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吐魯番的導游詞
在參觀高昌故城后,我們再去交河故城。與高昌故城一樣,交河故城歷史上也是絲綢之路上的交通重鎮,是古代西域三十六國之一的車師前國的都城,唐朝安西都護府最早的政府所在地。漢代班超父子、唐代玄類法師及邊塞詩人岑參等都曾到過這里,留下千古佳話和不朽詩章。“交河城邊飛鳥絕,輪臺路上馬蹄滑”,昔日繁華的交河城,如今僅存城基及斷壁殘垣,但當年的市井格局及官署、寺院、佛塔、坊曲街巷等仍歷歷可辨,下面就讓我們前去考察吧!
交河故城的得名→交河城的歷史
游客們,交河故城位于吐魯番市西10公里的雅爾湖鄉,處于雅爾乃孜溝中30米高的巨大黃土高臺上,東西環水,狀如柳葉,為一河心小洲。故城南北長約1650米,東西最寬處約300米,四周為高達30余米的壁立如削的崖岸,崖下是已近干涸的河床。故城建筑主要在崖的南端,因此當地人也稱其為“崖兒城”,城的建筑以崖為屏障,不筑城墻,又因河水在臺地首相交,故有交河的城名。另據《漢書?西域傳》記載:“車師前國,王治交河城,河水分流繞城下,故號交河。”
接著我來介紹一下交河的歷史。交河系車師人所建,建筑年代早于秦漢,距今已有兩三千年。車師又稱為姑師,是最早生活在這里的原始居民。公元前120_年(漢元帝元封三年),漢將趙破奴攻破姑師,分立車師前、后國,交河就是車師前國的國都。公元450年,車師前國被北涼所滅。車師前國滅亡后直至唐初,交河一直是歷代高昌王國轄下的交河郡治。唐太宗派兵滅高昌王國后,在此設交河縣,并于貞觀十四年(公元640年)在交河故城設置了安西都護府,交河城成了西域軍事要塞。公元8世紀中葉至9世紀中葉,交河城曾一度為吐蕃人所據。后又成為回鶻高昌王國屬地,設交河州。公元13世紀下半葉,西北蒙古貴族發動戰爭,率領鐵騎12萬進攻交河,交河 城損失慘重。1383年,交河城在戰火中消亡。
從時間上來看,交河故城比高昌故城的歷史要悠久得多,高昌故城是公元前1世紀建立的,而交河故城早在原始社會時期就有先民在此生活,從故城中發掘出的殘存陶片,即可證明車師人已從原始狩獵、采集的生活方式逐步過渡到定居和農業生產的基本格局。
交河故城遺址
游客們,現在我們來到了交河故城遺址。故城的建筑布局別開生面,獨具一格。這不禁令人想起了明代吏部員外郎陳誠出使西域來到交河,登臨古城寫下的那首詩:“沙河三水自交流,天設危城水上頭,斷壁懸崖多險要,荒臺廢址幾春秋。”這首《崖兒城》詩,精練而生動地道出了交河故城的特點。
縱覽交河故城,全城只有南門、東門兩座城門。古城中央有一條連接南門和佛教大寺院的南北向子午大道,長350米,寬3米,城內建筑以大街為中軸線可分為三個區,東區為官署區,西區為手工作坊和居民住宅區,北部為佛教寺院區,下面我們沿著中心大道進入故城進行參觀。
中心大道兩側被縱橫交錯的短巷分割成一個個高原土垣的坊市,向我們展示了千百年前這里作為車師前王國的國都曾經有過作坊眾多、商市繁華的盛景。同時我們還可以看到,城內全部的房屋院宇一半在地下挖掘,一半在地面構筑而成,這種別出心裁的建筑格式,是為了防御外來侵略?還是為了抵擋炎夏的酷熱高溫?這給我們留下了千古之謎。
我們先來參觀一下東區,只見東門高高矗立在高達十幾米的黃土崖岸上,城門遺址保存完好,兩側巖壁上設置的門額方孔、放哨瞭望的角樓哨所遺址清晰可辨,幾口大型深井,星羅棋布。東門南方,有一座地下庭院,氣字不凡,占地約3000平方米,頂上有11米見方的天井,天井東門通道設有四重門柵。天井北面,有一條寬3米、高2米的地道,長達60米,與南北交通干道相連通。從這里出土的文物中分析,此處很可能就是車師前國王宮和唐代安西都護府的衙署所在地。
再看西區,建筑比較密集,從發現的陶窯遺存來看,可能曾是車師國的手工作坊區和居民住宅區。 游客們,在剛才的參觀中,您是否覺得城中縱橫連接的街巷把建筑群分割為若干小區,頗似內地宋代以前城市的作坊和街巷?這種建筑布局足以說明,交河在唐代曾進行過一次有規劃的重修改建。如今游客到此,仍可以走街串巷,穿堂入室。像這樣歷史悠久、保存完整的古城遺址,在國內可以說是首屈一指的。
佛教寺院→增林遺址
位于交河子午大道北端的那幢佛教寺院,是全城規模最大的建筑物,它與東面的官署區,西面的手工作坊區、居民住宅區呈“品”字結構,鼎足而立。現在我們已來到寺院遺址前,它南北長88米,東西寬59米,主體建筑面積達5200平方米,由山門、大殿、僧房、庭院、鐘鼓樓、水井等組成。寺院佛殿中央是一方形柱塔,大殿東、西兩廂是僧房,寺院左前方,有一座10米土質高臺,站在臺上,整個城市景致一覽無余。各位猜一 下,這個土臺以前是做什么用的呢?有人說是佛塔,有人說是鼓樓,也有人說是烽火臺,究竟哪種說法對,還有待考證。傳說,漢代名將班超和他的兒子班勇曾在這里交河之水飽蘸濃墨寫下了他們戎馬生涯中的重要詩篇呢!
