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節是干什么的節日
中元節又稱鬼節、七月半、少數地區也叫亡人節。是古代節日三元之一,正月十五上元節,慶賀正月元宵。七月十五中元節,祭祀先祖。十月十五下元節也是寒食節,紀念古代先賢每年七月十五的中元節,是我國主祭祀的傳統節日。它與寒食節、清明節合稱我國古代的三大鬼節,每年主要集中在在農歷的七月十五這天舉行祭祀活動,但時間并不是固定的,在我國的南方地區,人們也有在七月十四祭祀的傳統。也有一些地方從七月初就開始祭祖的儀式,在夜里將祖先接引回家中,然后一日三頓茶飯的供奉直到七月結束。
相傳,農歷的七月初一鬼門大開,閻羅王特許陰間的鬼會回到陽間接受后人的祭拜,而無人祭祀的孤魂野鬼就會飄蕩在人間尋找食物。民間信仰祖宗崇拜,相信在中元節期間祖先會返回陽間的家中看望子孫后代。因此,民間會在中元節,祭祀先人。
中元節可以做什么:祭祖
祭祖,民間信仰相信祖先也會在此時返家探望子孫,故需祭祖,但祭祀活動一般在舊歷七月底之前進行,并不局限于特定的一天。某些地區通過一定儀式,夜晚接祖先靈魂回家,每日晨、午、昏,供三次茶飯,直到七月卅日送回為止。送回時,燒紙錢衣物,稱燒“包衣”,在江西、湖南的一些地區,中元節是比清明或重陽節更重要的祭祖日。
中元節的習俗有哪些
祭祖
民間相信,祖先會在七月半返回家中探望子孫,所以需要祭祖。這種祭祖行為是慎終追遠、固本思源的傳統倫理的一種體現,是一種感德祖先文化傳統。時逢小秋的農作物收獲,也正好把豐收的喜悅與祖先分享,祭拜的儀式一般在七月中旬傍晚時分舉行。
燒紙
中元節日中,民間俗信行為中,最為突出的是燒紙。據傳說,陽間的紙就是陰間的錢,人們燒紙就是給亡故的先輩親人送錢。通常上墳燒紙時要留下幾張,到十字路口焚燒,目的是給無家可歸的野鬼一些施舍,它們就不會再去搶劫送給其祖先的錢了。
焚香燃炮
每到七月十四或十五晚,在門外焚香燃炮,同時“燒包”(也叫“薦包”)。
吃鴨
全國很多地方都會選擇在七月半吃鴨子,因鴨在水中游,取其河燈普渡祈禱之涵意。也有說法是“鴨”就是“壓”,是諧音,吃鴨子是為了壓住“魂靈”,這說法有點牽強,因為很多地方“鴨”與“壓”不同音。東莞人一般會吃蓮藕煲鴨。
中元節的飲食習俗
1、吃鴨。農歷七月十五中元節這天,全國很多地方都會選擇吃鴨子。為什么呢?原來“鴨”就是“壓”,取其諧音,吃鴨子是為了壓住鬼魂。東莞人一般會吃蓮藕煲鴨。
2、吃瀨粉。在中元節那天,東莞有吃瀨粉的習俗,而且幾乎在整個東莞都通用。當然,不同片區,吃瀨粉的方法還是有所不同的。
3、吃粗茶淡飯。在山東的獨陵縣,中元節被當地人稱為“掐嘴節”,家家都有吃粗茶淡飯的習俗。
4、吃扁食。在江蘇省的東縣鄉,很多鄉民在中元節當天都會吃扁食(一種以面粉和糖作成畚箕形的食品)。
5、吃“餃餅”。在浙江省臺州市的天臺,中元節他們會吃“餃餅”,一種類似于春卷的食物。
中元節是7月14還是15
中元節通常是在農歷七月十五這天,所以中元節也被稱為“七月半”,以此規避“鬼節”的說法。但也有少數地區是在農歷七月十四的時候,比如廣西人一般會提前在七月十四過,各個地方習俗還是有差別的。通常人們會認為農歷7月14日半夜,到7月15才屬于鬼節。也有說七月十四是鬼節,七月十五是中元節,而最早記載七月十四的要追溯到道教。
中元節的來歷
中元節日子是農歷七月十五,所以俗稱“七月半”。根據已有的文獻記載,中元之命名來源于魏晉南北朝時期道教的說法。
道教將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這三個月圓的夜晚定為上元、中元、下元。
正月十五上元節為天官的誕辰,此時祭天;十月十五下元節為水官的誕辰,此時祭水;七月十五中元節為地官的誕辰,傳說這天地官下降,定人間善惡。由此形成了天官賜福、水官解厄、地官赦罪的三元節。
《道經》載:“七月十五日,中元之日,地官校勾搜選眾人,分別善惡……于其日夜講誦是經。十方大圣,齊詠靈篇。囚徒餓鬼,當時解脫。”
因此自古以來民間都將這一天作為悼念祖先、祭祀已故親人的日子。但由于中元節和佛教的盂蘭盆節有較密切的關系,因此中元節亦被稱為盂蘭盆節。故佛教寺廟會在此日舉辦盂蘭盛會超度亡靈和祭祖。這樣一來,佛教的盂蘭盆節就與道教所謂的中元節有了交疊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