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合之眾讀書心得300字
烏合之眾讀書心得300字篇1
《烏合之眾》的作者是古斯塔夫·勒龐。作者是一位法國人,他的血液里帶有法國人特有的激進與狂熱。我并不是十分認同勒龐的觀點,勒龐在書中闡述個人一旦形成群體,群體就會擁有個人永遠都不會擁有的一些心理與思想,一個溫和的人在融入了群體之后,在一定的條件下,例如革命爆發,他就可能會成為一個暴。他還認為群體所體現出來的種.種特質是人類處于原始狀態才會出現的一種現象。在他的筆下。群體毫無理智可言,他們極容易受到暗示和煽動。群體對既有真理的維護到了令人發指的地步,無論是誰只要動搖了真理的權威性,群眾就會十分殘忍的對待他。希帕蒂婭是生活在東羅馬帝國時期的女數學家。她既聰慧又美麗。
由于宗教迫害,希帕蒂婭在回家的路上被人們脫光了衣服,對這位偉大的女數學家施以暴行——他們用蚌殼割下了她的肉,又將她的尸體焚毀。這在我們看來是十分殘忍的舉動,可是群眾們卻可以做出來。我相信在他們只是個體的時候是絕對不會做出如此可怕的事情來的,也許連想都想不到。
先且不說勒龐的觀點是否有些不妥,但他在書中舉出了大量的的例子來證明他的觀點,例如十字軍的遠征(勒龐在書中舉了大量與十字遠征軍相關的例子)以及拿破侖。除了這些耳熟能詳的例子之外還有關于馬薩羅尼的故事,布瑞維利爾夫人等等。這使你即便不認同他的觀點,卻還是不得不說他的觀點是那么的令人信服,但是既然是研究大眾心理的書,舉例子的話是不是不光要舉西方國家的例子,更應該有亞洲,拉丁美洲等世界各地的例子呢。
勒龐的用詞也大多帶有完全肯定的色彩?!氨仨殹薄耙欢ā敝惖脑~語在他的書中經常出現,相反“可能”“也許”之類的詞卻很少出現,甚至可以說是幾乎沒有。這樣大膽的用詞也是我對這本書十分癡迷的原因之一。
我十分喜歡心理學,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而選擇了學習新聞。我認為新聞學可以幫助我認清大眾的心理,他們是怎樣思考的,他們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心理,又為什么會像勒龐說的那樣出現“群眾是盲目的”類似這樣的觀點,又是否因為群眾是盲目的,是狂熱的,又是容易受到暗示的,所以才會出現法西斯時期那樣瘋狂的狀態。我對人們的思想著迷,但是我更對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著迷。
烏合之眾讀書心得300字篇2
這個禮拜我們讀的是烏合之眾,嗯,是沐風所寫的中國版的《烏合之眾》,以下是讀完后想法:
01、一個人變得無腦,通常是各種原因作用的結果,所以不要輕易給別人貼標簽。
其次,不要忽視自己的任何一個小缺點,也許哪天他就和其他的小缺點一起共同組合產生化學反應帶來不可預見的后果。同理,可以培養一些小優點,也許某個時刻也能大放光彩呢!
02、人們更容易花掉偶然性收入,因為沒有可以對標的努力。
這也可以解釋為什么大家很容易花掉得來的錢,大吃大喝大額購物,消費一些平常舍不得的東西。
偶然性收入會帶來另外一個問題:提高大家的消費閾值。所謂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因為購買了不符合自己消費層次和消費能力的名貴產品,提高我們的消費水平。待消費完畢,再回到原來的普通生活水平會很不習慣。
03、利益和安全感算是非理性行為的終極解釋,其余都是他表現出來的各種現象。
看起來是人們在路口聚集亂糟糟的一群之后就過馬路,其實是因為一開始走的人并沒有受到任何懲罰,反而增加了通勤效率,于是自然誰也不肯吃虧。還有,當我們闖紅燈被車撞了以后,不是白撞,而是哪怕車原本沒有責任也得賠償,這其實就是一種很不好的暗示,暗示隨意闖紅燈可以增加通勤的效率,風險卻并不大。
所以我們的所以過馬路的成本是非常低的。我。最終總結人外在形態可以到,內心的各種行為都有其內在規律,不要輕易的批判一個人,也不要讓自己輕易輕易的讓自己成為烏合之眾。
