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魯番簡短的導游詞
高昌故城的得名→高昌王國的歷史
游客們,高昌故城位于吐魯番以東45公里處的火焰山南麓,即木頭溝河的三角洲地段,這座馳名中外的西域古都,曾先后為麴氏高昌王國和回鶻高昌王國的都城,歷盡繁華,曾是古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和重要門戶。在前往故城的途中,我先來介紹一下它的得名和歷史。
高昌故城,維吾爾語中稱為“亦都護城”,也就是“王城”的意思。《北史?高昌傳》中稱它因“地勢高敞,人庶昌盛”而得名高昌。
據歷史記載,高昌故城始建于公元前1世紀的西漢。當時稱為“高昌壁”或“高昌壘”,漢、魏、晉歷代都曾在此設立“戊己校尉”,管理屯田,抵御匈奴,故又名“戊己校尉城”。公元320_年,前涼張駿在此設置高昌郡,開創了西域郡縣制的先河。高昌建國是在公元460年(北魏和平元年),車師國滅亡,柔然立闡氏伯周為王,稱其國為高昌國,從而掀開了高昌王國的序幕。南北朝時期,這里諸王爭霸,但國號仍為“高昌”。公元620_年,唐貞觀年間,高昌王勾結西突厥截斷絲綢之路,唐太宗派人平定了高昌王國,將高昌改稱“西州”。公元9世紀末,由漠北西遷到此的回鶻人建立了回鶻高昌國,仍臣屬中原王朝,史稱“西州回鶻”或“高昌回鶻”。1220_年,高昌回鶻則順成吉思汗,稱“畏兀兒王國”。1283年,高昌城毀于戰火,高昌回鶻王國滅亡,至此,高昌城被廢。 縱觀高昌故城的歷史演變,歷經1500多年,其間由盛及衰,演繹了一部西域部族的興亡史。
高昌故城遺址→ 高昌的對外交流→ 高昌文化
游客們,現在我們來到了高昌故城遺址。只見殘破的城墻全用黃土夯成,倘若登高展望,全城平面略呈不規則的正方形;分外城、內城、宮城三部分。布局似唐代的長安城。外城呈正方形,周長5.4公里,城墻最高處達11.5米,城基寬12米。內城居于外城正中,周長3600米,現僅存西墻980米,南墻850米。宮城居于外城城北。請看,前方那數座高3米至4米的土臺稱為“可汗堡”,就是原回鵲高昌的宮廷所在地。這里發掘出的綠色琉璃瓦、紋飾華麗的石柱礎和巨幅的奏樂圖精美壁畫,記錄了故都昔日的繁華。據史書記載,鼎盛時期的能城有12個門,市內房屋鱗次櫛比,有作坊、市場、廟宇和居民區等建筑,總面積為200萬平方米。密集的民居和市井坊肆建筑群,風格與交河故城相似,下挖為院,掏洞為室,不用木料,為吐魯番一奇。
漢唐以來,高昌是連接中原、中亞、歐洲的樞紐,它既是經貿活動的集散地,又是世界宗教文化的薈萃地。當時波斯等 地的商人,從他們國家帶來苜蓿、葡萄、香料、胡椒、寶石和駿馬來到高昌城,又從這里帶走中原的絲綢、瓷器、茶葉和造紙、火藥、印刷術。與此同時,世界各地的宗教先后經高昌傳入內地。當時的居民先后信奉佛教、景教和摩尼教,高昌成了世界古代宗教最活躍、最發達的地方。
高昌王國鼎盛時期;還孕育了豐富的高昌文化,成為高昌的珍貴遺產。麴氏高昌王國十任國王都是漢人,因此漢文化對高昌的影響顯而易見。但高昌畢竟屬于雜胡地帶,車師、回鶻、突厥以至后來的吐蕃、蒙古等多民族雜居,因此當地人會數種語言,語種形態豐富而有趣。此外,高昌人的服飾也十分講究,并擅長制作美食。馳名中外的高昌古樂,更是高昌人的驕傲,它以濃烈的異域風情和豐富的藝術語匯在漢唐時流行,被列入唐朝十部大樂之中,成為中西融合的文化瑰寶??梢赃@樣理解,高昌故城的魅力,在于其深厚的文體底蘊,使之成為代表西域歷史的典范和標本。
講經堂遺址→ 唐僧玄奘與高昌