大殿東北面,還有一組排列整齊壯觀的塔林遺址,總面積約200平方米,中央有一座長方形的大佛塔,高約5米,巍然屹立。塔林西北方不遠處是著名的地下佛塔寺院,寺院分地上、地下兩部分,上部已夷為平地,下部內有殘存壁畫,這些可貴的歷史遺存,為西域佛教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史料。
游客們,當你們登高俯視交河故城時,可以發現這座古城的建筑幾乎全是從天然生土中挖掘而成的,最高建筑物有三層樓那么高,古城也因此成為目前世界上最大、最古老也是保存最完好的生土建筑城市。望著這呈柳葉形的古城的雄姿,吟詠起古人“黃昏飲馬傍交河”,“紫駝夜渡交河月”的詩句,不禁使人思緒聯翩,感慨萬千……
寫吐魯番的導游詞篇2
高昌故城遺址坐落在吐魯番市東面約四十公里的哈拉和卓鄉所在地附近,北距火焰山南麓的木頭溝溝口(勝金口)約6.5公里,東距鄯善縣城約55公里,屬吐魯番文物局管轄。它是古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和重要門戶。高昌故城的維吾爾語稱亦都護城,即"王城"之意,因為此城為高昌回鶻王國的都城,故名。
196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保護單位。被譽為“長安遠在西域的翻版”曾經有一位考古學家這樣說“如果想知道盛唐時的長安城是什么樣,就來吐魯番的高昌故城吧,它就是唐時長安遠在西域的翻版”時光已逝千年,但當時的繁盛仍依稀可見。
高昌故城奠基于公元前一世紀,是西漢王朝在車師前國境內的屯田部隊所建。《漢書》中最早提到了“高昌壁”。《北史?西域傳》記載:“昔漢武遣兵西討,師旅頓敝,其中尤困者因住焉。地勢高敞,人庶昌盛,因名高昌”。漢、魏、晉歷代均派有戊己校尉此城,管理屯田,故又被稱為“戊己校尉城”。
公元320_年,前涼張駿在此“置高昌郡,立田地縣”(《初學記》卷八引顧野三《輿地志》)。繼之又先后為河西走廊的前奏、后涼、西涼、北涼所管轄。442年,北涼殘余勢力在沮渠無諱率領下“西逾流沙”,在此建立了流亡政權。450年,沮渠安周攻破交河城,滅車師前國,吐魯番盆地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遂由交河城完全轉移到高昌城。460年,柔然人殺北涼王安周,“以闞伯周為高昌王。高昌之稱王自此始也”(《周書。高昌傳》)。
此后張、馬、麴氏在高昌相繼稱王,其中以麴氏高昌統治時間最長,達一百四十余年(499-640)。
這些“高昌王“均受中原王朝的冊封。麴伯雅還曾到隋朝長安朝覲,并娶隋華容公主為妻。
640年,唐吏部尚書侯君集帶兵統一了高昌,在此置西州,下轄高昌、交河、柳中、蒲昌、天山五縣。由侯君集所得高昌國戶籍檔案統計,當時有人口三萬七千。
八世紀末以后,吐蕃人曾一度占據了高昌。
九世紀中葉以后,漠北草原回鶻汗國衰亡后,西遷的部分余眾攻下高昌,在此建立了回鶻高昌國。其疆域最盛時包括原唐朝的西州、伊州、庭州以及焉耆、龜茲二都督府之地。此外還統有分布在羅布淖一帶的眾熨及其它一些別的民族或部落,地域范圍遠遠超過了今吐魯番盆地。1220_年,高昌回鶻臣附蒙古,成吉思汗賜回鶻高昌王為自己的第五子,并下嫁公主。
十三世紀以后,天山以北廣大地區的西北蒙古游牧貴族以海都、都哇為首發動叛亂,堅持“仍舊要生活在草原上,不能到城市地區去”,曾多次南下侵犯臣屬于元朝的回鶻高昌國,1275年一次出兵十二萬圍攻火州(高昌)達半年之久,后來亦都護(高昌王號)火赤哈爾的斤終于戰死在同海都、都哇的戰爭中。這場戰火延續四十余年之久,高昌城在戰亂中被毀。
元延祐三年至五年(1316-1318),受元仁宗冊封繼承高王位的火赤哈爾的斤的兒子紐林的斤,在元朝的支持下,“領兵火州,復立畏兀兒城池”(《元史?巴而術阿爾忒的斤傳》)。由于高昌城在戰火中毀壞過甚,這次重建的火州城已不在高昌舊址,而在原高昌城西(今阿斯塔那居民村附近)。元朝統治瓦解后,火洲部割據處稱“地面”,故《明史》稱:“火州……東有荒城,即高昌國都”。
登高眺望,全程平面略呈不規則的正方形,布局可以分為外城、內城和宮城三部分。城垣保存較完整。
外城略呈方形,周長約五公里,占地面二百萬平方米。城墻為夯筑,墻基厚約12米,高11.5米,周長約5公里;夯土筑成,夯層厚8-12厘米,間雜少量的土坯,有清楚地夾棍眼;城垣外側有突出的垛臺一“馬面”建筑。