外在行為可能亂糟糟,內心卻其內在規律,不要輕易的批判一個人,也不要讓自己輕易輕易的讓自己成為烏合之眾。
烏合之眾讀書心得300字篇3
終于花了2周的時間把古斯塔夫·勒龐的《烏合之眾》看完了,這本書是以我認為相當緩慢的速度看完的,看完之后居然是一頭霧水,無奈又拾起再看了一遍,心境不同,收獲不同。
這本書在同學的推薦下看的,如果要用一句話來描述它,那還是弗洛伊德說的:“勒龐的《烏合之眾》是一本當之無愧的名著,他極為精彩地描述了集體心態?!睆念^到尾我都覺得這本書中偏見很多,可以說我應該是集體主義觀念支持者,但勒龐這本書卻指出,個人一旦進入群體中,他的個性便湮沒了,群體的思想占據統治地位,而群體的行為表現為無異議,情緒化和低智商。這就徹底顛覆了我的觀念,集體(群體)原來遠遠不是我所認識和接受的那樣。群體的心理、意見和信念,在很多的時候,竟會讓人如此的失望和害怕。
在羅伯特·莫頓的《勒龐《烏合之眾》的得與失》中,他指出這本書確實對人們理解集體行為的作用以及對社會心理學的思考發揮了巨大的影響。勒龐生逢一個群眾重新崛起的時代,他敏感地意識到了這種現象中所包含的危險,并且以他所掌握的心理學語言,坦率地把它說了出來。勒龐的思想是超意識形態的,他在此書的這里或那里,以十分簡約甚至時代錯置的方式,觸及到了一些今天人們所關心的問題,如社會服從和過度服從、趣味單一、群眾的反叛、大眾文化、受別人支配的自我、群眾運動、人的自我異化、官僚化過程、逃避自由投向領袖的懷抱,以及無意識在社會行為中的作用,等等。也就是勒龐考察了一大堆現代人面臨的社會問題和觀念,這使這本《烏合之眾》具有持久的意義。
群眾,烏合之眾。群體是相對于個體而言的,但不是任何幾個人就能構成群體。群體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為了達到共同的目標,以一定的方式聯系在一起進行活動的人群??梢娙后w有其自身的特點:成員有共同的目標;成員對群體有認同感和歸屬感;群體內有結構,有共同的價值觀等。群體具有生產性功能和維持性功能。群體的價值和力量在于其成員思想和行為上的一致性,而這種一致性取決于群體規范的特殊性和標準化的程度。群體中的個體與他人發生相互作用,這本身就構成了一種刺激。個體對這個刺激必然要做出反應,于是表現出與個人獨處時不同的行為方式。在勒龐看來,當人們變成了一個群體后,他們的感情、思想和行為變得與他們單獨一人時頗為不同,而群體在智力上總是低于孤立的個人。群體沒有能力做任何長遠的打算或思考,而孤立的個人具有主宰自己的反應行為的能力(“當人們聚集成一個群體時,一種降低他們智力水平的機制就會發生作用”,“從他們成為群體一員之日始,博學之士便和白癡一起失去了觀察能力”)。
烏合之眾讀書心得300字篇4
“躲貓貓”、“打醬油”、“70碼”、“人肉搜索”... ...這類事件如今已成為熱門甚至是流行詞匯。在這些詞匯的背后,積蓄著巨大的公眾情緒的力量。公眾情緒古已有之,只要有群體存在,就會有這樣的情緒力量在民間不停流淌。這里的“群體”一詞不只是指聚集在一起的個人,而是心理學上的定義——即在某些既定條件下,并且也只有在這些條件的下一群人。這樣積聚成群的人們,自覺的個性消失了,感情與思想轉向一個不同的方向,形成了群體心理。對于公眾——這個龐大的群體,則形成了集體式的公眾情緒。近10年間,國內的公眾情緒力量悄然興起,并且難以遏制地呈噴涌趨勢發展,成為社會中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
2001至2003年間,是中國發展階段的一個特殊時刻:申奧申博成功,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徹底打開國門,兩代領導人之間的權利交接,突然到來的SARS危機,... ...這些并存的因素,都使得中國社會得到暫時性的氣氛松動。而互聯網業在經過2001年的洗禮和蟄伏之后重入成長軌道并且發展呈狂飆突進態勢,這為信息的傳播和言論提供了寬廣的平臺。人們似乎發現了一種強大的公眾情緒凝聚的可能性,及其所表現出的強大力量,可以對抗無處不在的政治權力。
