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甘肅的導游詞
古代,這里是軍事要沖,山下有氣勢雄偉的金城關、玉迭關、王保保城;山上有層層峰巒,其中“白塔層巒”為蘭州八景之一。
站在黃河南岸,舉目北望,黃河鐵橋,白塔山公圓建筑群,白塔寺渾然一體,盡收眼底,有“河橋遠眺”之稱。穿過黃河鐵橋,白塔山一,二,三臺建筑群,迎面聳立,飛檐紅柱,參差綠樹叢中,這是自一_八年建圓時在坍塌的古建筑廢墟上重建的 ,總建筑面積八千余平方米。這個建筑群把對稱的石階、石壁、亭臺、回廊連貫一起,上下通達,層次分明,結構嚴整,是我國古代建筑中別具風格的建筑形式。如重疊交錯的重檐四角亭、對立式的二臺碑廈、磚木結構的三臺大廳等,所有建筑物都配飾磚雕、木雕和彩畫。
三臺建筑群的迎面是白塔主峰,山勢陡峭,古代建筑有“風林香裊”牌坊、羅漢殿、三宮殿等。
山頂的古建筑物有三星殿、迎旭客閣,憑欄遠眺日出,放眼黃河,氣象萬千。
白塔寺,始建于元代,據記載,元太祖成吉思汗在完成對大元帝國疆域統一過程中,曾致書西藏擁有實權的薩噶派法王(喇嘛教之一派,俗稱黃教)。當時薩噶派法王派了一位著名的喇嘛去蒙古拜見成吉思汗,但到了甘肅蘭州,因病逝世。不久,元朝下令在蘭州修塔紀念。元代所建的白塔已不存在了,現存的白塔系明景泰年間(公元1450-1456年)為鎮守甘肅內監劉永成重建。清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20_年)巡撫綽奇補救增新,擴大寺址。寺名為慈恩寺。寺內白塔身為七級八面,上有綠頂,下筑圓基,高約十七米。塔的外層通抹白灰,刷白漿,故俗稱白塔。塔建成后,幾經強烈地震,仍屹立未動,顯示了古代勞動人民在建筑藝術上的智慧與才能。
白塔寺原有“鎮山三寶“:象皮鼓,青銅鐘,紫荊樹。象皮鼓傳為一印度僧人云游白塔時所贈,現在這里僅有仿制品;青銅鐘為清康熙年間鑄造,重為153.5公斤,現存寺內;枝繁葉貌的紫荊樹系后人重載。北端山頭有牡丹亭,亭內有一碑,據說原碑在湖南衡陽市北的趄嶁山上,字形怪異難辨,后人附會為大禹治水時所刻。宋嘉定五年(公元1220_年),何玫摹刻于岳麓書院。蘭州此碑,系清咸豐十一年(公元1861年),酒泉郡侯建功模立,碑高九尺,寬三尺,上刻七十七字。
白塔山西北方,林木蔥郁,朝陽山、馬頭山、冠云山、環翠山峰巒層疊。濃蔭深處,有休息亭,供游人小憩。亭前有蓄水池。這里山高林密,是登山遠眺,避暑納涼的好地方。
關于甘肅的導游詞篇2
女士們、先生們:
大家好!我是這次敦煌莫高窟一日游的導游,我姓陳,你們就叫我陳導吧!你們的眼前就是莫高窟的大門,想知道莫高窟是什么樣的嗎?聽我慢慢道來。
莫高窟,位于敦煌市東南部,距城約25公里,洞若觀火窟開在鳴沙山東的斷崖上。它是中國最大的古典藝術寶庫,也是佛教藝術中心。
游客們,洞窟數目達到492個,塑像20_尊以上,其中最大者33米,最小者僅10厘米。所以,塑像在莫高窟中最有名。
壁畫總面積為45000平方米,若將所有壁畫排列起來,就有30公里長。如果說是莫高窟使的敦煌聞名全球的話,那么,使得莫高窟聞名的就首推這些壁畫,是旅游時的參觀重點。
游客們,你們知道嗎?莫高窟始建于東晉太和元年(公元366年)。傳說有個名叫樂尊的各黨路過此地,忽然見到金光閃耀,似有千佛顯現,認為這就是佛家的圣地,遂四處募捐,開掘了第一個石窟。消息傳開后,商旅紛紛差使在此修造石窟,以期旅途平安。這樣一直延續到元代,經歷1000多年。
1987年莫高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受最重點的文物保護。
好了,現在我介紹到這兒,請大家漫步欣賞。不能亂扔果皮等垃圾,不能在壁畫上亂涂亂畫,要保護文物。
謝謝!
