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合之眾滿分讀后感
大眾心學,是我自從接觸教育心學以來讀的第一本這么宏大的心學內容。不同于小群體,這本書是以人類為基點的,故它宏大。盡管已經(jīng)過去一百多年,但是作者在書中所指出的問題依然存在,觀點依然有效,我們不得不佩服他的敏銳的洞察力和偉大的智慧。不知道若干年后,作者提出的這些尖銳的問題還會不會存在于人類中呢?
群體的觀念是要經(jīng)過加工的,高深的觀念不會被群體接受,而群體一旦接受了,必將無視該觀念是否是真,因為群體是沒有推能力的,只有強大的想象力。首先,群體讓獨立的個體變得沒有主見,也沒有責任感。勒龐說“群體總是被無意識因素左右,大腦活動消失,而脊髓活動占上風”。不管一個單獨的人有多聰明,有多有主見,一旦進入人群里,他就失去了自我。在失去自我的同時,會有一種集體趨同感,一起去做某件事情,把責任分擔起來,一旦有了這個想法,自身就毫無負擔,做事情也就不考慮后果,畢竟不是與個人利益掛鉤。
一個平時冷靜的人也會因為群體的作用變得狂暴起來,一個獨立的個體在群體中變成了“墻頭草”,失去了自己判斷的能力,這就是群體心的強大作用。其次,群體讓聰明的個體變得平庸。一件有創(chuàng)意的作品,一件偉大的發(fā)明,從來不是一個群體創(chuàng)造出來的,而是出于個人的智慧。為什么會這樣呢?可能是在群體中讓自己無法深入思考,也可能是自己的想法很快就被左右,更可能是沒有突破自我的動力吧!我們在影視劇中經(jīng)常會看到如果是一位科學家或者學霸的角色,那么他的人設是呆板的、沒有什么朋友的、沒有什么共同活動的,喜歡安靜待在一個角落忙自己的事情。從群體心學出發(fā),這個刻板印象也有一定的道。所以從另外的角度來說,我們要想讓自己取得進步,不必要往人堆里扎,不必要人云亦云,也不必要因為別人的只言片語改變自己的想法。我們需要思考的空間,懂得給自己留白的人,才有機會讓自己在這個獨立的空間里進行反思,促使自己全神貫注完成手頭上的事情,從而獲得進步。
那么,群體心如此強大,要帶動群體的情緒,就要怎么做呢?答案是就要夸大自己的感情,夸張地表演。也許我們會聽說于扮演的角色讓人喜愛的演員十分受人追捧,于扮演的角色讓人咬牙切齒的演員需要自帶保鏢,這就是他們帶動了觀眾的情緒,把群體帶入想象當中。在很多演說現(xiàn)場,演說家們激情四射,即使事實并沒有那么夸張。這些觀念經(jīng)過群體的無推能力的散播,就成功了。這讓人不禁想到了在這個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的熱搜、頭條們,只要有群體的存在,只要鍵盤俠們在家毫無心負擔、毫無責任地、無需付出代價地敲一敲鍵盤,群體效應就出現(xiàn)了。
正如書名《烏合之眾》本身的貶義色彩,作者本身對于群體的特質是持貶義態(tài)度的,但對于群體和個人之間關系的分析的確引人深思。“在群體里面,那些無能的人、傻瓜、心懷嫉妒與怨恨的人,就會擺脫自己的負面感覺,不再感覺自己是個無能的人,而是會感覺到一種巨大的力量,但這種力量卻極其短暫而且殘忍”。
記得小時候的一件事,上小學的時候,我家樓下后院的空地是個相對隱蔽的地方,有一天放學,看到幾個同學圍著一個女生,我好奇過去問一下,結果看到幾個人在輪流扇耳光,有一個人還問我要不要加入,當時心里害怕就走了。但其實,我覺得以我當時的心,很有可能就鬼使神差的加入她們了,因為中間那個女生處于絕對的劣勢,無力反抗。所以如果我一旦融入她們,我就變成了她們群體中的一員,我就會盡情釋放我的丑陋,正如小波叔在他的《我的革命時代》里描述那些有文化的青年們互相打斗的荒唐場面。