公眾情緒力量的最初最集大成者的體現可以說是2003年的孫志剛事件——這個廣州大學生莫名其妙地在收容所中葬送性命。許志永律師憑借著公眾情緒的支持和媒體的力量,為孫志剛事件上書全國人大,《城市流浪乞討人員收容遣送辦法》被廢除了,孫志剛事件也成為了中國法治歷史的里程碑。這是媒體和公眾力量挑戰長期行政法規的典范。今年的“躲貓貓”事件,“70碼”事件,“鄧玉嬌”事件等等,正是由于公眾的持續關注與公眾情緒的反應強烈,對相關部門造成一定壓力,使得相關機構從最初的遮遮掩掩到最后不得不正面回應,這對事件的調查有著正面影響。公眾情緒正以自己的方式展現著力量。
但是,在公共訴求勝利的表面下,我們也不應盲目樂觀。我們所要注意的問題是:任何力量的過度放大,都會模糊背后的真實。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震驚世界,危難時刻中國社會各界掀起賑災熱潮。身處國外的深圳萬科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石得知汶川地震的事情之后,在地震當日當即做出萬科捐款220萬的決定。而此舉被認為是“摳門”,引來網絡上一片罵聲。5月15日王石在博客中為自己辯護,反而是被看做越辯越黑,加之媒體的斷章取義的報道,遭來公眾的漫罵譴責,萬科遭遇了企業內的8級地震。最后王石不得不向公眾道歉,“捐款門”事件才告一段落。
就筆者看來,如果一定要說王石真的做錯什么了的話,那就是:在公眾情緒處于高度敏感時,當感性成為公眾情感主流時,企業家,這些理性邏輯的信徒刺痛了公眾敏感脆弱的心。他對自我財富的捍衛,在公眾眼中顯得是那么可惡。勒龐曾經說過:“有時,在某種狂暴的感情——譬如因為國家大事——的影響下,成千上萬孤立的個人也會獲得一個心理群體的特征。在這種情況下,一個偶然事件就足以使他們聞風而動聚集在一起,從而立刻獲得群體行為特有的屬性”。當公眾情緒遭遇商業理性,王石觸犯了眾怒,可以說徹底栽了個跟頭。公眾——這個龐大的群體對這一事件普遍的惡評和討伐,掩蓋了中國社會的制度性缺陷,將危機引向了一個相反的方向。這樣的聲音的出現,是一個值得深思的社會現象... ...
根據勒龐在《烏合之眾》中的觀點,群體推理的特點,是把彼此不同,只在表面上相似的事情攪在一起,并且立刻把具體的事情普遍化。此外在一個群體中的個人,不過是眾多沙粒中的一顆,可以被風吹到無論什么地方個人沒有主宰自己的反應行為的能力。“心理群體是一個由異質成分組成的暫時現象,當他們結合在一起時,就像因為結合成一種新的存在而構成一個生命體的細胞一樣,會表現出一些特點,它們與單個細胞所具有的特點大不相同?!倍斐山M織化群體這一特征的原因,勒龐在群體心理學著作《烏合之眾》中將之歸結為三點:
首先,群體的普遍性格特征受無意識支配。“人們在智力上差異巨大,但卻有著非常相似的本能和情感。”在無意識的深層結構中,包含著時代相傳的無數共同特征,它們構成了一個種族先天的稟性。筆者認為,中國人的公眾情緒中經?;祀s著自卑與自大。這種現狀的產生與中國在過去150年所遭受的屈辱相關,與十年動亂有關,與1989年之后中國所陷入的外交孤立狀態有關,也與改革開放三十年的狂飆發展所導致的人們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發展不平衡,思想發展中出現大量斷層有關... ...這些都對種族的無意識構成產生了巨大影響。中,還暴露出了中國社會地殼底層的一股憤怒的力量。這股力量包括了“社會不公”、“貧富懸殊”、“基礎秩序薄弱”、“生存壓力巨大”、“草根群體挑戰精英群體”... ...這些種.種元素組合構成了公眾的無意識結構,最終在公眾情緒膨脹之時徹底徹底噴涌而出。