游客們,高昌故城廢棄以后,被開墾為耕地,大部分地面建筑蕩然無存,遺址保存較好的除城墻外,還有外城西南角的一座寺院,下面就讓我們乘著“驢的”前往參觀。
各位游客,請看這座大佛寺遺址,占地近1萬平方米。仔細觀察,這座佛寺的山門、講經堂、大殿、藏經樓、僧舍等建筑布局,仍歷歷在目。從建筑特征和殘存壁畫上的聯珠紋圖分析,其建筑年代屬麴氏高昌中期,約為隋代所建。
說起這座佛寺,鼎鼎大名的唐代高僧玄奘還曾到此講過經。相傳公元620_年(唐貞觀三年),玄奘29歲時,為了提高佛學水平,不畏艱險,從長安出發西行,沿絲綢之路到佛國印度游學取經,歷時20_年。由于玄類取經起初并未得到唐朝政府的支持,他只能夾在西域商人中出行,因為沒有政府發給的公文,路上還曾受到緝拿。然而玄類在克服了重重困難以后,不僅從印度取得了佛經,而且返回故土,著書立說,糾正了國內僧侶對佛經種.種不正確的解釋,成為最具聲望的一代高僧。
回國后,玄奘的境遇與出國前迥然不同,他受到了唐朝政府的高度重視,唐高宗李治在為紀念母親而建的慈恩寺內造了一座大雁塔,專門用來供放玄奘帶回來的歷7部佛經。玄奘在西行路上,途經伊吾(今哈密),當高昌王麴文泰得知東土大唐不遠萬里來了一位求法的高僧時,便派人把玄類請來,專門安排在王宮內居住,與玄奘結為兄弟。他還苦口婆心地勸說玄奘留在高昌當“國師”,但不能動搖玄類西行探求真經的堅志大愿。高昌王無奈,只好請玄類講經一月后再走。
臨行前,高昌王為玄奘寫了24封致西域各國的通行文書,還贈送了馬匹和25名仆役。出發那天,全城夾道相送,高昌王鞠義泰抱住大師失聲勵哭,親自送至100公里外的交河城,才依依惜別。唐僧玄奘和高昌王麴文泰的故事為我們留下了一段舌古佳話,以致吳承恩的神話小說《西游記》中就有以火焰山等為場景而衍化出的美麗傳奇。
各位游客,高昌故城的參觀即將結束了。望著這屢經歲月剝蝕的故城,在領略它的古老、蒼茫和凝重之余,您還將作何觀感呢?“曾經的輝煌將永遠讓人銘記”,或許這就是歷史給我們的啟迪吧!
吐魯番簡短的導游詞篇2
交河故城,維吾爾語稱雅爾果勒闊拉,位于吐魯番市以西10公里的雅兒乃孜溝30米的懸崖平臺上,南瞰鹽山、北控交河,地勢十分險要。四面環水,故城狀如柳葉、為一河心洲,南北長約1650米,東西最寬處約300 米,曾是車師前部王國的國都。交河城系車師人所建,建筑年代早于秦漢,距今約20_-2320_年。車師又稱作姑師,是生活在這里最早的原始居民。 交河故城為唐代遺存。建筑布局別開生面,獨具一格,是目前世界上最大最古老也是保存的最好的土建筑城市。古城中央有一連接南門和佛教大寺院南北向的子午大道,把古城一分為二,分為東區、西區。
14世紀蒙古貴族海都等叛軍經過多年的殘酷戰爭,先后攻破高昌,交河。同時蒙古統治者還強迫當地居民放棄傳統的佛教信仰改信伊斯蘭教。精神與物質的雙重打擊下,交河終于走完了它生命的歷程。
吐魯番簡短的導游詞篇3
交河城址,位于吐魯番市以西約13公里的亞爾鄉,吐魯番市西郊10公里牙爾乃孜溝兩條河交匯處30米高的黃土臺上,是世界上最大最古老、保存最完好的生土建筑城市,也是我國保存兩千多年最完整的都市遺跡,唐西域最高軍政機構安西都護府最早就設在交河故城。1961年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風景名勝交河城址保存相當完好,古城南北長1600余米,東西最寬處約300米,分為寺院,民居,官署等部分。古城總面積47萬平方米,現存建筑遺跡36萬平方米。城內建筑物大部分是唐代修建的,建筑布局獨具特色。該城保留著宋代以前我國中原城市的建筑特點。