這本書介紹了作為群體領袖來說,群眾可通過傳染、重復等建立威望的方式來滲透信念進而對群體進行統(tǒng)治,說白了,就是承認統(tǒng)治者和政治家為了某種目的的達成,對群體是采用手段的。但是,他卻不覺得這種手段的應用是錯誤的,反而覺得,如果言論太過自、人們的普遍信念不統(tǒng)一,是一個文明衰退的標志。一邊描述群體人云亦云的愚昧劣性,一邊又提醒統(tǒng)治者群體變得有自己的想法是件危險的事,這和某些自認為優(yōu)越的群體的歧視態(tài)度有何不同呢?不過也能解,這作者本身就是個種族歧視和性別歧視者。
而的確,“一切文明存在的主要動力向來不是性,也可以說,盡管性是存在的,但文明的動力最終還是各種感情,這些感情包含有尊嚴、自我犧牲、宗教信仰、愛國主義精神以及對于榮譽的熱愛。“而這其中宗教的態(tài)度:“宗教迷信是多么的頑強,而那些宗教與任何簡單的邏輯都不相符,在將近兩千年的時間里,那些最清醒的天才也只能在它們的規(guī)矩面前俯首稱臣。”《人類簡史》的作者就有表達了類似的觀念,肯定了宗教在人類社會發(fā)展的重要作用,正如作者總結,這是一種殘忍的偏執(zhí)、盲目的服從、狂熱的宣傳。另外對于群體的特點,也同樣分析透徹:群體沖動、多變、易怒、易受暗示、多變和輕信、情感夸大化、專橫保守,總的來說,作者覺得相比于孤立的個人,群體中的個體代表著文明進步階梯的倒退過程。
真相永遠都是冷酷又讓人感覺無力,所以那些有溫度的控制盡管讓人喪失性甚至自,仍然很多人趨之若鶩,比如針對老年人的保健品騙局,比如針對慢性病患者的痊愈神藥而對于我來說,那些枯燥的讀書時光正是為了讓自己對世界保持清醒頭腦的選擇,所以那些時光盡管枯燥,但卻讓我和現(xiàn)有環(huán)境保持一定距離,既充實又幸福。那些我們小心翼翼隱藏起來的丑惡,被作者冷酷的掀開,那些我們自認為的真實,也不過是統(tǒng)治者想讓你認為真實的真實。盡管認識真實讓人難過又絕望,但我還是想用無數(shù)的孤獨時光去了解,正如小波叔說的:人活在世上,快樂和痛苦本就分不清楚,所以我只求它貨真價實。
學完國學再讀西方一百年前的名著,對于我這種書蟲有點燒腦。讀這種純論書,過程艱辛苦澀,極容易走神,需逐字逐句揪著讀,否則一不留神就要重讀。好在篇幅不長,初讀下來,作者很多觀念刷新了我的認知。
盡管書中的一些論前后有些矛盾,有些觀點過于極端和消極,但這本書問世一百多年了,有些觀點放在當下仍然適用,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能為己所用吧。
書中講到“教育既不能讓人變得有道德,也不能讓人變得幸福,它無法改變人的本性和天生的激情”、“就知識而言,在大數(shù)學家和一個鞋匠之間可能存在著天壤之別,但就性格而言,他們的區(qū)別微乎其微,甚至往往可以忽略不計”,這或許就是智商與情商的區(qū)別吧,智商高不代表情商高。本來還指著多讀幾本書,提高一點情商,然后變得幸福一點點,看來沒戲了,扎心。或許真的是懂得越多越難幸福吧。
本書還有很多一針見血式的觀點,例如群體不會思考,群體沒有智,群體的善變、極端、殘忍、奴性,填鴨式教育的不足等等。
最重要的一點,本書的寫作風格正是一直采用群體的特征和手段,向我們這個讀者群體進行“斷言”、“重復”和“暗示”,細思極恐。
“雪崩時,沒有一片雪花覺得自己有責任。”
我們必須承認,作為社會群體中的一員,我們是無法擺脫群體心的影響的。所以,不管我們如何特立獨行,當所有人都渾渾噩噩的時候,也難免不隨波逐流,成為烏合之眾。
那么,我們是否還能在隨波的群體之中堅持自我,發(fā)出屬于我們自己不一樣的聲音呢?
