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心得體會100字
讀完三國演義,我仿佛剛從古代回來,劉備、關羽、張飛、曹操……好像活了一樣為我演義一段又一段的歷史。
讀完后,我在想:如果我是劉備,我不會讓關羽守荊州,而會讓馬超守荊州;我是曹操,就不會讓典韋守城,不會走華容道;我是孫權,就不會一開始和劉備結盟;如果我是董卓,就不會那么相信呂布;我是孟獲,就不會歸順蜀國;我是陳宮,就不會跟隨呂布。歷史改變了這么多人的命運,述說了這么多刀光劍影的故事,可見歷史是無情的,是無法改變、不可逆轉的,它有時很殘忍,有時很溫和,有時很平靜,有時又破爛起伏……它讓我們明白了戰火紛飛,明白了無家可歸,明白了走投無路的感受,明白了那些鮮活的人物是為何刻骨銘心,是怎樣在歷史的長河中留下他們的足跡……這一個一個歷史人物在歷史的引導下走完他們漫漫的人生路。
我喜歡《三國演義》,喜歡那一個個鮮活的歷史人物,更愛上那扣人心弦的生動的歷史事件!
三國演義心得體會100字篇2
《三國演義》,一首用血肉之軀、靈魂之石譜寫的歷史悲曲。在刀光劍影、斷壁殘墻、千軍萬馬之下,那種忠信仁義、生死不渝的英雄氣概,又豈是卿卿我我、紙醉金迷所能比擬的?從古到今,又有多少英雄豪杰在那"亂石穿空,驚濤拍岸"的風云亂世中逐鹿群雄,東征西討,最終卻被歷史所淘汰?
但,在戰火紛飛的三國時代,誰?才是真正的英雄?
曹操?在少年便被評價為"治世之能臣,亂世之英雄"的曹操,對人才求賢若渴,而許攸就是一個實例。當初,袁紹驕傲自大,不采納許攸意見并羞辱他。后來,許攸投奔曹操。沒想到曹操竟連鞋也顧不得穿,光著腳就跑出去迎接,見到許攸倒頭便拜。作為一位高高在上的領導級人物,面對賢才,能屈能伸,不恥下跪,這是一種何等難能可貴的高尚情操啊!真不愧為"大丈夫"!他,擁有遠見卓識,憑借天?誘飧鲇欣?锫耄?"挾天子以令諸侯",在兵荒馬亂中占有一席之地;在官渡之戰中,憑借他的文韜武略,以少勝多,一統北方!但卻又因他的多疑、剛愎自用,而令多數的戰爭以敗局收場,令他的有才之士負屈含冤。神醫華佗正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治風疾神醫身死,傳遺命奸雄數終"里曹操因疑慮華佗借治病之名殺害他,卻使一代神醫華佗冤死獄中。難道,這就是英雄的所作所為嗎?
那么,劉備是英雄嗎?也許有人會舉手投足地贊成。或許也是,劉備著以仁義當先,以仁政治國,三顧茅廬邀諸葛,真可謂集德仁義于一身的圣主。在青梅煮酒論英雄中,曹操的談吐看似隨意而閑適,卻處處咄咄逼人、暗藏殺機。劉備心知自己羽翼未豐,仍需借助他人一臂之力,因而在談吐中不斷后退,在危急時刻急中生智,巧渡難關。但他鮮為人知的一面又有多少人質疑過?我認為,在某些時候,劉備畢竟也是"官"場之人,心思緊密。但他的用人之心,竟比墨還黑呀!其黑在利用人近乎殘忍卑鄙。白帝城托孤時他對孔明說:"若嗣子可輔,輔之,若其不才,君請自取。"這一招可真歹毒。一招欲擒故縱,便讓一個抵三個臭皮匠的孔明死心塌地服從,抽泣著說出了那句千古名言"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想必善用心計的劉備一定是貽笑九泉了吧!若這不算,那么呂布之死又怎么解釋呢?作為歷史上禮賢下士的楷模,做出如此作為又何以成英雄呢?
那袁紹呢?我認為他色厲膽薄。愛才卻不懂得敬才惜才,好謀劃卻無決斷,貪生怕死,目光短淺,看見蠅頭小利就拼命追逐,也不算英雄!