全城象一個層層設防的大堡壘,人行墻外,像處在深溝之中,無法窺知城垣內情況,而在墻內,則可居高臨下,控制內外動向,城中布防,也是極為嚴密的。交河故城的布局大體分為三部份,一條長約350米,寬約10米的南北大道,把居住區分為東、西兩大部分。大道的北端有一座規模宏大的寺院,并以它為中心構成北部寺院區。城北上還建有一組壯觀的塔群,可能是安葬歷代高僧的的塔林。東南方,有一座宏偉的地下宅院,頂上有11米見方的天井,天井東面南道,沒有四重門柵,天井地面,有一條寬3米,高2米的地道,長60米,與南北大道相通。據考察推測,可能是安西都護府的住所,后為天山縣的官署衙門。961年國務院公布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譽為“世界上最完美的廢墟”。
最佳旅游時間交河故城屬于明顯的溫帶大陸性氣候,氣溫變化大,日照時間長,四季皆適宜旅游。歷史文化交河故城曾出土不少文物,如唐代蓮花瓦當、蓮花經卷等。最近,考古工作者,在故城保護性發掘中,首次發現一座地下寺院和車師國貴族墓葬,并出土海珠,舍利子等一批珍貴文物。中國當代藝術大師吳冠中二十年前的一幅彩墨畫《交河故城》,以4070萬的天價刷新了中國大陸當代藝術家國畫拍賣的最高紀錄。這幅畫和它的姐妹篇《高昌遺址》所描繪的兩座古城,立即成為了人們關注的焦點。
吐魯番簡短的導游詞篇4
新疆是我國最大的葡萄產區,也是我國栽培葡萄的發源地。據調查,新疆葡萄共有50多個品種。尤其在吐魯番,到處種植著葡萄,占全疆葡萄種植面積的90%以上,簡直成了“葡萄的王國”。吐魯番的葡萄勾起了我們無限遐想。在新疆各族人民中傳唱的“吐魯番的葡萄熟了,阿娜爾罕的心兒醉了”的美妙歌詞,就充分表達了人們對葡萄的贊美之情。葡萄被人們譽為“珍珠和瑪瑙”,成了新疆“瓜果之鄉”的象征。下面就讓我們前往吐魯番最美麗的地方葡萄溝,去體會一下阿娜爾罕陶醉的心情吧!
游客們,我們的汽車行駛在火焰山旁,山的西端就是葡萄溝。
葡萄溝是火焰山山脈中一塊呈南北走向的河谷地,全長7公里,最寬處約2公里。其間布滿了葡萄園,居住著維吾爾、回、漢等民族的果農。倘若您走進葡萄溝,就會看到源于天山的人民渠水穿谷而過,樹木繁茂,空氣濕潤,氣候涼爽宜人,與熾熱的火焰山形成了鮮明的反差。舉目望火山,低頭看綠地,真不愧是炎夏避暑的好地方。
葡萄園→無核白葡萄→葡萄干晾房 我們現在來到了葡萄園內,只見這里的葡萄似遮天的綠云、鋪地的綠毯,片片相接,架架相連,綠陰蔽日,碩果累累。 葡萄溝內的葡萄園占地約400多公頃,主要品種有無核白葡萄和馬奶子葡萄,還有玫瑰紅、喀什哈爾、比夾干、黑葡萄、索 索葡萄等。此外,還有從國外引進的京早晶、艾麥納、無核紫、無核紅、玫瑰香等優良葡萄品種。其果形各異,有球形、卵形、圓柱形、橢圓形等,有的鮮艷似瑪瑙,有的晶瑩如珍珠,而有的碧綠若翡翠。這里年產葡萄逾6000噸,晾制葡萄干300余噸,堪稱是“世界葡萄植物園”。
新疆葡萄中的佼佼者是無核白葡萄,葡萄溝內就普遍種植著這種葡萄。瞧!那一串串掛在葡萄架上的果粒橢圓、果呈淺黃綠色的“綠色珍珠”就是無核白。它皮薄肉脆,汁多味甜,鮮果含糖量達24%以上,超過了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葡萄的含糖量,成為世界上最甜的葡萄。由于它沒有籽,最適合晾制葡萄干,晾干后其含糖量可達75%以上,并含有蛋白質、有機酸等多種養分,是營養豐富的干果佳品。晶瑩如玉的無核白葡萄干,色澤碧綠鮮艷,食之酸甜可口,被稱為“中國綠珍珠”。
