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合之眾學生讀后感
烏合之眾學生讀后感(精選篇1)
讀勒龐在一個世紀前寫的這本《烏合之眾》,就像是在讀一本二十世紀的人類史。他以先知一般的洞見,察覺了群體——人類社會最基本的單元——的各種特點及影響,并預見到,群體在一個愈加明主的社會中必將扮演愈加重要的角色,但也因此必將造成更大的危害。
勒龐該是個種族主義者。恕我可能對西方大眾文化批判無知,但縱覽全本書,“種族”這個詞出現得最多次。勒龐認為:種族是決定人類行為最深層的因素。正是種族保留下來的“生理解剖學的”因素,決定了人類的無意識動機,而無意識動機又是群體行為的動因。所以,即使群體一律的無知、多變、沖動……但表現出來的方式又因種族而有所不同。
勒龐應該也是個精英主義者。在書中,他毫不掩飾對安德魯撒克遜民族的崇拜,深為認同后者個人主義的民族特性。而他卻多次地將法國大革命歸結于本民族群體意識的主導,失望之情可見一斑。
看書時不時被他武斷、不加推導的結論所煩,認為其要是放在當代,可能連出版的機會都沒有,或是很快就銷聲匿跡。然而,這本書之所以面世百年之后,還能被人所關注,被許多社會學家尊為“研究社會心理影響力最大的一本書”,必然有其獨到之處。依本人拙見,還應歸功其對于未來強大的預見能力。二十世紀世界的兩次大戰,不都是群體行為被誘導出、傳染、放大后的結果嗎?在看我們中國解放后的那場浩劫,不也是一場群體的狂歡嗎?盡管勒龐的論證缺乏依據,但他仍能不無預見力地指出:“那些領袖們,杜撰一個模棱兩可的詞匯,描述一個偉大的圖景,鼓動群體……而這些新東西不過是過去的專制換了張面孔……”正是群體最深層的無意識動機的穩定,人類一切看似美好的革命都像反復過去——看看半個世紀前的中國,和封建社會有什么區別?
就寫這些吧,大多數感想還是要邊看書邊才能蹦出來的。最后勉勵自己一句:保持自己的批判精神、懷疑精神,永遠不要隨波逐流。
烏合之眾學生讀后感(精選篇2)
《烏合之眾》是一本研究大眾心理學的著作,在書中,作者勒龐闡述了群體及群體心理的特征,分析了人們在群聚狀態下的道德和行為特征。
群體無意識,群體不需要真理,是《烏合之眾》中的最基本觀點。我們常常以為感情都是源于內心,一舉一動都極其有道理,其實不然。一個人的絕大多數行動,都是跟著感覺走的,都受到情感、本能、欲望這些“無意識因素”的支配。
正如“網絡暴力”在這個信息龐雜的時代如不褪的浪潮,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以秋風掃落葉之勢,無情席卷過你我的生活,壓出一片碎紙廢墟。
猶記當初,一當紅流量藝人受邀成為某籃球運動的賀歲形象大使,此后很長一段時間,網絡上的每個角落幾乎都充斥著這個藝人的“黑粉”,躲到哪里都逃不開關于他演唱歌曲的惡意調侃,逃不開以他為主角的惡意視頻。
這場浩浩蕩蕩的網暴狂歡,最初或許只是熱愛籃球的人群對于一個技術不受認可的流量小生的排斥,可到了最后,那些言論化作亂劍,亂劍迷作煙塵,煙塵蒙住理智,太多人都不知不覺地隨波逐流。
別說是明星,普通人也逃不開被網絡暴力的命運。