那關羽又何妨?他作為"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義的化身,一次戰敗被曹操所俘,為了兄弟情,他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終于又回到了劉備的身邊。他,忠于信,忠于義,真可謂是"玉可碎不可損其白,足可破不可毀其節"!做人就得像這樣,說到做到。因為只有有信用的人才值得人敬重。信用是評價一個人關鍵的所在。要是沒有了信用,那么人生也就沒有了意義……言歸正傳,說實話,關羽也并不是一個十全十美的英雄。最終他的逝世,也是因為驕傲輕敵,剛愎自用而敗走麥城,被孫權所殺!
那么,誰,才是英雄呢?諸葛亮?張飛?孫權?司馬懿……其實,"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有他心目中的英雄。他們為了信義,為了遠大的理想而英勇奮斗。無論是卑微的小人物,還是驚天動地的大人物,他們都是自己的英雄、自己的楷模。因為他們都為這個世界貢獻了自己的一份力量。因而,正是在閱讀《三國演義》后,我從中汲取了許多為人處事之道。我才發現,《三國演義》被評為中國四大名著之一,還真是名不虛傳吶!
三國演義心得體會100字篇3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群雄紛起。各色人物競相登場,演繹了一個又一個的經典故事:“桃園結義”“千里走單騎”“草船借箭”“敗走華容道”“空城計”……這些流傳千古的故事,便是出自羅貫中先生的《三國演義》。在這里,你可以觀三國烽煙,識人間情義,嘆英雄無畏,惜三國衰敗。
桃園三結義的劉備、關羽、張飛,是本書的主角人物。本書簡要地寫了三國的興衰盛亡和人物的壯志豪情。作者從桃園結義寫起,隨后三人團結一心,歷經重重磨難,建立了蜀國,形成了三國鼎立的態勢。但從關羽死后,張飛和劉備也一一因輕敵而死去,蜀國的政治領導也只能靠諸葛亮了。雖說劉備死后,他的兒子阿斗繼承了王位,但是阿斗每天吃喝玩樂,不理朝政,還聽信小人之言,有幾次諸葛亮明明可以打勝仗,但是因為他的錯誤命令,錯失了一次又一次奪取城池的好機會。其實,就在阿斗登上王位的那一刻起,蜀國就已經在玩樂中開始衰敗了,后人也經此編了一句諺語:“扶不起的阿斗”。書中最令我敬佩的無疑是諸葛亮,他面對司馬懿的十萬大軍,在九死一生的危難關頭,諸葛亮臨危不亂,鎮定自若,設空城妙計讓司馬懿產生懷疑,自動退兵。但可惜的是,他彈精竭慮,勤政為民,盡力扶佐阿斗理政,最后還是在遺憾中死去。
這本書,蘊含著一個國家興衰盛亡的道理,也說明了人生歷程的艱辛。通過對一個個事件的梳理,我總結出:人生一步走錯,便會滿盤皆輸。所以,我們做事一定要認真專注,克服自身的弱點,努力提高個人的文化修養,提升自己的辦事能力。我們或許不能改變他人,但我們可以做好自己;我們也許不能改變現狀,但是我們可以認真的走好人生的每一步,結局也許就會不一樣了。
三國演義心得體會100字篇4
從出生開始,爸爸一直給我講三國的故事,帶我玩三國的游戲,上個寒假我終于有機會見到廬山真面目,把原版《三國演義》看完啦!
這本書不愧為四大名著,有一百二十萬余字,真是又長又厚,大概是因為上百年的戰爭濃縮到幾百頁紙的原因吧!故事從東漢衰落開始,宦官外戚爭權,引董卓進京,將洛陽鬧得雞犬不寧。天下群雄并起,打著“重扶漢室”的旗號,最終劉備、孫權、曹操蜀吳魏三家爭霸。蜀國吳國兩家弱小,聯盟共拒曹操,形成三國鼎立之勢。不料后期魏國被司馬家取而代之,蜀漢諸葛亮病死后全國手足無措,降將姜維承孔明之命而北伐,事敗悲憤而死。最終司馬家滅蜀,后主劉禪投降。東吳孫權病死后,昏君孫皓登基,一片混亂,最終也被晉國滅掉。晉終統一三國。
三國中群星璀璨,人才輩出,有很多人值得我們學習。最值得我學習的是關羽。關羽最值得學習他的義字。想當初被困土山,不得已而投降曹操。曹操雖賜他珠寶、戰袍、寶馬,榮華富貴應有盡有,可關羽心中只有結拜的兄長劉備。得到兄長下落后,關羽帶著嫂子沖出曹勇,過五關斬六將,留下千里走單騎的傳奇,真是義氣干云天!當然,關羽也有缺點,就是傲。關羽水淹七軍攻下樊城后,士氣大振,直接把荊州的大半兵馬調走,完全瞧不起吳國新守將陸遜,結果被呂蒙白衣渡江,襲取了荊州斷了后路。被孫權抓后又瞧不起孫權,高聲叫罵。最終落得身首異處,豈不可惜!因此我們千萬不要像關羽一樣太傲,要多虛心多向他人學習。
書里面有很多很多的英雄人物,謀士有諸葛亮,陸遜,司馬懿,武將有張飛,趙云,典韋等。他們給我啟發太多。好想帶上一本三國地圖集,穿越回三國,那我一定也是個賽諸葛的謀士啦!