葡萄溝中栽培面積居第二位的是馬奶子葡萄,它果粒呈長柱形或紡錘形,果皮薄而韌,汁多而肉質松脆,沒有香味,但特別甜。值得一提的是,吐魯番盆地由于具有地勢低洼、氣溫高、降水少、太陽輻射強等獨的自然條件,因此所有葡萄都沒有病蟲害,更不需噴灑農藥,從而使新疆葡萄干這一品牌名揚海內外,成為難得的天然無毒果品。
游客們,漫步在綠色長廊之中,望著這誘人的葡萄,真是無比地愜意! 剛才有的游客問道:葡萄干是怎樣制成的?瞧!前方那平頂、長方形、土木結構的小房子就是專門為晾制葡萄干而蓋的晾房。晾房墻壁是由土塊砌成的有孔花墻,長方形的小孔主要起到自由通風的作用。晾房的門多設在北邊或東邊,這樣一方面可減少陽光的射入,另一方面在運輸葡萄時,如晾房一 時容納不下,可暫時放在晾房外北墻邊,數小時內不會被陽光照到,制干后的品質不變。在吐魯番,這樣的晾房隨處可見,但多數建造在山坡高處或溝岸上地形開闊平坦、通風和干燥等條件良好的地方。說到這里,游客們或許已經明白了吐魯番的葡萄干制作方法也有獨特之處,它既不同于其他國家利用陽光曝曬,也不是利用人工加溫烘干,而完全是憑借干燥溫暖的氣候自然風干的。這樣完全保存了葡萄果實中的葉綠素,使葡萄呈干綠色,這在世界年產約印萬噸的葡萄干中,也可算是一種獨占望頭的佳品了。
吐魯番除了葡萄干外,葡萄酒也非常有名,色香味俱佳, 而且釀制歷史十分悠久,唐代詩人王翰曾有詩贊道:“葡萄美灑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詩人的名句,將葡萄美酒的神韻與馳騁疆場的將軍的豪邁氣概描述得出神入化。
游客們,現在我們來到了葡萄溝的北部,前面一塊大理石碑上寫著“葡萄溝”三字,這是前人大會委員長彭真同志的手跡,大家可在此攝影留念。
這里流水潺潺,葡萄滿架。我們漫步在葡萄長廊,宛若暢游江南園林,渾然不知身處烈日炎炎的火焰山中。穿過石橋,置身在葡萄王國中,只見懸崖絕壁的砂礫層中滲出的泉水,匯流成池,池中游魚,仿佛也和游人一樣,怡然自樂,魚樂人亦樂,泉清心更清。
游客們,現在我們在葡萄溝長廊下憩息片刻,大家圍坐一起,一邊欣賞周圍的景觀,一邊品嘗色彩各異、大小有別、味道不同的各種現摘葡萄和瓜果,盡情地過把吃葡萄癮。順便介紹一下,從1990年開始,每年的8月20日至26 日,“中國絲綢之路吐魯番葡萄節”都要在吐魯番隆重舉行。 吐魯番的葡萄已突破了自身的界限,成為一種文化交流的橋梁和經濟貿易往來的紐帶。
旅游區內還有葡萄博物館、葡萄酒品嘗點、民俗館等其他參觀設施,以及維吾爾族民樂表演,休息片刻后我們再去參觀欣賞。
吐魯番簡短的導游詞篇5
絲綢之路特殊的地理位置使新疆成了東西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因此新疆的宗教藝術十分繁盛,各大宗教在此均占有一席之地,除了伊斯蘭教、景教、摩尼教,尤數佛教的影響力最為深遠,遍布在新疆各地的洞窟石刻就充分證明了這一點,今天我們即將前去參觀的就是位于火焰山中段峽谷中的柏孜克里克千佛洞。
得名來歷 →歷史地位 →洞窟概況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唐代稱為“寧戎窟”,位于吐魯番市東北約60公里的火焰山木頭溝峽谷中,南距高昌故城僅15公里,是新疆境內較大的著名佛教石窟遺跡之一。柏孜克里克在維吾爾語中是“山腰”的意思,突厥語是“裝飾繪畫”之意。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始鑿于南北朝后期,即麴氏高昌國(公元499—640年)時期,在唐、五代、宋、元朝長達7個世紀的漫長歲月里,這里一直是西域地區的佛教中心之一。高昌回鶻時期(公元9—13世紀)是石窟最繁華的時期,因此柏孜克里克千佛洞被認為是“回鶻佛教藝術中最重要、數量最多、保存最完整,最有代表性的藝術寶庫”。