關于甘肅的導游詞篇3
第二天的早晨,天氣依舊非常晴朗,小鳥早在枝頭唧唧叫,花兒也高興地抬起了頭,似乎在歡迎我們的到來。今天我們要去的是——玉門關。
說起玉門關,就讓我想起一首詩“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渡玉門關”,詩中所描寫的玉門關是春風都吹不到的地方,如同一座孤城屹立在邊塞,據說古時候只要一出玉門關,就等于出了國,可見有多遙遠,經過兩個小時的漫長旅程,我們終于來到了期待已久的玉門關了,眼前的玉門關并沒有我所想象的那么雄偉,它看起來就像一塊體型龐大、黃黃的、不規則的大豆腐,又像一塊從天而降的巨石,矗立在沙漠中,遠離了城市的喧嘩,顯得孤獨而寂寞。大家都與巨石合了影,我跨過了玉門關,也算是“出國旅游”了一次。
雖然,我們用漫長的兩個小時,看到的玉門關并沒有給我帶來驚喜,卻也讓我增長了見識。幸運的是在回去的路上,我們看見了難得一見的“海市蜃樓”奇景,遠遠望去似乎看到茫茫的大海,滔滔波浪洶涌澎湃地向我們奔騰而來,非常壯觀。到近處時看到的卻依然是一片美麗的沙漠風光,盡管我知道“海市蜃樓”是由于光的折射而形成的自然現象,卻任然能令人產生無限遐想……
今天的旅程盡管來回路途漫長,卻讓我看到了與城市完全不一樣的邊塞風光,看到了美麗的“海市蜃樓”景色,也算不虛此行了,真是開心、幸運而有意義的一天啊!
關于甘肅的導游詞篇4
大佛寺創建于東晉永和年間(345—356),原名石城寺,宋初改名寶相寺,清初又稱南明寺,民國十四年(1925)始稱大佛寺。南朝齊永明三年(485),開窟鑿小石佛千余尊,次年(486)擴開鑿大石佛像,至梁天監十五年(516)石彌勒大像方始完工。隋開皇十七年(579),智者大師圓寂于大石佛像前。
大佛寺因石雕彌勒大佛像而名揚中外,民間稱其為彌勒道場。大佛寺自明萬歷年間起,以臨濟為宗。
大佛寺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千佛院、大雄寶殿、大佛殿、地藏殿、西方殿、方丈殿、“智者大師紀念法塔”、兩個放生池以及東西廂房等。
大佛寺與日本佛教天臺宗有著源遠流長的關系。日本比睿山天臺宗開祖最澄于唐貞元二十年(804)入唐求法,到此參學。大中七年(853),最澄的弟子義真之徒園珍、園載入唐歷訪名剎,于公元885年到石城寺。此后,日本佛教界凡到天臺國清寺朝拜者,必到新昌大佛寺朝禮大佛和智者大師塔。
1983年,大佛寺被定為漢族地區全國重點寺院。
大佛寺還保存著一些珍貴的歷史文物。1966年在臥佛腹內發現石碑、銅佛、銅境、銅壺、佛經等,還有一塊鉛牌,記載了明成化年間在河西發生的一次地震,是供了河西地震史的新資料。1977年在大佛寺附屬建筑金塔殿下出土的五枚波斯銀幣,則是古代中外貿外貿易往來的見證。此外,該寺碑有明宣宗《敕賜寶覺寺碑記》、明通政使穆來輔《重修宏仁寺碑記》等。寺中藏有《大藏經》等眾多佛經。
關于甘肅的導游詞篇5
歡迎大家來到這!我是你們的導游,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為了便于大家參觀游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紹一下。