日光本該明亮,我卻看見被無良家長污蔑說把孩子打到吐血的小學女老師遭人肉到不敢出門;河水本該清澈,我卻看見被服裝店主造謠是小偷的女孩絕望跳樓自殺;發聲的權利人人本該都有,我卻看見因為發表了不同觀點的普通網友收到成千上萬條的私信辱罵。
網民們怕被時代洶涌的浪潮遠遠甩至后面,便爭先恐后把“異類”踩進塵埃,卻不知以這般方式進入群體,就是一群理性喪失、智力全無的“烏合之眾”。
而我們在生活中,也常常無意識做了“烏合之眾”。
我們常常無意識地不渴求真理,只需要符合我們設想的真理,否則,便拂袖而去。假如謬論更有誘惑力,我們就會無意識地再從那些流言蜚語中挑選我們愿意相信的,同時不忘倒上五彩斑斕的染料,暈染假象,釀成謠言,滿天亂飛。
所以你看,有時重要的從來都不是事實,而是人們想象中的事實。
書有瑕疵,但瑕不掩瑜,讀這本書,至少能讓你在這每個人都被群情洶涌的洪流裹挾著向前的時代撥云見月,更能窺清多數世事的本質,更加提醒你應該時刻清醒,保持冷靜,理性思考,堅守自我,不盲從外界聲音,與隨波逐流揮手告別,永做自己的擺渡人。
保持獨立思考吧,少年!當全國人民都說某當紅影片好看時,你還要記得去思考它是否真的好看,即使得出結果還是與全國人民一樣,你也已經是不一樣的了。
群情洶涌時,更應存理智!希望大家都能掌握好自己的那一葉小小扁舟,攥緊手中那支木槳,縱使滔天浪潮席卷,也不輕易做烏合之眾。
烏合之眾學生讀后感(精選篇3)
這本書是新聞傳播學專業的必讀書目,上大學就是老師們推薦書目的必讀經典書目之一,后來讀了新聞學專業研究生對它的認識更加深刻。
本書作者勒龐是個保守派社會精英,在一百多年前的法國他反對傳統的國家主義,反對新興的集體主義,推崇英美式的自由主義。生活在法國革命不斷的年代里,經歷過巴黎公社和法蘭西第二帝國等歷史時期,親眼目睹了法國民眾在傳統的信仰與權威崩塌后,在近乎宗教般的革命激情中,退化成一群野蠻、善變、極端的原始人,在少數人的慫恿下,民眾會毫不猶豫地做出駭人聽聞的暴行,事后卻要求愛國主義的榮譽勛章。是勒龐創作烏合之眾的社會基礎,他在《烏合之眾》中總結道:民眾缺乏理性,依賴于信仰與權威的引導,用想象來判斷,模仿他人行為,簡而言之,民眾是盲從的。這本書所講的群體心理學理論奠定了社會心理學的基礎。
在現代信息化社會,我們往往能找到同感,也有“烏合之眾”存在,盲目從眾無助無處不在。
因此,我們有必要研究心理學,了解是什么讓我們盲從,如何克服盲從,從而確保一個穩定發展的幸福未來。
烏合之眾學生讀后感(精選篇4)
出于好奇,用這一學期的時刻,仔細閱讀了吉斯塔夫·勒龐的《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勒龐身處思想混亂,歧視紛呈的世紀末,屬于法國思想界中“親英派”的邊緣人物。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觸發了勒龐對群眾心理研究的敏感神經。分享一下我感觸最深的四個地方:
一、在書中他如先知般寫到“我們就要進入的時代,千真萬確將是一個群體的時代?!崩正嬆抢锼^群眾進入了歷史,是指他們過去幾乎不起任何作用的意見,已開始發揮作用。這也讓我們注意到了編報紙的人對群眾意見的影響,他們先是迎合群眾的感情,然后把這些感情引入特定的行為渠道。當我們意識到這一點后,對于新聞媒體的報道應加以自我理性的決定,而并非欣然理解思維的同化。另一方面,對于媒體人應清醒的意識到,他們對于群眾的感情引導,群眾意見的構成,將會撥動時代的冰弦。