游客們,現在我們來到了千佛洞景區內,這里共有洞窟83個,現存編號石窟77個,其中內有殘存壁畫的40余窟,壁畫總面積達1200平方米,是吐魯番地區現存石窟中洞窟最多、壁畫內容最豐富的石窟群。石窟形式多樣,以橫頂直洞為主,也有中心柱式洞、方形雙套洞和圓頂方形洞,還有的在石窟中間修造了殿堂和佛臺。
[壁畫內容→ 16窟《伎樂圖》→ 17窟《地獄變》 →18窟《大蓮花》一20窟《高昌回鶻王》→ 38窟《摩尼教》→ 82窟→83窟《小型紀念影窟》]
沿著入口處的臺階拾級而下,我們可以看到對游人開放的十幾個洞窟,洞內光線并不很強,隱約可見拱形內壁上的斑駁畫面,每一線條都刻畫得細致入微,人物的飾帶極富動感,只是許多人物面部已殘缺不全,讓人感到十分遺憾。
柏孜克里克石窟壁畫內容,主要有以大型立佛畫像為中心的《佛本生經變》故事畫、佛教故事畫、姻緣故事畫以及千佛像等,目的是頌揚佛法,供善男信女禮拜瞻仰。從公元6世紀 到12世紀,這里一直是高昌王國的佛教重地,窟中現仍保留不少古回鵲文、漢文、波羅密文等文字題記,是研究古代文字的寶貴資料。石窟群的建筑風格、繪畫技巧等也都有很高的 研究價值,1982年柏孜克里克千佛洞被列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游客們,讓我們首先來參觀一下16號洞窟。16號窟開鑿于中唐,窟中有一幅《伎樂圖》,圖中古代樂器小忽雷的出現在中國佛窟中當屬首次。忽雷,又叫龍首琵琶,源于唐代南詔樂,其形為棒狀梨形,龍首雙弦,蟒皮蒙腹,檀木為槽,其真品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接著來看17、18號洞窟。這兩個洞窟是整個石窟群 各位游客:
絲綢之路特殊的地理位置使新疆成了東西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因此新疆的宗教藝術十分繁盛,各大宗教在此均占有一席之地,除了伊斯蘭教、景教、摩尼教,尤數佛教的影響力最為深遠,遍布在新疆各地的洞窟石刻就充分證明了這一點,今天我們即將前去參觀的就是位于火焰山中段峽谷中的柏孜克里克千佛洞。
得名來歷 →歷史地位 →洞窟概況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唐代稱為“寧戎窟”,位于吐魯番市東北約60公里的火焰山木頭溝峽谷中,南距高昌故城僅15公里,是新疆境內較大的著名佛教石窟遺跡之一。柏孜克里克在維吾爾語中是“山腰”的意思,突厥語是“裝飾繪畫”之意。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始鑿于南北朝后期,即麴氏高昌國(公元499—640年)時期,在唐、五代、宋、元朝長達7個世紀的漫長歲月里,這里一直是西域地區的佛教中心之一。高昌回鶻時期(公元9—13世紀)是石窟最繁華的時期,因此柏孜克里克千佛洞被認為是“回鶻佛教藝術中最重要、數量最多、保存最完整,最有代表性的藝術寶庫”。