高昌故城外城西南角的一所寺院,占地近一萬平方米,由大門、庭院、講經堂、藏經樓、大殿、僧房等組成。從建筑特征和殘存壁畫上的聯珠紋圖案分析,其建筑年代約在公元六世紀。寺院附近還殘存一些“坊”、“市”遺址,可能是小手工業者的作坊和商業市場。外城的東南角也有一所寺院,保存有一座多邊形的塔和一個禮拜窟(支提窟),是城內唯一保存有較好壁畫的地方。從壁畫的風格和塔的造型分析,為回鶻高昌后期(公元12-13世紀)的建筑。
內城北部正中有一平面不規則略呈正方形的小堡壘,當地叫“可汗堡”。堡內北面的高臺上有一高達十五米的夯筑方形塔狀建筑物;稍西有一座地上地下雙層建筑物,現僅存地下部分,南、西、北三面有寬大的階梯式門道供出入,規模雖不大,但與交河故城現存唐代最豪華的一所官署衙門建筑形式相同,可能是一宮殿遺址。解放前,一支德國考察隊曾在堡內東南角盜掘出一方“北涼承平三年(445)沮渠安周造寺功德碑”。沮渠安周是在高昌建立流亡政權的北涼王,據該碑推斷,此堡可能是當時的宮城,并有王室寺院。
北部的宮城內留存許多高大的殿基,一般高三米半至四米左右,可以看出其中有高達四層的宮殿建筑遺址。
高昌城北面原是一片茫茫戈壁,居民死后大都葬在這里。整個墓群從城東北一直延伸到城西北,東西長約五公里,南北寬兩公里,占地十平方公里左右。本世紀初以來,在這里發掘清理墓葬五百多座,出土文書、絲毛棉麻織物、墓志、錢幣、泥塑木雕俑、陶木器皿、繪畫、農作物、瓜果食品等各種歷史文物,數以萬計。
實地考察,證之文獻資料,高昌郡時期高昌城已經有了現存的內城。外城墻是麴氏高昌時期所建。城北郊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古墓群出土的屬于這一時期的文書中有“北坊中城”、“東南坊”、“西南坊”等記載,說明當時此城已經有中、外之分,東、南、西、北之別。見于文書中的城門有青陽門、建陽門、玄德門、武城門、金章門、金福門等。敦煌莫高窟藏經洞發現的《西州圖經》中記:“圣人塔,在子城東北角”,表明唐代西州城是有子城的。早期的宮城在今“可汗堡”內。麴氏高昌時期隨著外城的修建,宮城遂遷移到北部,南面而王,與隋唐時長安城的布局相似。回鶻高昌時期宮城內又曾大興土木。
漢唐以來,高昌是連接中原中亞、歐洲的樞紐。經貿活動十分活躍,世界各地的宗教先后經由高昌傳入內地,毫不夸張的說,它是世界古代宗教最活躍最發達的地方,也是世界宗教文化薈萃的寶地之一。唐代佛教高僧玄奘,為了提高佛教學水平,不畏殺身之禍,于公元620_年偷偷離開長安,出玉門,經高昌,沿絲綢中路到印度,遍游今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諸國,歷時20_年。在高昌,玄奘誦經講佛,與高昌王拜為兄弟,留下一段千古佳話。
高昌故城自公元前一世紀建高昌壁,到十三世紀廢棄,使用了一千三百多年。始建時間距今已有兩千多年了。它是吐魯番地區千年滄桑的見證。
1988年被列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寫吐魯番的導游詞篇3
柏孜克里克在維吾爾語中的意思是“被裝飾的家”。坐落在吐魯番市東45公里火焰山中段,木溝河谷西岸的懸崖峭壁上,南距高昌古城僅15公里,是新疆境內較大的著名佛教石窟寺遺址之一。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始鑿于南北朝后朝,歷經唐、五代、宋、元長達7個世紀的漫長歲月,始終是西域地區的佛教中心之一。鑿有洞窟83個,現存57個。其中有壁畫的40多個,總面積1200平方米,是吐魯番現存石窟中洞窟最多,壁畫內容最豐富的石窟群。壁畫內容主要有,以大型立佛畫像為中心的“佛本生經變”故事畫、佛教故事畫、因緣故事畫以及千佛像等,目的是頌揚佛法,供善男信女禮拜瞻仰。
回鶻高昌是石窟群最繁華的時期。公元13世紀末,高昌王室東遷甘肅永昌,加之伊斯蘭教傳入吐魯番后,佛教漸衰,柏孜克里克千佛洞隨之衰落,在異教沖突中遭到毀壞,壁畫人物的眼睛全部被挖掉。加上本世紀初,屢遭俄、德、英、日等列強的盜劫破壞,柏孜克里克千佛洞更是雪上加霜,面目全非。雖遭嚴重破壞,但劫余的佛座華麗精致,殘余的壁畫內容豐富,顏色鮮艷奪目。柏孜克里克千佛洞仍不失為一座規模宏大的文化藝術寶庫。1982年由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寫吐魯番的導游詞篇4
來到吐魯番,人們不禁會問:素有“火洲”、“風庫”之稱,氣候極端干燥的地方,怎么會出現大片的綠洲?其中有什么奧秘呢?奧秘就是分布在新疆大地上的坎兒井群,它猶如人體的血脈,延展到茫茫戈壁,灌溉了新疆的大片土地。奇妙的坎兒 井,又在吐魯番分布最廣,成為生命之泉,常綠之源,澆灌著吐魯番滴翠的葡萄和甘甜的瓜。下面就讓我們一起去參觀這一舉世聞名的灌溉工程。