二、“群體中的人日益被大眾文化所湮沒,這種文化把平庸低俗當做最有價值的東西?!迸c過去的社會相比,群眾更易于理解自己周圍的人的決定和愛好,也讓我們想到這天人們對所謂當代人失去自我決定潛質的關切。提醒著我們對事物的思考應有自我辨別的潛質,在大眾文化的環境下構成個體文化的升華,以突破和創新產生新的文化價值。
三、“我們服從別人的慫恿,它會正因來自群眾而更為強大?!?/p>
勒龐對于犯罪群體的剖析中指出其同樣貼合所有群體中能看到的特征?!叭后w相對于孤立個體而言缺乏主宰自己反應行為的潛質。群體的沖動、易變和急躁性。群體中的某個人對真相的第一次歪曲,是傳染性暗示過程的起點,這便體現的是群體的易受暗示和輕信性?!?/p>
巴士底獄監獄長遇害的典型事例:堡壘被攻破后,極度興奮的人把他圍住,拳腳相加,反抗中他偶爾踢到一個在場的人,有人推薦讓挨踢的人割斷監獄長的喉嚨,而他的推薦立刻博得了群眾的贊同。這個挨踢的剛剛干完活的廚子只是出于好奇心進入了人群中,然而由于普遍意見就是如此,于是他也堅信這是一種愛國行為,他用一把借來的刀切開那裸露的脖子,成功的執行了命令。這警醒著我們,處于群體之中應提醒自己持續冷靜的思考。在歪曲的傳染過程中,用個體獨立的思考代替這種輕信。
四、“影響群體頭腦時,三種手段最為重要,即斷言法、重復法、傳染法?!?/p>
透過勒龐對這三點的解釋,我有兩方面的思考。首先,如果你居于一個領導的地位,你能夠應用簡潔有力的斷言,不斷重復的說法,在人群中的傳染性,使某種說法進入我們無意識的自我深層區域,而我們的行為動機正是那里構成的。到了必須時候,我們最終會對它深信不疑。廣告的影響,原因似乎就在那里。其次,另一方面,當你處于群體中的一員,無論是領導還是候選人,無論是透過斷言、重復還是傳染進行的思想灌輸,于我們而言還是要強調清醒的頭腦。也許候選人想要保證自己取得成功,他用最離譜的哄騙手段才能征服選民,也許他寫成文字的綱領避免了絕對,他毫無懼色地承諾著最重要的改革。作為青年的我們不能只看事物表面,有著自己獨特的思考,自己的看法,敢于表達我們的新思想。
烏合之眾學生讀后感(精選篇5)
我們在百度百科里可以搜到這么一段對于烏合之眾的定義:“任何陷入群體的人,他們的道德水平比個人的道德水平低;他們的智力比個人的智力低;他們的他們的自我約束力,比個人的自我約束力低;他們缺乏自身的判斷力,極易受到煽動和蠱惑。這樣的群體叫做烏合之眾。”
對勒龐的《烏合之眾》早有耳聞,弗洛伊德稱其為當之無愧的名著,其極為精致地描述了集體心態,指出當人是一個孤立的個體時,其有著自己鮮明的個性化特征;但當其融入了集體之后,他的所有個性都會被這個集體所淹沒。也許未閱此書的人會不以為然,覺得自己可以在集體活動中保留自己的個性,但當你深讀下去,會驚覺勒龐竟能將群體的特點剖析得如此淋漓盡致,將人的心理、從個體到處于群體中的個人的轉變血淋淋展現在讀者面前。同時也會質疑自己,到了集體之中,我是否還能堅持自己的個性,不隨波逐流,成為“烏合之眾”呢?
