遍布西藏最偏遠、最艱苦的地區,為西部少數民族地區的人才培養、學科建設和科學研究作出了重要貢獻;他連續17年參與科普志愿服務,是廣受歡迎的“科普明星”。
然而在2017年9月25日,一場車禍卻讓鐘揚的生命永遠定格在了53歲。
中國優秀典范人物事跡(篇7)
楊雪峰同志生前系重慶市公安局渝北分局交巡警支隊石船公巡大隊副大隊長,從警21年來,始終扎根基層、愛崗敬業、忠誠履職、忘我奉獻,用汗水、鮮血甚至生命守護著萬家平安,以舍小家、顧大家的擔當付出彰顯著對人民群眾的殷殷大愛,被群眾親切稱呼為“暖警”。
2018年2月18日,農歷正月初三,楊雪峰在執行春運交通安保任務中,面對突如其來的暴力襲擊,為防止傷及無辜群眾,在其腹部頸部連中數刀、血流如注的情況下,緊緊抓住犯罪嫌疑人持有兇器的手,與之英勇搏斗,拼盡最后一絲力氣打掉兇器,終因傷勢過重,英勇犧牲,年僅41歲,用生命譜寫了一曲新時代用生命守護百姓平安的英雄贊歌。
中國優秀典范人物事跡(篇8)
鄧世昌,一個沉睡了千年的大地驟然蘇醒的名字,他用自己的鮮血,譜寫著一曲壯麗而偉大的生命之歌!
1894年的9月,那是一個令多數人難以忘懷的日子。日本的戰船駛入了中國的境內進行挑釁,北洋海軍迅速出擊,同日本的戰艦交戰。鄧世昌指揮的“致遠”號戰艦燃起了熊熊大火,在這千鈞一發之際,鄧世昌依然選擇了與敵人同歸于盡,命喪黃泉。鄧世昌壯烈的犧牲了,無怨無悔的走了,他沉沒于波濤中,將自己寶貴的生命無私的獻給了祖國!
鄧世昌,一位令我崇敬的愛國人物,雖然,黃海海戰奪走了他的生命,卻使他的名字與精神永遠的沉淀在人們心中。
中國優秀典范人物事跡(篇9)
邱少云9歲喪父、11歲喪母、13歲被國民黨軍隊抓去當兵。1949年12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為第15軍第29師第87團第9連戰士。
1951年3月參加中國人民志愿軍赴朝作戰,1952年10月12日因美軍燃燒彈發落在邱少云潛伏點附近,火勢蔓延全身,為避免暴露,放棄自救壯烈犧牲,年僅26歲。
中國優秀典范人物事跡(篇10)
盡管與敵人的斗爭非常艱苦,廣大抗日根據地仍處處成立了抗日兒童團,把兒童納入組織的關懷。毛 澤 東和朱德曾多次題詞勉勵兒童團員。
兒童團的主要任務是學習、生產,同時也擔負著“宣傳抗日”“偵察敵情捉漢 奸”“站崗放哨送書信”等任務。在百團大戰中,王家峪兒童團幫助八路軍割草喂馬,為前線送干糧;晉察冀邊區兒童團破壞日軍的交通干線近百次,牽制了敵人的進攻和掃蕩,有力地支援了抗戰。兒童團的成立不僅給孩子的生活帶去了樂趣和希望,同時壯大了抗日隊伍的力量,為抗戰勝利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革命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