提起蘭州的橋,人們首先會想到那座令蘭州人驕傲自豪的橋,它就是號稱“黃河天下第一橋”的中山橋。
中山橋位于蘭州市金城關,橫跨黃河,毗鄰白塔。中山橋始建于清光緒年間,1920_年2月開工,1920_年6月竣工。它是由美國人設計,德國人承建而成的,建橋花費白銀306600余兩。中山橋長233.5米,寬8.36米,是黃河上第一座公路橋,所以有黃河天下第一橋之稱。
后來為紀念民主革命先驅孫中山先生,該橋于1942年改名為“中山橋”。中山橋是全鋼構造的五拱橋,造型美觀大方,氣勢磅礴,北面有郁郁蔥蔥、高高聳立的白塔山,南面高樓大廈拔地而起,橋下滔滔黃河水日夜不休地奔流而過。
夜晚的中山橋是黃河岸邊最美的一景了,璀璨的花燈給中山橋平添了一份雍容華貴,遠遠望去,中山橋就像一條威猛的金色巨龍橫臥在黃河之上。臨河觀看,中山橋與水中倒影交相輝映,花燈閃爍,真是美輪美奐!
經過一百多年的風風雨雨,中山橋已經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不能再承受更多的壓力,現在的中山橋已經改為步行橋,人們在橋上拍照、休閑、娛樂……中山橋因為它的百年歷史和獨特造型成為蘭州的標志性建筑,成為值得蘭州人自豪的名片。
關于甘肅的導游詞篇6
張掖大佛寺位于張掖市西南隅,是絲綢之路上的一處重要名勝古跡群,因寺內有中國最大的室內臥佛涅槃像而得名,也就是佛祖釋迦牟尼的涅槃像,他安睡在大殿正中高1.2米的佛壇之上,佛身長34.5米,肩寬7.5米,耳朵約4米,腳長5.2米。大佛的一根中指就能平躺一個人,耳朵上能容八個人并排而坐,可見塑像何等的龐大了。
寺院始建于西夏永安元年(1098年)。史載西夏國師嵬眻在此掘出一翠瓦覆蓋的臥佛而初建大佛寺。原名迦葉如來寺,明永樂九年(1411年)敕名寶覺寺,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敕改宏仁寺,因寺內有巨大的臥佛像故名大佛寺,又名睡佛寺,1966年在臥佛腹內發現石碑、銅佛、銅鏡、銅壺、佛經等,還有一塊鉛牌,記載了明成化年間在河西發生的一次地震,是供了河西地震史的新資料。1977年在大佛寺附屬建筑金塔殿下出土的五枚波斯銀幣,則是古代中外貿外貿易往來的見證。1996年被列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佛寺占地約23000平方米,坐東朝西,現僅存中軸線上的大佛殿、藏經閣、土塔等建筑。大佛殿殿高33米,面闊9間(48.3米),進深七間(24.5米),二層,重檐歇山頂,規模宏大。殿門兩側各鑲以六平方米的磚雕一塊,左為“登極樂天”、“西方圣境”,右為“入三摩地”、“袛園演法”。殿內有木胎彩繪泥塑佛像31具,金裝彩繪,形態逼真,視之若醒,呼之則寐,為西夏遺物。其中臥佛長34.5米,為中國現存最大的室內臥佛像。臥佛身后塑十大弟子群像,旁有優婆夷、優婆塞等塑像,兩側廊房塑十八羅漢。殿內四壁為《西游記》和《山海經》壁畫。
藏經閣面闊21.3米,進深10.5米,單檐歇山頂。土塔原名彌陀千佛塔,為磚土混筑密宗覆缽式塔,主塔高33.37米。藏經閣內珍藏有明英宗頒賜的六千多卷佛經,經文保存完好。