坎兒井的結構→坎兒井的建造方法
游客們,現在我們來到了坎兒井樂園,首先請跟我前往坎兒井博物館去了解一下坎兒井的建造情況。
坎兒井是生活在新疆的各族勞動人民根據本地氣候、水文特點創造出來的一種地下引水工程,新疆大約有坎兒井1600條,其中以吐魯番最多最集中,據統計,吐魯番的坎兒井 共有1158條,總長約5000公里,相當于從烏魯木齊到哈爾濱的里程。坎兒井堪稱中國古代最偉大的地下水利工程之一,被地理學界的專家稱為“地下運河”,并與長城、京杭大運河合稱為我國古代三大工程。
對于坎兒井您可能早有所聞,不過對它的結構也許不很清楚,現在我就向大家介紹一下。坎兒井古稱“井渠”,坎兒也就是“井穴”的意思,由立井(豎井)、暗渠(地下渠道)、明渠(地表渠道)和澇壩(蓄水池)四部分組成。
坎兒井之所以能在吐魯番大量修建,是與這里的自然條件分不開的。首先吐魯番盆地地勢很低,低于海平面以下的面積就有2085平方公里,而且吐魯番四面環山,每年高山上的積雪大量融化后流入山谷。當雪水流經戈壁時便滲入地下形成潛流,這就給坎兒井提供了豐富的水源。
那坎兒井又是怎樣建成的呢?請看:坎兒井的建造方法是在高山峽谷地帶的雪水潛流處,尋找到水源,然后每隔20米至30米打一眼豎井,井深十米至幾十米不等,將地下水匯聚,以增大水勢,再依地勢高下,在井底鑿通暗渠,溝通各井,引流直下,一直連接到遙遠的綠洲,才將水由明渠引出地面,加以灌溉。澇壩則是一個調節水量的蓄水池。一條坎兒井,一般長約3公里,最長者往往是幾條坎兒井相連達幾十甚至上百公里,其間豎井少則幾十口,多則三百余口。上游的豎井較深,個別可達100米上下,下游的較淺,一般僅數米。坎兒井的作用是避免水分蒸發,這項工程實屬適應干燥氣候特點的一種偉大創舉。尤其讓人稱道的是,當地人民全憑雙手和簡單的工具,鑿打深井,掏挖地下渠,其工程之浩大,構造之巧妙,讓人嘆為觀止。
我想請大家回憶一下,當我們乘車臨近吐魯番市時,就在那郁郁蔥蔥的綠洲的外圍戈壁上,可以看見順坡而下的一堆一堆的圓土包,有序地伸向綠洲。那些就是坎兒井的豎井口。假如大家從高空俯視,那些土堆宛如珍珠串結的項鏈,裝點著吐魯番這個古老卻仍青春煥發的地方。
各位游客,下面我們再來談談坎兒井的建造原因。由于新疆地區干旱少雨,蒸發量大,而坎兒井是地下暗渠輸水,蒸發量小而流量穩定,可以常年自流灌溉,加上這里的土屬鈣質黏土,挖好的坎兒井很堅固,不易倒塌。高山上雪水溫度很低,若直接灌溉對農作物生長不利,而吐魯番地表溫度很高,雪水流經坎兒井后溫度自然上升,很適合澆灌農作物。因此,新疆各族人民在長期與干旱的斗爭中,發明了這種鑿井灌田的方法。一道坎兒井就是一眼不枯的清泉,道道坎兒井,構成了火洲的生命線和命脈,使新疆這個降雨稀少的地方有了水源的積聚,從而成為新疆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生命之泉。
關于吐魯番坎兒井的起源歷來有三種說法:一種是漢代 關中井渠說。這種觀點認為漢代時人們發明的“井渠法”傳入新疆,發展成為現在的坎兒井。第二種說法是跟林則徐有關。清末林則徐被充軍新疆后,1845年經過吐魯番,察覺當地炎熱少雨,于是就細查地勢水源,引導新疆人民根據自己所處的自然地理特點,發明了這種鑿井灌田的方法。第三種觀點認為坎兒井是2520_年前由西亞波斯人首創而后傳人新疆的。當然,這三種觀點都有待考證。
但我想告訴大家的是,坎兒井在地球上的分布是與溝通東西方文化的絲綢之路聯系在一起的。比如在巴基斯坦、伊朗及里海沿岸,人們都發現了坎兒井。所以我們說坎兒井是世界文化遺產中的一顆明珠,是毫不過分的。直到今天,坎兒井還在為新疆吐魯番的農業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坎兒井明渠→坎兒井暗渠
參觀完坎兒井博物館,走出館外,可見道旁明澈的清泉,這便是坎兒井明渠中流淌出的雪山純水,它晶瑩碧透,倘若您伸手觸及,便會感到涼意陣陣,真是“晶晶亮,透心涼”。
坎兒井的暗渠要從洞中進入方可看到,只見渠水汩汩流 淌,讓人感到無比欣喜。這樣的井渠在整個新疆大地有上千個之多,其地下河道總長度加起來比萬里長城還要長一倍,也遠遠超過了京杭大運河,成為“地下運河”。
游客們,今天的坎兒井,不僅是重要的水利設施,更是中外游客樂于觀賞的一大人文景觀。尤其是坎兒井樂園內的一臺充滿新疆維吾爾族濃郁風情的民族歌舞表演,會使您心神蕩漾。那明快的節奏,輕盈的旋律,熱烈奔放的情緒,使您在欣賞之余,會情不自禁地加入他們的行列,學著維吾爾姑娘和小伙子的模樣邊唱邊跳,感受這歌舞之鄉的純真樂趣。
各位游客,坎兒井樂園內那咳亮悠揚的歌聲已經唱響,下面就請大家趕快前去欣賞吧!