游客們,現在我們來到了千佛洞景區內,這里共有洞窟83個,現存編號石窟77個,其中內有殘存壁畫的40余窟,壁畫總面積達1200平方米,是吐魯番地區現存石窟中洞窟最多、壁畫內容最豐富的石窟群。石窟形式多樣,以橫頂直洞為主,也有中心柱式洞、方形雙套洞和圓頂方形洞,還有的在石窟中間修造了殿堂和佛臺。
[壁畫內容→ 16窟《伎樂圖》→ 17窟《地獄變》 →18窟《大蓮花》一20窟《高昌回鶻王》→ 38窟《摩尼教》→ 82窟→83窟《小型紀念影窟》]
沿著入口處的臺階拾級而下,我們可以看到對游人開放的十幾個洞窟,洞內光線并不很強,隱約可見拱形內壁上的斑駁畫面,每一線條都刻畫得細致入微,人物的飾帶極富動感,只是許多人物面部已殘缺不全,讓人感到十分遺憾。
柏孜克里克石窟壁畫內容,主要有以大型立佛畫像為中心的《佛本生經變》故事畫、佛教故事畫、姻緣故事畫以及千佛像等,目的是頌揚佛法,供善男信女禮拜瞻仰。從公元6世紀 到12世紀,這里一直是高昌王國的佛教重地,窟中現仍保留不少古回鵲文、漢文、波羅密文等文字題記,是研究古代文字的寶貴資料。石窟群的建筑風格、繪畫技巧等也都有很高的 研究價值,1982年柏孜克里克千佛洞被列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游客們,讓我們首先來參觀一下16號洞窟。16號窟開鑿于中唐,窟中有一幅《伎樂圖》,圖中古代樂器小忽雷的出現在中國佛窟中當屬首次。忽雷,又叫龍首琵琶,源于唐代南詔樂,其形為棒狀梨形,龍首雙弦,蟒皮蒙腹,檀木為槽,其真品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接著來看17、18號洞窟。這兩個洞窟是整個石窟群中開鑿歷史最早的,大約開鑿于公元6至7世紀的南北朝后期。我們先來看17號窟中《地獄變》壁畫,酷似摩尼教具府圖,為全國所罕見。18號窟窟頂中心有一朵大蓮花,中間填充有三角、四葉等幾何圖案,淡雅肅穆,頗具民族特色。
下面我們再來參觀20號洞窟??邇鹊谋诋嬂L制有高昌回鶻王和王后的圖像。只見高昌回鶻王頭戴蓮瓣形寶珠冠,身著圓領寬袖長袍,中束腰帶,腳著黑色長統靴,腰帶上佩系小刀、火石、碩、針筒等日常用物。王后體態豐盈,頭戴寶冠,身著翻領窄袖紅色大衣。畫像色彩艷麗,線條流暢,繪制精美。畫像旁標有回鵲文題記。這組壁畫有很高的藝術性,是整個千佛洞壁畫的代表作之一。遺憾的是壁畫原作陳列在德國柏林博物館,窟內展出的彩色照片是根據原作翻拍的。38號窟壁畫與前不同,是關于古代摩尼教的。石窟后壁畫有三棵樹,樹下有許多穿白色衣服的僧尼和有翅的羽人形象,表現了對摩尼教的尊崇。摩尼教系波斯人摩尼創立的宗教,又叫明教,崇拜光明之神。公元9至12世紀高昌回鶻王國是世界摩尼教的中心,摩尼教曾一度成為高昌回鶻王國的國教。接著我們來到干佛洞下、木頭溝畔的82號83號洞窟,這是公元10至11世紀高昌回鎢王國強大時期,專為佛教高僧修建的小型紀念影窟。在這里曾出土陶質舍利匣和一件佛教教徒使用的金箔包裝紙,上面留有墨色印記,說明金箔店址在宋代杭州泰和樓大街南面。這件金箔包裝紙證明,在公元11至12世紀,高昌回鶻王國與宋王朝有相當密切的經濟貿易往來。
游客們,從柏孜克里克千佛洞的洞窟壁畫中我們看到了新疆佛教文化悠久的歷史,從而使我們對新疆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的了解,新疆的過去是輝煌的,相信新疆的明天會更燦爛。
吐魯番簡短的導游詞篇6
坎兒井,與京杭大運河、萬里長城并稱為中國古代三大工程。它位于中國新疆吐魯番地區,總數達1000多條,全長約5000公里??矁壕腔哪貐^一種特殊的灌溉系統。
