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雪節氣養生要點
1、注意飲食調理
每當到了大雪節氣的時候,室內氣候干燥,新鮮蔬菜減少,會造成維生素B缺乏而誘發口角炎。因此,冬季應多喝水,多吃水果和蔬菜。在此節氣,人們在飲食習慣上,可以進補了。進補時在飲食上,適當多吃大蒜、韭菜、辣椒、生姜、香菜、洋蔥、山藥、桂圓、栗子及杏脯等性屬溫熱的食物,以便助于御寒。
2、注意防寒保暖
大雪節氣,我們應注意風邪和寒邪的侵入,尤其是頭部和腳部。這是因為,一些疾病的發生,與不注意保暖有很大關系。中醫認為,人體的頭、胸、腳這三部位最容易受寒邪侵襲,所以一定要保護好這些部位。
大雪節氣養生食物
1、羊肉
羊肉的營養含量非常豐富,富含蛋白質、無機鹽和鈣、磷、鐵等營養成分。羊肉具有暖中補虛、益養肝、開胃健脾、御寒祛濕的功效,歷來就被作為冬季御寒和進補的佳品。在冬天常吃還能維護胃腸黏膜,使消化酶分泌增加,從而促進消化吸收。
2、核桃
核桃不但含有豐富的不飽和脂肪酸,還富含磷脂和維生素E,這不僅能促進健康,還能有助于抗寒,是非常適合在冬天食用的。
大雪節氣養生忌諱
1、忌熬夜
從中醫的角度來說養生特別強調作息有律、起居有常。養生非常重視形體和精神的調養,認為“眠食二者,為養生之要務。”良好的睡眠能補充能量、恢復精力,有“養陰培元”之效。為了適應“冬藏”,此時應適當增加睡眠時間。提倡早睡,適當多睡,以達到養精蓄銳的目的。
2、忌常帶口罩
為了御寒,很多人冬季戴上了口罩,其實這樣反而會降低人的御寒能力,要是整天戴著口罩,鼻腔及整個呼吸道的黏膜得不到鍛煉,稍微受寒,就容易感冒。還有一些人喜歡把圍巾當口罩,由于圍巾的原料多是羊毛、化纖織物,如果把圍巾圍在嘴上,呼吸時纖維和細菌等就會被吸入肺部,對人體健康極為不利,非常容易沾染疾病。
大雪節氣的民間習俗
大雪時節,北半球各地日短夜長,因而有農諺“大雪小雪、煮飯不息”等說法,用以形容白晝短到了農婦們幾乎要連著做三頓飯的程度。俗話說“大雪紛紛是旱年,造塘修倉莫等閑”。此時人們還要加緊冬日興修水道、積肥造肥、修倉、糧食入倉等事務。婦女們則三五成群,扎堆做針線活。手藝之家將主要精力用在手藝上,如印年畫、磨豆腐、編筐、編簍等賺錢補貼家用。
大雪以后氣溫逐漸變冷,人們屋里屋外都十分注意保暖,紛紛穿上冬裝,防止受凍,出現凍瘡。魯北民間有“碌碡頂了門,光喝紅黏粥”的說法,意思是天冷不再串門,只在家喝暖乎乎的紅薯粥度日。此外,逢下雪到戶外賞雪、堆雪人也是此時常有的景致。
老南京有句俗語,叫做“小雪腌菜,大雪腌肉”。大雪節氣一到,家家戶戶忙著腌制“咸貨”。將大鹽加八角、桂皮、花椒、白糖等入鍋炒熟,待炒過的花椒鹽涼透后,涂抹在魚、肉和光禽內外,反復揉搓,直到肉色由鮮轉暗,表面有液體滲出時,再把肉連剩下的鹽放進缸內,用石頭壓住,放在陰涼背光的地方,半月后取出,將腌出的鹵汁入鍋加水燒開,撇去浮沫,放入晾干的禽畜肉,一層層碼在缸內,倒入鹽鹵,再壓上大石頭,十日后取出,掛在朝陽的屋檐下晾曬干,以迎接新年。
大雪節氣的天氣特點
氣溫明顯下降,天氣寒冷。進入大雪節氣后,我國大部分地區的最低溫度都降到了0℃或以下。往往在強冷空氣前沿冷暖空氣交鋒的地區,會降大雪,甚至暴雪。可見,大雪節氣是表示這一時期,降大雪的起始時間和雪量程度,它和小雪、雨水、谷雨等節氣一樣,都是直接反映降水的節氣。
完全的冬季來臨,很多人會覺得很寒冷,其實也就是溫度降低了,隨時都會有下雪的情況,注意保暖,而且可以吃一點熱的食物來保暖。
1、進入大雪節氣后,我國大部分地區的最低溫度都降到了0℃或以下。往往在強冷空氣前沿冷暖空氣交鋒的地區,會降大雪。
2、北方大部分地區12月份的平均溫度約在–5℃~–20℃之間,南方的強冷空氣過后,有時也會出現霜凍。
3、陜西南部、江漢西部、西南地區東北部、福建東南部、華南南部沿海、臺灣島等地的部分地區有小雨,廣東西南部沿海和海南島中北部等地局地有中雨。
4、在南方冬天的氣候要溫和一些,下雨雪的現象也會比較少,氣溫平均在零上二至四度左右,雨量在全年中占有百分之五左右,并且也只是偶爾才會有降雪的情況。
大雪節氣一定會下雪嗎
不一定。節氣意義上的“大雪”與天氣預報中描述降雪量的“大雪”無必然聯系。大雪節氣是一個氣候概念,它代表的是大雪節氣期間的氣候特征。因為“雪”是水汽遇冷的產物,代表寒冷與降水。
“大雪”名稱是個比喻,反映的是這個節氣期間氣候變化,寒流活躍氣溫下降、降水增多。而天氣預報中的“大雪”是指降雪強度較大的雪。氣象學上規定:下雪時能見度很差,水平能見距離小于500米,地面積雪深度等于或大于5厘米,或24小時內降雪量達5.0~9.9毫米之間的降雪稱為大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