寫吐魯番的導游詞篇5
在素有“火洲”之稱,氣侯干旱、炎熱的吐魯番盆地,之所以能形成今天這樣美麗富饒的綠洲,坎兒井功不可沒。 吐魯番坎兒井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但坎兒井最早從哪里傳入,說法不一。一種說法是從波斯和埃及傳入,這一技術沿絲綢之路傳到周圍地區;另一種說法是西漢時從中原傳去的。吐魯番地區共有坎兒井一千多條,總長度超過長江、黃河,與萬里長城和京杭大運河一同并稱為我國古代建筑史上的三大工程。
從吐魯番市驅車10分鐘,便來到了坎兒井公園。在一個土坎下,一渠清幽幽的水,靜靜地流淌著。水從土坎底部一個長方形的洞口流出,黑黢黢的洞口看不到底。據當地人講,坎兒井的水年年月月流,日日夜夜淌,無窮無盡。 坎兒井的水來自天山上的積雪。雪水融化后一部分從地面上流走,被稱為徑流;另一部分從地下流走,被稱為潛流。坎兒井就是將潛流引出地面,進行灌溉。
嘗一口坎兒井的水,清涼清涼的,那種涼爽的感覺直沁入人心脾。 一條坎兒井主要由豎井、地下暗渠、地上明渠和澇壩組成。其中暗渠工程最為艱巨,一般要在地下開鑿幾公里到幾十公里長的渠道。在開鑿地下暗渠時,為了出土和通風,每隔二三十米打一眼豎井。據記載,古時人們就是從豎井下去,頭頂油燈,用坎土鏝向左右開挖,一節節地接通,再連接起來,成為地下暗渠。
在那郁郁蔥蔥的綠洲的外圍戈壁灘上,可以看見順高坡而下的一堆一堆的圓土包,形如小火山錐,座落有序地伸向綠洲。這些都是坎兒井的豎井口。假如從高空俯視,這些土堆宛如珍珠串結的項鏈,裝點著吐魯番這個古老而又煥發出青春活力的地方。 坎兒井的清泉,澆灌著吐魯番大地,使火洲戈壁變成綠洲良田,生產出馳名中外的葡萄瓜果。奇妙的坎兒井就是吐魯番的生命之源!
寫吐魯番的導游詞篇6
吐魯番火焰山景區屬于新疆吐魯番地區,位于吐魯番市東側連霍高速旁,距離市區車程約30公里,是一處以火紅色的赤褐砂巖地貌為主的地貌景區。這里歷史上是高昌古國的所在地,而在傳說中,這里是小說《西游記》中唐僧師徒借芭蕉扇用以扇滅大火的火焰山所在地。在景區里可以觀賞壯觀的地貌、觀看高昌古國的歷史展示、觀看西游記主題的雕塑等,是很多游客到吐魯番旅游的必去之地。
火焰山景區分為地下、地上兩個部分,游玩一圈下來大約需要1-2小時左右。一般游客來此都會先前往地下部分,這里是一座長廊式的展廳,展廳的棚頂被設置為天空樣子的燈飾,很有特色。展廳內有與高昌古國相關的人物雕像和介紹等,都可以參觀一下,了解高昌古國的歷史。在展廳里還有紀念品商店和餐吧等,可以根據個人興趣進入消費。
走過地下景區后即可前往地上部分,地上部分的景觀便是火紅的巖石和山崖地貌,十分壯觀,拍照十分合適。地上的廣場上有很多西游記主題的雕塑,還有名為金箍棒的巨大溫度計,十分有趣。
需要注意的是,夏季的吐魯番火焰山是全國最熱的地方之一,而且氣候十分干燥。來此游玩要注意多帶飲用水,并且要準備遮陽帽、墨鏡、頭巾等防曬防塵裝備,以免中暑。
寫吐魯番的導游詞篇7
交河故城,維吾爾語稱雅爾果勒闊拉,位于吐魯番市以西10公里的雅兒乃孜溝30米的懸崖平臺上,南瞰鹽山、北控交河,地勢十分險要。四面環水,故城狀如柳葉、為一河心洲,南北長約1650米,東西最寬處約300 米,曾是車師前部王國的國都。交河城系車師人所建,建筑年代早于秦漢,距今約20_-2320_年。車師又稱作姑師,是生活在這里最早的原始居民。 交河故城為唐代遺存。建筑布局別開生面,獨具一格,是目前世界上最大最古老也是保存的最好的土建筑城市。古城中央有一連接南門和佛教大寺院南北向的子午大道,把古城一分為二,分為東區、西區。
14世紀蒙古貴族海都等叛軍經過多年的殘酷戰爭,先后攻破高昌,交河。同時蒙古統治者還強迫當地居民放棄傳統的佛教信仰改信伊斯蘭教。精神與物質的雙重打擊下,交河終于走完了它生命的歷程。
寫吐魯番的導游詞篇8
位于吐魯番市東北10公里處,東西走向,長98公里,寬9公里,主峰海拔831.7米。每當盛夏,山體在烈日照射下,熾熱氣流滾滾上升,赭紅色的山體看似烈火在燃燒。
火焰山是全國_熱的地方,雖然它的表面寸草不生,但山腹中的許多溝谷綠蔭蔽日,溪澗潺潺,是火洲中的“花果塢”,著名的葡萄溝就在這里。由于火焰山本身具有獨特的地貌,再加上《西游記》里有孫悟空三借芭蕉扇撲滅火焰山烈火的故事,使得火焰山聞名天下。 由于地殼運動斷裂與河水切割,山腹中留下許多溝谷,主要有桃兒溝、木頭溝、吐峪溝、連木沁溝、蘇伯溝等。而這些溝谷中卻綠蔭蔽日,風景秀麗,流水潺潺,瓜果飄香。
火焰山有其獨特的自然面貌,加上明代晚期吳承恩將唐三藏取經受阻火焰山,孫悟空三借芭蕉扇的故事寫進著名古代小說《西游記》,把火焰山與唐僧、孫悟空、鐵扇公主、牛魔王聯系在一起,使火焰山神奇色彩濃郁,成天下奇山。游人到火焰山,還能看到唐僧路過時的栓馬樁—一柱凌空的山石還屹立在勝金口內;遠處一片平頂的山坡,則是唐僧上馬的踏腳石;拴馬樁東,隔峽谷有一高峰頂著一塊活像長嘴的巨石,人稱八戒石;一邊看著奇景,一邊說起孫猴子借鐵扇公主芭蕉扇扇滅火焰山烈火的故事,此行便變得興趣盎然。
