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常做3件事或有助于祛濕
三伏天常做3件事或有助于祛濕
1、多出苦味菜
人們在三伏天往往會因為氣溫高濕度大,而極容易出現食欲不振、精神萎靡以及身體疲倦等不適癥狀。因此在這個時節就可以通過多多使用百合、苦瓜、芹菜、蓮子以及萵筍等苦味菜來進行調理。
這些食物中所含有的苦味素、生物堿、氨基酸、維生素以及多種礦物質,不僅可以幫助人們達到提神、消暑、除煩、退熱以及健胃的作用,同時還可以促進體內濕氣的祛除。因此對于濕氣重的人來說,在三伏天多多食用苦味菜是一種有效祛濕的好方法。
2、用熱水泡腳
對于濕氣比較重的人來說,在三伏天還可以通過堅持用熱水泡腳的方式來及時祛除體內多余的濕氣。很多人都覺得在寒冷的冬天才應該使用到熱水泡腳這種方式來達到暖身的效果,因此在炎熱的夏季,幾乎很少會有人出現用熱水泡腳的行為。
可實際上在三伏天使用熱水泡腳是具有一定的養生作用的。因為在三伏天,人體內部的血液循環速度相對來說也比較快,而且皮膚部位的毛孔也都處于在一種張開的狀態之中,這個時候用熱水泡腳,實際上可以起到刺激腳部經絡以及穴位的效果,對于體內濕氣的祛除來說是有著極大好處的。
3、多吃一些溫熱的食物
很多人在三伏天喝的水都是冰水,而對于濕氣重的人來說,飲用冰水會導致體內濕氣更重。因此濕氣重的人在三伏天如果想要達到祛除體內濕氣的目的,就應該多多飲用溫開水,在促進身體新陳代謝的同時,還能夠有效提升體內血液循環流動的速度,從而讓體內的氣血更順暢。
三伏天的含義
三伏天,又稱“暑三候”、“三伏候”,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氣之一。從大約每年的7月23日開始,延續到8月22日之間,共計40天左右。據傳,這是中國由來已久的二十四節氣之一。而三伏天也是一段人們最勞累、最汗流浹背、蚊蟲橫飛、炎熱難捱的時期。
出伏是什么意思
“伏”就是天氣太熱了,宜伏不宜動。三伏天之所以稱之為“伏”,是因為也有不少寒冷因素在內。三伏是中原地區在一年中最熱的三、四十天。
三伏天的飲食習俗因地域不同也有差異,上海人講究“頭伏餛飩二伏茶”;杭州人講究的是“頭伏火腿二伏雞,三伏吃個金銀蹄”;南昌人講究“頭伏吃雞二伏鴨”;湖南人和江西人也講究頭伏吃雞,認為“起伏吃只雞,一年好身體”。而對于北方人來說,尤其是生活在皇城根的老北京人,他們講究的是“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
初伏中伏末伏的區別
1、初伏:是夏至后的第三個庚日只起,到夏至后第四個庚日前一天這段時間。初伏時間是10天,進入初伏后天氣一天比一天熱了。
2、中伏:中伏是夏至后的第四個庚日起,到立秋后第一個庚日前一天這段時間。中伏的時間又長又短,有的年份是10天,有的年份則是20天,主要取決于每年夏至節氣后第3個庚日(初伏)出現日期的遲早。
3、末伏:末伏是立秋后第一個庚日至立秋后第二個庚日前一天這個時段,跟初伏一樣是10天。末伏是三伏天中的最后一伏,早晚較涼快,但白天陽光依然劇烈。
末伏吃什么好
1、堿性食物
末伏差不多要進入秋天,此時身體容易疲乏,因此要多吃堿性食物,這樣能和肌肉當中的乳酸進行中和,從而能緩解疲勞感。像西紅柿、茄子、馬鈴薯等都是不錯的選擇。
2、酸味食物
末伏還可以適量吃一點帶酸味的食物,這樣不僅能夠補益肝氣、收斂肺氣、同時還能起到生津止渴、健脾消食的作用,像葡萄、柚子、檸檬這些水果就行。
3、滋陰潤燥食物
末伏過完就快進入秋天,而秋天天氣十分干燥,因此此時可以多吃一些滋陰潤燥類食物,例如銀耳、鴨肉等,這樣能緩解秋燥,預防上火。