不可否認,我們可以在《烏合之眾》里找到自己的影子。《烏合之眾》提出了四個觀點,群體無意識,群體不關心事實,群體不接受理論,群體也有道德。人體的絕大多數選擇,其實并不是理性來判斷的,而是跟著感覺走,受到一些無意識因素的影響。當群體在一起時,這種無意識就會被放大。舉個例子,當所有人都選擇去較遠的食堂吃飯時,趕時間的你,會選擇去較近的食堂吃飯嗎?也許你會說會,但是當大家做出相同的選擇而你不同時,你內心就會勸說自己,不要不合群,從而忽略理性思想,而把感情放在上風。
我最大感觸是,歷史的車輪是由大眾來推動和創造,但是這種前行并不一定存在實際意義,因為大眾走的方向未必就是對的。該書的觀點未必全是對的,但我們仍要對我們的天性提出質疑與反思,我能否不成為烏合之眾,能否實現自我價值?如果說我們的生活是一條河,我們作為其中的浪花,總有人不想走河流走的路途,總想著跳出來蹦噠幾下,不好意思,你勢單力薄,所以結果是你要不隨波逐流,要不走自己的道路,實現自我形態的轉化。請各位務必相信主流并非是對的,要有自己的想法,愿一切從心出發,歸來愿仍為少年。
烏合之眾學生讀后感(精選篇6)
早就聽聞這本暢銷書,近日得以讀一下。讀完之后其實挺失望的。
總的來說就一個字:亂。雖然這本書是層層遞進的論證觀點,也采用了一些歷史情節來證明論點。但是至少不能說服我。而且能明顯地看出作者有一些政治傾向。
在有些時候,人作為群體存在確實顯得智商很低——此時符合這本書的觀點。但是做出一些看似很反智的行為不代表作為群體就是拉低每個人的智商的原因。個人認為有些時候不得已采用所謂“下策”是多方面折衷的結果。如果跳出這個圈子來看——即書中所謂“作為獨立的個體”來看——當然可以顯得自己很睿智。但是那些辦法除了作為馬后炮外并沒有多大的意義。
想起了一個說法:古代皇帝常常采取看似是“下策”的方案。但這并不是因為皇帝不聰明,是因為那些“上策”實際上很難實現,即不具有“可操作性”。丘吉爾也對二戰之前各方面的種種決策做出過事后的評價,大概意思是在那種情況下那就是最佳的選擇。
這種單純批判的書乍一看會顯得很有道理,但是經不起推敲。正如這本書——作者說歷史并不可信,然后拿一些歷史故事來佐證他的論點。另外,拿一些已經發生過的歷史事件來批判其愚蠢之處,總是顯得“事后諸葛亮”,也并不能顯得作者很聰明,很正確。
烏合之眾學生讀后感(精選篇7)
在這本不厚的小冊子里,作者講述了很多現象,發表了很多的看法,然而,我從中只看到了三個字:非理性。而且,處在群體中的人,這個群體越龐大,越表現出一種非理性。而這,與歐美的政治制度的前提“群體是理性的”,恰恰相反。
經濟學中,很多問題的分析前提是“人是理性的”,然而事實上,人只能做到部分理性。因為在面臨選擇的時候,我們選擇了這個選項,就意味著,其他的選項導致的結果不會為我們所知,無法做出比較。那么,永遠只能根據部分信息以及有限的理解力與判斷力來做出滿意的選擇,而不是正確的選擇。所以,單個人,是部分理性的。
雖然單個人是部分理性的,但是許多人認為,當人聚集起來時,人們可以互相彌補掉其他人的缺陷,最終達到利益的一致性與選擇的理性,正如“三個臭皮匠,頂一個諸葛亮”。我,并不以為然。
曾經有這么一個實驗,研究人員運了一頭牛到鬧市中,然后讓圍觀的人估計牛的重量,寫在紙上,最后對將得到的結果計算,取平均數,發現得到的平均數竟基本符合牛的真實重量。一群人僅僅憑借肉眼觀測,就能得出正確的牛的重量,仿佛正好是“群體理性”的一個有利論證。
然而,這個實驗的前提是,人們沒有進行充分的交流,沒有過多的受他人的干擾而寫下自己的估計,以及有一定的生活常識能夠對牛的重量有一個大致的估計?,F實中,很多事情并不具備這兩個前提。
曾經看過這么一個視頻,一群研究人員進入電梯后,背對門站立,當電梯運行到另一層樓,電梯門開,一個人走了進去,發現他們都是背對著門,在猶豫了一下后,也轉為背對門。在電梯上升的過程中,不斷有人進入,但也都無一例外的由面對門轉為了背對門??梢栽O身處地的想一下,如果自己碰到這種情況,是否也會和他們一樣,背對電梯門。