火焰山脈呈東西走向。東起鄯善縣蘭干流沙河,西止吐魯番桃兒溝,長100公里,_寬處達10公里。火焰山重山禿嶺,寸草不生。每當盛夏,紅日當空,地氣蒸騰,焰云燎繞,形如飛騰的火龍,十分壯觀。明人吳承恩著名神話小說《西游記》;以唐僧師徒四人西天取經的故事而膾灸人口。第五十九和六十回,寫唐三藏路阻火焰山,孫行者三調芭蕉扇的故事,更給火焰山罩上一層神秘的面紗。書中寫道“西方路上有個斯哈哩國,乃日落之處,俗呼天盡頭,這里有座火焰山,無春無秋,四季皆熱。火焰山,有八百里火焰,四周圍寸草不生。若過得山,就是銅腦殼、鐵身軀,也要化成汁哩!” 這段描寫顯系夸張,但高熱這一基本特征與火焰山是完全符合的。
唐僧取經群塑形態生動,表情逼真。群塑是1989年修造的。來此觀瞻照相的中外游人接連不斷,是火焰山新辟的旅游景點之一。遺憾的是群塑人為的被高高的鐵柵欄團團圍住,形同囚犯, 令游人駐足長嘆。
寫吐魯番的導游詞篇9
新疆的吐魯番有兩座中國現存最完整的古城遺址,1961年被列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分別是高昌故城和河故城,被稱為吐魯番盆地中一對風格不同的“姐妹城”。它們在經歷了幾千年的風風雨雨后,如今雖然只留下斷壁殘垣,然而當年高聳的城墻依然氣勢恢弘,深陷的護城河輪廓仍歷歷在目。下面讓我們帶著訪古探勝的心情,先去參觀一下高故城吧:
高昌故城的得名→高昌王國的歷史
游客們,高昌故城位于吐魯番以東45公里處的火焰山南麓,即木頭溝河的三角洲地段,這座馳名中外的西域古都,曾先后為麴氏高昌王國和回鶻高昌王國的都城,歷盡繁華,曾是古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和重要門戶。在前往故城的途中,我先來介紹一下它的得名和歷史。
高昌故城,維吾爾語中稱為“亦都護城”,也就是“王城”的意思。《北史?高昌傳》中稱它因“地勢高敞,人庶昌盛”而得名高昌。
據歷史記載,高昌故城始建于公元前1世紀的西漢。當時稱為“高昌壁”或“高昌壘”,漢、魏、晉歷代都曾在此設立“戊己校尉”,管理屯田,抵御匈奴,故又名“戊己校尉城”。公元320_年,前涼張駿在此設置高昌郡,開創了西域郡縣制的先河。高昌建國是在公元460年(北魏和平元年),車師國滅亡,柔然立闡氏伯周為王,稱其國為高昌國,從而掀開了高昌王國的序幕。南北朝時期,這里諸王爭霸,但國號仍為“高昌”。公元620_年,唐貞觀年間,高昌王勾結西突厥截斷絲綢之路,唐太宗派人平定了高昌王國,將高昌改稱“西州”。公元9世紀末,由漠北西遷到此的回鶻人建立了回鶻高昌國,仍臣屬中原王朝,史稱“西州回鶻”或“高昌回鶻”。1220_年,高昌回鶻則順成吉思汗,稱“畏兀兒王國”。1283年,高昌城毀于戰火,高昌回鶻王國滅亡,至此,高昌城被廢。 縱觀高昌故城的歷史演變,歷經1500多年,其間由盛及衰,演繹了一部西域部族的興亡史。
高昌故城遺址→ 高昌的對外交流→ 高昌文化
游客們,現在我們來到了高昌故城遺址。只見殘破的城墻全用黃土夯成,倘若登高展望,全城平面略呈不規則的正方形;分外城、內城、宮城三部分。布局似唐代的長安城。外城呈正方形,周長5.4公里,城墻最高處達11.5米,城基寬12米。內城居于外城正中,周長3600米,現僅存西墻980米,南墻850米。宮城居于外城城北。請看,前方那數座高3米至4米的土臺稱為“可汗堡”,就是原回鵲高昌的宮廷所在地。這里發掘出的綠色琉璃瓦、紋飾華麗的石柱礎和巨幅的奏樂圖精美壁畫,記錄了故都昔日的繁華。據史書記載,鼎盛時期的能城有12個門,市內房屋鱗次櫛比,有作坊、市場、廟宇和居民區等建筑,總面積為200萬平方米。密集的民居和市井坊肆建筑群,風格與交河故城相似,下挖為院,掏洞為室,不用木料,為吐魯番一奇。
漢唐以來,高昌是連接中原、中亞、歐洲的樞紐,它既是經貿活動的集散地,又是世界宗教文化的薈萃地。當時波斯等 地的商人,從他們國家帶來苜蓿、葡萄、香料、胡椒、寶石和駿馬來到高昌城,又從這里帶走中原的絲綢、瓷器、茶葉和造紙、火藥、印刷術。與此同時,世界各地的宗教先后經高昌傳入內地。當時的居民先后信奉佛教、景教和摩尼教,高昌成了世界古代宗教最活躍、最發達的地方。
高昌王國鼎盛時期;還孕育了豐富的高昌文化,成為高昌的珍貴遺產。麴氏高昌王國十任國王都是漢人,因此漢文化對高昌的影響顯而易見。但高昌畢竟屬于雜胡地帶,車師、回鶻、突厥以至后來的吐蕃、蒙古等多民族雜居,因此當地人會數種語言,語種形態豐富而有趣。此外,高昌人的服飾也十分講究,并擅長制作美食。馳名中外的高昌古樂,更是高昌人的驕傲,它以濃烈的異域風情和豐富的藝術語匯在漢唐時流行,被列入唐朝十部大樂之中,成為中西融合的文化瑰寶。可以這樣理解,高昌故城的魅力,在于其深厚的文體底蘊,使之成為代表西域歷史的典范和標本。
講經堂遺址→ 唐僧玄奘與高昌