“臥佛長睡睡千年長睡不醒;問者永問問百世永問不明。”這是大佛寺山門的副楹聯。大佛寺蘊涵有哪些秘密,令人疑問百世而不得其解呢?據記載:篤信佛教的西夏太后常到大佛寺居住、朝拜,在此設道場,大作齋會。又傳說蒙古別吉太后住在大佛寺,生下大元帝國的開國君主——元始祖忽必烈。別吉太后死后,靈柩也停殯在大佛寺。南宋投降元朝的一位皇帝在此出家,不當皇帝了,轉身卻成了一代名僧。在殿后的藏經閣里,還藏有唐宋以來的佛經6800余卷,其中一部明英宗敕賜的《大明三藏圣教北藏經》,為全國僅存的幾部經書中最完整的一部。元時,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來到張掖,被大佛寺的塑像精美宏偉建筑和張掖的繁華所嘆引,曾留居一年之久。
大佛寺所在之地——張掖,飲食以面食為主。比較富有地方特色的有搓魚面、糍耳子、羊肉粉皮面筋、香飯、小飯、煎血腸、羊頭湯、魚兒粉、灰豆湯、油糕兒、梗粉、涼粉、涼糕兒、臊面、孫炒炮、雞肉墊卷子、山丹油果子以及糊餑、豆腐腦兒等。肉食類中除手抓羊肉和清湯羊肉外,臘羊肉也久享盛名。酒有黃酒、南酒、燒酒,當地素有“無酒不成禮”之俗。
關于甘肅的導游詞篇7
光緒三十二年春天一個春寒料峭的下午,一個英國人從河西走廊出來后,沿黃河河谷進入蘭州,大約在公歷3月10日到達蘭州。這個叫布魯斯的英國人先是站在黃河北岸,很抒情地對當時蘭州的北城墻進行了“風景如畫,給人印象很深”的贊美后,接下來便對如何過黃河進入“風景如畫”的城里感到頭疼了,他這樣寫道:
根據季節的變化,你可以做出不同的選擇:經過西北部的船橋或乘渡船來到蘭州。城市對面的河寬將近有300碼,我們途經時,河水尚未解凍。冬天人們就在(河水)冰面上直接經過,聽說每年解凍的時候都會淹死很多人。在河面早就不再安全的時候,這些人還堅持走這條冰面上的路,疏忽了潛在的危險。對此,蘭州詩人王光晟倒是很抒情地用詩歌的形式記錄了黃河冰橋的情形:一夜河凝駭神異,碎玉零瓊誰委積?錯落元冰大壑填,經過漫步如平地……當年的黃河浮橋用25只大船搭成,每船相距一丈五尺(約4.5米),下下碇石固定在河面上,一字排開,用大木連接起來,再鋪上木板,圍上圍欄,兩岸各立2根將軍柱(大鐵柱)、6根大木柱,又用兩條各長120丈的鐵索將船固定在河面上。但這種浮橋屬于季節性的橋,因為黃河凌汛,每年十一月份黃河結冰前必須拆除。英國人布魯斯緊接著又這樣描寫了每年春天浮橋落成時的宏大場而:
每年組建船橋的開幕儀式都熱鬧非凡,主要的官員和社會各界都來參加這次盛會。在某種程度上,它可以與古老的威尼斯一年一度的風俗相媲美,那是國王杜格娶亞得里亞的儀式。
冬季,黃河結冰,行人和車馬要過黃河,就只有靠冰“橋”。翌年,河冰消融,又重新搭浮橋,不但十分麻煩,而且一年之中拆了建,建了又拆,耗資巨大。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大將軍宋國公馮勝與元將廓擴鐵木爾(王保保)作戰時,在七里河(今七里河黃河大橋西500米處)搭造了浮橋,這是蘭州地區最早的黃河浮橋。但這座浮橋當時只是為了方便軍隊渡河,仗一打完就拆除了。洪武八年(1375),衛國公鄧愈率軍平定河西,在城西十里建浮橋,以運送糧餉,命名為“鎮遠浮橋”。20_年后的洪武十八年(1384),蘭州衛指揮僉事揚廉,將浮橋移至“河水少緩,近且易守”的白塔山下,因為靠近城區,除了軍事用途外,這座黃河浮橋也成了黃河歷史上第一座可供民眾過河的浮橋。