三國演義心得體會100字篇5
《三國演義》這本小說主要向讀者介紹了東漢末年群雄逐鹿,諸侯割據的一副副歷史畫面
小說中出色的謀士比比皆是,最使我敬佩的是諸葛亮。他上知天文,下識地理,三教九流,無所不通。他后來投靠劉備,為劉備奪荊州、占益州。劉備死后,諸葛亮有-年獨攬大權,他完全可以做第2個曹操,稱王稱帝、挾天子以令諸侯,但他終其一生并未取代劉禪。這足以表示諸葛亮對劉備的忠誠。
小說中的趙云武藝超人,真乃一代良將。他曾沖進袁紹營中如入無人之境,大破袁紹。他也曾在萬軍之中單槍匹馬救劉備的兒子,并殺了曹操陣營的五十四員名將,奪了四條長槍和一把寶劍幾乎戰無不勝、攻無不克。
書中的關羽不僅武功過人,而且義薄云天。他因一次戰役被迫降曹,但提出約定:他一但知道劉備的下落,就一定要去找劉備。在曹操營中,曹操為了籠絡關羽,經常送他金銀珠寶、綾羅綢緞,但關羽仍不變心,對故主忠心耿耿,并最終回到劉備身邊。
縱觀《三國演義》中各路英雄豪杰,他們或足智多謀,運籌帷幄;或驍勇善戰,所向披靡;或忠心耿耿,義薄云天……各自在自己的位置上干出一番驚天地、泣鬼神的偉業,造福一方百姓,為后人留下一段段佳話,讓人望塵莫及,徒生敬佩之情。
撫卷沉思,我從這些歷史任人物身上,感受到了他們那種橫槍躍馬,馳騁疆場的灑脫英姿;感受到了他們憐惜蒼生,關心百姓的悲憫情懷;感受到了他們笑對死亡,舍生取義的英雄豪氣……
唉,雖然東漢末年和英雄很多,但早已灰飛煙滅,成為歷史,可惜!可惜!
三國演義心得體會100字篇6
這是一部很好的小說,它臭化了曹操、美化了劉備、神化了諸葛亮、提高了趙云,貶低了周瑜、總的來講,這部書是我最愛看的書之一,常言道:“少不看水滸;老不看三國。”我雖年老,但還是繼續看。
最使我感得好的,是這部書的大小戰事四百多次,每次不一樣,即使同是水或火;好有不同;其次桃園三結義,永世不相忘,這種情誼值得推廣。
三國演義心得體會100字篇7
《三國演義》這部小說似乎對魏國和吳國不太公平,蜀國人物簡直被神化了。吳國將領的勇武,如甘寧、凌統、孫堅,不在關羽之下,賈詡和郭嘉的謀略也不比諸葛亮遜色,可書中總是突出蜀國的人物,實在是不公平。我認為張遼才是眾多武將中最杰出的一個。
張遼舊主呂布被抓后,貪生怕死,乞求曹操收留,為此張遼大罵呂布:“呂布匹夫!死則死耳,何懼之有!”足以顯示出張遼寧死不屈的高潔品格,不比關羽差多少。之后他忠于曹操,也是忠義之人,為何人們只記得關羽!