游客們,高昌故城廢棄以后,被開墾為耕地,大部分地面建筑蕩然無存,遺址保存較好的除城墻外,還有外城西南角的一座寺院,下面就讓我們乘著“驢的”前往參觀。
各位游客,請看這座大佛寺遺址,占地近1萬平方米。仔細觀察,這座佛寺的山門、講經堂、大殿、藏經樓、僧舍等建筑布局,仍歷歷在目。從建筑特征和殘存壁畫上的聯珠紋圖分析,其建筑年代屬麴氏高昌中期,約為隋代所建。
說起這座佛寺,鼎鼎大名的唐代高僧玄奘還曾到此講過經。相傳公元620_年(唐貞觀三年),玄奘29歲時,為了提高佛學水平,不畏艱險,從長安出發西行,沿絲綢之路到佛國印度游學取經,歷時20_年。由于玄類取經起初并未得到唐朝政府的支持,他只能夾在西域商人中出行,因為沒有政府發給的公文,路上還曾受到緝拿。然而玄類在克服了重重困難以后,不僅從印度取得了佛經,而且返回故土,著書立說,糾正了國內僧侶對佛經種.種不正確的解釋,成為最具聲望的一代高僧。
回國后,玄奘的境遇與出國前迥然不同,他受到了唐朝政府的高度重視,唐高宗李治在為紀念母親而建的慈恩寺內造了一座大雁塔,專門用來供放玄奘帶回來的歷7部佛經。玄奘在西行路上,途經伊吾(今哈密),當高昌王麴文泰得知東土大唐不遠萬里來了一位求法的高僧時,便派人把玄類請來,專門安排在王宮內居住,與玄奘結為兄弟。他還苦口婆心地勸說玄奘留在高昌當“國師”,但不能動搖玄類西行探求真經的堅志大愿。高昌王無奈,只好請玄類講經一月后再走。
臨行前,高昌王為玄奘寫了24封致西域各國的通行文書,還贈送了馬匹和25名仆役。出發那天,全城夾道相送,高昌王鞠義泰抱住大師失聲勵哭,親自送至100公里外的交河城,才依依惜別。唐僧玄奘和高昌王麴文泰的故事為我們留下了一段舌古佳話,以致吳承恩的神話小說《西游記》中就有以火焰山等為場景而衍化出的美麗傳奇。
各位游客,高昌故城的參觀即將結束了。望著這屢經歲月剝蝕的故城,在領略它的古老、蒼茫和凝重之余,您還將作何觀感呢?“曾經的輝煌將永遠讓人銘記”,或許這就是歷史給我們的啟迪吧!
寫吐魯番的導游詞篇10
絲綢之路特殊的地理位置使新疆成了東西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因此新疆的宗教藝術十分繁盛,各大宗教在此均占有一席之地,除了伊斯蘭教、景教、摩尼教,尤數佛教的影響力最為深遠,遍布在新疆各地的洞窟石刻就充分證明了這一點,今天我們即將前去參觀的就是位于火焰山中段峽谷中的柏孜克里克千佛洞。
得名來歷 →歷史地位 →洞窟概況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唐代稱為“寧戎窟”,位于吐魯番市東北約60公里的火焰山木頭溝峽谷中,南距高昌故城僅15公里,是新疆境內較大的著名佛教石窟遺跡之一。柏孜克里克在維吾爾語中是“山腰”的意思,突厥語是“裝飾繪畫”之意。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始鑿于南北朝后期,即麴氏高昌國(公元499—640年)時期,在唐、五代、宋、元朝長達7個世紀的漫長歲月里,這里一直是西域地區的佛教中心之一。高昌回鶻時期(公元9—13世紀)是石窟最繁華的時期,因此柏孜克里克千佛洞被認為是“回鶻佛教藝術中最重要、數量最多、保存最完整,最有代表性的藝術寶庫”。
游客們,現在我們來到了千佛洞景區內,這里共有洞窟83個,現存編號石窟77個,其中內有殘存壁畫的40余窟,壁畫總面積達1200平方米,是吐魯番地區現存石窟中洞窟最多、壁畫內容最豐富的石窟群。石窟形式多樣,以橫頂直洞為主,也有中心柱式洞、方形雙套洞和圓頂方形洞,還有的在石窟中間修造了殿堂和佛臺。
[壁畫內容→ 16窟《伎樂圖》→ 17窟《地獄變》 →18窟《大蓮花》一20窟《高昌回鶻王》→ 38窟《摩尼教》→ 82窟→83窟《小型紀念影窟》]
沿著入口處的臺階拾級而下,我們可以看到對游人開放的十幾個洞窟,洞內光線并不很強,隱約可見拱形內壁上的斑駁畫面,每一線條都刻畫得細致入微,人物的飾帶極富動感,只是許多人物面部已殘缺不全,讓人感到十分遺憾。
柏孜克里克石窟壁畫內容,主要有以大型立佛畫像為中心的《佛本生經變》故事畫、佛教故事畫、姻緣故事畫以及千佛像等,目的是頌揚佛法,供善男信女禮拜瞻仰。從公元6世紀 到12世紀,這里一直是高昌王國的佛教重地,窟中現仍保留不少古回鵲文、漢文、波羅密文等文字題記,是研究古代文字的寶貴資料。石窟群的建筑風格、繪畫技巧等也都有很高的 研究價值,1982年柏孜克里克千佛洞被列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游客們,讓我們首先來參觀一下16號洞窟。16號窟開鑿于中唐,窟中有一幅《伎樂圖》,圖中古代樂器小忽雷的出現在中國佛窟中當屬首次。忽雷,又叫龍首琵琶,源于唐代南詔樂,其形為棒狀梨形,龍首雙弦,蟒皮蒙腹,檀木為槽,其真品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接著來看17、18號洞窟。這兩個洞窟是整個石窟群 各位游客:
