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如何劃分的
三伏天如何劃分的?
三伏:初伏、中伏、末伏統稱為三伏。三伏天一般是一年中天氣最熱時期,初伏、末伏各10天,中伏10天或20天。
農歷7月前立秋者,則中伏為10天農歷7月后立秋者,則中伏為20天
初伏:夏至后第三個庚日起到第四個庚日前一天的一段時間叫初伏,也叫頭伏。
中伏:夏至后第四個庚日起到立秋后第一個庚日前的一段時間叫中伏,也叫二伏。
末伏:立秋后第一個庚日起到第二個庚日前一天的一段時間叫末伏,也叫終伏。
三伏天吃姜的正確吃法
姜一般指生姜,三伏天吃生姜的正確吃法一般為煎湯內服或搗汁服。
生姜,中藥名,味辛,性溫;歸肺、脾、胃經;具有解表散寒,溫中止嘔,溫肺止咳,解毒的功效;主治風寒感冒,脾胃寒癥,胃寒嘔吐,肺寒咳嗽,還可解魚蟹毒。其說明書表明該藥物的服用方法為煎湯內服或搗汁服,因此一般認為三伏天吃生姜的正確吃法一般為煎湯內服或搗汁服,具體應遵醫囑。
服用生姜可能會導致燒心、惡心、嘔吐、胃脹、腹瀉等胃腸道不良反應。該藥品助火傷陰,故熱盛及陰虛內熱者忌服,對生姜過敏者禁用,過敏體質慎用。
服用生姜需注意,避免辛辣刺激食物;胃炎、胃潰瘍的患者避免服用;避免吃爛姜、發芽的姜,也避免晚上服用;如服用過程中出現異常反應,應及時停用,并及時就診。
如需服用生姜,應在專業醫生指導下進行,避免耽誤病情,導致不良的后果。
中暑的癥狀及治療方法
一、中暑的癥狀
1、中暑最常見的癥狀是發熱、乏力、頭暈、惡心和胸悶等癥狀。
2、煩躁不安、脈搏細速、血壓下降。
3、重癥病例可有頭痛劇烈、昏厥、昏迷、痙攣。
二、臨床分類
1、先兆中暑
在高溫環境下,人們通常會出很多的汗、而且會因出汗而感到口渴、無力,嚴重還會出現眼花、耳鳴、惡心等現象。
2、輕度中暑
上述癥狀加重,體溫在38℃以上,面色潮紅或蒼白,大汗,皮膚濕冷,脈搏細弱,心率快,血壓下降等呼吸及循環衰竭的癥狀及體征。
3、重度中暑
(l)中暑高熱
體溫調節中樞功能失調,散熱困難,體內積熱過多所致。開始有先兆中暑癥狀,以后出現頭痛、不安、嗜睡、甚至昏迷。面色潮紅,皮膚干熱。血壓下降,呼吸急促,心率快。體溫在40℃以上。
(2)中暑衰竭
由于大量出汗發生水及鹽類丟失引起血容量不足。臨床表現為面色蒼白,皮膚濕冷,脈搏細弱,血壓降低,呼吸快而淺,神志不清,腋溫低,肛溫在38.5℃左右。
(3)中暑痙攣
在因天熱而大量出汗以后,只是單純的飲入大量的純凈水,而不補充體內鹽分含量也是不行的,因為只要血鈉降低,血鉀也會一起降低。患者口渴。
(4)日射病
因過強陽光照射頭部,大量紫外線進入顱內,引起顱內溫度升高(可達41~42℃),出現腦及腦膜水腫、充血。故發生劇烈的頭痛,頭暈,惡心,嘔吐,耳鳴,眼花,煩躁不安,意識障礙,嚴重者發生抽搐昏迷。體溫可輕度升高。上述情況有時可合并出現。
三、、中暑檢查方法
1、血常規、尿常規、糞常規。
2、肝功能、腎功能、電解質及無機元素檢測。
3、心血管檢查。
4、CT檢查。
5、血液氣體及酸堿平衡指標的檢測。
四、治療中暑
注意天氣變化
特別留心高溫預報,中午到下午4點之間不要到戶外活動;在涼快室內午睡;熱天勤洗澡、擦身;飲食宜清談,多喝些淡鹽開水、綠豆湯。
注意室內通風
即使是有空調的房間,也要在早晚定時開窗通風,最熱天室內溫度應保持在26℃,不要超過28℃,但不要低于24℃,避免室內外溫差太大。同時要控制一定濕度,長夏屬濕,濕度大、悶熱,影響排汗,易中暑。
選擇適當戶外活動
到野外林蔭湖畔活動,避開高熱時段,帶上防暑工具,如遮陽傘、太陽鏡等。不要長時間曝曬;能游泳最好,劃船、趟水也可以,同樣要注意防曬。
合理補足水分
出汗會丟失鹽分,所以不能只飲白開水,應喝淡鹽水或鹽汽水。含糖多的飲料、牛奶飲多了易產氣、腹脹。可喝一些鮮果汁。
宜吃防暑飲食
主張多吃清淡、易消化的食品,如綠豆百合米仁粥、冬瓜小排湯、鹽水蝦、清蒸魚、蒸蛋等,適當吃些粗糧,如玉米、麥片和小米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