張遼的為將之道是勿以勝為喜,勿以敗為憂。正是如此,沒能讓太史慈的計策成功,因而大敗孫權于合肥,也使吳國上將太史慈陣亡。雖不及諸葛亮,但有哪個當將軍的像張遼一樣智勇雙全,且得勝后不驕傲?關羽雖智勇雙全但剛愎自用,根本不及張遼,而趙云在謀略方面也遜色一些。
張遼鞠躬盡瘁。曹操平定漢中后,孫權又興兵攻打合肥。張遼率領魏軍死守。令孫權元氣大傷,吳將董襲死于水中,陳武被龐德斬殺,大敗于濡須口,張遼從而威震逍遙津。江南人一聽到張遼的大名,連小孩晚上都不敢哭,可見張遼的厲害之處。直到在淮南戰死為止,張遼立下的功名不可計數。縱是諸葛亮也打過敗仗,可張遼身經百戰,幾乎不敗,不讓吳軍踏入魏國半寸土地,哪個將軍能夠像這樣英勇?
關羽智勇雙全,但驕傲無比;諸葛亮才智過人,但不能上陣廝殺;張飛脾氣暴躁;趙云過于謹慎,容易錯過戰機;黃忠年邁,容易輕敵;馬超有勇無謀……如此看來,蜀中的豪杰哪個能敵張遼?
三國演義中的英雄無數,但我不期望人們的目光只停留在蜀國的幾個身上,如何才能“百家爭鳴”,就看我們能否有自我的見解,而并不是別人留下來的。
三國演義心得體會100字篇8
《三國演義》作為四大名著之一,是家喻戶曉的一個故事。第一次接觸是在孩提時代,是老版的電視劇。小孩子理解東西很簡單:就是誰是是非,正義一方與邪惡一方。那時候的觀后感就是劉備是好的他應該贏,曹操是壞的。其他的就什么也記不住了。這里強調一下我是極討厭看的,你知道孩子腦中只有動畫片。但是我爹不許啊,非緊緊抱著我跟他一起看,然后一個一個給我講解人物,我哪聽得進去。枉費了他的一番苦心,只記住了劉備曹操。
再后來,識了幾個字,大概四年級吧,盡管腦中還是只有灌籃高手,光明使者,龍珠等一系列動畫片。但是有一天在幫學校打掃圖書館的時候,發現了一本插畫版的《三國演義》,里面大刀長矛,刀光劍影,黑白畫把人物畫得很搞笑,真是太有趣了。然后我就決定借了去看了,接著一發不可收拾,沒日沒夜的看,最激動的莫過于又有新的厲害人物出現這種情節對故事情節也有了一點了解,就是一幫英雄幫著曹操劉備打天下,很奇葩的是我居然還記住了一段時間內牛b閃閃的董卓。讀后感:趙云,關羽,張飛,諸葛亮,厲害的蜀將全記住了,還有呂布,周瑜。現在想想那時候是個人英雄主義在我心底占了主導地位。為什么?因為我記住的全是能打會說的,連孫權這種大人物都被我忽略了,還有司馬懿,全然記不下他這個人。對我影響還是挺大的,所以那時就覺得我要么要非常能打,要么就像諸葛亮一樣上知天文,下曉地理。能打就算了,用不上,況且照我當時又瘦又小的,完全是沒機會做武將了。那就做諸葛亮吧,什么都懂一點,說得小伙伴們一個個全仰視著我,多爽。我想就是那時候養成愛讀書的習慣吧。讀的越多汲取越多。以至于六年級的時候聊到各種歷史人物我都能跟老師夸夸而談,上生物課也能跟老師大論clone,我還記得老師居然不會念這個單詞,跟我說就是克隆技術,不用關心他怎么,小伙伴都驚呆了,然后當時班主任定義我以后讀歷史系肯定特牛b。好吧,如果你的孩子是七八歲,那趕緊給他買本有趣的插畫版三國演義吧。
再后來一次讀就是初中時代了,讀的是原著。雖然情節還是一樣吸引人,但是你能想象得到讀半古半現的文字是多枯燥。這一階段思考方式也變了,所以記住了一些高光鏡頭: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赤壁之戰,千里走單騎,空城計,諸葛亮北伐……這一階段教給我的是:為人臣者必將盡心盡力,對事的態度上一定的盡全力,這樣也許才有一個好歸屬。當然個人英雄主義仍然存在,比如這階段我就看到了孫權其實還可以,然后曹操已成我偶像了,他看到人才時的那種興奮,對待事情那種方式反正還對我影響蠻大的。你也會為那些人物的心路歷程所吸引,包括他們制定的對戰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