集體無意識,愿我們撥云見日,凡事主觀,謹慎,冷靜,深思做不一樣的自我!
這本書讓我對“群體”這個概念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對群體心和群體行為特征也有了初步的了解,給我來帶了很多啟示。同時,本書讓我開始學會從群體的角度去思考有關社會問題,分析有關于群體的各種社會現(xiàn)象。此外,我還嘗試將書中的相關論進行拓展,從群體的角度來探討在當今社會存在的一些問題或現(xiàn)象,并結合社會心學的相關論成果對有關問題和現(xiàn)象提出了建議。
這本書給我?guī)淼膯⑹荆?/p>
群體作為社會的組成部分,是研究社會現(xiàn)象的重要載體。因此,認識和了解群體的心特點和行為特征,是管和引導群體行為的前提條件。通過本書作者對群體的相關論述,我對群體的有關內容有更加深刻的認識,在學習和吸收了本書的重要論后,我開始思考“群體行為”在當今社會的存在形式及其導致的社會現(xiàn)象和問題。毫無疑問,群體心是群體行為的根源。因此,要研究在社會環(huán)境下群體的各種行為,就需要系統(tǒng)、科學地剖析群體在不同情境下所產(chǎn)生的情緒變化、心反應以及群體內個體的相互影響機等要素。
在本書中,作者關于群體特征的論述對我有很大的啟示,我也希望以此作為論基礎來探討群體心在社會的表現(xiàn)。他分別從才智、責任、感情傳遞和心暗示的角度出發(fā),論述了群體的特征及其背后的原因。我結合自己的感悟,將群體的典型特征歸納為了以下三點:第一,于群體的品質的共享性,造成了群體智商低下和責任感缺失。第二,在群體中,每種感情都具有傳染性,其傳染的強度甚至可以克服和改變個體利益訴求的天性。第三,群體的暗示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群體的性質、情緒氛圍和發(fā)展方向。
“群體心”在輿情事件中的表現(xiàn):
群體的傳染性從眾、暗示性從眾、責任分散效應、以及群體情感特征,使得群體輿論引發(fā)的社會矛盾具有復雜性、多元性、弱對抗性和不穩(wěn)定性。
在危機公共事件中,群體是不僅是輿論的發(fā)起者、傳播者,還有可能是事件本身經(jīng)歷者和利益相關者。因此,是否能夠合應對企業(yè)危機公共事件對政府或企業(yè)等管主體有著重大影響。接下來,我想談談群體在輿情事件中所表現(xiàn)的特點和背后所蘊含的一些原。
在面臨具體的輿論事件時,群體對事件的判斷和認知往往是片面、主觀甚至極端的。正如本書在談論群體特征時提到:“群體在智力上總是低于孤立的個人,且群體只有十分低下的推能力。”該特點也正好可以解釋,為什么一些對企業(yè)形象的曲解行為和一些看來荒謬的現(xiàn)象可以被群體接受,并廣為流傳。
在輿論信息的傳遞過程中,群體的易受暗示性和易傳染性是擴大輿論事件影響范圍和規(guī)模的重要因素,群體中的某個人對事件真相的第一次歪曲(或夸大),是傳染性暗示過程的起點,而傳染性從眾心使得這種歪曲一直持續(xù)進行,而網(wǎng)絡的發(fā)展為信息病毒式的傳播提供了有益條件。不論是對輿論事件的扭曲和夸大,都可能引發(fā)惡性的社會輿論,對社會有關主體造成嚴重損害,而群體夸張、沖動、急躁的情緒特征,往往還會加深這種不良影響,形成惡性循環(huán)。