坎兒井的結構,是由豎井、明渠、暗渠和出水口四部分組成的,天山和一些雪山春夏時節,會有大量融化的雪水和雨水順勢流下山坡。聰明的維吾爾族老鄉們利用山的坡度,巧妙的創造了坎兒井,引地下暗流來灌溉農田。
維族老鄉們總覺得只有活水才是干凈的,所以坎兒井的水全是流動的,沒有一點死水。維族老鄉每家每戶都有一個洗手壺,每次洗手時用水沖三下,既干凈又不浪費。他們不讓你碰明渠、暗渠的水,不然喝的就是別人的洗手水??傻搅顺鏊?,熱情的維吾爾族老鄉就會讓你喝個夠。吐魯番的小伙姑娘們天天喝坎兒井的水,皮膚又白又嫩。
坎兒井是中國少數民族的智慧結晶,是可供萬千人使用的水源寶藏。所以我們一定要保護好坎兒井,讓我們的子子孫孫都喝到這清冽甘甜的水,用我們的實際行動響應“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號召。
吐魯番簡短的導游詞篇7
柏孜克里克在維吾爾語中的意思是“被裝飾的家”。坐落在吐魯番市東45公里火焰山中段,木溝河谷西岸的懸崖峭壁上,南距高昌古城僅15公里,是新疆境內較大的著名佛教石窟寺遺址之一。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始鑿于南北朝后朝,歷經唐、五代、宋、元長達7個世紀的漫長歲月,始終是西域地區的佛教中心之一。鑿有洞窟83個,現存57個。其中有壁畫的40多個,總面積1200平方米,是吐魯番現存石窟中洞窟最多,壁畫內容最豐富的石窟群。壁畫內容主要有,以大型立佛畫像為中心的“佛本生經變”故事畫、佛教故事畫、因緣故事畫以及千佛像等,目的是頌揚佛法,供善男信女禮拜瞻仰。
回鶻高昌是石窟群最繁華的時期。公元13世紀末,高昌王室東遷甘肅永昌,加之伊斯蘭教傳入吐魯番后,佛教漸衰,柏孜克里克千佛洞隨之衰落,在異教沖突中遭到毀壞,壁畫人物的眼睛全部被挖掉。加上本世紀初,屢遭俄、德、英、日等列強的盜劫破壞,柏孜克里克千佛洞更是雪上加霜,面目全非。雖遭嚴重破壞,但劫余的佛座華麗精致,殘余的壁畫內容豐富,顏色鮮艷奪目。柏孜克里克千佛洞仍不失為一座規模宏大的文化藝術寶庫。1982年由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吐魯番簡短的導游詞篇8
吐魯番火焰山景區屬于新疆吐魯番地區,位于吐魯番市東側連霍高速旁,距離市區車程約30公里,是一處以火紅色的赤褐砂巖地貌為主的地貌景區。這里歷史上是高昌古國的所在地,而在傳說中,這里是小說《西游記》中唐僧師徒借芭蕉扇用以扇滅大火的火焰山所在地。在景區里可以觀賞壯觀的地貌、觀看高昌古國的歷史展示、觀看西游記主題的雕塑等,是很多游客到吐魯番旅游的必去之地。
火焰山景區分為地下、地上兩個部分,游玩一圈下來大約需要1-2小時左右。一般游客來此都會先前往地下部分,這里是一座長廊式的展廳,展廳的棚頂被設置為天空樣子的燈飾,很有特色。展廳內有與高昌古國相關的人物雕像和介紹等,都可以參觀一下,了解高昌古國的歷史。在展廳里還有紀念品商店和餐吧等,可以根據個人興趣進入消費。
走過地下景區后即可前往地上部分,地上部分的景觀便是火紅的巖石和山崖地貌,十分壯觀,拍照十分合適。地上的廣場上有很多西游記主題的雕塑,還有名為金箍棒的巨大溫度計,十分有趣。
需要注意的是,夏季的吐魯番火焰山是全國最熱的地方之一,而且氣候十分干燥。來此游玩要注意多帶飲用水,并且要準備遮陽帽、墨鏡、頭巾等防曬防塵裝備,以免中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