1920_年,總辦甘肅洋務的彭英甲奏清朝廷,批準修建黃河鐵橋,并在1920_年10月以16.5萬兩白銀包工包料的總價承包價德國泰來洋行,合同規定,鐵橋自完工之日起保固八十年。黃河鐵橋竣工之后,實際耗銀30.66萬兩。
修建鐵橋所用的鋼材、水泥等材料都是從德國購置,海運到天津,由京奉鐵路運到北京豐臺火車站,再由京漢鐵路運到河南新鄉。從新鄉取道西安,分36批,用馬車運到蘭州。
一個清晨,數十輛大馬車浩浩蕩蕩從新鄉火車站簡陋的貨場里潮水般涌了出來,車輪聲,馬蹄聲,鈴鐺聲,還有梆子,秦腔,花兒,馬的嘶鳴,匯成了一曲眾聲混雜的交響樂,響徹漫漫古道,從新鄉到西安,從西安到蘭州,從光緒三十三年八月到第二年五月……
橋建成后,兩邊建了兩座分別刻有“三邊利濟”和“九曲安瀾”的大石坊,分別有楹聯:
曾經滄海千層浪;又上黃河第一橋。
天險化康衢直入海市樓中現不住法;
河蠕開畫本安得云梯天外作如是觀。
1942年,為紀念孫中山先生而改名為“中山橋”。
中山橋不但經受了三次黃河特大流量的考驗,而且在1949年8月26日的解放蘭州戰役中,炮彈擊中了過橋的兩輛國民黨軍車,車上彈藥爆炸,大火燒毀了橋南端18節木橋面和部分縱梁。軍管會組織了300多人星夜搶修。
1954年,蘭州市人民政府對鐵橋進行了整修,將原有的梯形拱架換成了五座弧形鋼架拱梁,將原來的木板橋面全部換成現在的鐵板橋面。現在蘭州市的橋梁已達十余座,使自西固達川入境從榆中與白銀交界的烏金峽出境,在蘭州境內全長152公里的黃河成為橋梁最密集的河段。
鐵橋古渡老斜陽,塔影河聲尋舊夢……
今天,中山橋的觀賞價值、歷史和文物價值,已遠遠大于它的交通價值,成為百里黃河風情線上最引人注目的金城一景。
關于甘肅的導游詞篇8
慶陽市位于甘肅省東部,俗稱“隴東”。東接陜西省,北接陜西和寧夏,西與寧夏相連,南臨平涼市和陜西。轄慶城縣、華池縣、環縣、合水縣、正寧縣、鎮原縣、寧縣和西峰區,總面積約2.71萬平方公里,總人口244萬,有漢、回、蒙、滿等20個民族,其中漢族占98%以上,少數民族主要是回族。全市北部為黃土丘陵溝壑,東部黃土丘陵區,中南部為
黃土高原溝壑。慶陽市屬內陸性季風氣候,冬寒較短,夏少酷暑,秋季多雨。
慶陽—名系沿用古“慶陽府”名稱,最早取決于宋代政和年間,后設環慶路,又設“慶陽軍”節度,慶陽之名,方見于史冊,沿用至今。北宋的政治家,文學家范仲淹曾任”環慶路經略撫緣邊招討使”與其子駐防慶陽,駐城練兵,保境安民。慶陽市有著悠久燦爛的歷史文化。早在20萬年前這一帶就有人類生存。五六千年前,先民就在此農耕,養殖,制陶。據《史記》記載皇帝軒轅氏再這一帶和醫祖歧伯合著《內經》。夏代,周祖不出失官率部族赴此,駐城拓荒,安邦定居,今慶陽縣城據傳就是建于此時的“不出城”故有“周舊邦”之稱。慶陽市也是陜甘寧革命根據地的主要組成部分,俗稱:“隴東老區”。
慶陽市是一個傳統的農業地區。是有名的烤煙生產基地,作物以半干旱的小麥、玉米等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