如果群體中的人能夠互相交流,那么,最后出現的情況往往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表明自己的想法。我們可以思考一下,為什么“頭腦風暴法”不允許任何一個人評論其他人的想法,要的就是避免出現思想的一致性,也就是思想控制。在一群人里面,總有那么一個或幾個人表達能力更強,態度更為強硬,在這些人表達出自己的想法并堅持自己的立場時,更多的人選擇的往往是跟隨他們而不是做出反駁,這正和電梯實驗相一致:如果電梯中的人并不能互相看到對方,那么即使研究人員的朝向一致,對于后上者而言,也沒有影響,正因為后上者看到其他人的表現,即使與自己內心想法不同,也會選擇去遵從他們。
為什么大多數人會產生從眾心理,因為他們知道自己不一定是對的,而其他人的想法與做法必定有其道理。因此,就像一群亂哄哄的綿陽需要一只堅定的山羊來帶隊,群體中一旦出現了一個意志堅定的人,那么,大家往往會跟著那個人前進,以其馬首是瞻。
就像輿論,人們總是追逐著一個個熱點,可能在今天人們還在討論這個話題,明天,大家就把這忘得一干二凈,討論下一個話題了。身處網絡時代,我想,大家對于“帶節奏”并不陌生,各種事件“反轉”套路層出不窮,人們就“像一棵海草海草海草海草,隨波飄搖”,以至于許多人高呼“什么才是真實的”。
所以說,一個群體的聲音,往往并不是這個群體真正的利益所在,而是某一小部分人的想法,由他們主導發出的聲音。
再一個,估測牛的體重,是因為估測者對于牛的重量是有一個大致的了解的,如果讓一群連單位都不怎么清楚的小孩子去估測,我想,要能得出正確的重量,幾乎是不可能的?!靶g業有專攻”,讓專業的人去做專業的事,才能讓事情向好的方向發展,最忌的就是“外行指導內行”。試問,讓一群演員去規劃國家大事,怕是這個國家會被當做一場戲給編排了。
原我們就有著從眾心理,亦或是跟隨心態,而且是在超出自己本專業、行業的事情上,大多數人所能做的,往往就只能跟隨別人。
西方國家所言的“群體理性”,大家群策群力、互相彌補、在各自利益上達到平衡、最終取最優解的想法雖然很好,但終究敵不過現實。
人,終究是非理性的,在單獨一人的時候尚且能夠按自己的想法行事,一旦進入群體,且這個群體越大,單個人的想法就越微不足道,最終呈現的軌跡可能就會越偏離自己的想法。有人說,一人一票選舉制最為公平。選民兩千萬,那么,你的力量就是兩千萬分之一,選民兩億,那你的力量就是兩億分之一,這時候一個人的影響力并不取決于你的理論你的想法是否正確,因為,首先,你可能沒有絕對的把握認為自己是正確的,因而不會一直堅持;再者,就算你認為自己絕對正確且始終堅持,別人不知道你是否正確,此時堅持自己的想法與否對于別人是否接受沒有必然的影響,最終,宣傳自己的思想并讓他人接受的,往往靠的是語言的魅力,說得難聽一點,叫蠱惑。
任何一個創業成功的人,必然是有著巨大人格魅力的人。這個人格魅力體現在語言,能夠描繪出一個美好的愿景,深入人心,打動人心,而且還能夠提出一種價值觀。高工資,能夠讓人心甘情愿的干活,而價值觀,則能夠讓人不要工資的死命干活。可以說那些創業成功的人是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生活,但是跟著一起創業的人呢,雖然一起成功了,但不一定得到了自己真正想要的。價值觀的提出,是誰?是創始人,是老板。接受價值觀的人是誰?是跟著一起創業的人。雖然他們接受了,但這很可能并不是其內心真正想要的,只是被灌輸了他人的思想而已。
因此,我們真的不是理性的,我們中的大多數人,大多數時候,其實是身不由己的,是跟著別人亦步亦趨的。當然,正如身處市場中的.我們,只能做滿意的選擇,而不是做理性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