其次是由傳染現象導致。這對公眾情緒的形成起著決定作用,同時還決定著它所接受的傾向。傳染雖然是一種容易確定其是否存在的現象,卻很難解釋清楚。在群體中,每種感情和行動都有傳染性。這種特點在互聯網中表現地異常明顯。網絡上的聲音無礙乎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激進的情緒極端主義者,而另一類則是冷靜的理性主義者。情緒極端者的言論往往能吸引到更多的眼球,因而他們的言論受到越來越多的鼓勵和追捧,他們的聲音也日益響亮,聲勢日益浩大。而那些理性的聲音則淹沒在了其中。而那些中立者則受到了情緒的傳染,情緒極端者的隊伍越發龐大。互聯網上最“鼓勵”那種情緒極端主義者的非黑即白的爭吵,在抽象的、激烈的情緒傳染中,基本的真相被掩蓋了。例如2008年5月前后熱議的“抵制家樂?!笔录枪娗榫w所演化成的極端的民族主義情緒通過網站論壇、短信、郵件、博客等媒介,在公眾中不斷地傳染開去所導致的。對家樂福的抵制活動是由于當時反法情緒高漲所致。在此筆者不禁要問:在名為愛國的旗幟之下,真正損傷的是誰的利益?!這種缺乏理智情結和客觀依據的情感,唯一的功效只是使群體在自激、自瀆中不斷地泛濫膨脹,對于社會的進步可謂百害而無一利。
第三點則是群體易于接受暗示的表現,這也正是上面所說的傳染所造成的結果。2007年5月,一篇題為《廣州香蕉染“蕉癌”瀕臨滅絕》文章,報道了廣州種植的香蕉感染巴拿馬病的嚴重情況,并在后續報道中稱這種“香蕉癌癥”將給廣州、甚至全國的香蕉種植帶來“滅頂之災”。 沒想到,這一關于香蕉樹常見病的消息,經網站論壇、短信、郵件、博客等各種渠道以訛傳訛,最后竟變成了“吃香蕉致癌”這樣的恐怖傳言。消息、傳言、謠言鋪天蓋地的結果就是:香蕉滯銷,蕉農只能眼睜睜地看著香蕉爛在樹上。這個事件中駭人的傳播力量,是群體接受過暗示之后所創造的。群體通??偸翘幱谝环N期待注意的狀態中,因此很容易受人暗示。當某個人對真相的第一次歪曲開始,傳染性暗示的過程就開始了?!昂D辖丁笔录沁@一理論的典型案例。在暗示和互相傳染的推動下,一個個體編造的所謂“事實”——“把歪曲性的想象力所引起的幻覺和真實事件混為一談”,立刻就被多數人接受。而這種忽略智力因素的之作用于感情的宣揚會造成難以想象的惡劣影響。據相關政府部門不完全統計,自2007年3月13日某媒體消息見報后的43天里,廣東、海南的蕉農因謠言而造成的損失至少達7億元之巨。
最后一點即第四條造成組織化群體特征的原因,則是筆者的個人總結:在群體中個人的責任感會消失,并且會導致欲望的宣泄。僅從數量上考慮,形成群體的個人會感覺到一種勢不可擋的力量,這使他敢于發泄出自己本能的欲望,而在獨自一人時,他必須對這些欲望加以限制。群體是個無名氏,因此也不必承擔責任。這樣一來,總是約束著個人的責任感便徹底消失了。生活的高度原子化,經常只能在集體的行動中才能找到意義,因此我們的勇氣總是通過群體來表達的。在群體中個體擺脫了自己卑微的想法,感覺到了一種殘忍、短暫但又強大的力量,人們平日遏制的欲望在群體中大量宣泄。這也就是為什么我們眼中的網絡中的民意,總是充斥著傻氣和殺氣。似乎打字的鍵盤至于腎上腺激素緊密相連,網絡中的言論與頭腦無關。
這種公眾情緒的高漲與泛濫,并非是“中國特色”,任何一個社會在轉型時期,都會面臨這樣的過程。隨著中國的不斷納入世界,經濟實力的提升,中國人的身份敏感性沒有減弱反而增強了,這與中國人由歷史原因所導致的過分自卑有著密切聯系。對于民意狂熱的現狀,我們應做冷靜理性的認識,不應消極悲觀,更不應盲目樂觀。這可以說是一個社會從富足走向文明的必由之路。但是我們需要警惕的是:不要讓一種模糊的情緒,(換而言之即一種情緒幻覺)成為一種真正的信仰。如果當這種夸張和單純的情緒成為一種真正能夠主宰群體的力量,它對社會的傷害將難以估量。
筆者驚奇地發現,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歷史是可以復制的,歷史已經讓我們看到了1890年—1920年間,美國如何在兩代人的努力下,變成了一個相對幸福、公正的社會,抑或是1976-2006年間,西班牙如何從佛朗哥年代的壓抑、封閉,變成了開放、自由、富有創造力新國家。我們有理由相信中國社會現在的處境只是個過渡階段。雖然前面的道路布滿荊棘,但我們終能走過去。最后我想說的是:我很慶幸生活在這個充滿激情和變化的年代,能夠見證這樣一段不可復制的歷史,但我由衷地希望它快點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