在社會輿論中,群體并不總是無知的,在做出一些可能引發(fā)不良社會后果的行為時,群體可以感知到這樣的行為可能帶來的后果,但于群體的責任分散效應,處于群體中的個人往往認為自己作為群體的一員,所應該承擔的責任相對于群體而言是微不足道的,甚至產(chǎn)生“法不責眾”的想法,這些思想誤區(qū)使得群體在社會輿論中更加極端,毫無顧忌地表達著自己觀點和意見,甚至披著民主的外衣來表達屬于自己的利益訴求,最終導致社會輿論產(chǎn)生更多消極影響。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缺點,都有自己害怕的東西,這或多或少的源于過去的陰影,包括童年時期的陰影和長大后的陰影。我一直以來都在尋找一個可以改變自己的辦法,從接觸心學以來,我就一直希望自己有天可以變成我所希望的樣子。我有太多不好的性格,導致我很自卑,很壓抑。我越是自卑越是無法改變自己,反而變得越來越不自信。
直到我在知乎網(wǎng)上看到一些關于接納自己問題回答,里面說到一個人只有接納了自己才能改變自己。里面推薦了這邊書《接納不完美的自己》,作者是一個曾經(jīng)吸毒、喝酒等有各種陋習的人,但是有一天她覺醒了,寫下了這本書。里面提到一點讓我頓時眼前一亮。每一個人都擁有所有人所能擁有的潛能。透過一個人的內心,你可以窺見全人類的思想和情感內涵。只要外部條件成熟,任何思想和情感都可能在任何一個人身上表現(xiàn)出來。
本書中的不完美指的是我們內心中消極的一面—破壞人際關系、扼殺精神、阻撓我們實現(xiàn)夢想的那一面,也就是心學家榮格所畏的“陰影”。那些盡管屬于我們,但我們卻極力掩飾、拼命否認、不愿承認的東西。
我們之所以要接納和包容內心中的陰影,為的是找回完的自我,結束生活中的痛苦,讓自己不必再欺騙自己,也不必再欺騙個世界。只有承認了某種特質的存在,我們才能接納它,擁抱它。一切消極的特質都可以起到積極的作用,關鍵在于我們看待它的態(tài)度。只要我們能夠放下心中的包袱,解除偽裝,就可以在很短時間內體驗到如釋重負的感覺。
發(fā)掘出隱藏在陰影中的特質之后,我們要做的就是接納和包容這些特質。承認自己具有某些特質,并不代表你就一定要喜歡這些特質。對于任何一種特質,都可以問自己三個問題:我過去是否曾經(jīng)表現(xiàn)出這種特質?我現(xiàn)在是否正在表現(xiàn)出這種特質?在某些情境下,我是否有可能表現(xiàn)出這種特質?只要你對其中任何一個問題的回答是肯定的,就需要對這種特質予以重視。
向自己投降。不要刻意壓抑自己。不要抗拒內心的沖動。不要偽裝。不要否認自己。不要欺騙自己。讓原本禁錮你的牢籠變成你內心世界的一部分。不要在所有方面都追求完美,因為讓我們把自己禁錮在牢籠里的,正是對完美的過度向往和追求。我們每個人都是矛盾的統(tǒng)一體,是光明和黑暗融合的產(chǎn)物。追求完,追求光明和黑暗的調和,這才是我們應該努力的方向。
《烏合之眾》是法國著名社會心學家、群體心學創(chuàng)始人古斯塔夫?勒龐的名著,初次出版于1895年。該書深入淺出地剖析了群體的諸種特點及其成因。全書分為三卷(群體心、群體的意見與信念、不一樣群體的分類及?特點),依次分析了“群體的感情和道德觀”,“群體的觀念、推與想象力”,“群體的意見”,“群體領袖”等,深入透視了社會服從和過度服從、趣味單一、群眾的反叛、大眾文化、受別人支配的自我、群眾戶外、人的自我異化、官僚化過程、以及無意識在社會行為中的作用。