絲綢之路特殊的地理位置使新疆成了東西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因此新疆的宗教藝術十分繁盛,各大宗教在此均占有一席之地,除了伊斯蘭教、景教、摩尼教,尤數佛教的影響力最為深遠,遍布在新疆各地的洞窟石刻就充分證明了這一點,今天我們即將前去參觀的就是位于火焰山中段峽谷中的柏孜克里克千佛洞。
得名來歷 →歷史地位 →洞窟概況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唐代稱為“寧戎窟”,位于吐魯番市東北約60公里的火焰山木頭溝峽谷中,南距高昌故城僅15公里,是新疆境內較大的著名佛教石窟遺跡之一。柏孜克里克在維吾爾語中是“山腰”的意思,突厥語是“裝飾繪畫”之意。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始鑿于南北朝后期,即麴氏高昌國(公元499—640年)時期,在唐、五代、宋、元朝長達7個世紀的漫長歲月里,這里一直是西域地區的佛教中心之一。高昌回鶻時期(公元9—13世紀)是石窟最繁華的時期,因此柏孜克里克千佛洞被認為是“回鶻佛教藝術中最重要、數量最多、保存最完整,最有代表性的藝術寶庫”。
游客們,現在我們來到了千佛洞景區內,這里共有洞窟83個,現存編號石窟77個,其中內有殘存壁畫的40余窟,壁畫總面積達1200平方米,是吐魯番地區現存石窟中洞窟最多、壁畫內容最豐富的石窟群。石窟形式多樣,以橫頂直洞為主,也有中心柱式洞、方形雙套洞和圓頂方形洞,還有的在石窟中間修造了殿堂和佛臺。
[壁畫內容→ 16窟《伎樂圖》→ 17窟《地獄變》 →18窟《大蓮花》一20窟《高昌回鶻王》→ 38窟《摩尼教》→ 82窟→83窟《小型紀念影窟》]
沿著入口處的臺階拾級而下,我們可以看到對游人開放的十幾個洞窟,洞內光線并不很強,隱約可見拱形內壁上的斑駁畫面,每一線條都刻畫得細致入微,人物的飾帶極富動感,只是許多人物面部已殘缺不全,讓人感到十分遺憾。
柏孜克里克石窟壁畫內容,主要有以大型立佛畫像為中心的《佛本生經變》故事畫、佛教故事畫、姻緣故事畫以及千佛像等,目的是頌揚佛法,供善男信女禮拜瞻仰。從公元6世紀 到12世紀,這里一直是高昌王國的佛教重地,窟中現仍保留不少古回鵲文、漢文、波羅密文等文字題記,是研究古代文字的寶貴資料。石窟群的建筑風格、繪畫技巧等也都有很高的 研究價值,1982年柏孜克里克千佛洞被列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游客們,讓我們首先來參觀一下16號洞窟。16號窟開鑿于中唐,窟中有一幅《伎樂圖》,圖中古代樂器小忽雷的出現在中國佛窟中當屬首次。忽雷,又叫龍首琵琶,源于唐代南詔樂,其形為棒狀梨形,龍首雙弦,蟒皮蒙腹,檀木為槽,其真品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接著來看17、18號洞窟。這兩個洞窟是整個石窟群中開鑿歷史最早的,大約開鑿于公元6至7世紀的南北朝后期。我們先來看17號窟中《地獄變》壁畫,酷似摩尼教具府圖,為全國所罕見。18號窟窟頂中心有一朵大蓮花,中間填充有三角、四葉等幾何圖案,淡雅肅穆,頗具民族特色。
下面我們再來參觀20號洞窟。窟內的壁畫繪制有高昌回鶻王和王后的圖像。只見高昌回鶻王頭戴蓮瓣形寶珠冠,身著圓領寬袖長袍,中束腰帶,腳著黑色長統靴,腰帶上佩系小刀、火石、碩、針筒等日常用物。王后體態豐盈,頭戴寶冠,身著翻領窄袖紅色大衣。畫像色彩艷麗,線條流暢,繪制精美。畫像旁標有回鵲文題記。這組壁畫有很高的藝術性,是整個千佛洞壁畫的代表作之一。遺憾的是壁畫原作陳列在德國柏林博物館,窟內展出的彩色照片是根據原作翻拍的。38號窟壁畫與前不同,是關于古代摩尼教的。石窟后壁畫有三棵樹,樹下有許多穿白色衣服的僧尼和有翅的羽人形象,表現了對摩尼教的尊崇。摩尼教系波斯人摩尼創立的宗教,又叫明教,崇拜光明之神。公元9至12世紀高昌回鶻王國是世界摩尼教的中心,摩尼教曾一度成為高昌回鶻王國的國教。接著我們來到干佛洞下、木頭溝畔的82號83號洞窟,這是公元10至11世紀高昌回鎢王國強大時期,專為佛教高僧修建的小型紀念影窟。在這里曾出土陶質舍利匣和一件佛教教徒使用的金箔包裝紙,上面留有墨色印記,說明金箔店址在宋代杭州泰和樓大街南面。這件金箔包裝紙證明,在公元11至12世紀,高昌回鶻王國與宋王朝有相當密切的經濟貿易往來。
游客們,從柏孜克里克千佛洞的洞窟壁畫中我們看到了新疆佛教文化悠久的歷史,從而使我們對新疆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的了解,新疆的過去是輝煌的,相信新疆的明天會更燦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