這部著作在國際學術界有著十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弗洛伊德曾評價說:“勒龐的這本書是當之無愧的名著,他極為精致地描述了群眾心態(tài)。”社會心學家奧爾波特評價說:“在社會心學領域已經(jīng)寫出的著作中,最有影響者,非勒龐的《烏合之眾》莫屬。”社會學家墨頓評價?:“勒龐這本書具有持久的影響力,是群體行為的研究者不可不讀的文獻。”與任何學術著作一樣,該書也有其局限性,如作者因群體的非性性質和表現(xiàn)而對它持鄙視和恐懼的態(tài)度。他說:“個人在群體影響下,思想和感覺中道德約束與禮貌方式突然消失,原始沖動、幼稚行為和犯罪傾向的突然爆發(fā)。”
但同時他又認為群體是一股不可阻擋的力量因而是世界潮流的引領者。但這種內在矛盾并未減損其思想學術價值,而是為之后者開啟了更深入研究的空間。這部著作對于我們這天認識和研究各種政治、經(jīng)濟、文化現(xiàn)象依然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和啟發(fā)好處。
法國社會心學家古斯塔夫勒龐的著作《烏合之眾》是研究群體心的開山之作,細致解讀了大眾心態(tài),讓讀者得以對群體心有進一步的認識,是值得多次閱讀、思考的作品。
書中寫到:集體中暗示的傳染性會瞬間形成這個群體感情的一致傾向,因此群體便在毫無目的的狀態(tài)下聽從于所有外界的暗示,缺乏自己的主見與判斷、沒有批判精神。這樣想來,歷史上不論成功與否的農民起義、群眾游行等革命群體的行為,也不一定是事先就有高瞻遠矚的計劃的,也許他們是更傾向于本能的行為。按照作者的話來說,正因這些特征,群體容易成為愿意為別人浴血奮戰(zhàn)的人。沖動與激憤狀態(tài)也許會使社會發(fā)生巨大的變革,正如作者認為,群體是一股不可阻擋的力量因而是世界潮流的引領者。總之,在作者的觀點里,群體與野蠻人無異,而同時他也認為群體的力量與作用在社會中舉足輕重。
作者在他那個時代所預言的:“我們即將進入的時代,無疑將會是一個群體的時代。”如今的信息時代,也分布著各種群體。伴隨網(wǎng)絡發(fā)展而來的除了驚人的信息量與便捷,還有網(wǎng)絡上的“鍵盤俠”,他們在網(wǎng)絡上毫無顧忌談笑風生,語出驚人,幽默的段子會博得網(wǎng)友一笑,但在層出不窮的網(wǎng)絡暴力事件中,他們也是“伸張正義”的主力軍。在虛擬的網(wǎng)絡世界中吸引眼球本身沒有毛病,但一旦被有心人利用,形成極端觀點,就易形成群體性網(wǎng)絡暴力事件,進而對他人造成不可挽回的傷害。我想正是因為群體對社會的影響力與重要性,對群體的研究才成為不會過時的課題。
“個人一旦融入群體,他的個性便會被湮沒,群體的思想便會占據(jù)絕對的統(tǒng)治地位。”一個人不能沒有獨立的思想,更不能被他人的思想掌控,那是很可怕的一件事。但這也不代表個人要脫離群體,畢竟純粹的個人實踐活動是不存在的。適應所處的環(huán)境是很有必要的,但不是單純成為一個被群體驅動的機器,而是要努力提升自己為一個有獨立精神、自思想的個體。
“獨立之精神,自之思想”是針對研究學術說的,但我想這種價值取向也同樣適用于將自己與野蠻群體區(qū)分的個人追求,不要成為烏合之眾的一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